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来势汹汹
当阿济格和金砺的大军踏入山东境内,豫南的清军防线随之变得空虚时,田见秀突然下令主力大军掉头,仿佛要立即折返,给高第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
按照田见秀原本的计划,不论高第的部下是真心归顺还是阿济格暗中操控的缓兵之计,只要阿济格和金砺北上,他攻下豫南三府乃至整个河南、山西,便如探囊取物。
至于高第,不过是拖延他两三个月的一个小障碍而已。
不过,田见秀也并未得知阿济格的真正目标是朱慈烺。
锦衣卫在北方的情报系统仍显薄弱,难以渗透清军内部。
但就在田见秀的大军刚刚开始撤回第一支部队,第二支部队即将启程返回襄阳府时,刘体纯那边传来了重要情报:陛下命我部协助,共北上收复整个河南。
而得知此消息的田见秀再也无法坐视不理,如果不能收复河南和山西,他未来如何在新朝,乃至殿前军中,占有一席之地?
田见秀不愿先攻打山西,其实是因为他打算先占领南阳府、开封府、河南府等地,荡清河南的清军主力后,山西的绿营军便会望风而降。
这样一来,他不仅能减少兵力和装备的损失,还能收编大量成建制的军队,直接获取山西各州府的粮草军需,那可是大功。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田见秀能够拿下山西,河南的清军就会被两面包围,这样他也许连那场硬仗都不必打了。
田见秀在湖广时,原本是选择了前者。
他并不畏惧一场硬仗,但相比之下,他不愿分兵各处,翻越秦岭,远征山西的各州府。
如果出现意外,他是否能守住这些地盘,是否会重蹈之前的覆辙,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但若是刘体纯、郝摇旗等人率主力前来,他别无选择,必须占据河南数府之地作为根基,以保住至少半个河南。
于是,原本计划折返的田见秀大军,便顺势对放松警惕的嵩县绿营军发动了突然袭击。后者猝不及防,嵩县便在一场出人意料的战斗中被迅速拿下。
此时,田见秀倾巢出动的三万大军,其中实战兵马达一万三千余,号称五万大军,乘胜追击,分兵各处,五日之内便收复了除洛阳城外的整个洛阳府,一时间声势浩大。
与此同时,刘体纯和郝摇旗在得到堵胤锡的同意后,也开始抽调兵马,准备新的战事,以继续推进河南的军事行动。
然而,真正感到压力的并不是他们,而是田见秀在洛阳府的迅速进展。
这一消息传到东昌府后,反而加快了多尔衮和阿济格的行动。
他们原本计划再休整几日,等阿济格的大军完全恢复战斗力后再出发,但如今的局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加快步伐。
一旦田见秀真占据了整个豫西,南阳势必也难以保住。
到那时,这支清廷在中原地区的主力将腹背受敌,仅靠北直隶和山西的数万大军,连同包衣兵和绿营兵,补给将难以为继,恐怕届时不战自溃。
.
长清西南数十里的山间道路上,清军的队伍如长龙般蜿蜒行进。
士兵们身着各色军服,队列之间夹杂着马匹和车辆,延绵数里,仿佛一条巨蛇在山间游动。
这支清军离沙河不到五十里,再越过大清河,行进三十里左右,就会进入多尔衮与阿济格精心设下的伏击之地。
尽管行军速度并不快,但多尔衮和阿济格的斥候表现卓越,几乎截断了所有明军的探子。
即便少数明军斥候侥幸突破封锁,他们也难以获取有用的情报,而伏击的成败便在于此。
仅凭几个斥候的目力,难以窥见数万大军的全貌,他们所能提供的情报片段有限,且需经过多方验证方能确定。
阿济格骑在一匹披着银甲的战马上,站在半山腰,俯瞰下方行进的大军。此次伏击是他精心策划的,阿济格却深知朱慈烺的厉害,心中仍旧不安。
实际上,阿济格心里清楚,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他对战胜朱慈烺并无十足把握。
但此战他不得不打,尤其是在多尔衮的监军下,他不能露出一丝怯懦,否则他的威信将遭受重创,这些压力使他感到心烦意乱。
阿济格和多尔衮的大军携带了五十多门仿制自明军的小型火炮,准备在伏击后的近战中使用。
大军旗号显赫,日行三十里,第二日中午,终于抵达了大清河西岸。
此地距离济南府附近的山谷已经很近,主力部队渡河后必须立即分散隐蔽,以防朱慈烺派出的斥候察觉到异常。
负责指挥巴牙喇哨骑的纛章京在阿济格和金砺抵达大清河后,立刻前来汇报军情:
“王爷,途中共消灭了三十二名明军斥候,我方损失二十一人,目前只有三名明军斥候突破封锁,其中两人已被击杀。”
听完报告,阿济格与金砺纷纷点头,金砺见阿济格未发问,便稍作停顿后,阿济格命令道:
“你继续带领巴牙喇上山搜查,保持警戒。我会给你增派五百新丁,他们最擅长野外作战,遇到明军猛打,不要让朱慈烺怀疑咱们是主力。”
纛章京领命后立即退下,开始执行任务。
大军在此驻扎,本该加强戒备,尤其在实际兵力远超表面展示的情况下,他们的任务是截断所有明军哨骑,极为艰难。
但作为满清军中最为精锐的巴牙喇,他们对此早有准备。
“等一下!”金砺忽然叫住正要离去的纛章京,转身对阿济格说道:
“我认为我们要适当放松一些警戒,不能表现得太紧。若是过于异常,朱慈烺反而会怀疑。
况且,为了引诱我们入伏,他可能本来就少派了哨骑,我们再派太多人封锁,反而是徒劳。”
阿济格思索片刻,点头赞同:
“你只需带一半巴牙喇前去阻挡即可,偶尔放过几名明军哨骑也无妨。”
纛章京离开后,金砺继续说道:
“今晚我们架好浮桥,明晨天未亮时,我将率大军悄悄渡河。今晚仍在河对岸宿营,以免被朱慈烺察觉异常。”
阿济格点头附和:
“我正是这样想的。大清河离通往济南城的山谷还有近四十里,待大军渡河后,先休整半日恢复体力,明日再行军。派出巴牙喇后,朱慈烺必然不敢当夜设伏,我们也能让他措手不及。”
金砺又补充道:“我们得先占领山谷北边的山头,派三个牛录和一千精锐绿营军上去,再部署七八门小炮。即使朱慈烺派天兵天将来攻,也休想突破。”
这个山头连接着山谷北面的崇山峻岭,虽不至于完全封锁通往大清河的撤退路线,但只要控制在清军手中,朱慈烺的追兵便无法放手进攻,至关重要。阿济格对此早已心中有数:“这是必然,如果我们不占领,朱慈烺反而会怀疑我们是否真的是主力。”
阿济格深知朱慈烺不可小觑,因此部署时处处谨慎,就如同真的是为了支援济南而准备。
整段山谷足足十里长,适合伏击的地点很多,阿济格并不确定朱慈烺会选择哪处下手。
朱慈烺这样年纪轻轻就屡战屡胜的军事天才,必然会根据最新情报作出决策。
若阿济格与金砺的伪装不够逼真,他们的计划就可能因此功亏一篑。这一点,两人心知肚明,也是经过多尔衮认可的策略。
.
济南城外,朱慈烺正在紧张地调动兵马,为这次精心策划的伏击战做最后的准备。
为了确保计划的成功,他甚至不惜将留守青州的黄得功调回,集结了他手下所有的猛将悍将。
这一战,朱慈烺汇聚了七万精锐,将指挥权全权交给常登贵、林昌峰、陈福等人,志在必胜。
济南城距离伏击地点的山谷不过五十里,地势险峻,极适合设伏。
朱慈烺深知,若提前带兵进入谷中,必会引起清军的警觉。
因此,他只派出少量斥候前往侦查,并命令大军加紧攻城,以制造紧迫感,迫使阿济格仓促应战。
这个山谷虽然宽度有限,不适合大规模正面攻击,但却是天然的埋伏之地。
若能利用地形优势,突然发起攻击,将敌军切割包围,成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然而,最近几日,派出的斥候多有损失,很少有人能突破清军的封锁,带回有价值的情报。
张煌言眉头紧锁,向朱慈烺汇报:
“陛下,清军的斥候极为凶悍,我们的斥候损失惨重,未能探得太多有用的消息。只知道清军此战带来了不少小炮,兵力在三万以上。”
朱慈烺点了点头,目光投向远方,沉声说道:
“田见秀的军队已攻破南阳府多个据点,南阳城、汝宁府等地的局势危急,阿济格急于救援,这才率军北上。
朕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阿济格被田见秀逼到此地。”
他环视了一圈在场的将领,继续说道:
“阿济格派出的斥候异常凶悍,应是巴牙喇精锐,看来他对这场战役十分忌惮,但又不得不来,因此才拖延至今。
然而,根据军报,阿济格麾下的兵马最多不过三万,其中真正有战斗力的八旗兵、绿营兵、包衣兵加起来不过两万余,此战他们的胜算极小。”
朱慈烺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不过,清军带来的火炮若是占据了险要地形,确实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麻烦。
这一点一定要提醒常登贵,让他务必谨慎行事,避免大军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
“那种小炮在济南城城墙上也有,就是鞑子仿制咱们的,威力确实颇为强大,居高临下更是防无可防。”
陈福站在一旁,神色凝重地补充道。
他的目光紧紧盯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山岭,仿佛在思索这小炮的威胁。
他心中明白,这种仿制的小炮若是用在守城防御上,确实令人头疼,但若用作进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不过,”陈福话锋一转,
“咱们这次的作战策略是围点打援,真正着急的应该是阿济格。
他手中的这些小炮虽然在攻城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山谷中突击时,反倒显得笨重不便。”
他的语气中透出几分冷静的分析,显然已经考虑到了战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局面。
常登贵听了陈福的分析,沉吟片刻,缓缓地点了点头。
他的脑海中已然开始构思如何利用这一信息来部署军队的防御。
他挥了挥手,示意手下人靠近,低声吩咐道:
“到时候伏击,守山口的部队必须携带十门小炮。有了这种防守利器,配合一个战兵营,便能稳稳地守住整个山口,不给鞑子任何突围的机会。”
“明白,将军。”他的副将立刻点头,迅速拿出随身携带的竹简和炭笔,将这条命令记录下来。
他动作麻利,笔走龙蛇,仿佛要将这片刻的决定化为实在的战术。
常登贵的目光转向东边的天空,时间已近午后,天色渐渐暗沉,他深知时间紧迫,必须要在清军做出进一步行动前做好准备。
他沉声道:
“据探子报告,今天午时二刻,清军主力已经抵达大清河。阿济格不敢连夜通过山谷,必然会在附近休整一夜。
咱们必须抢在他们之前行动,明天天不亮就出发,务必要在阿济格所部进入山谷之前,赶到伏击地点。”
常登贵的话语间透露出决心,他已然做好了明日的战斗准备。
他随即扭头看向林昌峰,再次补充道:
“从今晚开始,派出骑兵驱赶清军的哨骑,但要缓缓为之,既不能让他们察觉到我们在试探,也绝不能让他们获取我军的任何情报。”
“是,将军!”他的副将再次应声,心中已然开始筹划如何部署骑兵的行动。
驱赶哨骑看似简单,但要做到不露痕迹却并不容易。他知道,今晚的行动将决定明日伏击的成败。
常登贵站在原地,凝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岭,思绪渐渐沉入战场的布局中。
他深知,阿济格也许已经料到自己会在此设下伏击,但只要对方不得不来救援,只要他们无法探知自己的伏击地点,便是知道了也无济于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