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乾坤突变
常登贵的判断果然没错,第二日拂晓,天色还未完全亮的时候,数百八旗军马甲便在阿济格的命令下,迅速发动了针对大洪山北麓那两个明军营地的突袭。
不过,明军营地戒备森严,在一重又一重壕沟,坑洞,地雷,以及营垒的防御下,阿济格这样的小规模突袭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支数百兵马的清军骑兵在丢下了几十具尸体之后,便很快就败退了。
常登贵一早就侦探到了清军的异动,对于清军行动的推测,更是直接得到了包括朱慈烺在内的明军大将们的一致认同,阿济格想要突袭得手,可没有这么简单。
但阿济格并没有就此放弃,在这轮小规模突袭,或者说是试探结束后没多久,鹿门山南麓驻扎的清军,随即便对南面的明军大营,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
在这一次的进攻中,清军启动迅速,甚至在第二天午后,拖来了十几门火炮,队伍中还有大量的绿营军和包衣兵正在列阵,他们直接被八旗军推到了大洪山北麓的两个明军营地前,作为清军围攻的主要力量。
常登贵在远处的山顶看着阿济格派出的攻坚大军,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若不是汉中的局势还不够明了,他可不会像现在这样,按兵不动。
很快,明军营地所在的山上山下,两军的数十门火炮相互攻击,炮弹发射产生的爆炸声接连响起,冲锋清军的喊杀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山上的明军也不断反击。
不过,战场的局势并没有因此改变,这就是绝大部分时候,战场的样子——枯燥无味。
殿前中军和天骑军在大洪山北麓部署的这两个营地,都十分坚固,而其上又部署着殿前军中最精锐的步骑兵,深沟巨壕,严阵以待,清军就算动用了十几门火炮,也根本无法撼动,只能用那些绿营军和包衣兵的命,不断试探。
阿济格心中虽然对于明军的野战实力颇为不屑,但很清楚对方防守能力极强,特别是两个营地为核心的周边山上,还有明军的阵地,相互策应。
不仅如此,明军的火炮在数量上,甚至还超过了阿济格拉来,只是火力上稍逊一筹。
阿济格在亲眼看到了己方大军的数轮强攻失利,特别是冲锋的绿营军和包衣兵都损失惨重,甚至还有一些溃兵胆敢反抗压阵的八旗甲兵之后,最终不得不调整策略,继续炮轰。
与此同时,在谭泰和喀喀木的指挥下,鹿门山南麓的清军,突然派出了兵马,对战场南面的丘陵群,以及周围的荒村发起了偷袭,打了常登贵部署在那里的哨骑,还有掩护的骑兵一个措手不及。
在八旗马甲迅猛的冲击下,这些原本在战场外围警戒的游骑,许多甚至还来不及反应,就被蜂拥而至的清军骑兵群淹没了,根本来不及撤退。
不过,在穿过北面的平野,进入荒村和丘陵群之后,八旗马甲的机动优势,也顿时消失,那些率先反应过来,或者逃入丘陵群和荒村中的天骑军马甲,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清军骑兵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下马步战。而天骑军的马甲,大部分都是战兵出身,而且全都是精锐,战斗意志坚定,在荒村和丘陵的复杂环境中,反应十分迅速,凭借着掩护,接连击退了清军的数轮攻势。
谭泰和喀喀木打得十分小心,他们不知道朱慈烺在南面部署了多少人马,十分担心自己和多铎一样,又上了对方的当,遭到伏击,所以一直放不开手脚,直接因此造成了战机的错失。
不过,这就是他们想多了,朱慈烺根本不打算就这么在宜城和清军决战。他也知道清军会十分小心,一旦没了当初的轻视,想要埋伏清军,就没那么简单了。
多尔衮和阿济格虽然集中了那么多兵马,在两边都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但都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阿济格面对明军营地的坚固防御,没能更进一步,而随着强攻不利,重新调整了部署之后,更是难有进展。
谭泰和喀喀木在地形的约束下,不得不收敛攻势。同时,他们还得提防着明军骑兵从南面出击,掩护着在东北方向,依旧在强攻明军据点的阿济格所部兵马。
他们自然可以停下猛烈的攻势,派出骑兵虚张声势,让明军短时间内难以判断局势,延缓对方的兵马调动,直到肃清周边丘陵群周围的荒村为止。
但阿济格那边却不行,他只能不惜代价,一直强攻,继续用枪炮牵制坚守的殿前军。
清军想要获得战场的主动权,明军营地是一定要夺取的,这里是大洪山余脉,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若是清军主力南下,他们随时可以切断清军和襄阳的联系。
不过,明军看起来在这个地方经营已久,阿济格眼看着当前的局势,心中估计自己就算攻下了明军营地,代价也将是巨大的,根本不值得。
朱慈烺其实也很清楚这一点,如果清军无法占据一定的地利,便不会傻到立即和他开战,多尔衮和阿济格都不可能冒这个险,这是他到这个时候,依旧稳若泰山的原因。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福和高一功,终于将汉中的最新军情,传到了宜城,传到了朱慈烺的手中。
不仅如此,多尔衮也收到了孟乔芳和李国翰等人的最新军报,知道了川北明军的强悍实力。他知道明军在川北有所动作,但没想到对方居然集结了数万精锐大军。
如今,陈福统帅的殿前左军,高一功统帅的忠贞营右军,还有李定国统帅的西镇左军,三军云集汉中和保宁二府的交界处,再加上留守保宁的刘文秀所部,总兵力达到了五万余,精锐兵马超过三万。
汉中城的政治意义,地理意义都十分重大,吴国贵和李国翰领着大队清军驻守其中,牢牢守住了各个关隘,丁国栋虽然在甘宁等地发起了新的攻势,但暂时还没能取得进展。
陈福此前还派兵发过招降的文书,确实有些用处,但并未改变局势。殿前左军的骑兵用风筝将劝降信撒进六盘关,平阳关等要塞之后,关隘内很快便是一阵腥风血雨,数以百计绿营兵在平乱的过程中被杀,这使得整个汉中城内人心惶惶。
但由于吴国贵和李国翰的坚守,西路军的进展远远没有达到朱慈烺的预期,这让他当前在襄阳的部署,失去了主动权。
毕竟,如此局势下,多尔衮会不会领兵北归,变数就太大了,甚至对方还有可能虚晃一枪,引诱朱慈烺追击,实则是埋伏。
但攻城这种事情,向来急不得,更不用说汉中城山高河急,易守难攻了,这完全不是一座简单的城池,更加急不得。
而且,汉中在清军的多年经营下,各个关隘都得到了加固,关口城墙上的火炮更是数不胜数,就算陈高李联军,强攻恐怕也需要打个三四年,才有可能攻得下。
毕竟,汉中和普通的城池不同,其内部自给自足,清军完全可以一边屯田,一边坚守,粮食很难耗尽。而明军筹备的粮草有限,根本无法持续强攻。
为此,陈福,高一功和李定国三个主将,不得不重新召开军议,商议新的对策。
高一功对于汉中的地理形势最为清楚,他随即主动请缨,率领一支偏师,横穿汉中,打回陕西,特别是要和陇西的丁国栋等义军会合。
大顺当初的核心统治区之一就是陕西,高一功自己,以及他的部下,同样大部分是陕人,一旦回到老家,熟门熟路,完全就是广阔土地,大有作为。
陈福直接同意了这个策略,李定国所部还被调到了东北方向,负责牵制和阻击清军派出的突袭部队,那里地形复杂,李定国曾经率兵反攻过汉中,对地形颇为了解。
而陈福的左军主力,自然是仍旧部署在南面,他除了留下一个战兵营作为预备部队以外,主力将会掩护高一功所部的行动,并接应李定国所部,以防兵力分散,清军各个击破。
多尔衮原本应该还在襄阳城内的,但他收到孟乔芳派人送来的加急军报后,立马赶到了鹿门山南麓的清军营地,直接召回了阿济格,商讨应对之策。
“明帝居然在川北集中了四五万大军,李国翰和吴国贵,恐怕完全不是对手,吴三桂现在乃是丧家之犬,难担大任。”多尔衮背着手,看了一眼正盯着军报,眉头紧皱的阿济格,叹了口气后,又说道:
“可现在,济尔哈朗,多铎手上都已经没有多余的兵马,咱们在湖广,又暂时还没取得任何进展,局势.诶.”
“现在不能撤,绝对不能撤,咱们准备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攻到了襄阳,若是就这样撤了,岳乐就白死了,这么长时间以来的准备,也都前功尽弃了!”
阿济格自然听出了多尔衮的意思,当即反对道:
“而且,现在的局势,咱们若是想顺利北撤,还得先解决那些蠢蠢欲动的绿营兵,否则到时候他们必定会临阵倒戈,咱们的部署也都得失效。”
“若是北撤,那些绿营兵自然大部分都不能用,但是高第,尚可喜这些人,还是可信的,随军的包衣兵,也是跟了咱们大清十几年的,家口又都在北京的,同样可以一用。”
多尔衮并没有直面阿济格的话,他眉头紧皱,咬了咬牙又说道:
“现在的局势,咱们若是不尽快北撤,汉中恐怕就真的难守得住了。湖广的平原野地之上,襄阳城又在咱们的手上,明帝的兵马大部分龟缩在了宜城,但若是抓住时机,北撤最终必定能带走大部分兵马。”
“现在管不得那么多,若是汉中丢了,陕西必定也没了,塞外的蒙古人本就不消停,若是他们和明帝联合起来,咱们可就是腹背受敌了。”
喀喀木同样是不敢继续在湖广纠缠下去,生怕陕西局势恶化的人,而他说着,话锋一转,又看着阿济格问道:
“王爷,咱们若是继续留在湖广,明帝若是还不决战,得对峙到什么时候?若是强攻,咱们能顶得住那个消耗吗?
到了平野之上,别说咱们如今这四五万马甲了,就算只有一两万马甲,我大清也是天下无敌的。您原本的计划是派五千绿营兵和三千包衣,以三五千马甲督战,从东面突袭,利用地形躲避明军的侦探,突袭明军,甚至是直接打穿明军防线,进逼南面的明军主力的,现在战果如何?”
朱慈烺万万没想到,多尔衮和满清的一众亲贵大将们,远比他想象中的,还要胆小和畏惧,他们根本没有等到汉中被攻破,就已经乱了阵脚。
毕竟,陕西对于整个北地的重要性,以及联络塞外蒙古的特殊地理位置,多尔衮和满清的亲贵大将们,是看的一清二楚的。而且,他们屡战屡败,早已经开始有了心理阴影。
“那些绿营兵和包衣兵,原本就是派去消耗明军的,以明军现在部署在营地中的兵力,想要打穿他们的防线,根本不可能,但明军也不敢贸然派兵来增援,明帝必定忌惮我八旗强军。”
阿济格突然遭到多尔衮及其心腹的发难,不得不连忙解释,随后又道:
“现在绝对还不能撤,整个战局,最关键的还是在这边,还是南面的明帝,汉中易守难攻,明军没这么容易攻克,这甚至只是明帝的一步虚棋。咱们绝对不能上当,否则撤退之势一成,明军只要开始追击,咱们恐怕又得损兵折将了。”
在如今的局势下,多尔衮和阿济格等人已经不敢再轻易信任汉人将领,但又不能在明面上表达出任何的不信任,否则极有可能自乱军心。
要知道,襄阳城的清军现在就处于一种极其微妙的平衡关系——满人不信任汉人,但是又要表现出信任汉人,在多尔衮的控制下,八旗将领和士兵已经相当收敛,甚至可以说是保持着极度克制,以免激怒汉人将领,造成直接火并,而汉人觉得满人随时可能大败,可又因为战力不足,不敢直接反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