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35章 人心散了
    第435章 人心散了
    八打雁移民中心
    又一支移民船队抵达,停靠在旅客码头栈桥边,从船上下来的华人移民衣衫褴褛,用既兴奋又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周围。
    八打雁移民中心外面放置的4只巨大的喇叭,反复播送着女士甜美的声音,引导着移民向前行去。
    “亲爱的华人移民朋友们,欢迎来到楚国,这里是所有华人梦想中的安乐家园,请顺着人流下船,前往移民中心接受安置教育。”
    “移民朋友们,请顺着箭头指示的方向前进,你们需要柔软的床铺和热腾腾的饭食,需要了解楚国的移民政策,请顺着箭头指示的方向前进。”
    “请不要拥挤,请不要喧哗,顺着箭头指示的方向依次前行。”
    “亲爱的移民朋友们,抵达这里的每一位华人移民兄弟姐妹们,都会得到良好的安置,请保持耐心和良好的心态,服从管理人员的调度。”
    在码头栈桥上
    顺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前行,来自皖南的莫氏一家21口人,大呼小叫的互相的招呼,害怕被人流冲散了。
    莫家是皖南铜陵的一户地主,因为这几年蝗灾和洪灾,地里的收成极差,每年到春荒时节整村的出去要饭,已经很难活得下去了。
    索性一咬牙,一跺脚,将剩下的220多亩田全卖了,全家买了船票移民南洋,听说在这里能过上好日子。
    莫家老地主叫莫守财,五十出头的样子。家中有三子四女,这次举家迁徙而来,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跟着同行,另有三个出嫁的闺女依然留在老家,境况不一。
    这一家子连大带小21口,其中就有九个孙子孙女,还有两个外孙,大的已经有十多岁了,小的还抱在怀里。
    一家大小二十一口笼在一起,顺着人流向前行去,很快来到了移民大厅里。
    移民大厅里的工作人员带着红袖箍,手上拿着喇叭分流人群,大声的嚷嚷说道:
    “皖北的走1号门,皖南的走2号,来自豫省的走3号,其他走4号门,听清楚了没有?”
    “不要走错了,皖北的走1号门……”
    “爹,爹,咱们是皖南的,那些红袖箍让我们走2号门,咱们到底走哪儿啊?”
    “嚷什么嚷?让走哪儿就走哪儿吧,走2号门,到这里不听政府的,还听谁的?”
    “哦,知道了,老二,老三,老四家的过来,走这边,这边是2号门。”
    老大莫学礼是个30来岁的读书先生,会一些医术,在乡里也算是个能人,连忙招呼一家人走2号门。
    顺着大幅的箭头方向,经过长长的走廊,进入到2号门通向的一个大厅里。
    这个大厅用水泥台子隔出一半,水泥台子里面坐着一排十几名工作人员,面前有纸张册薄,在这里给每一个抵达的华人难民进行登记。
    在大厅的一边角落,还放着几大桶热水和一叠碗,可以任意取用,想要喝水都可以自己去打。
    莫学礼看了一下,便知道这里是干什么作用的,连忙将自家的大人小孩全都聚拢起来,来到一边登记。
    让老二老四去打点水,给几个孩子和家里的女人喝,现在虽然饿的紧了,可是喝点水也能充充饥。
    在这个登记大厅的一侧,还有摊子卖白面馍馍和茶叶蛋,以及茶撒,水果之类的吃食,价钱似乎也不贵。
    看着孩子们都嚷嚷着肚子饿,莫守财就让老二莫致礼去买一些吃的,大人不紧要,孩子们可饿不得。
    毕竟是地主出身,虽然卖了田宅买了船票,手上依然有一些活用的银子,买些吃食倒不是问题,价钱又不贵。
    这来自皖南铜陵的一家,便登记在了一处,上了一个大户口,户主就是莫守财,这也没有什么疑问之处。
    登记过后,不管大人小孩都领到了一个竹牌子,竹牌子上有个绳子,日常要挂在脖子上。
    这个竹牌子上有三道杠,就是第三区的意思,上面写了个丙7,就是丙字排7号房的意思。
    莫家人口多,而且属于自费移民,所以可以分配到20多人的小间,一家人单独住一间。
    住进来以后,按照规定所有的衣物都要消毒,就是排队到大锅的边上,将衣物全部丢进热水腾腾的大锅里,狠狠的煮一遍。
    一般煮个一两分钟就可以了,捞出来以后自己拧干去晒,就算消毒结束了。
    每个人还可以凭竹牌子去洗一次澡,凭竹牌子打饭,也就是稀饭和咸菜。
    若想吃的好一些,移民中心有售卖吃食的店铺,肉包子,菜包子,烧饼,鸡蛋和各种蛋糕都有,只要你有钱买。
    住进来以后,移民中心每天都要上课,讲解楚国的法律法规,能够享受的权益,楚国的地理范围,严禁的犯法行为,不允许随地便溺,不允许随地吐痰,可以申请贷款,也可以申请做工,也可以务农,但是贷款一定要清偿才可以自由移动等等事项,一一交代,讲解完毕。
    所有人就坐在外面的空地上,听着辅导员拿着喇叭讲解,听不懂,可以举手提问。
    乱糟糟的大呼小叫会被鞭子抽,不守规矩抢夺吃食,霸凌弱小直接拖出来。在移民中心空地广场上用鞭子狠抽,一鞭子下去就是一个血道道,打的撕心裂肺哭喊不已。
    举凡受过惩戒,今后都会被分配到偏僻离岛去,好地方轮不到他们。
    经过五天的移民中心教育,莫家上下21口全都登记过后,这才从移民中心出来,拿着登记的户籍资料副件,准备前往马尼拉入籍当地。
    这个户籍资料附件有效期半个月,若是到期不入籍,那么就会被判定为流散人口,至少是意图不轨,作奸犯科之辈。
    若被警察查缉到,那么必定会送入苦役营中,那么这一辈子可就毁了。
    你说不知道有效期是半个月,呵呵……这户籍资料的附件上都写着呢,在移民中心每天都会一遍遍宣传,说不知道那是骗鬼呢。
    莫家这21口人坐着火车,很顺利的就抵达了大马尼拉,在了解了当地情况后,很快就入籍了南都区。
    大马尼拉的区划非常清晰,大多数权贵所在的龙首原区寸土寸金,那里的宅邸价格非常高,一般人住不起。
    除了龙首原区,排位第二昂贵的就是王城区,这里有很多中产云集,也住着很多的军官和政府官吏。城区的建筑高大敞亮,整洁非凡,价格当然也很贵。
    普通人大多住在南都区,西港区,北河以及巴石区,这里同样街道宽阔,主要街道都铺着沥青,还有完善的下水道设施。雨天不涝,晴天无尘,街道中有很多城市园及绿化带,住宅区里有公共厕所,环境相当不错。
    莫氏一族入籍了南都区,凭借着身份资料副件再次登记后,成年男女便拿到了属于个人的身份纸,这都在莫守财这个户主的名下,算是一家人。
    由于他们一家人没有自己的住处,暂时都登记在街道上。
    等到有了自己固定的住处,才可以登记在自家的宅子上,算是彻底安定下来了。
    莫氏一族并非没有倚仗,莫守财有着家传的中医手艺,而且会炮制药材,有着家传秘方,很快就租赁门面开起了中医馆。
    莫氏家族的婆娘会接生,这也是家传的手艺。
    凭借着这些家传的手艺,莫氏一族很快在马尼拉安居下来,没多久就贷款买了宅子,算是真正的安定下来。
    这一天
    “什么?你想去东非,好好的日子不过,莫不是得了失心疯吧?”莫守财听到年仅19岁的小儿子莫行礼这异想天开的念想,惊得跳了起来。
    莫行礼来到楚国定居已经有大半年了,在这里听闻的和见到的大开眼界,世界各地的风物报纸上都有报道,早已经非昔日吴下阿蒙。
    就说这马尼拉城中,金发碧眼的白人女人和黑乎乎的黑种女人,还有据说是太平洋土著的红皮肤女人,几乎应有尽有,每日里招摇过市,简直颠覆了三观。
    听说那些大户富贵人家,各种各样的漂亮女人都有,听得让人心痒痒,难免也生出奢望出来。
    马尼拉的很多富贵人家,都是从平民难民起家,只不过跟着国王陛下早一些,如今一个个都生发起来了。
    有房,有田,有女人,有地位有身份,日子过得好不滋润。
    在马尼拉
    关于移民和冒险家的暴富传说那简直太多了,很多都是街坊邻里,在海外冒险暴富起来,如今都成了体面人。
    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中,难免热血贲张的年轻人不心动。
    莫学礼梗着脖子说道:
    “爹,我没疯。前面街坊王家的二小子,托邮局寄回来了500块光洋,说是在东非当雇佣兵发了家,有马有宅院,有女人。已经在那边找了金发碧眼的番婆做女人,送钱回来给家里买宅子。我也要像他那样出去闯荡一番,挣了钱好孝敬你。”
    “放屁,敢出去老子打断你的腿,好好的日子不过,真特么疯了。”莫守财听了神情大怒,举起拐杖就打了过来。
    这莫行礼不闪不避,生生的挨了他爹几拐杖,当真被打的呲牙咧嘴,却硬着头皮一声不吭。
    老二莫致礼,老三莫问礼连忙冲上来,拦住了暴怒的老爹莫守财,一边劝老爹息怒,一边责怪老七莫行礼说道:
    “老七,你这无缘无故的又惹爹发怒做什么?还不赶快上来陪礼,收回这些混话,在家好好待着亏了你吗?”
    “别发昏了,老七,快给爹赔个不是,再不敢有这种想法了。”
    “一家人团聚有多好,如今又不愁吃不愁穿,以后给你再说上一门媳妇,生几个娃儿,这样的日子不是美的冒鼻涕泡,你犯什么浑呐?”
    “快给爹赔罪,再不敢了。”
    这莫氏一族迁徙到马尼拉来,凭着祖上的家传医家手艺,炮制药材,诊问乡邻,日子那是芝麻开节节高,很快便富足了起来。
    在马尼拉这地儿,只要有手艺肯干,不愁吃不饱饭。
    城市乡村都处于兴旺发展的阶段,哪怕什么手艺都没有,上街拉个黄包车,那也能吃,穿不愁养一家人。
    在马尼拉只要肯吃苦拉黄包车,起步2分钱,一天下来起码赚个两三角钱,上交1角钱份子钱,剩下吃的喝的尽够用了。
    本地的物价便宜,卤猪头肉不过是5分钱一斤,齿牛肉一角钱一斤,烧饼1分钱三个,肉包子1分钱一个,怎么都能吃的肚儿圆。
    就这个,本地很多黄包车夫都不愿意干,一心想到外面去冒险。
    就说东非公司和刚果河公司这事儿,马尼拉几乎一大半的黄包车夫都跑了,包括街坊家的王家二小子,也都跟着跑到东非去了。
    没曾想,真的混出了个人样来。
    这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一个臭拉黄包车的苦力,跑到东非公司待了大半年,竟然能寄回500块银洋,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拉黄包车每天累死累活,那得干十几年才能存下这点钱。
    这也难怪莫行礼心动了,他多少读了几年私塾,识文断字,相比王家二小子可强多了,凭什么混的还不如他?
    大哥莫学礼跟着老爹学医十几年,二哥莫致礼跟着老爹泡制药材,如今也可以出师了,单独泡制药材没问题。
    老三莫问礼跟着照顾医馆,唯独老七莫行礼既不想学医,也不想跟在家里的医馆前后忙活,就变成了闲人一个。
    平素里想要一些用,还得张手向老爹要,实在磨不过这个脸。
    正好老七莫行礼十六岁以后,恰逢家里接连遭难,收成大减,这一耽搁也没说上媳妇,如今是孤家寡人一个。
    看到街坊的王二小子在东非公司混的好,他是真的心动了。
    跟着东非公司去冒险,到了地头就给100亩地,而且给贷款买马,买枪,买女人,只要敢于去冒险,赚钱那都不在话下。
    随便抢几个阿拉伯女人,抢几匹骏马,那不都是明晃晃的光洋吗?
    哪怕再不济,没有胆子去杀去抢,在东非公司也能赊几个黑奴,种田种菜养些牲口也能赚钱,听说过往的货轮给的价格都不低,是一门好生意。
    哪怕套个马车在港口拉活儿,一个月也能赚十几块银洋,可比在家门口赚的多了。
    在楚国本土这嘎达,因为华人多,竞争也厉害,种粮种菜,养鸡,养鸭都卖不上价钱,田地宅院还死贵。
    在本地混的不好的人,都一门心思的想往外面跑。
    到了南洋,原本老实种田的华人心都散了,既然有那么多发财的路子,那为啥我不行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