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18章 收网(上)
    第418章 收网(上)
    笃,笃,笃。东缉事厂驻北塘站的门被人敲响了。
    过来应门的还是先前那值守门房的番子。他照例将门打开一道缝,然后将自己的视线从这道门缝间投出,以窥视门外的人。
    “张缉事?”值守门房的番子一眼就认出那张脸。“你怎么回来了,孙掌班他老人家呢?”
    “只有我。”姓张的缉事凑近门缝小声说道:“快开门,我是奉命来送口信的,有要事禀告崔左局。”
    “好。”值守门房的番子不再多问,立刻就将两面门扇拉开,迎他进来。
    一进门,张缉事立刻就将把在手里的缰绳塞到了门房番子的掌心,然后大步流星地朝着设在二进院的书房走去。
    张缉事跨过垂门的时候,东厂番役局左局副兼提刑司司正崔元,正在倚靠在交椅的靠背上闭目养神,顺带思考。
    渐行渐近的急促脚步引起了崔元的注意,也打断了他的思绪。崔元睁开眼睛向门口望去,正对上张缉事的视线。
    崔元那阴翳的眼神让张缉事顿时一凛,他就地驻足,单膝下跪道:“小的参见崔左局。”
    崔元是因为坐了提刑司司正这个极为重要的位置,所以才挂了左局副这么一个厚俸又威风衔。对于崔元来说,左局副只是一个虚职加衔、在京城任职期间,他宁可每天三趟、一天不落地给崔文升洗脚,也不插手番役局的日常事务。因为在他挂上这个虚职加衔之前,番役局庶务一直是崔文升这个兼职局正自个儿亲自提领的,他怕自己急吼吼的上去办会遭干爹的忌。
    不过,番役局下的普通番子们可不晓得这当中的弯弯绕绕,对他们来讲,崔元的左局副身份就是优先于提刑司司正的。毕竟提刑司不会给他们发俸禄。
    一眨眼,崔元就敛去了那道仿佛要把人剐了的恐怖视线,并朝张缉事勾了勾手指。“别在那里杵着,进来说话。”
    “是。”张缉事快步走到案前,又见了一个礼。
    张缉事刚直起身,崔元便主动开口问道:“孙中丞答应借兵了?”
    在孙月融带着张、李二缉事离开北塘之前,崔元就站在孙承宗的角度仔细地分析了孙承宗答应借兵的可能性。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孙承宗很可能同意借兵,而不是拒绝。
    首先是功利。崔元完全不在乎明面上是谁把这个案子办了,作为资深的白手套,他很清楚自己的赏罚标准只在于能否完全贯彻黑手的意志,并尽可能地让黑手看起来伟大光正。此外的东西都是虚的。所以他很大方地让孙月融给孙承宗带去了“调查到的一切”。
    其次就是人情。孙承宗若是半点招呼不打,直接就到北塘来拿人,势必会和饷部侍郎李长庚起冲突。但据崔元所知,李长庚和孙承宗应该没什么交情。两人之间甚至可能还有些龃龉。与孙月融这种半道入局的人不同,崔元可是很清楚导致李长庚进京挨皇帝痛批的张铨就是孙承宗举荐的。
    最后是顾虑。崔元需要顾虑的事情很多,但崔元的顾虑却不是孙承宗的困扰。揭发打击勋贵,还能让他捞一个不畏权贵,公正无私的美名。如果非要说孙承宗有什么顾虑,恐怕就只有和东厂宦官合作会使清名有亏这一条了。这也是他最担心一个点,好些个自诩“清流”的文官,就是那种送礼都不要,甚至还反过来参你一本的臭脾气。不过现在看来,干爹曾不止一次夸过的“孙师傅”确实不是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清流”。
    张缉事愣了一下。“您老真是料事如神,孙中丞已经发兵了。预计在明日午后,他的标营就能抵达北塘。”张缉事是在标营开拔之前不久出发的,他有马可骑,而且一路马不停蹄,所以才能在午后日落之前又回到北塘。
    “孙中丞带了多少人过来?”崔元颇为满意地点了点头。
    “至少一半。”张缉事回答说。
    “好,很好!”崔元兴奋得音调都提高了两度,连带着张缉事跟着笑了。
    “还有别的吗?”崔元的心情平复得很快。
    张缉事摇头道:“没有别的了,就这些。”
    “那你去歇着吧,暂时没你事儿了。想吃什么喝什么,径直找灶房要就是了。”崔元朝张缉事摆了摆手。
    “多谢崔左局!”张缉事拱手转身,还没出门,就听崔元大声喊道:“来人!”
    在隔壁值班的小黄门听见这个喊声猛一激灵。他赶忙放下手里笔,快步走向崔元的书房。一个不留神,竟直接撞在正出门的张缉事身上。张缉事身强力壮,纵使反复奔波,神困体乏,也不是这种弱不禁风的小黄门所能撞倒的。
    小黄门只感觉自己像是迎头撞在了一块坚硬的大理石上。他急急地向后倒去。就在小黄门的身子快要触地的时候,张缉事伸手拉住了他。
    “您老当心些,撞我不打紧,自个儿别摔着了。”尽管这小黄门年轻得如同张缉事的儿子,但张缉事仍尊称他为“您老”。
    “多谢,多谢。”小黄门顾不得多客气,侧身就进了书房。
    “崔提刑有何吩咐?”小黄门行礼问道。
    “哼,冒冒失失的。”崔元先白了他一眼。“摔个屁股蹲儿你就舒服了。”
    “.”小黄门垂下了头。
    “听好了,我只说一遍。”崔元甩出手,指着他,半调侃半威胁地说道:“要是冒失听落下了,你就去都知监给人刷洗澡堂子吧。”
    “是!”小黄门脆脆地应了一声,他对自己的记性还是颇有自信的。崔元收起脸上的喜色与调侃,肃然说道:“命令丙组全员出动,密切监视所有侦控对象,务必确保无一人逃脱。如有必要,可在其出逃后直接逮拿。允许使用暴力。敲马头,打马腿都可以,遇到反抗用擒拿把胳膊下了也行,但切不能伤人性命。”所谓丙组,也就是那些尾随勋戚家仆一路来到北塘的总厂番子,抵达北塘之后,崔元便接过了他们的指挥权,并向他们增派了一些人手。
    “是。”崔元说完,小黄门就记住了他的命令,并在心里默念了一遍。
    崔元继续下令:“命令甲组立刻收拢,并集中于各处要点。如果听见丙组的求助哨响,则按已有的布置提供支援。”所谓甲组,也就是部署在闹市、港口等地区负责打探市井传言并监视次要侦控对象的队伍。
    像失踪船员亲属这种与案件相关但又不是嫌犯的人,以及饷部书办姜云春这种在东厂的威逼利诱之下选择合作的人,都属次要侦控对象。尤其是后者,他们一直处在甲组的严密监视之中。一旦发现他们有类似于欺骗、背叛的举动或者倾向,甲组的人就可以按照崔元事先下放的权限对其进行控制。
    “是。”小黄门这下明白,本次行动已经到收网的阶段了。
    崔元又下令道:“命令乙组提高警惕,保持现状。如果海防营有超出常规的异动,立刻汇报。”
    “是。”
    乙组脱胎于甲组,是崔元得知此海防营存在重大问题之后,才特别分出,专门用于监视并调查海防营的队伍。或者说,正是因为查出问题需要建立乙组,崔元才以主要职司为分类依据,给番子们编号分组的。在丙组的主要成员未到北塘之前,崔元的办案思路便是从海防营下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往上面查,直到写出一篇关于北塘的全面调查报告,这样一来就算是完成王安交给东厂的任务了。
    乙组曾一度负责侦控饷部衙门,但在丙组成立之后,崔元就从乙组中把那些负责侦控饷部衙门的人手给抽了出来,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称作丁组。
    他一直希望丁组能发现李长庚的劣迹,好让他的报告更漂亮些。但最后查来查去,丁组也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李长庚有一般灰色收入之外的重贪巨腐。如果非要说这个人有什么问题,那就是“漂没”发生之后,李长庚只派人简单地探查了一番,确定那些水手和随船的海防营兵确实没有回家,便不再深究了。
    崔元想了想,最后也没有对丁组下达什么额外的命令。他抬头看向那小黄门,问道:“都记住了吗?”
    “记住了,三条都记住了。”小黄门点头道。
    “那你给我复述一遍。”崔元下令道。
    “命令丙组.”小黄门的记性确实很好,几乎一字不落地把崔元的话给背了下来,连敲马腿卸胳膊的细节都复述了一遍。
    “嗯,还算有点儿出息。”崔元微微颔首,他已经决定了,如果这次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他就请干爹把这四个小家伙都收做干孙子,这样一来,他自己也就是有儿子的人了。“滚去传令吧。别又撞到人了。”
    “是!”小黄门应了一声,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后,为加强京师周边防务,并预防倭寇自塘沽海口入侵河道,进犯天津,祸乱京畿,朝廷决定在海河南岸修建大沽口炮台。
    当时受命督造此处炮台的人,是时年二十二岁的年轻武举人戚继光。他在实地考察之后,认为有必要在大沽口以北的蓟运河河口也修建炮台,于是他上疏朝廷,请求建造。
    在庚戌之变的大背景下,这个小角色的条陈竟然意外地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不久后,蓟运河河口的两岸各立起了一座炮台,即北营炮台和南营炮台,两座炮台共同组成了北塘要塞,与大沽口炮台南北呼应,翼护津门,遥护京畿。
    由武清侯、平江伯、博平伯等诸家商队组成的“联合商团”来到北塘之后,曾多次变更驻地。最近的一次变更,就是迁到北塘要塞以南的一处农家大院。
    蓟运河河口不是援辽海船的出海口,离饷部衙门也很远,算是北塘治下的偏远地方。他们之所以会迁到这个地方来,一是因为北塘要塞是天津海防营的主要驻地之一,天津海防游击李为栋目前就驻在这里。二则是因为这些人在饷部衙门附近的闹市区,隐隐地察觉到了一种莫名但又找不到源头的威胁。尤其是在他们成功地令一艘粮船“漂没”之后。
    “联合商团”中的很多人因此起了退意。为了稳住阵脚,“商团”的领团,武清侯李家门下的商队领队李来财便提议搬到此处。
    咚,咚,咚!
    一阵砸门似的急促响动从门板一路荡漾到各房。甚至搅扰到了村落里其他住户。
    “轻点儿,别砸门啊!”来开门的是平江伯陈家门下的一个年轻奴仆。“你是拉肚子夹不住屎尿要喷出来了?”
    “别废话了,”陈家奴仆一开门,三个博平伯郭家门下的奴仆便牵着代步的驴骡半推半挤地进了门。“赶紧把门关上!”
    “怎么了,这么慌慌张张的,真夹不住了?”陈家奴仆还在说玩笑话。“你没把鞍子弄脏吧?别人还要骑呢。”
    “有人跟踪我们!”为首的郭家奴仆感觉自己的后背正一阵阵地往外冒着冷汗。
    “谁又跟踪你了?”陈家奴仆本能的不信,这人不是第一次说这话了。可以说,促使“联合商团”搬到此处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郭家的奴仆疑神疑鬼地说城里不安全。
    “我他妈怎么知道那些人是谁!”为首的郭家奴仆显然是有些急眼了。
    “那些人”陈家奴仆愣了一下,悚然道:“你看见跟踪你的人了。”
    为首的郭家奴仆点头说道:“我看见了,我很确定!一共三个人,当中有两个面熟的,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敢肯定以前一定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们。这三个人从城里一直跟到了这儿,直到我们进了村子才停下。显然不是什么善茬!待不下去了,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