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06章 两路出击
    第206章 两路出击
    在殿前军,京营各部陆续开赴湖广的时候,领兵驻扎在川南,重庆等地的大将陈福,高一功,也纷纷在安排好军务之后,便立即启程赶往岳州府城面圣,同时也是为了参加此次“北伐大战”的军事会议。
    这是朱慈烺继承大统以来,大明的第一次战略进攻,意义非凡,虽然实际上并不是全面北伐,但为了实现收复陕西和大练兵的双重战略目的,全军上下对此都十分重视。
    到三月上旬,随着各地的统兵大将和湖广督抚衙门的主要官员齐聚岳州,朱慈烺随即下旨,在临时行宫中召开了“北伐之战”的军事会议。
    “陛下,殿前军,京营,左镇,右镇,忠贞营等各部兵马在过完新年之后,便依据训练完成的情况,陆续开始了动员,在开春之后,忠贞营的先遣部队已经进入襄阳和郧阳二府的位置,其余各部兵马当前的部署如下”
    岳州府城临时行宫偏殿的五军都督府下属作战指挥室内,朱慈烺,常登贵,陈福,林昌峰,田见秀,李过,高一功,马士秀,郝永忠,刘体纯等一众主要将领围在一张长桌边上,而负责此次作战会议主持的,依旧是朱慈烺的心腹大将,殿前中军提督——常登贵。
    陈福因为领着大军进入川南,连同高一功监视李定国,刘文秀,并作为三军统帅,负责统筹北攻保宁,汉中的大小军务,已经暂时淡出了五军都督府的军议主持。
    常登贵手持一支竹条正在讲解,他手中的竹条先是落在了地图上,川北保宁府的位置,然后又向上绕着汉中画了一圈,最终缓缓道:
    “据陕甘锦衣卫密探和陈提督奏报上来的军情,目前陕甘的清军驻兵,主要有三股力量,其中实力最强的,便是吴三桂所部的平西藩,骨干都是原本的关宁军精锐。
    吴三桂这些年来,借着平乱剿匪的机会,不断补充扩张麾下的兵马,并日夜操练,其当前的直属兵马恐怕已经远超两万,前不久击退丁国栋大军后,实力更是进一步增强。
    其次,则是岳乐所领的陕甘八旗军,其中包括了阿尔津部的西安驻防八旗军,还有李国翰所领的汉八旗,经过清廷的补充抽调,兵马或在七千左右,实力相当强悍,吴三桂所部也难以与之匹敌。
    此外,陕甘的绿营军也不容小觑,特别是孟乔芳所领的三千标营,全都是清廷抽调陕甘的骨干精锐组建的。至于清廷抽调完精锐之后,剩余的二到三万陕甘绿营兵,若是守城,依旧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朱慈烺听罢,点了点头,随即问道:
    “陕甘的义军情况如何了?”
    常登贵顿了顿,立马又举起了手中的竹枝,直接点到了地图上渭源城的位置,道:
    “丁国栋此时已经领兵撤回了渭源城中,清军正在征召人马,筹集钱粮,看样子是打算继续进攻。从锦衣卫传回的军情来看,岳乐,吴三桂两人实际上并不只是一路兵马,很有可能会分兵攻略义军腹地。
    不过,如今清廷势微,北面和西面的各个蒙古部落屡屡出击,入塞劫掠那些圈地的汉八旗粮草财物,流民激增后,各地义军蜂起,虽然不成气候,但也牵制住了大量的驻防绿营军,孟乔芳现在完全就是焦头烂额。
    若是情报属实,岳乐,孟乔芳,吴三桂所领的陕甘清军,实际上能动用的总兵力,应该已经不到三万,最核心的仍旧是吴三桂所部,岳乐和孟乔芳的兵马部署各处,同时还要监视吴三桂驻守在汉中和川北的兵马,根本腾不出手。”
    常登贵介绍完陕甘的基本敌情之后,便停了下来,殿中的一众将领七嘴八舌讨论起来,陕甘的敌情他们有一部分人其实已经知道,但其中总有些遗漏,现在终于补全了。
    而朱慈烺等到这些将领们讨论的差不多之后,当即眼神示意高一功,让对方尝试在军议上发言,这是他锻炼手下将领,表示重用的方式之一。
    高一功见状,立马从常登贵手中接过了竹条,川北和汉中等地,是他和陈福一起负责的战区,除了陈福之外,没人比他更熟悉。李定国和刘文秀现在,都还只是西路大军的附属而已。
    “吴三桂所部兵马目前大概分作了三大部,一部是他亲自率领,约三千人马,主要以骑兵为主,正在巩昌府,击败丁国栋主力后,正在准备西进;
    另外一部近万兵马,驻扎在汉中,负责抵御来自川南的进攻,同时也是为了必要的时候,接应保宁府的驻军;
    而第三部八千兵马左右,其中有一千骑兵,由其麾下大将吴国贵率领,驻扎在川北的保宁府城,这是清军在四川部署的唯一主力,应该是为了防范我军绕道突袭汉中的。”
    等到高一功说完,李过也随即朝着朱慈烺拱手抱拳,接力汇报起了襄阳,南阳等地侦探到的军情:
    “陛下,根据锦衣卫和前线斥候的侦察,清廷两个月前,刚刚从其他地方调遣了一支大约七千兵马的绿营军进入了河南,汇合了南阳当地驻扎的高第所部绿营后,河南南部的绿营总兵力已经在四万左右,其中半数皆是野战精锐。
    这支兵马,臣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清军从陕甘调来的,咱们大军这几个月来的行动,一定是被清军侦探到了,清军往后还有可能从山西调来更多的兵马。”
    “清廷恐怕已经上当了,他们一定觉得陛下的主攻方向是南阳。”陈福笑了笑,随即缓缓道:
    “川北崇山峻岭,粮草军械难以运输,清廷在汉中又驻扎有重兵,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不宜作为我大军主攻方向,陛下又设有疑兵,从郧阳,襄阳两地佯攻,多尔衮必定上当。
    襄阳,郧阳到南阳,如此开阔的地界,清廷若是不派出重兵驻守,咱们的主力很容易就能从南阳绕道商南,或威胁西安,使陕甘清军首尾不得相顾,或直取洛阳,插进清廷腹地.”
    陈福虽然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参与五军都督府的军议了,但他的判断力,军情敏锐度,依旧远超其他将领,一开口便说到了用兵的核心问题。
    要知道,李定国当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领着数万大军,都无法从川北向汉中取得突破,这使得朱慈烺不得不重新评估吴三桂在汉中的兵马实力,特别是这个时候,对方还远没有打算投降。
    毕竟,吴三桂如今麾下足足有两万余大军,再加上陕甘绿营,陈福和高一功联手,才有可能在不占据地利的情况下,击败对方。殿前左军满编之后,也不过两万兵马而已。
    “到时本将军连同殿前军各部,北上攻打南阳,牵制河南清军的同时,为东路军掩护,一定能确保陕甘的清军无法提前反应,河南的清军也不能赶去增援。”李过紧接着又说道。
    如今,随着殿前军各部,左镇,右镇各部兵马进入湖广,长江水道,汉江水道又完全在明军水师的控制下,李过早已经不需要部署兵马,防备后路,他甚至已经能独自出兵,进攻南阳了。
    当然,敌守我攻的情况下,李过麾下的兵马是不足以完成朱慈烺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的,清军在河南有四万,南阳一线便有两万余,那明军就得有十几万兵马北上,才能真正唬住多尔衮,让对方继续从陕甘调兵东进。
    毕竟,北京虽然有兵马,可远水难解近渴啊!
    朱慈烺听完手下将领们的分析,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些军情在此次会议前,周世显,高一功和陈福等人便已经提交,在场的诸将也大致阅览过了,现在更多的是查漏补缺,以免真正作战的时候出问题。
    “现在,西安还有数千驻防的八旗兵,从襄阳进攻南阳,路途其实也算不上一马平川,要是清军据险而守,恐怕南阳也十分难以攻取,反而是吴三桂只需要少数兵马,便能守住汉中,或者是从保宁进攻川南,围魏救赵。”田见秀忽然举手道。
    “吴三桂现在并已经不愿意为清廷卖死命,他甚至还按照联络了李定国和刘文秀,他是绝对不会再冒险进入川南的。而且,四川有陈提督和本将军在,还有数千骑兵,吴三桂要是真的敢来,就别想随随便便就能走。”高一功听罢,冷声道。
    李定国和刘文秀收到了吴三桂派人秘密送来的书信后,一面假意配合,一面立马就向陈福和高一功汇报了,这也使得吴三桂的心思,暴露无遗。
    而高一功说罢,殿中也无人再质疑朱慈烺的部署,常登贵随即又把竹条举起,指向了河南,山东,北京等地,这里是此次大战诱敌惑敌的关键,清军若是在汉中增兵,那陈福和高一功就算有天大的本事,恐怕都得折戟而归。
    “清军最核心的八旗主力现在还在北京,但已经慢慢往山东,河南等地调集,将来北伐大战的主要战场,也会在这些地方。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豪格,济尔哈朗,岳乐这些鞑子的王侯主将,以及洪承畴,尚可喜,孔有德这些大汉奸,将来都在那里等着咱们。
    但目前,清军还没有准备妥当,驻守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的八旗兵只要不到两万,但剩下的那几万马甲,全都在北京,随时可以南下,另外还有清廷从关外各地调遣来的八旗军精锐近两万,北直隶等地的新旧抬旗的包衣兵也有两万余。
    不过,这包括了抬旗的包衣兵,汉八旗,蒙八旗在内的十二三万兵马,便是清廷当前最后的野战军团了。关内其他地方的绿营守军虽然还要十几万,但这些兵马并没有什么战斗力,除了守城和提供劳力,不堪一战。”
    常登贵一说到将来的北伐,殿中的将领都昂首挺胸,聚精会神起来,那才是他们真正想要打的仗,特别是殿中其实大多是殿前军的将领,左镇,右镇,还要忠贞营,都只是主将带了几个营官过来。毕竟,各地的城池,也是需要驻守兵马和统兵将领的。只不过,殿前军作为此战的机动主力,现在兵马都在岳州府城附近。
    而常登贵顿了顿,又继续说道:
    “咱们虽然是在开春后发起进攻,但如今战场在中原,鞑子和原北方边军改编而来的绿营,对于这样的气候都基本习惯,没了江南的湿热,恐怕很难影响他们的战力,更不要说需要达到清军近半不能作战的目的。”
    话音刚落,殿中顿时响起了将领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声,清军不能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一直都是其致命的弱点,也是此前两次,明军坚守城池和发起进攻的好机会。
    若非如此,凤阳之战,还有湖广战役,明军面临的军事压力将要更大,甚至不只是多死上万人马这么简单。这也是如今朱慈烺要在春末发起进攻的原因——在夏秋季节,持续消耗清军。
    当然,常登贵所说的这些,朱慈烺早就知道了,但他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多尔衮若是以为他误判了局势,那才是最好的。
    到那个时候,多尔衮和一众满清王爷,才会更加自信,从陕甘,北京等地调集兵马增援南阳。
    但朱慈烺并不觉得已经在两次南征中失利,消耗巨大的八旗军那么快就能恢复过来,而最精锐兵马近半战死在了湖北的中原绿营兵,以及清廷从关外抓来,匆匆补充进八旗的那些野人,甚至是抬旗包衣,会是他麾下强军的对手。
    要知道,这可是强大民政和生产力之下,用无数钱粮堆出来的强军,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具有近代军队的某些特质,只要不在平野上浪战,绝对不是尚未恢复的清军可以轻易击败的。
    当然,在清廷看来,朱慈烺出动那么多兵马,必定是打算大举北伐的,那他们就上了朱慈烺的当了。
    “此次作战,我军将会出动殿前军中军,天骑军主力,左右两军大部,左右两镇大部,江北二镇大部,忠贞营大部,四部水师,超过十五万兵马,其中陆战兵马十二万余,骑兵三万一千余,两部水师近三万,大小舟船两千余。
    另外,为了东西两路北伐顺利进行,此战还需要动员民夫十一万,负责后勤辎重装卸和围城工事的构筑,大军的后勤基地初步设在承天府城和宜城,由忠贞营和天骑军留下三营兵马防卫。
    这次两路出击,西路军的目标是吸引清军的陕甘主力东进,伺机一举歼灭川北,汉中的清军,收复陕南,进而联络甘宁,恢复整个陕西,把战线推到黄河东岸。
    如此一来,等咱们大军获得了足够的骑兵,便可以在将来北伐之时,于陕北,襄阳,徐州三路同时发起进攻,迫使清军分兵阻击,不能集中兵力,然后逐个击破。”
    朱慈烺再一次高屋建瓴地说出了此战的战略和目的后,又扭头示意常登贵继续部署,他要培养手下的将领,就不能老是抢他们的风头。
    “此次北伐,西路军方面,以殿前中军为核心,殿前右军,右镇兵马为侧翼,忠贞营为前锋,左镇为预备,负责北面战场,对付高第,以及阿济格,岳乐等人率领的清军增援主力。
    另外,高杰,黄得功,还要京营的三营兵马,将会在淮北,鲁南一线牵制部分清军;长江水师,浙江水师,将会负责东面战场,从登莱,辽海等地,对付清军部署在沿海的兵力”
    常登贵说罢,然后就把竹条移到了湖广北部的襄阳一带,率先说起了以殿前中军为核心的这支主力大军,最终的作战部署:
    “东路军方面,殿前中军的首要目标是攻克襄阳,顺势重新收复汉江两岸的谷城,新野,唐县,邓州诸县,让南阳彻底失去南面的掩护,到时殿前中军和忠贞营在南阳附近汇合,殿前右军和右镇的兵马则是部署在两翼,再配合洞庭湖水师,依托这些城池,即便是清军的八旗主力南下,也必定无计可施。
    襄阳,南阳等地州县的许多缙绅,此前都已经主动和锦衣卫联络,只要我朝大军主力一到,他们便会群起响应,清军主要集中兵力在南阳城,襄阳城,其余州府的守军多为本地绿营,不足畏惧。”
    常登贵说完,朱慈烺点了点头,而诸将也完全没有异议,扭头朝着陈福使了一个眼色,示意对方来负责向诸将讲解西路军的作战方略。
    陈福见状,当即会意,随即拿起了竹枝,指向了四川保宁府和陕西汉中府的位置,掷地有声道:
    “西路军也将分兵两路,一路绕道潼川,往锦州方向,伺机攻取利州,直接进军汉中府,截断保宁清军从保宁撤军,汉中派兵增援保宁的企图。
    如今,成都,潼川,龙安等州府几乎都没有清军部署,大军绕道北上,只要足够小心,保宁府的守军绝对难以发现。而且,他们就算察觉到了异常,也没用。
    因此,臣将会率领另外一路兵马,从南充直接北上,进攻保宁府城,总兵力大概在一万五千,足以拖住保宁府的驻守清军,其若敢突围,臣必定歼灭其大部。
    在拔掉保宁府城这颗钉子之后,我大军进攻汉中,便将无后顾之忧,到那个时候,陛下也已经率领兵马在南阳牵制住了清军主力,臣和高将军定能顺利进入汉中府,夺取府城。
    汉中扼住了南方大军由川北通往陕西的通路,是陕南最重要的屏障,只要拿下汉中府,陕西的门户便是大开了,丁国栋到时候也必定乘机出兵助战。
    这次大战,东西两路大军协同作战,无论是哪一边取得了胜利,清军都必然处处被动,陷入窘境之中,使得牵制的清军兵马空耗粮草,无法作为。”
    陈福说完之后,朱慈烺随即又暗示常登贵继续说下去,水师的作战计划他已经给常登贵看过了,那里也不是东西两路大军的重点,他只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即可。
    当然,除了大军部署之外,常登贵还需要在接下来介绍各部的粮草安排,这才是最重要出错的地方,特别是每一支大军都是运动的,并非守城的时候,只要城中粮草柴火充足就可以了。
    “各部的战斗目标,战斗任务,如今都已明确,接下来则是各部的火器和大军所需的粮草供应问题,这些都是保证北面战场作战目标顺利达成的关键。”
    常登贵说了那么久,此时已经有些口干舌燥了,但他自然不能因此停下,反而是继续拿着竹条,用已经有些沙哑的声音道:
    “各部的粮草和军备,都会按照军务司和五军都督府拟定的计划提供,每一批物资的检查运送,都会经过层层检查,绝对不会容许任何疏漏发生。”
    这就是当前大明各军的后勤组织方式,同时朱慈烺对麾下各个大将的警示,他很清楚这些将领们都明白常登贵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此一来,大明才能在制度上防止各部兵马手中有粮之后,肆无忌惮,不受控制。
    朱慈烺继续听常登贵向各部将领,讲解着各部大军具体的调遣行动,以及随之匹配的后勤供应,不时有将领提出优化的路线和顺序,常登贵身边的军官便立马记下,不少直接就当场定下来了。
    他听这些话,想到即将要开始的北伐,原本已经因为身居高位和繁琐的政务,变得沉寂冷漠的内心,忽然莫名激动起来——大明真的要北伐了,鞑子的末日,很快就要来了!
    朱慈烺相信,这一战只要能夺取陕西,并将清军的兵马阻击在襄阳,甚至是南阳,那他大举扩充骑兵,将八旗主力歼灭在华北,甚至是关外,也就指日可待了。
    到那个时候,清廷在北方各省的统治,必然土崩瓦解,恢复河山,驱除鞑虏,便也将不再是一个伟大的目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