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转移库银
“谁也不抓。”王安轻轻摇头的同时,他的也眼神越过崔文升飘到了站在崔文升身后的那几个小黄门的身上。
“不抓人?”崔文升一怔,旋即会意道:“老祖宗,这些个小崽子都是崔元物色的机灵鬼儿。信得过的。”
那四个小黄门一听这话,脸上立刻浮现出了显见的喜色。
王安收回视线,接着说道:“天津饷部。”
“就是那个专门给辽东地方转运粮饷的衙门?”崔文升问道。
王安颔首道:“主子万岁爷要东厂派人去北塘暗查一番,探一探这里边儿的腌臜事儿。”
“暗查?”崔文升敏锐地抓出一个词。
“对。就是暗查。你要好好儿的安排,主子万岁爷不想按下葫芦浮起瓢。要抓人就得把整个根子给掘出来。”王安看了崔元一眼:“至少得像上回崔元帮你办差时那样利索。”
崔元的脸色顿时便是一白。
崔文升忙赔笑道:“就这崽子的那点儿道行,瞒不过您,更瞒不过万岁爷的火眼金睛。”
“得了。”王安站起身。“就这么个事儿,好好儿干,别搞砸了。”
“我送送您!”崔文升也跟着站起来。
“穿成这样就别送了,该歇就歇吧。”王安摆手,然后便自顾自地离开了。
王安的背影消失之后,崔文升慢慢地收起了脸上的谄媚之色。他走到榻上坐着,望向跟着过来的崔元。“老祖宗的吩咐都听清楚了?”
“是。儿子听清楚了。”崔元也不管地上的水渍,就这么跪了下来。他伸出手,试了试那盆洗脚水的温度,发现这水已经有些凉了,便招呼那个端脚盆的宦官,过来给崔文升重新打一盆。
崔文升轻轻地抚了抚崔元的脑袋。“那就做吧,做漂亮点儿,多抓几条大鱼出来,给干爹长长脸。也在万岁爷面前露露脸。”上回抄家,东厂是拿着西厂给的名单按图索骥,这让崔文升总觉得有些遗憾和不完满。
“是。”崔元低着头,但崔文升通过这一声是,也能知道他眼神里闪烁着何等的兴奋。
————————
午休结束,南书房还没有收到来自都察院的奏报,刘若愚便按照皇帝一早的命令,请史辅明派人去都察院问话。
史方达进到都察院正堂,发现正案后面并没有坐人,于是就来到左佥都御史李宗延的案前,轻声唤道:“李中丞。”
李宗延抬起头,发现面前站着一个穿着宦官袍服的陌生人,便起身问:“请问这位公公是?”
“乾清宫奉御,史方达,李中丞把我当成跑腿儿的就成。”史方达拱手道。
“原来是史公公。失敬。”李宗延抱拳还礼。“史公公来都察院,是为了打听那起洋夷的逆案?”
“不是我打听。”史方达本想找左都御史张问达,但李宗延主动提起,他也就直问了:“是皇爷想知道都察院什么时候能把报告交出来?这都好几天了。”
听见是皇帝派人来问,李宗延的神色也严肃了些。他正色答道:“辽东送来的证据,我宪台已经审查过了,审查草稿也写出来了。但还不能陈奏。”
“为什么?”史方达立刻追问道。
李宗延说道:“宪台办案向来讲究确证,如果只有辽东的案卷,那么宪台自然可以就此上奏。但北镇抚司那边儿还送来了许多书信和文牍。这些书信、文牍都是极重要的证据,这当中或许存在可以佐证或者推翻目下结论的文字。马虎不得。我宪台需要将之完全整理了,才能结合着辽东的证据一并陈奏。”
史方达疑问道:“都察院光是十三道御史就有一百多号人。一个四合院儿的书信、文牍再多,也经不起你们这么多人一起折腾吧?”
李宗延明显愣了一下,接着哑然笑道:“史公公,这账可不是这么算的。且不说十三道一百十员御史尚未满员,就算满了也是各有正职,不可能全部抽调来查这一个案子。目下,张总宪从十三道中各抽一人会办此案,已经是特案特办了。不然就这几天的时间连审查草稿都写不出来。”
“好吧,好吧。”史方达略有些尴尬地挠了挠脑袋。“那你们这特案办到哪一步了?”
“几乎还没开始。”李宗延摇头道。
“您这又有个什么说法啊?”史方达皱眉道。
“唉。”李宗延叹了口气。“北镇抚司那边儿送来的书信和文牍,大多是用完全看不懂的洋夷文字书写的。我宪台对此一筹莫展,正张罗找人把这些东西通译一遍。”
“那您就把那个什么草稿拿给我。”史方达说道。
“不行。”李宗延又摇头。
“您这什么意思啊?”史方达显然是不悦了。
“史公公,你不要急。”李宗延缓缓道:“我刚才说了,我宪台要将所有的证据全部审查完了,把事实搞清楚,才能一并陈奏。如果你非要在这时候索要审查草稿,请把圣上的朱批拿来。”
“有必要这么死板吗?”史方达满脸苦涩。
“这不叫死板,这叫一码归一码。你是奉旨来问话的,我一五一十地把你的问题全都解答了,这是一码。如果你要调走宪台的案牍,那就必须奉着调案牍的旨意,这是另一码。”李宗延像个老顽童似的,对愁容满面的史方达微微一笑。“我说明白了吗?”
“得得得!我哪有您道理多呢。”史方达无奈地离开了。
————————大明朝廷的财政权力非常分散,几乎每个衙门都有自己的银库。而且除非有皇帝的命令,否则各库的库银是不能随便转运到其他银库的。
去年用从郑家抄得的银子补发在京官员的俸禄,并补发辽东军饷,其实质就是皇帝下了一道旨意,让内承运库先给户部太仓库送去银两,然后太仓库先开仓发俸,接着再把发剩下的银子送去兵部,最后再由兵部按远近两条线,把银子分别直送至广宁为止的辽西各营,以及位于北塘的饷部衙门。
除了让内廷衙门把内库的银两送去外库,皇帝也可以下旨让外廷衙门把外库的银两送进内库。而这类行为,若是出于皇帝之私欲,最终用于皇家使用,或者干脆就屯在内库里不发。便是所谓“侵夺外库银”。在万历朝,尤其是张居正病逝之后,“侵夺外库银”的现象就变得非常常见了。
比如万历十四年正月。皇三子朱常洵出生,神宗皇帝便以内库缺乏为由,命取太仓银二十万两入补。
面对这样的情况,无论是辅臣还是部臣都没法拒绝,只能想法子跟皇帝讨价还价。
入补命令下达的次日,辅臣申时行持奏,说京边岁费日增,太仓积贮日少,遽取二十万为数太多,于是票拟请求只取十万两。而神宗则下旨再添五万两。最后,皇帝从户部太仓库中取了十五万两银子充入内库。
如果泰昌皇帝是走正常程序,通过文书给户部下命令,让户部把银子送去内承运库。那么王纪高低得上本象征性地反驳两句。但皇帝既然直接派宦官来户部传旨,那王纪也就只能遵旨执行了。
和史方达抵达都察院的差不多同一时间,王纪也带着管理太仓银库主事汤道衡,来到了位于南居贤坊东直门大街附近的新太仓。
“太仓”一词原用于总称永乐迁都以后修建在北京、通州之地的,用于存储粮食的仓廒。
正统七年,为了储存南直隶苏州等府解纳北京的草价银,以便实际用草时召商购买,皇帝诏准设立太仓银库,专掌储银。之后,随着主要用于存贮金、银、布、帛等物的内府各库逐渐退出国家公共财政领域,国家的各类杂税也开始折征白银,太仓银库也就慢慢地成了一个专门且时常被提及的银库。
为了与位于思诚坊的“旧太仓”做区别,太仓银库便也被称为“新太仓”。
太仓银库初设时,置大使、副使各一人,嘉靖中,副使被裁革,仅留不入流大使一名,以掌管库藏账籍,稽检仓庾。
而太仓银库真正的管理者,是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和正六品的户部管库主事。嘉靖中,规定两月一报出纳之数。万历二年,首揆张居正又另拨户部主事一人常驻新太仓,这也就是户部陪库主事。每次收放银两,都必须有管理库事员外郎,及管陪两位主事同时在场才能进行。
而王纪之所以会亲自过来。是因为自上一任户部员外郎卸任之后,这个缺就一直没补。之前李汝华在时由李汝华兼任,现在李汝华致仕了,这个差事自然也就落到了王纪的脑袋上。
王纪和汤道衡来到太仓银库的时候,陪库主事邹嘉生正在银库衙门的签押房里坐着看小说。
“咳!”汤道衡轻轻地咳了一声。
邹嘉生实在是太投入了,完全没有注意到汤道衡的那声轻咳。直到汤道衡又用指节扣了扣门扉,邹嘉生才抬起头。
当邹嘉生循着声音,看见王纪那张逐渐接近的老脸,他的神经一下子就绷紧了。
邹嘉生手忙脚乱地合上书,并试图扯过什么东西来遮挡一下,可他还没来得及动作,那本小说就被王纪给扯走了。
“呵。上衙的时候还看起《金瓶梅词话》了?”王纪看见书本的封面,眉头顿时便是一挑。他讥笑道:“邹元毓,你还真有雅兴啊。”
“.”邹嘉生下意识地伸手往回薅,但他刚站起身便把手给缩了回来,接着便呆愣愣地站在原地。
邹嘉生垂着脑袋红着脸,仿佛一个被先生抓了现行的顽皮学生。
王纪随手翻了几页,发现这家伙还郑重其事地在书上做了笔记。“你就不怕赵德友逮到你参你一本?”
户部管库,户科巡库。户科给事中可以一点招呼都不打就直接跑到银库来要求查册查库。
“他前天刚来过。短时间内应该是不会再来了。”邹嘉生脑子一抽,竟然回答了。
王纪一怔,旋即大笑道:“哈哈哈!邹元毓,你还真是聪明啊,要不要我写本奏疏请求朝廷嘉奖你呀?”
邹嘉生自知失言,整张脸红得像是一个上好的猪肝。
“开库放银。”王纪把那本《金瓶梅词话》扔回到桌面上,没有再继续追打。王纪很清楚,在大多数时候,陪库是一个很无聊的工作,更何况邹嘉生守着的还是一个没多少库藏的银库。要是不找点事情打发时间,那就只有干坐着发呆。
邹嘉生赶忙将小说收起来,并道:“左堂大人,本部的公文。”
“看来你的脑子还没有被这艳俗的东西给完全塞住。”王纪给汤道衡去了一个眼神。汤道衡立刻就从怀里摸出了一个装着户部公文的信封,并将之递给邹嘉生。为了防止监守自盗,每一笔出入都要有原始的公文作为对应的凭证。
“运太仓库银八万两至内承运库?”邹嘉生感到疑惑。现在还没到太仓库获得第一笔正式收入的时间,目下贮藏在太仓库内的二十万两现银,都是从内承运库里调拨的。因此严格来说,最近好几个月都是在拿内帑给官员发俸。
“我没写错,你也没看错。”王纪点头道。
“请王左堂容下官问一句,这是为什么啊?”邹嘉生问道。
“从下个月起,刨除禄米,官员的俸银将改成一半现银,一半兑票。”王纪说道。“这些现银就是拖去内承运库兑换银票的。”
“银票?哪家票号的银票啊?”邹嘉生瞪大了眼睛。
“不是票号,是银行,日月银行。”王纪回忆了一下昨天那宦官跟他说的话。“离这儿最近的一家是安定门支行。”
“啊?”邹嘉生还没见过日月银行的招牌,完全不知道王左堂在说什么。
“你把它理解成宫里开的票号就行了。”王纪不想再浪费时间了。“赶紧!别磨蹭了。部里还有一桌子的事情等着我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