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4章 单行本发行的两周(三)
    第144章 单行本发行的两周(三)
    《文汇报》写的比较短,仿佛是听到的小道消息一样,在报纸上开辟了一个豆腐块儿:
    大陆青年作家余切新书单行本引发哄抢,首印一万册京津地区试水,不料竟远远不足。后续三十万册铺向全国还需一周时间,港地读者可再等待两周即可与这部作品见面。
    《大公报》则撰写了一篇时文分析:
    “在哪里,都有狮子山精神!”
    “港地有一种狮子山精神,这是一种刻苦耐劳、勤奋拼搏的精神。自上世纪70年代就与港地挂钩。一代人在逆境中通过刻苦奋斗改变了自己命运,但不得不说,它绝对不仅仅出现在港地,它是人本身就能具有的良好品德。”
    “大陆青年作家的小说《大撒把》,讲述一个面对各种诱惑,选择坚守本心,建设家乡,最终获得成功的老实人,这部小说尤其在留学生群体中,获得了较大的反响,对我们港人也有感染力。”
    一些和内地有联系的港地文学评论家,想办法弄到了《大撒把》的原文,希望能写出更具有深度的评析。把这一部由“王濛”作序,代表了内地文学新风向的小说介绍到港地来。
    港地人长期关注大陆的思潮和动向。
    据说当时的港地人每五个人就有一个是大陆人,如果往前数两三代,那自然全是大陆人无疑。
    有关于大陆的最新消息,每天都能出现在港地市民的手上,因其发达的文化传媒产业,有时甚至比内地传播还要更快。
    南方的粤省羊城。
    在这里,许多人并不关注普通话新闻,而是更喜欢追逐当时港地繁盛有趣的报道,当时购买电视的有钱家庭一吃过了晚饭,马上就开电视追看港地的无线电视台翡翠台。
    翡翠台的广播台在羊城乃至整个粤省也很受欢迎。在7月三号的早上,翡翠广播台刚刚播送完张国容的舞曲《monica》,立马就切换了早间时事新闻报道。
    女主持人聊到了发生在燕京的趣事儿:“一本书在大陆学生中引起了哄抢,甚至要溢价来购买,余切已经成为了大陆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考虑到他十分年轻,又是高知分子——部分文学题材的创作,只能他来进行。我们认为,对余切的追捧带有一些自发的吸引力……”
    “比如,余切的个人形象,余切作为学生作家的独特身份,以及他身为一个知名爱国者的号召力。”
    “但这难道是一件坏事吗?这当然是好事了。”
    单行本首印确实卖的很好。
    从京津两地的反馈来看,至少还有上百万的册的销量可以去发掘,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数学乘法。
    燕京,《十月》编辑部,余切参加了编辑部的简短庆功会。张守任兴奋地大喊:“卖光了,一万册卖光了!”他伸出手指,“一万册是首印,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会有三十万册,还会有一百万册!”
    “《高山下的环》是近几年很受欢迎的小说,单行本当年卖了一百八十万册,因为纸浆不够用,全国共计有九家出版社先后印刷了这本书,我们争取不要碰到这种情况,把美丽的‘新现实文学’果实,完全的吃到自己肚子里面去!”
    许久没见的王世民也在庆功会上。一般来说,王世民负责总览全局,他已经很少出来单独为了某一分类的作品来庆祝。
    但余切的小说不一样,这一系列书是否成功,已经代表了杂志社最根本的创刊目的:引领文学潮流。
    “我们是否引领了文学潮流?”
    在这里,王世民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81年,我和几个老朋友创刊,作为杂志人错过了引领一时风尚的《班主任》,错过了《伤痕》,我感到很可惜……”
    他的目光看向余切,感慨不已:“但我没有想到,一种新的东西可以那么快的出现,我想如果我不能再发扬光大,在许多年之后我会为此而后悔。”
    王世民深情道:“我希望将来历史来记住我们,不因为我们写了一些评论文章,而因为我们作为一个杂志人,作为编辑,因为我们那一双眼睛。”“所以我们是否引领了文学潮流呢?不由我们来评价,而由读者来评价,由其他的作者,由时代来评价!”
    张守任听到这话“啪”的站起来,竟然说不出话,而是紧紧握着王世民的手。
    余切并没有经历过这两个编辑老头冒着坐牢风险的创业过程,心中的激动肯定远远比不上他们。但余切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他俩没有忘记余切,而是非要让余切来站到前排,全《十月》上下拍了一张大合影。
    《十月》杂志社的位置比较偏,两三年前成立的时候,这里还是庄稼地,种的麦子,还有一些桃树。当时没想到会如此成功。创刊伊始,因为文章过于少,评论组没什么可分析的,就天天分析伟人写过的诗词。
    因此得名“伟人著作分析办公室”。
    但王世民显然以此为荣:“三大战役,跨大江、追穷寇,我们才刚刚打完第一场,看到了一些胜利势头,还没有结束,还没有结束。”
    “还不是骄傲的时候,还没有到一锤定音的时候!”
    许多人激动的把当天的情况写成文章来发表,或者写成信给其他作家朋友,这像是一场誓师会,全杂志社都做好了战斗准备。
    4号,新一期《人民文学》上连载了《大撒把》的部分内容。王濛再次为该文写了评价:“我打算对《人民文学》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于是我问有哪些作家有希望走向国际,写一个名字来。杂志内部因此进行了不记名投票,我自己来唱票。”
    “当时,前十票有六票是同一个人,我感到十分吃惊,我抬头向大家确认,大家都望着我发笑……”
    “您所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作家,所撰写的这样的作品。”
    《人民文学》是真正的文学期刊老大,每期狂卖上百万册,地位无可动摇。它对于余切的介绍引发了对单行本的进一步追捧。
    新的三十万册于一周后发行,这是首印后的头一次加印,然而从一线的反馈来看,它竟然远远不够!
    当时,单位用公款大量购买图书都必须有“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批条,因此以新华书店为主的国营书店定了一个钱数额度,超过了,就得掏出批条来,向上面再申请,调配纸浆来进行印刷。
    同时,一线的书店营业员根据经验和以往的销售记录填写订货数量,各个书店填写的数字汇总到京所,京所反馈到出版社,一般会填的保守,因为卖不出去营业单位要自己承担损失。
    这是两条能决定书籍印刷数量的标准!
    于是常常有作者唉声叹气:我著作的印数是由拿着条子,把钱放在裤裆的中年男人决定的,如果还有谁能来决定,新华书店柜台里面那个梳两条小辫的姑娘也可以决定。
    三十万册发行后,很多外地的单位闻讯到燕京来采购图书,点名要《大撒把》这一本书,这些外地人在内裤上缝个口袋,装上钱,交款时当场解开裤子掏钱。
    “《大撒把》,五千册,这是条子。”
    “没了。”
    “怎么能没呢?昨天上的新,我今天来的,那可是三十万册。”
    “同志,昨天下午就没了,您方便的话等着吧,把钱塞回裤裆,在燕京住几天,等下一轮加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