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高傲的宋解元
赵祯陷入了沉思。
他可以肯定的是宋煊肯定是不知道自己对他的关注!
皇城司的那些人办事能力可以差,但是赵祯不会怀疑他们的忠诚度。
这些人全都是功勋家族的子弟,大多数人都是与大宋皇家绑定在一起的。
赵祯站起身来,溜达了几圈。
他隐隐有个猜测,但是又觉得当年的事,万一十二哥他不记得了呢?
那么惊险的事,他不可能不记得。
当年分别后,大家再也没有见过面了。
“十二哥儿一直都在老家勒马镇,搬到宋城也不过两年,他能有什么朋友可以千里共婵娟呐?”
赵祯止住脚步:“该不会是朕吧?”
一想到这里,赵祯就忍不住以拳击掌。
越想越有可能!
当年大家分别后,倒是说了什么苟富贵勿相忘之类的约定。
然后宋煊就带着那几个乞丐潇洒的离开东京城了。
“就是朕呐!”
赵祯当即笑出声来:“除了朕,他还能有什么故友?”
“对,便是朕!”
“十二哥儿并没有忘记我啊。”
“嘿嘿嘿嘿。”
小皇帝赵祯感到十分的得意。
许是幼年的那次惊险经历,在他脑子里如同刀削斧般的存在。
以至于就算有噩梦出现,赵祯也总是会在噩梦当中,看见有人伸出手拉了他一把,拜托困境。
即使处于噩梦当中十分害怕,可害怕的情绪不会持续太久。
赵祯又重新回去,瞧着自己誊抄的那首水调歌头,越看越满意。
相比于史书上的记载,赵祯也乐意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诗词当中。
特别是一首瞧着就像是能够流传千古的一样。
十二哥的其余两首流传的诗词,赵祯也都记在心中。
特别是传闻是十二哥八岁所作的那首咏蛙,在赵祯听来简直是霸气非凡。
但是论优美,赵祯觉得不如眼前这首词。
“哎呀,哎呀。”
赵祯又开始转了几个圈,越发觉得只有时间够长,才能称得上一句故友。
赵祯觉得自己与宋煊当年可谓是生死与共的关系,怎么算都是故友的范围内。
他忍不住笑道:“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啊!”
赵祯终于平复了自己的心情,这才重新坐在椅子上,继续观看下面的事情。
在之后全都是一些日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趣事。
随即赵祯瞪大眼睛。
“十二哥他竟然中了解元?”
“十二哥成了宋解元!”
赵祯再一次从椅子上弹射而起,他在日常当中就看见宋煊今日去书院读书。
明日去书院读书,晚上会练武锻炼身体之类的复述。
赵祯从这些信件当中,能看得出来宋煊平日里对功课是十分认真的。
但是宋煊真的能考中应天府解元这件事,着实是让赵祯意外。
“十二哥儿上次落榜,这次就直接考中解元了?”
赵祯仔细看了看高遵甫的报告,却是如此。
他也确信高遵甫不会拿这种事来取乐。
至于什么应天府学子在此次发解试当中,足有七十二人上榜之类的,自是被小皇帝赵祯给忽略了。
赵祯是想着宋煊能够早点考中进士。
最好考个状元到朝廷当中。
届时自己亲政了,自是能够让他当朕第一个钦点的状元。
可照宋煊考中解元的速度来看。
他明年就能来到东京城参加殿试。
赵祯悠悠的叹了口气。
按照母后的意思,自己明年不大能亲政吧?
故友再不断的进步,而自己依旧处于学习政务当中。
对于朝廷大事,他一丁点决策权都没有。
到时候十二哥参加殿试,万一母后又是按照天圣二年点状元的想法。
不去点十二哥的状元,自己该如何为故友争取呢?
想到这里,赵祯又有些担忧。
即使现在赵祯觉得自己不能够亲政,可是也该拿一两件政务练练手,而不是母后那里都处理完了,然后再送到自己这里观摩。
之后母后会抽空检查一下,询问自己为什么如此做。
若是答的不好,她再说一说。
赵祯是个孝顺之人,又不敢违背母后的意愿。
什么苦楚都只能往自己个的肚子里吞。
他更不知道刘娥不是他的亲生母亲这件事。
在宫内,谁说谁死!
刘娥权势滔天,否则也不会有想法要cos武则天的行为。
“十二哥,如此看来,倒是我走在后面了。”
赵祯再次悠悠的叹了口气,未曾想到宋煊进步的竟然如此之快。
……
宋煊从宿醉当中醒过来,其实也算不得喝醉。
顶多是被人灌酒,他一个不惧,给他们统统放倒后,有些累了。
宋煊起床去放了水后,又站在窗户边,瞧着外面人来人往。
今日下午还要去参加晏知府召开的宴会。
宋煊拿起早就方好的凉白开,喝光了水杯里,长舒一口气。
外面聚集的人也有不少。
“少爷,醒了。”
陶宏喊了一声:
“今天一早有好几个媒婆来了,都被我给回绝了。”
“嗯。”
宋煊点点头,如今自己过于瞩目,有些事并不方便出头。
陶宏随即把几张画卷放在宋煊桌上:
“这是几家不死心的,特意送来的自家小娘子画像,你且开开眼,实在是推脱不开。”
以前宋煊表现出败家子的气息,但好歹是有钱,又有产业。
虽然也有人上门说亲,但是都被回绝了,人也不会再来。
可如今的宋煊考中应天府解元,那便改变了许多人的认知。
钱不如权好使。
尤其是宋煊是一个有潜力的科举学子,将来考中进士的几率是极大的。
大宋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愿意与还没有考中进士的人结为亲家。
一般都是在通过省试后,在殿试之前成亲才是大流。
诸如宋煊这种年纪轻轻便是解元的,那就不等他通过省试,便要先抓在手中,以此来达到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有利姿态。
若是放他去了东京城,家乡这群士绅人家,如何能争的过他们?
宋煊来了兴趣,拿起画卷,扯开绳索,慢慢展开。
“哎,这姑娘画的不错,就是不知道有几分真颜色。”
陶宏也是颔首:“不错,尤其是画了侧面的,万一另外半张脸上有痣怎么办?”
他晓得宋煊不喜欢这类型的,从画册当中就能瞧出来这位姑娘的胸不大。
毕竟传统士大夫的喜好都是小雷,他们那些人纵然晓得女儿雷大,也会让画师故意画小一些。
宋煊挨个看完,随即放在一旁:
“放进柜子里,毕竟还是未出阁的姑娘,给别人看去了也不好。”
陶宏一边收拾一边问:
“少爷,按理说这终身大事我也没权力为你做主,就是想问一句,你当真是要娶一个武夫的女儿?”
他经商这么多年,涨了许多眼界。
对于大宋官场而言,自是明白与朝中武人结亲,仕途上并不会那么的顺畅。
以文驭武是国策。
只要大宋还存在,就不会改变的!
曹利用他在中枢这么多年,以前脾气耿直,对谁都不假颜色,定是得罪了不少人。
朝中不知道有多少小人想要给他使绊子。
尤其是等宋煊真正爬上高位了,还是有一个文人宰相老丈人,助力会更多的。
于官场而言,得到官家青睐的机会极为渺茫。
要想升的快,除了自己有点实力外,更多的是靠着人脉以及关系。
朝中的主要位置就那么多,没有人在中枢提携你,如何能够更好更快的进步?
陶宏觉得曹利用很危险,而晏殊虽然有机会进入中枢,但他性子属于老好人性子,很难在宰相的位置上待的时间长一些。
尤其是陶宏觉得晏殊过于聪慧,这种人太懂的明哲保身了。
这么多年的接触,陶宏觉得宋煊虽然聪慧,但是他从骨子里就有一种能扛事的思维,大不了鱼死网破!
当然了,宋煊小时候多跟他们说的便是,咱们都是光脚的,怕个屁的穿鞋的?
反正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的。
他觉得宋煊就是生完了时间,若是在五代十国动乱年代,说不准这身武艺就有了用处。
这大宋当真姓宋也未可知也!
“娶呗,跟谁联姻不是联姻啊,总归要跟一个意气相投的老丈人试一试。”
宋煊无所谓的摆摆手:
“更何况老曹在我微末之时便看得起我,如今我刚考中解元,就要答应其余人的姻亲,如何能行?”
陶宏颔首,倒是这么个道理。
偏偏有些时候,社会规则的运转,并不讲道理。
他摸爬滚打这么长时间,要是都按照规则,那也不会有今天。
大家都不是迂腐之人。
“今天去赴宴要穿什么衣服?”
“学子服,没必要过于张扬,毕竟大家今后都算是同窗,不能因为这点小事被人记在心中怨恨。”
陶宏表示知道了,他会提前准备好的。
嫉妒这种情绪,有些时候真的数不清楚。
即使你们两个没有什么仇怨,但我就是嫉妒你过的比我好,那我就得想方设法让你变得没有那么好。
到了快要约定的时间。
宋煊与张方平便直接出门,前往应天府县衙。
此时的县衙门上已经挂起了红灯笼作为映衬。
倒是有不少学子已经提前到场。
毕竟是本地父母官的宴请,再加上知府是晏殊。
双重buff加上了,大家都极为期待能够获得晏殊的青睐。
宋煊刚一到场,便是有不少学子过来主动打招呼。
大家与解元认识一下,也算是搭上关系。
毕竟今后也是要一同去参加省试的。
万一再一块中了进士,将来便是同榜官员,少不得有些许的相互照拂。
官场之上嘛,哪有那么多的故旧?
还不全都是人际关系走出来的!
宋煊倒是表现的极为礼貌,尤其是在人情世故当中,拿捏这群连官场都没进过的同榜考生,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
倒是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如沐春风,并没有考中解元便高高在上。
韩琦他是自己个不爱说话,自是被同榜通过发解试的人暗中讲小话。
吕乐简捅咕了一下旁边的王泰,压低声音道:
“你瞧瞧宋十二,他一个平民子弟出身的,如何能应付这种场面,好不露怯?”
王泰诧异的瞥了吕乐简一眼,因为他发现姓吕的这小子过于关注宋十二了。
他该不会是如同话本里那样,喜欢男人吧?
讲道理,宋煊这样要模样有模样,要才华有才华的,不知道要迷倒多少小娘子了。
一个男人也喜欢他,大抵是正常的吧?
王泰心中暗暗揣测着。
“你什么眼神?”
“没什么。”
王泰倒是没有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说出来,而是询问:
“你为什么过度关注十二哥儿?”
“嗨。”
吕乐简当然不能跟王泰说实话,是自己当宰相的堂哥让自己关注宋煊的。
“十二哥儿如此优秀,家里人让我多跟他学习,自是要观察他的一言一行,不然将来我还怎么在官场上进步啊?”
“呵呵。”
王泰可以肯定,吕乐简没有说实话。
别忘了,自己也是出身宰相之家,如何能听不出来一个人是否在隐瞒些什么?
“十二哥天纵奇才,人家自幼便是与晏相公一样,是神童,你吕乐简长这么大了,连点聪明人的影子都没有长出来。”
王泰倒是毫不客气的评价道:“莫要急于求成,免得成了邯郸学步,却掉过头来说十二哥儿的不是。”
“你!”吕乐简一甩衣袖道:“我岂是那种宵小之徒?”
“哎,误会了。”
王泰见吕乐简脸色一变,随即压低声音道:
“我不是怀疑你的人品,我是觉得的头脑不如十二哥儿聪慧,他能用好法子办成的事,你可不一定能够复刻出来办成喽。”
吕乐简反应了一会。
他才察觉出来王泰是在变着法损自己不够聪慧的事。
可这个时候王泰已经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大家的位置都是按照排名排的。
方才还没有正式开始,大家都在互相走动,说些话。
但是此时晏知府以及一些官员入场了,那大家就老实做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宋煊与赵概倒是对视而做。
他与包拯是同班同学,当时因为追更西游记的时候,来见宋煊的。
总而言之,是一个喜欢话本小说的人。
方才赵概又主动过来询问三国演义的后续故事,就是不知道在天圣五年考试过后能否写完。
宋煊觉得照目前的进度,再加上自己外出游学的时间,大抵是不能够完成的。
赵概觉得分外可惜。
毕竟对于中进士这件事,赵概觉得他与宋煊并没有什么意外的。
唯一的便是谁跟谁排名更靠前,争夺状元的头衔罢了。
一旦中了进士,朝廷便会为你授官,还有多少时间去写这些玩意呢?
故而赵概方才一直都觉得可惜。
晏殊坐在主位上,瞧着下面年轻的学子。
大多数都是二十郎当岁的模样,也就是宋煊岁数小一些,与上一届韩琦一样。
他们二人同岁。
众多学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给晏殊行礼。
毕竟他们能上榜,全都是晏殊看好他们写的诗赋,才有机会的。
否则大家全都是落榜生了。
晏殊倒是没有谦虚,直接让人先把酒壶端上来。
今日倒是也不多喝,小酌一壶便可。
这个时候也都是分餐制,没有人围坐在一起。
“诸位,都是我应天府的骄傲。”
晏殊放下手中的青瓷小酒杯,又笑了笑:
“发解试只是一小步,诸位莫要过于骄傲。”
下面的学子自是屏息凝神,唯恐听漏了晏殊的教诲。
“科举一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诸位是应天府的骄傲,可大宋有几十个府,到时候全都齐聚东京参加省试,两次发解试的人我估计在七千人左右,全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晏殊想到这里,便也是有些面色凝重:
“你们要同数千善于读书考试的学子们在考场上厮杀,博取功名,也就是几百人,至多千人规模参加殿试,到时候殿试还要刷下来许多学子。”
“每每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天下学子的艰难,可是朝廷的官员足够多了,哪有那么多位置让新进进士去锻炼呢?”
“所以我希望你们都不要松懈,自是要奋起直上,莫要再下一次的发解试宴会上,在与你们见面了。”
晏殊说完之后,自己个都笑了。
众多学子当然明白晏殊话里的意思,希望他们都能通过省试,就算无法再殿试当中取胜,也不至于再发配回来从头开始。
那对于一个学子也过于折磨了!
当然也有不明白的,但是其余人笑,自己不笑,倒是显得不合群,遂也跟着哈哈。
晏殊摆了摆手,随即笑道:
“严肃的话我都说完了,接下来诸位便是欢聚了,精神紧绷了如此长的时间,也该放松放松了。”
晏殊的话是这样说,但许多学子仍旧绷着劲,并没有过于潇洒。
在这种场合,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反倒是宋煊直接让人给他拿来一个凭几靠着,舒服一会是一会。
吕乐简等人瞧着宋煊如此作态,自是惊的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十二哥儿他怎么敢的啊?”
王泰也登时瞪大了双眼,他没有听到吕乐简的话,但是看见了宋煊的行为,同样不知所措。
“十二哥儿,这般作态,岂不是看不起晏知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