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18章 兼怀故友
    第218章 兼怀故友
    宋浩发现宋煊这帮同窗,是一丁点都没拿此地当做别人家。
    仿佛自己都是这里的主人一般。
    一个个要么就坐在躺椅上,摇着扇子,要么就在那里逗着鸟笼子里的鸟。
    反倒他们两个兄弟,像是外人一样,在宋煊家中,显得特别局促。
    吕乐简在那里写着书信,总之便是好消息要迅速传播出去。
    陶宏叫人开始把两背篓钱拉出来,直接放在车上,又把驴给拉出来。
    让肖志鸿带着王珪去外面游街撒钱去,把钱撒干净了再回来。
    他准备在门口挂上歇业的牌子,今天高兴,暂停营业。
    若是想要购买彩票,可前往其他店铺。
    总之,宋煊中了解元这件事,必须得大规模宣扬一二。
    无论如何,都是一件极为高兴的事。
    王珪架着驴车出门,肖志鸿抓了几把铜钱,递给追在驴车后面的孩童。
    告诉他们将来也好好读书,快回家去了,免得被人给抢走。
    几个孩童自是蹦蹦跳跳的走了,说着什么宋十二中解元喽的话。
    王珪随即笑嘻嘻的道:“肖大哥,回头也让我撒撒钱呗。”
    “没问题,你总归是要跟少爷去东京的,街坊这里还是我来应对,在走远些你来。”
    “好嘞。”
    王珪当即驾驶驴车奔着远处走去。
    撒铜钱让别人沾沾喜气这种事,自古有之。
    唯一的便是撒钱的多寡罢了。
    一个五十多岁须发皆白的文士,手里接住了几枚铜钱。
    杜衍不到四十岁便已经是一副老人模样,须发皆白,气血衰弱,一直被认为活不长。
    但是他却是难得的高寿,且在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后,杜衍接替当了百日宰相,但是因为得罪人,被丁度弹劾为新党朋党,最终被罢相。
    后杜衍蛰居南京城(宋城),成为睢阳五老之一,年过八十而亡。
    “宋煊?”
    此时的杜衍要调任扬州。
    他是受到好友苏耆的邀请来南京叙叙旧的。
    主要目的是把两方的儿女亲家之事提上日程。
    苏耆的次子苏舜钦天圣二年就参加过科举考试,结果没中举。
    如今又重新参加发解试,也不知道能不能过。
    杜衍觉得自己年岁大了,但是长女还没有出嫁,总归是要想着点的儿女的,尤其是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噶了。
    “等等,莫不是苏国老,提到的那个天才?”
    苏耆是写信的时候,提过应天府宋煊赚钱的法子,当真是大为惊讶。
    而且宋煊还舍得把赚到的钱拿出来“挥霍”。
    无论是书院学子还是许多贫苦之人都收到了他的恩惠。
    如今亲眼见到,却是喜欢挥霍。
    如此不把钱当钱看的人,属实是世间少见。
    杜衍收好喜钱,当真是觉得心情愉悦。
    他示意仆人让开道路。
    因为驴车后面已经跟随了一大波捡钱的百姓。
    “当真是出手阔气。”
    杜衍好不容易等人走散了,这才慢悠悠奔着苏耆租住的房子去拜访。
    但是苏耆并没有立即回家,众人在县衙当中与范仲淹叙话。
    此番应天府发解试,应天书院的学子,足有七十二人登榜,其余人则是家中私塾或者各地县学。
    总之范仲淹的成绩,众人可都是一眼都瞧出来了。
    就是不知道这七十二人又有几人能够成功走到进士那一步。
    无论如何,作为应天府知府的晏殊,都得夸赞一下范仲淹教导有方。
    教化之功,对于文官而言,是一件极为重要,且最容易出成绩的考核。
    “希文呐。”
    晏殊摸着胡须笑了笑:
    “书院此番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可是也要照顾一下应天府其他县学啊,你回去之后,便把心得写一写,如才方能让其余县学的学生也有机会上榜啊!”
    “对对对,切不可藏私。”苏耆也连忙追了一句。
    范仲淹连连摇头:
    “诸位不可把功劳都放在我等身上,许多都是学子自己个想要学,想要考出一个好成绩。”
    “若是学子连点自觉性没有,就算让状元去辅导他的功课,那也无济于事啊。”
    范仲淹不揽功劳的品质极好,更是让在座的众人对他刮目相看。
    “无论怎么讲,你范希文还是有功劳的。”
    晏殊直接定了调子,应天书院能取得如此成绩,不枉他亲自前往宁陵县邀请范仲淹出山。
    毕竟范仲淹是因为丁忧才来到宁陵县的。
    人家在丁忧期间,日夜住在应天书院,且为之辛劳。
    如今好不容易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何能磨灭他的功劳?
    范仲淹见晏殊如此说,他也就不在多说什么了,随即又指了指一旁紧张的王洙。
    “便是他的班级里考中解额的人最多。”
    “倒是少年英才。”
    对于此人,晏殊也是有着极强欣赏。
    否则也不会邀请他来书院教学。
    此时的王洙自然不会清楚,他会与学生苏舜钦喝酒惹出事端来。
    宋绶等人也是对王洙颇为正面的评价。
    宋煊先是一首水调歌头使得宋城许多人都在传颂。
    如今高中解元,又撒钱的行为,更是让许多百姓都念叨这个名字。
    消息一出,用不着宋煊派人去邀请晚上有活动,就有主动带着贺礼上门拜访的。
    总之。
    你在科举一道上刚有点实力,并且通过考试展现出来了。
    那你就会发现围绕在你身边的“好人”是越来越多的。
    这种身边的“好人”,不同于宋煊用拳头把某些恶人被迫变成好人的手段。
    大宋上下对于科举这件事,是极为疯狂的。
    只要你考出了成绩,必定会成为人上人,巴结你的人络绎不绝。
    尤其是宋煊这种考中解元,是及其有潜力的。
    此时,就算十二书铺挂出了休息的牌子,依旧无法避免络绎不绝上门之人。
    宋煊倒是没有出面,全由陶宏带着人应对。
    主要是谢谢大家的好意,但是贺礼这玩意,宋十二是不收的。
    谁要是硬送,那便是不妥的行为。
    宋煊站在房间窗户边,瞧着下面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时间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十二哥,你笑什么?”
    “我当然是在笑,大家对功名的渴望以及羡慕啊!”
    宋煊给自己扇着扇子:“我总算是理解有些人会说身边都是好人的话了。”
    张方平不解。
    但他已经习惯了。
    十二哥是天才嘛。
    天才有时候说话,总是会让人不能理解的。
    张方平逻辑自洽了属于是。
    “还得是考解元才行啊!”
    吕乐简眼里全都是羡慕:
    “若是这么多人都是为我欢呼就好了,可惜下面没有谁知道我的名字。”
    王泰哈哈笑了两声:
    “你知道就好,别不该有的醋就随便吃,你先有那么个实力再说其他。”
    “不是,你爹配享太庙你得意个什么劲呢。”
    吕乐简愤愤不平的看着王泰:“我发现你最近嘴里怎么说话那么难听,是背着我们大家偷偷吃了牛粪?”
    “最近吃了牛肉,口气大的很。”
    王泰毫不在意,且压低声音:“我排名比你高,在座的都比你高!”
    吕乐简环顾四周想要把最后一名王修永抬出来。
    却是发现那小子早就跑回家中报喜去了。
    “要我说,还得是十二哥。”
    张方平嘿嘿笑了几声:
    “上一次应天府解元是韩琦,城中百姓大多都没有印象,更不会如此。”
    要知道韩琦的出身可是比宋煊强上许多,人家是官宦之家。
    “上一次韩琦没有撒钱,更没有像咱们一样大呼小叫。”
    话是这样说。
    但是他们不得不承认,宋煊的名头在宋城还是有着相当大的知名度的。
    宋浩站在窗边,同样沉默着。
    他多么希望下面的人是在热烈的讨论着自己的名字啊!
    可惜他的想法与吕乐简的差不多,人家都不知道你是谁?
    一没有当过宋城及时雨,二又没有考中解元,三又不是经商奇才不差钱。
    他们拿什么与宋煊相比较啊?
    “什么?”
    牢头李坤一时间有些惊诧:“十二郎要请我赴宴庆祝?”
    “不错。”江大气喘吁吁的:“话我已经带到了,我还要去通知别人呢。”
    “好好好。”
    牢头李坤忙不迭的点头,瞧着送信之人远去。
    宋十二考中解元,要开宴会这件事,李坤是有准备的。
    但是他没想到,自己一个胥吏竟然也有机会去参加!
    那得是什么样的场合啊?
    “头,真羡慕你啊!”
    “是啊,说出去多有面子,到时候整个宋城谁不知道您与十二郎是好友啊。”
    “去去去。”
    李坤轰走这群凑热闹的人,他决定回家把新衣服从柜子里掏出来穿上去赴宴。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宋十二在别人面前,因为结交了自己这个胥吏丢脸。
    捕头丁哲、潜火队队长姚云帆等等,皆是被邀请了。
    众人对于此事都很重视,各自梳洗一番,这才颇为郑重的前往。
    “十二郎,来的匆忙,忘了准备贺礼,买了块砚台,还望不要嫌弃。”
    “我叫你吃饭,难道是让李兄来送礼的?”
    “整个宋城,谁不知道宋十二为人仗义,如何能白吃白喝?”
    李坤脸上带着笑意:“主要是我家婆娘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不要空着手来。”
    “哈哈哈。”
    宋煊拍了拍李坤的肩膀,让他进来说话。
    李坤把东西放一边,随即让陶宏登记,待到晚上回去带着回礼走,就当给他家孩童用。
    “我交朋友,从来不看朋友有钱没钱。”
    “是是是。”
    李坤当然知道宋煊说的不是假话。
    更是明白宋煊他当真是没有看不起他们这些个胥吏。
    “哎呀,晚来一步,竟然让你小子独美于前。”
    丁哲也是拿着一块砚台闯进门来。
    “哈哈哈。”
    宋煊倒是也不在意,让他们都去院子里歇息会,用不着穿这么正式。
    这天多热啊!
    丁哲与李坤对视一眼,笑了笑都没有戳破对方的心思,自是去了后院乘凉。
    一群人来来往往的。
    好不热闹。
    ……
    皇宫内。
    小皇帝赵祯心情不错,因为烦扰许久的西羌之乱终于平静下来。
    这些武将久在边关竟然怯阵,不仅没有及时的把西羌人的作乱给镇压下去,反倒是被人给围起来了。
    幸亏有勇将赵振的救援下,羌人未能攻破这些城寨。
    由于羌人部落抵挡不住宋军的攻势,不得不向西夏赵德明救援。
    但赵德明不仅按兵不动,还向宋朝请和。
    至此,西羌之乱才完全平息。
    赵祯准备把赵振的儿子招进身边来试一试身手,到时候把他留在身边任用。
    反正武将打了胜仗,赏赐儿子也实数正常。
    赵祯见十六岁的赵珣美凤仪,且好学,遂让他好好读书,将来方能更好的为大宋效力。
    故而赵祯觉得自己手下又多了一个人才,待到将来亲政定然可以有所作为,心情大好。
    待到他回到屋子里后,发现皇城司的人已经把信件放在桌子上了。
    赵祯大喜。
    连忙对着蜡烛检查漆封后,这才开始看有关宋煊的情报。
    如火如荼的发解试已经开始了。
    宋煊一直都在学习,并且扬言要考中解元。
    “他可是真会吹牛。”
    虽然这段时间,赵祯总是接到宋煊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的消息。
    那伙子皇城司的人忙于做生意,人流量大的情况下,久而久之,难免对天子最开始下达的任务有了懈怠。
    更何况宋煊他也不怎么去找女人,更不去暗中杀人。
    哪有那么多可汇报的东西。
    赵祯心中吐槽过后,并不觉得宋煊能够年纪轻轻通过发解试,更不用说考中解元了!
    就凭着宋煊上次没中榜,这次也不一定能中榜的。
    赵祯知道宋煊一直都在学习,但是有神童晏殊出题,那定然不会简单的。
    赵祯是了解晏殊的,他绝不会故意放水的,尤其是在学识这方面上。
    但是越往下看,赵祯发现信件上也多说了那些同窗都不相信宋煊能够考取解元。
    所以也有嘲笑的以及打趣之类的话,总是不绝于耳。
    年轻的小皇帝赵祯立马就进行了反思。
    方才自己也是嘲笑了宋煊。
    “果然在一件事没有办成之前,提前露出来,便会遭到许多嘲笑。”
    赵祯自言自语的一阵,继续往下看。
    “年纪轻轻就去逛了青楼,还与柳七遇见了,为了头牌玉玲珑写词相互争抢?”
    赵祯看到这里便有些诧异。
    这件事高遵甫等人并没有确切的进入青楼,那收费多贵啊!
    根本就不符合他们这种在街边摆摊挣钱的身份,若是被宋煊看见了,那就更加容易暴露。
    所以他们事后收集到的消息,都是经过了好几手加工的半真半假消息,并不是原始版本。
    但是天子不知道啊!
    赵祯倒是要瞧瞧他们二人能写出什么样的诗词来,去为一个女人争风吃醋!
    当真是没见过女人了吗?
    赵祯完全忘记了,他的母后给他挑选皇后不满意后,自己是如何内心抗拒的,且多次去别的女人床上睡觉的事。
    柳三变的诗词跃然纸上,赵祯也是经过多年学习的熏陶。
    柳三变这首词虽然不符合主流的西昆体,但隐隐已经自成一派之事。
    赵祯继续往下看。
    “丙寅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故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赵祯先是通读一遍,随即眼睛一亮,再次通读一遍。
    可是他还是觉得不够过瘾。
    连连读了九遍之后,小皇帝赵祯才终于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热汗。
    他当真没想到宋煊的诗词,进步的如此之快!
    这种中秋词不管是不是因为争风吃醋出现的,赵祯在宫中受到的都是顶级精英的教育,故而对于许多事都是有着自己的判断的。
    “宋十二依靠着这首中秋词怕是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谁能超越他啊?”
    “宋十二如今的实力,怕还真有可能考中解元。”
    “可惜这手诗词也不是西昆体的赋。”
    赵祯自是明白手底下那帮进士,在诗赋上是有多优秀,才能走到今日的朝廷中枢来。
    一般的进士,想要获取高位,那都是难上加难的。
    但是宰相们正在商讨要改革科举考试,因为大宋承平日久,诗赋已然不适合考场了。
    否则选拔出来的官员,一个个全都是诗赋不错,但是在办事上不行!
    那大宋如何还能通过他们的手去帮朕治理好?
    所以从内心深处,赵祯是赞同这个科举考试改革的,但是母后那里又有些疑问,一时间僵住了,并没有完全下发。
    不过赵祯也不着急,既然已然提出来了,又有宰相们的暗中推动,科举改革这件事定然会成功的。
    赵祯的自言自语没有人回答,每当这个时候,那些伺候的宫女以及宦官都习惯了。
    官家他习惯有独处的时间,谁都不允许进来,除非天塌了。
    自从上次郭皇后来闹过一次毫无效果后,在宫里混饭吃的人,自是明白官家的心思了。
    “宋十二这首词写的也太好了。”
    赵祯颇有些爱不释手。
    他甚至在一旁的纸上进行誊抄,以免错漏一字。
    待到小皇帝赵祯誊抄完宋煊的水调歌头后,又仔细的研读了几遍。
    突然赵祯他眼睛一亮,把手放在宋煊写的开头:
    “宋十二他写的兼怀故友,这个故友会是谁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