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伏击
隔马山的山谷中,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缓缓行进在济南城东的山谷之中。
这支队伍的阵容虽庞大,却显得杂乱无章。
而士兵们的服饰颜色各不相同,旗帜更是五八门。
有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的八旗兵,也有身穿绿营军装的士卒,甚至还有一些穿着简单布衣的包衣兵,看起来只是军中的苦力。
尽管如此,这支军队的行军却并不急躁,队列似乎刻意保持了某种整齐与秩序。
天刚亮,多尔衮便下令大军开拔。
他心中明白,必须要在太阳落山之前穿过这个山谷,否则一旦让朱慈烺察觉到端倪,计划恐将功亏一篑。
然而,多尔衮并不清楚,朱慈烺并未如他预料的那样赶赴隔马山的战场,而是带领着少量兵力围攻济南城。
眼前的这支三万多人的大军,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包衣兵假扮而成,为了避免露出破绽,他们刻意放慢了行军速度。
当然,在常登贵看来,这样的行动显得多尔衮尤为谨慎,似乎是因为害怕被伏击。
这支队伍中还混杂着一万多名精锐的绿营兵和八旗兵,特别是以骑兵为主力。
他们行进的位置经过精心设计,随时可以在突遭攻击时,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迅速撤退,甚至反过来引诱常登贵的大军追击。
与此同时,这支假的清军主力展现出高度的警觉。
多尔衮派出大量哨骑巡逻,不仅如此,他还派兵占领了靠近大清河一侧的高地,确保明军的斥候难以接近。
他亲自安排了夜间的哨骑和伏路军,部署了机动部队轮番警戒,确保陈福派出的斥候只能侦察到他的营地,无法越过大清河,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与此同时,金砺带领的主力大军已经在凌晨时分,借着夜色与巴牙喇斥候的掩护,悄然埋伏到了两侧的山岭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真假清军主力以及巴牙喇组成的斥候几乎同步行动,相互之间形成了完美的掩护。
多尔衮和金砺策划了这次伏击已久,他们曾经控制过这片区域,之前也派出侦察兵多次勘察,自然不会在战术部署上犯下低级错误。
而依靠巴牙喇斥候的掩护,他们成功地阻挡了陈福派出的侦察部队。
陈福派出了一部分骑兵尽管正在试图突破封锁,但却在追击中损失了几十骑。
这片山岭谷地虽然东西跨度达二十余里,南北宽度也不等,但多尔衮为了掩护几万大军的行动,依旧面临不小的挑战。
他不得不派出部分兵力占据一些关键位置,以吸引明军斥候的注意。
根据之前的情报,多尔衮和金砺估计朱慈烺派出的主力兵力大约在五六万左右,最多不会超过八万。
为了应对这个规模的敌军,他们计划在大清河附近的开阔地带设伏,提前占领山谷中的一处小山岭,以牵制朱慈烺大军的行动。
他们的伏击计划是利用北面山地埋伏的骑兵截断朱慈烺的大军,将其分为两部分,然后由南面的部队发起突袭,前方佯装溃败的骑兵则绕路反击。
在这样一片平坦而狭窄的战场上,一旦明军无法展开阵型或构建防御工事,必将面临一场血腥的屠杀。
如此,多尔衮和金砺便能实现几乎全歼朱慈烺主力的目的。
如果这一战能够成功击溃朱慈烺的主力,那么即便朱慈烺在其他地方还有几万兵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重新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清军则可以趁机威胁江北的富饶之地,减轻其他战场的压力,甚至可能扭转整个局势。
然而,陈福终究还是有些轻敌了。在遭遇清军的强力阻挠后,他并未派出更多的骑兵强行突破封锁线进行侦察,也因此未能察觉到假清军主力背后的数万大军的存在。
尽管如此,陈福派出的骑兵仍然有效地协助了斥候的防御,使得多尔衮和金砺同样无法进一步侦察明军的具体兵力。
这让多尔衮心中愈发谨慎,他当然希望朱慈烺的主力就在此处,否则这场倾尽了中原清军主力的伏击就毫无意义了。
然而,他预估的明军兵力差距,也意味着不同的作战部署与策略。
如果朱慈烺派来的兵力超过了六万,即便伏击成功,多尔衮也没有把握能够彻底拿下这场战斗。
毕竟,他与金砺的两军合在一起,核心的八旗甲兵也不过三万余人,藩兵不过一万,且这些兵力并非正白、正黄、镶黄等最核心的精锐,难以完全吞下如此多的明军。
对于多尔衮和金砺而言,即便是到了现在,他们依旧十分紧张。
毕竟对手是朱慈烺,大军如此规模的行动不可能完全不被发现,只要对方小心谨慎,他们的伏击计划就有可能失败。
此时,站在战场之外的我们,俯瞰这场即将爆发的战役,仿佛在开盲盒一般,充满了未知的惊喜与意外。
无论是朱慈烺、陈福,还是多尔衮,阿济格和金砺,每个人都在不断应对战场上的变数,调整策略,做出新的判断。
多尔衮站在即将用来牵制朱慈烺大军的山岭之上,目光追随着那面正朝着山谷另一端出口移动的王旗。
那面王旗已被阿济格带走,尽管阿济格对这个决定颇有微词,甚至清楚这是多尔衮在对他示威,但此刻他别无选择,只能遵从战场最高指挥官的命令。
.
陈福手持着他那宝贝似的“千里眼”,紧盯着前方的哨骑战。
他站在山腰处,居高临下,目光掠过起伏的山峦,投向平原之上。战斗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数百骑兵在广袤的土地上厮杀搏斗,彼此拼尽全力,互不相让。
明军与清军交替占据优势,时而进攻得手,时而被迫退守。此时,地面上已然散落着三十余具身着不同军服的尸体,血迹斑斑,战况异常激烈。
然而,总体上,战局仍然未见明显的突破。
今天天气极好,晴空万里,视野清晰无比,这让陈福手中的“千里眼”得以发挥最大功效,将远方的景象一览无余。
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远处的清军队列上,眉头微微皱起。
凭借着多年战场上的磨炼与直觉,陈福感到有些不对劲。尽管通过“千里眼”观察到了一些清军行动中的异常迹象,但这些异样却无法具体言明。
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像是多年行军作战经验积累后的直觉,让他的心中升起了一股警觉。陈福知道,清军此时已经进入了他精心布下的伏击圈,多尔衮所部兵马三万余人,这与他的预判几乎毫无出入,精准得令人难以置信。
如此一来,陈福的内心不禁涌起一股得意之情,仿佛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建立一份赫赫战功,巩固他在军中第一大将的位置,此时正是最佳时机。
陈福虽然手握近七万大军,但他却没有打算全数出击。
面对三万清军,他仅决定派出与之相当的兵力进行伏击。
他的计划周密而大胆:利用南北两侧大山的地形优势,伏兵从两翼分割骚扰清军,然后由正面骑兵迅速突袭,将尚未成阵的清军打得措手不及,最终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在陈福看来,以他麾下精锐之师的战力,在这片复杂的地形中,清军甚至难以支撑到日落,便会全线崩溃。
到那时,明军可以一鼓作气,追击到大清河畔,利用骑兵包围清军,彻底歼灭敌军主力,将清军的威胁一举铲除。
陈福深知,清军的斥候虽然勇猛,但同样未能突破明军的最后封锁线。
他对此充满信心,确信自己的部署没有暴露。只要清军进入山谷,便如入瓮中之鳖,无论如何谨慎小心,也难逃被歼灭的命运。
如今,经过多方确认,清军兵力仅为三万余人,这更让陈福信心倍增。
即便伏击未能完全成功,他也有信心在正面决战中击败清军。
不过,他也明白,正面对决的变数太大,清军若有大批溃兵逃脱,济南至东昌府一线的战局势必更加复杂,耗时费力。
“将军,清军前锋已进入伏击圈!”副将抱拳禀报。
陈福闻言,转头望向山谷中的清军行进路线。
他通过“千里眼”看得更加仔细,清军的旗帜迎风飘扬,愈发清晰,甚至连拉着小炮的马车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这种情况让他心中的疑虑更深,凭借多年的战场经验,他感到有些不安。
所有的一切虽然都在顺利进行,但这种过分的顺利反而让他心生警觉。
因此,他当机立断,决定调整原本的部署:“天威左营原地待命,天骑军也留下来充当预备队。”
陈福的决定并非没有原因。清军的行军轨迹虽然如他所预料,但一切似乎过于顺利,反而引发了他强烈的警惕。
因此,他将麾下最为精锐的中军三千余天威左营和天骑军五千兵马留下作为后备力量,连同原计划中的预备部队五千多人,也未投入主战场。
“传令下去,各部准备,以炮声为号,准时发起袭击!”陈福下达了明确的命令,眼中透出坚毅的光芒。
山谷中,宽敞的道路逐渐变得狭窄,行进的清军逐渐进入陈福的伏击圈。
阿济格骑在马上,眉头紧锁,心中暗暗焦虑。南北两侧的山峰高低起伏,植被茂密,山麓边的低矮树丛更是藏匿兵马的绝佳场所。
此时的阿济格正在假扮多尔衮,头顶高悬着多尔衮的王旗。
一旦明军发起进攻,他必须假装抵抗一番再行撤退。
按照多尔衮的计划,只有让朱慈烺误以为清军不堪一击,才会掉入他们精心布设的陷阱。
这种情况即便是对阿济格来说,也是极具挑战性。
若是稍有不慎,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任何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特别是当明军发现自己面前的清军并非真正的多尔衮部队,朱慈烺那老谋深算的对手必然会识破他们的计谋,整个计划将前功尽弃。
对于阿济格而言,他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一旦计划失败,他将难辞其咎。即便一切顺利,战胜朱慈烺之后,所有的功劳和荣耀也将归属于多尔衮,而他自己只是一个执行者,无法分得多少功劳。
就在阿济格陷入沉思之际,他耳边响起了身边将领的声音:
“王爷,山谷中动静越来越大,明军可能已做好进攻准备。”
阿济格闻言,抬头望向山谷两侧,浓密的树丛遮掩了山间的景象,视野所及之处看不到一兵一卒,然而,这样的寂静却让他愈发心神不宁。
与此同时,陈福站在高处,继续观察清军的动向。
他紧握手中的“千里眼”,目光中透出一丝冷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已经完全确定,清军的行军路线和节奏一如他所预料,但这并未让他放松警惕,反而让他更加小心谨慎。
突然,一阵风吹过,山谷中好像传来了隐隐约约的马蹄声和兵器碰撞的声音。
陈福耳朵微动,他知道,这些声音可能是清军的小股部队在山间穿梭,或是故意制造出的动静,企图扰乱明军的判断。
“传令下去,各部再待命片刻,等我命令再动手!”陈福再次下达指令,他决定再多观察一段时间,确保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阿济格也在不断思考。他心中清楚,一旦明军发起进攻,自己的部队必须及时应对,但又不能表现得过于强硬,否则会引起朱慈烺的怀疑。
正当两军将领各怀心思之际,一声清脆的炮响划破了山谷的寂静。陈福的命令终于下达。
“嘭!嘭!嘭!”
突然,三声雷鸣般的爆炸声响起,火药爆炸的巨大响声回荡在山谷之中。
阿济格立即勒停了胯下的战马,朝着爆炸声传来的方向看去,前方山腰上果然升起了一团白色浓烟。
明军的伏兵开始从四面八方涌出,阿济格目光一凛,知道战斗已无法避免,他迅速下令部队准备应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