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巴尔干战争结束
1878年1月4日,俄军冒着严寒越过了巴尔干山脉,占领了中部城市索菲亚。
沙俄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拉杰茨基将军指挥的俄中路部队,于1878年1月8~9日在舍诺沃战役中,包围并俘虏了魏塞尔一帕夏军队3万人,击破了奥斯曼军队的防御。
在高加索,俄军封锁了埃尔祖鲁姆,并占领了巴统。
俄军大踏步的的胜利,引起了大不列颠和奥匈帝国的恐慌,眼见着阻挡沙俄西进的战略面临土崩瓦解,英国人终于坐不住了,开始出手了。
英国本杰明·迪斯雷利政府向马尔马拉海派出了一支空前强大的皇家海军分舰队,摆出一副不惜决裂的态势,这迫使俄国放弃了向君士坦丁堡进军的计划。
归根到底
沙皇对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至今记忆犹新,从内心对英法列强的强力干涉感到畏惧,并不想真的和英国人硬拼一把。
1月31日,俄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1878年3月3日签订了《圣斯特法诺条约》。该条约是由俄国外长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和沙皇等人事先炮制的不平等条约,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完全是一个城下之盟,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该条约规定:
奥斯曼帝国承认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三国完全独立,承认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获得自治,但仍留在奥斯曼帝国版图内。
成立大保加利亚国,并允许俄国势力在保加利亚的存在,享有特殊利益。
将萨拉比亚西南部归还给俄国,将卡尔斯、巴统、阿尔达汉和巴亚齐特并入俄国版图,以补偿沙俄的战争损失。
修改博斯普鲁斯海峡通行规则,允许沙俄等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行。
《圣斯特法诺和约》的签订,引起了英、奥等国的强烈不满,他们联合对俄施加压力,要求沙俄吐出已经吞下肚的果实。
英国绝不允许这种战后利益的划分,就是这么霸道,就是这么蛮横,沙俄必须吐出大部分胜利果实,否则后果难料。
就在剑拔弩张之际,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站出来进行调解,声称要做个诚实中间人,愿意为各方调解斡旋。
由于欧洲力量对比对俄国的极端不利,英国已经威胁要联合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再一次强力干预战争,并摆出调动军队的蛮横态势。
不能够让大不列颠帝国满意,那么就开战。
经历痛苦的抉择,俄国沙皇被迫与列强重定《柏林条约》,对《圣斯特法诺和约》进行重大的修正:
大保加利亚变成了小保加利亚,博斯普鲁斯海峡仍然不对俄国军舰开放。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影响受到强力遏制,向地中海方向投射海军力量的企图再次落空。
沙俄只是收回了克里米亚战争中割让出去的领土。《柏林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将塞浦路斯划割给英国,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则改归奥匈帝国统治。
英国和奥匈帝国没有白忙活,各自拿到了心仪的一片土地,最后被瓜分和备受屈辱的只有奥斯曼帝国,其他各国皆有斩获。
这场欧洲战争的落幕,更加深刻的彰显了当今国际社会的弱肉强食现状,丛林法则体现的淋漓尽致。
马尼拉楚王宫
紫宸殿
楚王郑国辉全程密切跟踪了这场短促而激烈的欧洲战争,当看到《柏林条约》签订,战争最终落幕,心中亦不免唏嘘不已。
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帝国人见人欺,
尤其是盛产石油的巴库被沙俄夺走,这让奥斯曼帝国失去了一大财源,国家实力更显颓废,更是财政上的一大灾难。
再加上保加利亚独立,波斯尼亚及黑塞哥维纳被割走,塞尔维亚和黑山独立,奥斯曼帝国的欧洲巴尔干部分大幅度缩水,实力有了相当程度的萎缩。
巴库油田早在十九世纪60年代末,就进入大规模的工业化开采阶段,是欧洲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油田,每天出产价值数万英镑以上的石油。
落在沙俄的手中,奥斯曼帝国可谓损失惨重。
可有什么办法呢?
凭借奥斯曼帝国现在孱弱的实力,根本保不住巴库油田这样的重地,被抢走只是时间问题。
联想到楚国自身的斯里巴加湾油田,楚王郑国辉油然升起了一股危机感,再次拿出了皇家陆军参谋总部的兵力重整计划,终于批示了个“准”字,同意将皇家陆军兵力增强到9.8万余人规模。
与此同时
皇家海军的兵力增强到4.4万余人,后续的“镇江”号和“镇河”号主力铁甲舰都相继下水,一艘已经服役,最后一艘尚在栖装中。
到目前为止,楚国皇家海军舰队拥有十艘主力铁甲舰,形成了南洋区域强大的铁甲舰编队,划分成4支舰队。
这其中“镇威”号和“镇远”号在夏威夷,以珍珠港为母港,属于太平洋舰队,一同还配属8艘2300吨至三千吨装甲巡洋舰,负责夏威夷及中美洲海域。
镇字“江、河、湖、海”四艘新锐铁甲舰归属马尼拉的南海舰队,亦是本土防卫舰队,这是四大舰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舰队,共计配属16艘装甲巡洋舰。
镇字“东、南、西、北”4艘主力铁甲舰母港位于坤甸府,配属于印度洋方面舰队,拥有12艘装甲巡洋舰,经常前出至马六甲海峡以西印度洋海域,是欧亚航线的保卫者。
今后有计划派驻定海港,但考虑到主力铁甲舰的敏感性,暂时未能成行,目前以坤甸港为母港。
至于大西洋舰队,目前还仅仅是一支存在感不强的舰队,暂时还没有主力铁甲舰能够派驻在大西洋沿岸的布兰卡港,只有6艘装甲巡洋舰位于该港,执行日常巡逻任务。
到今年下半年
万吨的“马尼拉”级铁甲舰将正式投入到建造中,预计将于1880年上半年下水栖装,于年末之前入役皇家海军舰队。
这样一艘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主力铁甲舰入役,将毫无疑问的成为楚国皇家海军的头等主力,也是海军的门面战舰。
楚王郑国辉放下御准皇家陆军扩编的奏章,脸上的神情显得复杂。
进入70年代未,北方的沙俄毛熊越发的不安分,骨子里面透露出来的侵略野性极强,很快就将注意力转到东亚来了。
用不了多久
就会与扶桑国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三省的满蒙地区发生冲突,这几乎是无法改变的宿命,终究有一个会倒下。
沙俄和扶桑都不是好东西,楚王郑国辉不会怜悯其中任何一个,他只是对那些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国人感到些许惋惜,难免要受到列强势力的影响。
可他什么也做不了,英国人和法国人一直在用犹疑的目光盯着楚国人。
他们最害怕的
就是楚国与北方神州的紧密联系,而这块大蛋糕,列强国家谁都不会放弃,都非常紧张且关注。
通过欧洲的巴尔干战争,楚王郑国辉总算再一次体会到了英国人的霸道和蛮横,即便强大如沙俄,亦不得不黯然退让。
沙俄在20多年前克里米亚战争中,是结结实实吃了一个血亏,算是长了记性。
那些不甘臣服于英国欧洲霸权的国家,即便强如法国皇帝拿破仑,依然在一次又一次反法同盟战争中,被最终击落神坛。
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沙皇尼古拉二世才选择了退让。
楚王郑国辉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决断还是有些钦佩的,这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决定,吐出大部分的胜利果实,意味着数十万沙俄士兵的鲜血白流。
难免在国内外广受诟病,沙皇声誉受到极大影响。
但这样的决定是英明且正确的,避免了与英国的一场撕破面皮的残酷战争,英国有能力调集几乎欧洲的力量去对付沙俄,沙俄绝对扛不住。
每每想到这些
楚王郑国辉的心中都有些唏嘘不已,即便强如沙皇,亦不可能完全由着自己的心意行事。
倒是楚国在刚果河与东非不断取得殖民进展,华人移民一帆风顺,算是在英国人的眼皮子底下,偷摸的弄了一些好处。
英方发来的政府外交文件,曾经就楚国在非洲殖民事宜,要求解释并提出了警告,却没有了下文。
这是英国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政府不爽楚国的行为,在刻意的敲打楚国政府。
但鉴于楚国做事很有分寸,总是在欧洲列强忍耐的边缘徘徊,英国政府也不好做的太过,警告一番便了事了。
若是上一届自由党政府,根本不会过问这些小事。
楚王郑国辉算是被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强压了4年多,这期间,除了一举登陆中美洲厄瓜多尔,将其纳入自身的领土实力范围。
其他基本上没什么大动作,与葡萄牙人签署的刚果河划界条约还是钱买的,姿态放得足够低,也让英国人无可指摘。
战后的国际社会一片混乱,奥斯曼帝国内部矛盾重重,这估计要让英国人头疼一阵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