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4章 汉中的军情
    第224章 汉中的军情
    鹿门山南面十里左右的丘陵群中,天骑军和殿前中军的两个防御大营便下在此处,西面是宽阔的汉江,洞庭湖水师主力已经南撤,足以屏护,东面则是大洪山余脉,连绵数十里,八旗马甲难以迅速通过和行动。
    而在南面更远的地方,无数低矮丘陵的掩护下,则是宜城县东面,新建水关所在,此时正有一批从汉阳运来的粮草在卸货,明军的后勤补给线如今还几乎没有受到八旗马甲的干扰。
    宜城现在既是明军的前线后勤中心,也是明军的驻防重地,甚至城东的水关,此时都已经由洞庭湖水师接管,以防清军的突袭。多尔衮和阿济格的马甲再厉害,也无法在水上横行。
    朱慈烺既然费尽心思也要将清军引到宜城,对这一战便是有着充足的把握了。他并不需要和清军决战,要的是拖延时间,等到西路军攻下汉中,然后便可以在清军撤退的时候,乘胜追击,削弱八旗军的实力。
    因此,他的部署还是老样子,此前撤到两翼的数万大军,将会在两军对峙的时候,不断袭扰襄阳,以及双沟口一带,破坏清军的后勤补给线,迫使多尔衮不得不分兵防备。
    如今,湖广已然是大明的主场,清军完全是外线作战,只要多尔衮和阿济格无法迅速击败殿前军主力,他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
    而朱慈烺要做的,就是严阵以待,不漏出任何破绽。
    常登贵此时正策马立于大洪山余脉东麓的山丘上,他刚刚检查完山腰处的堡垒,他正准备前往前方山脚处的暗堡巡查,那里是北面防御阵地的前哨点,至关重要。
    大洪山余脉北面和东面的山丘海拔都不高,地形也远远算不上陡峭,但其上覆盖着茂密的草木,明军虽然早已经开始砍伐,但根本砍不光。只能是在驻扎地附近,开拓出空地,顺便获取燃料。
    此时,山腰处的大军营地上,正高高飘扬着殿前中军的大旗,前锋这一个营的战兵分成了数部,各自驻守在了四座山头之上,这些大营的周边,早就挖出了好几道壕沟,明军还利用山下荒村的民房作为建筑材料,在山腰和山顶构筑起来的堡垒和营墙,十分坚固。
    清军就算派出主力突袭,在不动用火炮的情况下,一时半会之间,也难以攻克,甚至可以说,短时间内,根本没有攻破的可能。
    而只要明军占据这些关键的位置,多尔衮和阿济格就必须派出兵马强攻,或者是在大军决战的时候,派兵掩护大阵侧翼,以防止明军在这个方向的用兵。
    否则,战场的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明军的手中了。如此一来,至于所谓的决战打与不打,完全就是朱慈烺说了算,除非多尔衮和阿济格敢冒险南下。
    换言之,清军在正式决战之前,必然会想方设法拿下鹿门山南面,大洪山余脉的这些明军阵地,以此获得战略主动权,但这是朱慈烺绝对不可能允许的。
    常登贵检查完山脚下暗堡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傍晚,这个时节的天色暗得并不快,他从远镜中看到了北面源源不断的八旗马甲,而南面则是己方的骑兵,同样的气势恢宏,心中一时有些感概。
    大明的骑兵,现如今也有了和八旗马甲一教高下的实力,而这样的变化,居然是短短四年间发生的,他居然还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
    现在,常登贵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殿前军中军提督,不仅妻妾儿女都有了,家宅土地也数以千计,手下还统帅着数万当前天底下的第一强军,这让他时常感觉自己是在做梦,一切都好得有些不真实,特别是想到未来北伐成功,兴复北都的时候,他更加激动和兴奋。
    要知道,四年前从北京逃出来的时候,他只是因为不想投贼,不要说什么八旗马甲了,就是闯贼的马兵,都打不过,根本没想到能有今天……
    这个时候,两名塘马突然从北面的丘陵山道中奔驰而来,马蹄带起了一团团泥尘,他们穿过周围壕沟上架设的木板,很快策马来到了常登贵的面前,“哒哒”的马蹄声把他从错乱迷离的回忆中拉了出来。
    “报告提督,北面清军暂时还没有任何行动,哨骑的数量只是维持在一个防御的水平,估计这几天都没有什么行动。”
    “我知道了,继续观测,清军一旦开始加派哨骑,就立刻回来汇报。”常登贵顿了顿,当即又吩咐道:“东面再派出几队哨骑,小心清军使诈。”
    “是!”那两名塘马拱手抱拳应道。
    等到那两个塘马策马北去的时候,常登贵随即又举起了手中的远镜,但这个时候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视野迅速变得一片漆黑。
    而后,他在亲卫的护送下,连夜赶回宜城外的明军大营,准备继续巡查检视。
    朱慈烺并没有打算完全被动守城,宜城内外,以殿前军中军的大营为首,殿前右军,天骑军,忠贞营各部,至少一半兵马,此时正横贯部署在宜城南面的旷野之中,宜城东面是汉江,西面则是起伏的高大山地,这两者作为掩护,使得明军的营盘十分稳固。
    而各部大军中,忠贞营的实力较弱,大部分都被朱慈烺放在了城内,他打算把这支兵马作为预备部队,田见秀的右军则是部署在西面,同时殿前中军将会派出一个战兵营,前往协助防御。
    宜城的山川地势相当适合大军的防御,而多尔衮和阿济格这两个清军主将,必定不会在明军完全控制住东面的山丘,掌握着战场主动权的时候,全力出击,更不要说宜城所处的位置河湖密布,根本不适合骑兵作战了。
    朱慈烺希望在真正的大战之前,依托地利,消耗清军的兵马,特别是那些易守难攻的地方,将为他省下宝贵的兵力,留到真正决战的时候再消耗。
    而且,多尔衮和阿济格无论如何,都得想办法以最小的伤亡取得战争的胜利。毕竟,清军当前不过数万马甲,已经不可能再大规模消耗了。
    不过,多尔衮和阿济格也不是省油的灯,短短两天时间内,他们就动用了南下途中强征来的数万民夫,在鹿门山南面的平野上,新扎下了十几座连绵的大营。
    多尔衮原本就在南阳城和襄阳城中储备了大量物资,安营扎寨和外围防守所需的铁蒺藜,鬼箭等军械同样齐全,他还派出谭泰,喀喀木两员大将,协助阿济格主持了新大营的外围防御构筑,壕沟,土墙,甚至就是外围埋伏的伏路军,都要求他们亲自抽查巡视,以确保没有任何疏漏。
    清军当然也有着自己的一整套安营扎寨,防御出击的体系,而且相比起这个时代的其他军队,毫不逊色,但是如今在体系化训练,流水化扎营的殿前军的面前,已经要差了不少,特别是缺少各种各种扎营的辅助工具。阿济格这种时候自然也不甘落后,更不愿意让多尔衮的心腹,干涉太多他的部下,因此也亲自巡视,并在谭泰和喀喀木的基础上,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把大营修得更牢靠,更是借此强化自己在军中的威望。
    自从清军主力进入旷野开始,双方的哨骑便围绕着这些丘陵和周围的荒村,进行了好几场哨骑战,每次都是打到天色渐暗才罢休,两边都没有让对方迈过这条天然的分界线,侦察到更详细的军情。
    不过,对于北面云集的两三万清军,朱慈烺表现得十分冷静,此时根本看不出任何要决战的意思,天骑军和骁骑军派出的哨骑和协助作战的骑兵虽然攻击性也很强,但却十分克制。
    这个时候,多尔衮其实也偷偷派出了偏师,统领兵马迂回南袭,需要扼住明军往南撤的通往,断绝了明军的后路,甚至是阻断后者的粮道,但均被天骑军击退。
    这个时候,多尔衮和阿济格也不敢轻易分散兵马,迂回背后偷袭明军,否则朱慈烺就要偷着乐了,他完全可以派兵全歼,或者是重创对应的清军。
    而且,明军的粮道主要依靠水师,但明军的水师优势,是清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战胜的,他们只能想方设法袭扰。
    不过,多尔衮和阿济格原本就占着兵马优势,还觉得自己的兵马战力更强,清军虽然明知袭扰作用不大,但还是分出了两三千精锐,需要以此激怒朱慈烺,迫使后者与他们决战。
    朱慈烺为了让多尔衮领着清军主力南下,可谓是煞费苦心,这点袭扰,他根本不放在心上,甚至在派出兵马驱逐的时候,还特意下令手下留情,保持多尔衮和阿济格对己方大军战力的自信。
    他心里很清楚,清军动作越多,耗费的时间精力,也会越多,那他便可以不费多少兵马,便拖延住时间。
    宜城的府衙内,朱慈烺脑中正思考着当前的局势,汉中战场难以捉摸的局势,此时最牵动他的神经。
    “汉中一战若是胜了,咱们到时候追击多尔衮的殿后兵马,就简单多了。到时候留守襄阳的,必定还是勒克德浑和尚可喜!”
    朱慈烺忽然感慨一声,他此番北伐的战略目标之一,便是在西路军攻取汉中,收复陕甘的同时,趁着多尔衮撤军,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全力攻克襄阳城,为此后筹划北伐做准备。
    “清军主力一撤,尚可喜算个什么东西,臣便能解决他,等陈提督,高将军收复了整个陕西,到时清军便是首尾难以兼顾,没有援兵,襄阳城破便是指日可待了!”林昌峰对于尚可喜,根本就没放在眼里,全然不屑道。
    朱慈烺听罢,只是轻轻笑了两声,林昌峰经过这几年的历练,虽然有所改变,言语上收敛了不少,但依旧是这个样子。不过,他也因此在军中受到士兵们的特别欢迎。
    而在场的其他将领,对于尚可喜和勒克德浑,也根本不担心,纷纷点头表现赞同。
    “没错,现在若不是陛下还不想打,咱们集中所有兵马,未尝不可和多尔衮,阿济格一战!”
    “但时机到底还是不成熟,咱们的骑兵虽然也不弱于鞑子,可兵力上到底处于劣势。若不是山谷中适合骑阵发挥,天骑军和骁骑军此前在分水岭的时候,打岳乐都有些吃力。”
    “这倒也是,现在贸然和清军决战,伤亡必定极大。”
    “.”
    而就在他们聊得火热的时候,常登贵忽然骑马回到了城内,在府衙下勒马停住之后,不等一旁的侍卫来牵马,便直接翻身跳下,然后快步跑了上去。
    他仿佛是从黑暗中回来的,行色匆匆,一直来到了朱慈烺所在的大堂前,才恭恭敬敬行礼。
    其实,常登贵早就应该回到了,但他在离开汉江东岸,大洪山北麓的营地时,又派出来哨骑往东南方向侦探,果然观察到了清军的动向。
    不出他所料,清军在大洪山北麓,东面的旷野上悄悄集结了大批骑兵,甚至此前还派兵驱散了明军在那个方向部署的哨骑,想要突袭。
    “陛下,清军派出了上千骑兵往东南方向,臣早先部署在阵地外围的哨骑已经被清军全部赶回,现在暂时无法探查到那个方向的任何军情。”
    “多尔衮和阿济格还要再迂回袭扰?”朱慈烺看着常登贵,眯了眯眼问道:“北面的清军还有什么动静吗?”
    “刚刚塘马传来通报,北面依旧是不时爆发哨骑遭遇战,其他一切风平浪静,没有任何异常。”常登贵随即又拱手道。
    “阿济格应该是在声东击西,他原本根本不必在这个时候行动,夜间攻击咱们在山岭附近的堡垒阵地,看不清外围的陷阱,他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朱慈烺随即又道。
    “看来清军还是寄希望于迂回的兵马,需要逼迫咱们出战。”林昌峰也认同道。
    朱慈烺点了点头,当即下令道:
    “汉中那边,应该很快就会有军报传过来,现在咱们就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不变应万变,一切等汉中的消息来,再做决定。各部按照五军都督府一早制定的计划行事,不可扩大战斗。”
    “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