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183投龙,转轮大成
湖水涌动,漩涡状的洞口收拢之前,李存孝的的身影从中窜出。
脚尖连点,鹤鸣雷鼓,三两下腾空到了岸边。
再回首望去,潭水已经风平浪静。
既看不到任何的波澜,方才那潭底幽暗中的别有洞天,似乎也是错觉。
可手中纯金的小龙,却又提醒着李存孝,一切都真实发生过。
“究竟是怎么回事?圆觉的血肉?”
李存孝皱紧了眉头,看着掌心中短身健硕的金龙,其形象和平时所见的长身夭矫姿态截然不同。
其身躯粗壮,嘴部前段翘起的吻十分明显,整体看上去雄健有力,狰狞而威严。
心神之中,金刚杵上两对摩羯爪亮起金光,这代表两次破障的机会,可是金刚杵下,连带圆觉在内的七个魔头依然还在那瑟瑟发抖。
“这煞气,是来自于金龙?此物又是什么来历?”
回想着方才那沸腾的暴虐和杀意,李存孝心中还有些后怕。
若是没有金刚杵,只怕方才那一瞬间,他就已经入魔疯癫,绝无幸免之理。
那湖底隐隐可见的另一片空间,到底又是什么?
难不成湖底,埋葬或者封印着什么大魔?
那位佛门的前辈叫自己过来,是否知道此地的隐情?
但是李存孝在原地站了小半刻钟,也没等到什么动静,只好无奈下山。
至于那金龙,因为被吞噬了煞气,此时反而没有什么出奇的。
肉眼看上去,只是用金很足,成色极好,微微泛赤色,感觉像是德正所说的赤金。
用手掂了掂,大概有一斤左右,很是压手。
他一边走一边打量手里的金龙,却不知身后跟着的一僧一道同样是皱紧了眉头,片刻后,面面相觑。
“方才,你看清了吗?”
“不曾。那圆觉死时,明明没有别的动静,不是他的问题。”
“那湖底,真有什么东西?”
契此和太乙一直关注着李存孝的动静,方才一直到战斗结束,都没有什么意外。
甚至看到徒弟的阴险战法,两人还都暗自赞许。
谁曾想只是一个眨眼,湖底忽然有一股强烈的煞气爆发,两人察觉不对,当即就要动手。
可谁知一个呼吸的时间都不到,一切又都恢复了正常,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可是二人作为纵横天下的宗师人物,在那短短的瞬间却无法察觉到湖底的漩涡当中发生了什么,这本就是最大的不正常。
“贫僧若是没看错,那是投龙对吧?”
契此似乎想到了什么,伸手探进肩膀上的大布袋,掏出来半个巴掌大的金片。
太乙眼尖,只是略微扫了扫上面的蝇头小楷,就有些讶异地道:
“投龙简?还是女主武氏的投龙简你从哪里搞来的?”
“我们这一脉和净土宗有些渊源”,契此转移了话题。
“你们楼观道和皇室亲近,斋醮祈福也多,看看这和李存孝那小子手里的金龙是不是一回事。”
太乙深深地看了大和尚一眼,看得出对方不愿多说。
“不错。赤金为龙、为简,祈福山川,金龙驿传。”
“李存孝手里那个金龙虽然形制与大秦的有些区别,但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帝王祭祀洞天的规格。”
此话一出,二人都陷入沉默。
古来国家祭祀天地,往往以山岳、江河为对象。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中洞窟、水底幽暗,这些不可知之所,向来被认为联通了洞天福地,即所谓“别有天地非人间”。
投龙便是将写有谢罪、祈愿的文简,与龙、钮、璧等祭器用青丝捆扎,一并投入山川之中的仪式。
而想要将这些东西送到不可知的仙境,自然需要一位使者,而龙可以出入三界,无远弗届,无幽不达。
金龙,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出入洞天福地的钥匙。
几个月前的某句笑谈忽然涌入脑海,太乙和契此忍不住对视一眼。
“难不成前周炀帝的龙舟宝藏,真在这平顶山之下?”
“不应该啊。我在此处培育金莲十几年,上上下下,都已经翻遍了,并无一点异样啊?”
“传说那龙舟,乃是炀帝以举国之力打造的一件灵宝.”
大和尚话语中带着探询之意,老道士闻言眉头皱得更紧。
“传闻只是传闻。灵宝乃先天之物,后天而赋形体,当今天下又有几件?”
“当年炀帝若有灵宝,纵使太宗武功盖世,也总不至于狼狈逃窜,死在途中。”
契此点了点头,“这么说倒也是。”
“可也只有灵宝,才可能隔绝你我的查探。”
“又或许,是要和你我同一层次的高手,出手遮掩”
二人悚然一惊。
“难道.”
“此物是投龙?”
李存孝坐在天鼓寺藏经阁中,面前堆放着半人高的书籍,一边翻阅,一边手指无意识地在那金龙上摩挲。
一日不过十二个时辰,他尽管勤勉,却也不敢说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将几万卷书全部看完。
是以此前,他都是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山川地理、武道杂识、佛道经典,需要什么读什么。
而有关于斋醮祈福、开坛做法的书籍,下意识地就忽视了。
毕竟当今天下武道为尊,老百姓受困于见识,迷信神佛,不足为怪。
但像李存孝这样的武者,自身就能出入水火,凌空飞纵,做出种种不可思议之事,当然是半点都不会信。
神佛都不过是强大些的武者,什么斋醮法事自然也都是假的,心理安慰而已。
“祭祀山川,金龙驿传.祭祀之物?”
李存孝合上书本,心中的疑惑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多了。
他方才查阅了宋州地方的县志,的确看到有几则投龙祭祀的事件,但也都是七八十年前了。
平顶山作为宋州名山,刺史在此祭祀河岳,不足为奇。只不过后来节度使拥兵自重,局势越发糜烂,这样的事便少了,近五六十年更是再也没有过。
因为白香山是个务实之人,州县税收都被他用于赈灾济贫,要不然就是修建堤坝水渠,从不会将其拿来侍奉鬼神。
“投龙祭祀,乃是正祀,并没有人牲献祭的先例,可为何这金龙上会有那么重的煞气?”
“潭底有妖魔?还是有什么别的东西?”
信息太少,李存孝百思不得其解。县志也是,中间还曾有过几十年的空缺,那正是在白香山到任前的一段时间。
世道越乱,人们越是尚武,文学的事便无人上心了。
不过这些杂书当中,倒是也有一则趣闻,和宋州有关。
说的是当初前周炀帝暴虐无道,骄奢淫逸,越是临近亡国,越是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
后来国都被本朝太宗文皇帝攻破,炀帝带着无数珍宝逃窜,不知所终。
世人议论纷纷,最终有四个地方被提及最多,那就是河北道涿州、河东道代州、淮南道扬州以及河南道宋州。
而那些珍宝当中,最出名的则是“龙舟”。
“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
四层高的龙舟,长近六百米,高近十五米,楼阁殿宇,几乎是一整座移动的行宫。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完全是不可想象。
书中还提到,这些龙舟都不是凡物,具备种种不可思议之能,乃至于能穿行陆宇,凌空飞腾,极为夸张。
这本《大业杂记》中记载龙舟出行的场景,是“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
“龙舟以浮景舟九艘为纲,殿脚千人,皆着锦彩袍,执青丝缆。”
二百余里的舰队,金玉映照太阳的辉光,照亮了河水与陆地;
以一千个习练武道的美人为纤夫,锦衣华服,青丝稠为缆绳,称为“殿脚女”。
炀帝和大臣们在巨大的龙舟上饮酒作乐,而船下是一千彩衣锦绣的美姬。
这位亡国之君看得兴起,还指着美姬中的一位说道:
“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
这位名为吴绛仙的女子当即被纳为嫔妃,封夫人。
李存孝读到此处的时候,都忍不住咂舌。
都要亡国了,还搞出这些荒唐举动,这位炀帝的疯狂简直是不可理喻。
“武道以降魔为要,欲望越多的人,情志越是杂乱。”
“皇帝坐拥天下,其贪、嗔、痴只怕也是天下第一等,怕不是那位炀帝练功入魔了?”
李存孝想起本朝的数位皇帝,除了开国太祖、太宗,后来的多数继承人,武道修为都是不上不下。
或许也是因此,皇室才逐渐控制不住局面,让藩镇坐大。
“不管怎么说,金刚杵额外充满了两次,总是意外之喜。”
离开藏经阁,李存孝感受着深秋的凉风,不觉寒冷,只觉精神振奋。
天人化生之后,他的身躯已经超脱凡俗。寒暑不侵,水火难伤。
武道境界越高,武者的生命形态就越是向着神佛靠拢。
“等到炼化了这些魔头,煞气的积累应该足够我将燃木刀和圣王转轮拳都推至大成了”
回到精舍,李存孝拿出纸笔,阅读着那些杀手本尊魔头中蕴含的武学。
曾经沧海难为水。有了圣王转轮拳等诸多武学珠玉在前,这些散人零散拼凑的武学就有些上不得台面。
不过李存孝本也没有练习的打算,只是广泛阅读,触类旁通。
自己不用,以后未必不能拿来和别人交换。
唯独那个蜘蛛人吐气成丝的能力,介于真气外放和真气化形之间,让他很感兴趣。
但是仔细研究之后,发现其不是技巧,而完全是魔头的能力后,他就暂时放弃了学习的打算。
至于圆觉所学的《大智腹行拳》,脱胎于天鼓寺的《地龙功》,颇有几分独到之处。
等到将这林林总总七门武学都梳理记录,李存孝这才放下纸笔。焰摩真气一烘墨汁便干燥,将其收好。
“圣王转轮拳既然已得到全本,那就先将其推至大成,我也好炼化剩下的足阳明胃经。”
双脚分立,双拳抬起,金刚杵上流光溢金,好似一条溪流。
铁灰色的轮盘浮现在身后,四周好似响起海水的波涛,山岳般安然不动的的意味散发开来。
金色溪流冲刷轮盘,巨轮生涩转动,一开始好像锈蚀已久缺乏润滑,但是越往后,其转动就越发顺畅,甚至隐隐有隆隆声响。
一摸铜色在轮盘之上晕开,涛涛的海洋之下,好似有一块新的部州陆宇破开水面升起。
铜轮王为东南之二洲,南为南阎浮提,东为东胜身洲!
李存孝口中发出一声闷哼,在铜轮逐渐成型的过程中,他那象牙白色的皮肤也在经历着变化。
皮下似乎有无数蚂蚁在啃咬游走,令人抓心挠肝的滋味中,淡淡的辉光也从毛孔中流泻出来。
轰!
金色溪流推动铜轮,白银之色好似自月轮上摘得,银轮的每一次转动,都让四海之水波涛汹涌。
银轮王,为东西南之三洲,南阎浮提,东胜身,西牛货洲!
三大部州、连绵山海的力量灌顶转轮,李存孝恍然间好似立足于须弥山下,手中的轮宝调伏四方有情。
凌霄之中,三十三天上飞散落,云光瑞霭。
只差一步之遥!
哗啦啦啦~~~
体内的焰摩真气沸腾翻涌,自发地朝着肺金所属的另一条足阳明胃经涌去。
一开始其势头还颇为汹涌,连连冲破了四个穴位,但很快,即使有一整瓶蓄气丹补充,到最后也只是勉强打通了七个窍穴就停止。
而这,还不到足阳明胃经的六分之一。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足足四十五个穴位,所需要的真气之多,并非圣王转轮拳的加持便可冲破。
“还得是暴气丹才够劲啊。”
感受过一次暴气丹的强力,蓄气丹的药力在李存孝看来就有些软绵绵的了。
不知今夜那位佛门前辈是否会再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