第207章 人心惶惶的清军
在五军都督府的充足准备下,“北伐之战”的军事会议很快结束,陈福和高一功两人随即启程,领着亲卫离开岳州,返回自己的防区。
而左镇和忠贞营的马士秀,金声桓,李过,刘汝魁等大将,也紧随其后,北上襄阳,承天等大军驻扎的信地,开始动员兵马,准备出战。
陈福和高一功部署在川南和重庆的兵马,此时已经整装待发,因为没有殿前中军,殿前左军,天骑军,京营各部的长途跋涉,并且早早便开始了粮草的运输和民夫的征召,这两部大军随时可以北上伐清。
按照“北伐之战”的部署,他们的行动要在“东路军”之前,吸引保宁府驻守清军的注意力,而后东路军再对襄阳,南阳发起突袭,以此扰乱清军的判断。
而如今,殿前中军,殿前左军,天骑军,京营各部已经在岳州府休整了十几日,他们正在等待北伐的辎重和征召的民夫就位,在三月中下旬便会开始北伐。
这日清晨,岳州城东南方向,三里外的天武左营驻地中,两千余名将士正在扯着嗓子唱军歌,金黄色的阳光洒在每个士兵的脸上,整个兵营都洋溢着激昂的气氛。
五军都督府的出征指令已经传下来,今天便是他们在这个兵营的最后一天,这些等着北伐灭虏,已经闲出了病来的将士们,一个个都高兴的不得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毕竟,他们此时的训练量比起当初集训的时候,根本就是不值一提,自然是精力旺盛,无处发泄。
但大军随时可能出征,朱慈烺也不可能让他们全力训练,否则到时候需要急行军的时候,士兵的战力便要大打折扣了。
当然,在出征之前,朱慈烺也专门下令兵部,下拨专门的津贴,由各营的军务司,后勤司组织,购买肉菜犒劳全体将士。
要知道,在军营单调压抑的环境中,每一个士兵其实都处于高压状态,必须进行适当的干预和疏解,否则极有可能发生动乱。
朱慈烺来自后世,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关注士兵的心理健康问题。他甚至下令教导总队设法在军营中举行各种运动,改编有趣的军歌,特别那些把训练融合进运动之中的创新,他特别支持,还要求将这些内容写进《新兵训练手册》。
赵正东此时正带着手下的两个把总,四个百总站在兵营校场的望台上,看着那些正在唱歌的将士,他骂了一句“真他娘难听”之后,直接哈哈哈大笑了起来。
他在“武昌大战”之后,便得到了晋升,此前便已经留在过岳州一段时间,那时是朱慈烺亲自下的旨意,要调各军千总级的军官,到岳州府城中,讲武堂下新开设的“大明军官学堂”中学习,同时协助五军都督府改进《军官手册》和《新兵训练手册》。
赵正东是纤夫头领出身,口舌伶俐,战斗经验也十分丰富,在两本手册的核定过程中,和其他军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由于表现出色,被破格提拔,成为了审核的军官团,参与了一系列更加复杂的工作。
现如今,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军官学堂”已经完成了第一轮改革,古德富便是从中获益,成为了把总预备军官。赵正东也算参与了《军官手册》的编纂,给他的帮助自然是不可估量的。
不过,随着北伐开始,大部分战斗经验丰富的教官都回到了各自的营伍,军官学堂此时只能维持着最基本的运行,在朱慈烺的命令下,正在查漏补缺,总结工作经验。
大明若是想要完成军队的近代化,就必须要勇于尝试,而且必须要在实战的基础上去尝试,并做好改革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心理准备,才有可能最终取得成功。
而标准化的训练方法,军官的专业化,还要武器装备的制式化,是批量生产整齐划一,强悍战斗力军队的最基本要求。
在“大明军官学堂”的这段时间,赵正东也逐渐掌握了处理公文的要诀,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更是如鱼得水,现在深受上官的赏识,只等这次大战之后,便能得到进一步的提拔。
随着“湖广战役”,“武昌大战”受伤和阵亡的士兵,陆陆续续得到了妥善的安排,在朱慈烺的亲自监督下,退伍和抚恤都办理得有声有色,军中的将士们心中全都对军营,对大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毕竟,当兵的好处是实实在在,肉眼可见的,不仅平时军饷高,地位高,受伤退伍了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工坊,商社,村堡农兵教官的工作,若是立了军功,分到了几十亩地,还能请佃户来种。
而那些家中的独子,或者家中小孩多的,即便是在战场上阵亡了,朝廷也会帮忙养孩子,可以说是负责到底,这在以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在这样丰厚的待遇之下,军队此时不仅仅成了云贵山区,湖广山区,浙江福建山区,各地衣不裹腹的百姓最向往的职业,甚至在江西和南直隶,大家也都是抢着当兵,唯恐自己落后了。
要知道,这不仅仅是待遇好,收入高的问题,朱慈烺一直重视的军队精神建设,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明军当前的军纪可谓优良,当兵不再是没出息,没活路,更不是百姓口中的死“丘八”,而是成为了一份荣耀,是百姓心中的英雄,人人向往。
而家口安置在了各地村堡的军户,更是一家人生活富足的最佳保证,各地甚至已经开始形成了嫁女儿要嫁军户的子弟的风向。
赵正东笑完之后,随即朝着身边的军官吩咐道:
“狗日的,唱完这首就别唱,一群公鹅嗓子,唱什么唱?让他们吃完早饭之后,就回营房准备明天的开拔。”
“是!”赵正东身后的一个军官当即拱手抱拳道。
赵正东顿了顿了,又继续说道:
“今天不只是他们,咱们也不能放松下来,明日全营都要开拔北上了,咱们必须严格按照营总的命令,安排好具体的事务。这次是乘船北上,注意照顾好那些晕船的士兵,想办法教他们适应船上的环境。”
如今,大军北伐的时间已经定下来,若是不出意外,基本上就是彻底转暖升温之后,这一点清廷其实也是有所察觉的。
毕竟,这样规模的大战,双方其实都是心照不宣,只不过具体的兵马调动和部署,清廷无从得知罢了。
按照五军都督府的计划,这些兵马开拔,乘船北上之后,将会在承天府暂时驻扎,一面是等待西路军的行动,另一面则是适应水上环境,他们将会在大军包围襄阳城后,直接沿着白河,逆流而上,包围南阳,水路依旧是北伐大军最重要的行军途径。
随着赵正东麾下的这些军官陆续下场发号施令,将士们很快便停了下来,成排成排集结行进。
古德富自然也在下场的军官之列,他升上百总的位置之后,一直勤勤恳恳,跟着赵正东也跟得更加紧密了,甚至前段时间为了生儿子,每天晚上都得到了赵正东的特批,跑回家抱老婆,惹得全营羡慕。
而和他同期的军官中,就有最终成为了地方营兵的军官,带着家人上任的,也得到了兵部的妥善安置,今后基本上不用再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了。
毕竟,局势发展到现在,古德富毫不怀疑鞑子必败的结局,那些地方营兵战力孱弱,自然不需要北上助战。
当然,他也知道地方营兵军官的饷银比这个殿前军的百总少得多,而且还看不到上升空间。不过,除了这些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了。
古德富心里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有些走神地指挥着士兵回到了各自的营房,吩咐好手下的几个旗总之后,便一个人到外面抽起了烟。
将士们在完成了训练之后,都换上了新的军装,火枪兵和战兵,还有骑兵的军服颜色各不相同,识别度很高,列阵的时候更是整整齐齐,看起来十分精神。
这两千多将士整理好营房,检查好各自的装备,并按照营官的部署,整理好兵营里的其他辎重之后,很快又以整齐的队列回到了各自营房,准备休整到傍晚时分,再开始晚上的出征宴。
“准备出征了,老古,你说咱们这次能砍多少鞑子的脑袋?”
胡老七此时也在营房外,正一面看着那些陆续营舍的士兵,一面在和古德富一起,喷云吐雾,说话的时候笑意浓浓,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
“这次咱们恐怕没多少鞑子的脑袋砍,十几万大军北上,一人都分不到一个。”古德富冷笑了一声,有些感慨道:
“那些新兵一个个的,全都是那啥畜生.你小子又不是不懂,到时候打起仗来,估计比咱们还要猛,鞑子的脑袋恐怕都得被他们砍去。”
胡老七听了,一时间不由得眉头紧皱,他不知道为什么古德富突然要骂那些狗日的,对方平时不是这种人啊!
“嘶,老胡,那个词叫啥来着,畜生不怕虎是吧?”古德富深吸了一口气,一副绞尽脑汁,但就是想不起来了的样子。“他娘的,那叫初生牛犊不怕虎!”胡老七说罢,忍不住的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哈哈,老古,你这人,还考了第三呢,还得了五十两奖赏呢.”
古德富闻言,脸上一时间也有些不自在,但他也不是那种任由其他人拿捏的软柿子,当即道:
“狗日的,消遣老子,有本事你也去考一个,拿五十两银子的奖赏。”
胡老七一听这话,便有些蔫了,他当然想要奖赏,好把儿子的亲事办得风光一些,但到现在位置,包括军功奖赏在内,也没有存够五十两银子,原本还想以后找机会出去消遣消遣的,现在完全没了兴趣。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面,他的兴趣很快就会恢复。
“怕啥没银子,等到时候打下了襄阳,南阳,收复了北京,把鞑子全部杀光,你还怕没银子?”
胡老七虽然是嘴硬,但他说着说着,脸上便已经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很快又道:
“那些狗鞑子现在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咱们这次北伐,一定能打赢,到时候把他们全部杀光,咱们兄弟几个就退伍回村里,当农兵军官。你小子比老子出息,说不定到时候能到县城里,当上个将军也说不定呢!”
“老胡,你还真是白日做梦啊,做官?哪有官给你做?”古德富虽然听得心中得意,但还是摇了摇头,嗤笑道:
“你真以为,这官那么好当吗?到时候咱们能在村里,当个教官就不错了。不过,咱们打完这场仗,估计就直接杀到北京去了,到时候杀光鞑子,仗确实是没得打了。”
“这仗要是真的没得打了,才好呢,咱们收拾家伙,回家种地,也好好享受享受自己打出来的太平盛世,那多美的日子啊!”
胡老七说着,脸上再次满是憧憬,虔诚道:
“陛下治理的天下,一定是太平盛世,而且村堡里面每亩地要交的粮食也不多,咱们最起码能分到五十亩上好的良田,这每年能打多少粮食了呀!”
如今,大明的各部大军中,上至统兵大将,下至普通战兵,任何人都毫不怀疑自己能赢,也毫不怀疑鞑子会一败涂地,以及退伍之后,所有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都相信大明的皇帝陛下朱慈烺,不仅可以带着他们打败野蛮残暴的鞑子,更能开创一个大大的盛世出来,这已经成为了全军的信仰。
而与之相对应的,此时北方诸省,各府城的城墙之上,各大军营之中,无论是真满洲兵,汉八旗,包衣兵,还是绿营兵,无论满清的宗亲贵族,还是普通旗丁,似乎都已经没了曾经的必胜信心。
这便是朱慈烺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改变,满清八旗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已经被他打破!
此时,战场前线,前两年因为大顺的治理,勉强恢复生机的南阳府城内,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已经了无人烟,两边的店铺更是全都大门紧闭,便是窗户,都已经破破烂烂。
因为满清大批兵马入驻,以及粮价上涨所造成的饥荒和商业凋零,这座连接中原和湖广的交通枢纽,已经彻底失去活力,成为了一座巨大的兵营。
洞庭湖水师这个时候已经北上,攻占了襄阳城北面的大小渡口,完全隔绝了南阳到襄阳的水路,并在江中留下了上千兵马,以及大小五十多艘战舰,日夜巡逻,不时北上骚扰,搅得南阳府城中的清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没有一日安宁。
若不是再往北,各大水系之间并没有连同,洞庭湖水师的进攻目标,就不止是南阳了,清军的所谓水师早已经被洞庭湖水师剿灭,如今明军在汉水流域,完全就是如入无人之境,不止一次放炮轰击南阳,以示军威。
当然,白河上游的水道十分浅小,洞庭湖水师派出的战船都并非主力,可对清军的威胁并不小,甚至十分致命。
因为,对于清军来说,明军水师对于其运输线的打击,才是最致命的,这使得清军的粮草军需调配,需要绕道而行,并更多依赖陆地,路上的耗费大增。
而随着明军在南阳府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豫南各地的起义,也接踵而来,不少百姓在乡绅的领导下,暴动之后都选择了南下,成为北伐民夫中的一员,等待光复河南的大战到来。
为此,驻守南阳的绿营最高将领——高弟,不得不请示多尔衮,增加豫南各城的绿营守军,同时请求对方增派八旗兵协助防守。
其实,随着北方各省民变起义不断,清军不得不加大军事投入,各省的额外开支都得仰赖地方加派的苛捐杂税,而这又导致了更加猛烈的民变。
但随着主要战场转移到中原,整个南方都没有成功夺取,清廷的财政压力十分之大,让地方自筹粮饷,其实也是无可奈何。
多尔衮甚至还想要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以及陕甘的留守绿营军在地方也自筹粮饷,还最终因为孟乔芳的劝阻,只好作罢,陕甘改由孟乔芳统筹,尚可喜和孔有德由户部拨备。
毕竟,若是放任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和陕甘的留守绿营军自筹军饷,据地而守固然可以节省大笔军费,但如此一来,无异于让对方割据,不到最后的时候,清廷还是不能轻易放手。
他们是想汉人将领更加卖力,和明帝自相残杀,增加他们的全力固然可以促成这一点,然后坐收渔翁之利,但这些汉人若是倒戈了,那局势便是雪上加霜了?
对于如此举动,不仅仅是孟乔芳,岳乐上书过多尔衮,他虽然不敢明说,但意味深长地暗示了一番。
毕竟,吴三桂背地里的那些举动,并没有逃得过他的眼睛。
但岳乐如今对于战局的走向,并没有把握,李定国和刘文秀杀了吴三桂的密使,那就是不可能合作的意思了。可吴三桂的意向,却依旧让他捉摸不透。
而吴三桂通过胡心水传回来的消息,也听到了一些风声。但吴三桂在清廷中的力量并不大,他并不能施展多少力量去影响,或者说推动这件事情更进一步。
但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他却改变了看法,意识到若此战不胜,清廷便要灭亡的可能,朝着南京靠拢的心,也更加急切了。
要知道,随着朱慈烺的“粮食战”逐渐发挥作用,北方各省的粮价大涨,便是华北的产粮区,粮价也比往年高了一倍有余。
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大战在即,清廷加派的徭役也一点不没有少,甚至开始变得绝对不容商量,甚至为了筹集战争资源,开始对旗丁下手,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换言之,多尔衮等满清的王公贵族们,再次暴露出了当年在关外时候的嘴脸,整个八旗其实都不过是他们的奴隶。
这个时候,不止是普通的汉人自耕农,便是八旗旗丁,手中的粮食除了缴纳赋税之外,便不剩多少了,要想维持生活,只能是向旗中的贵族们“借”。
于是乎,原本就是大奴隶主,手中聚集了无数财产土地的满洲贵州们,在这个满清国运危急的时候,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土地兼并,他们手中的财富非但没有因为战局不利急剧减少,甚至还有不少都增加了。
而那些旗丁原本依靠剥削汉人包衣,获得了巨大利益的,也因为前面两次的军事失败,没了劫掠所得的财物,家中的包衣更是损失惨重,男丁又都在外征战,哪里还有多少余力耕种,收成自然成了问题。
不少八旗甲兵家中的包衣都因为前两次的大战,死伤惨重,他们这一次南下,都已经不打算再带包衣兵,生怕家中的劳力遭受损失。
而多尔衮为了击败明军,又下达了多次命令,让八旗军加强训练,日夜都在军营之中,这使得他们根本顾不上家中的田地。
这还不是最要紧的,因为人力的缺乏,他们家中的包衣还得去各个军械工坊服役,各地人力紧缺的情况,愈演愈烈。
不过,这次的大战,对于清军来说,也不完全是坏消息。
随着战场转移到河南,山东,陕西之后,这些来自关外,或者是北方各省的绿营兵和八旗兵,已经不会像是在南方的时候那般,一到夏季,军中便闹瘟疫,大批兵马失去战斗力。
但从多尔衮收到高弟在南阳和岳乐在西安发回的加急军报,到北京城内的各部八旗军整军准备南下,满清大军内部,人心惶惶的情况,丝毫没有得到缓解,更是没了此前两次南征时候的士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