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单行本发行的两周(二)
下午,燕京本地更多人知道了余切小说《大撒把》单行本已经发行的消息。
这些人主要是高校圈的学子,他们尤其关注余切版本的“留学生”文学,他们最有需要,也最有时间。
燕京师范大学的校内书店,店内正播放前线火热的歌曲《十五的月亮》:
“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学生们聚集在书店门口来买书,从后往前看已经排成长队。自恢复高考以后,国内对原先未能出版的书籍进行了大规模的再版,书店成为年轻人扎堆的地方,这种时候每天都能见到。
营业员小徐并不觉得奇怪。
书店每天九点钟开门,七点钟开始排队。
有时候学生排队一天,只为了买一本托尔斯泰的《复活》,因为到了下午,一批刚刚到货的外国名著往往已经卖的脱销。
“同志,买什么书?”
“《许国璋英语》,咱这有磁带吗?”
教辅类书籍,确实是很火热的种类。
“磁带卖完了,《许国璋英语》还有一本。”
“行,我要了。”
营业员开出销售小票,学生拿到收款台交钱,然后凭小票回到柜台取书。“下一个。”
新的学生来了:“有《大撒把》吗?”
“还真有,中午刚进了十本书,我寻思这名字挺特别,就记住了。”
学生说:“买一本。”
“这书挺贵,两块零五分,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差不多……不对,《理想国》还便宜些,那个一块八毛。”
学生开了个玩笑:“我买这本书,就是因为听说它不是‘理想国’!”
下一个学生来了,要买的书还是《大撒把》。
再下一个学生,还是《大撒把》。
诶?
营业员觉得有意思了,很少见到一本书在大学生中这么受欢迎啊。
这往往是外国名家大作出来的时候,才能引发的现象。比如一套《战争与和平》全四册,收藏版价格六十块钱,学生能为了这六十块钱存半年,然后打听到消息,蹲在书店门口等着。
接着,没有出现连续买《大撒把》的情况了。但每隔三四个人,总有一个点名要买这本书。
等到了这本书卖得还剩下三本的时候,营业员按照规矩报数:“今天到的《大撒把》还剩下三本~~”
正站在前面的人立刻宣布要把三本全买了。后边儿有人耳朵尖听到了,大怒:“你特么敢?你凭什么买光了?”
一时间群情激奋。只见到长长的队伍中,竟然分出来了约四分之一出来,得有十来个人,找前边儿的人算账。
谁敢独吞这本书呢?
于是剩下的三本《大撒把》单行本,只能根据先后顺序,一人一本这么卖出去。
随后,学生们开始聚集在书店门口换书看,比如拿一本《普希金文集》,去换一本雨果的《九三年》。当场换,当场看,天黑了就拿着各自的书离开,约定好下一次来看书的时间。
营业员小徐观察到,在今天,《大撒把》超越了以往任何一部名家著作,表现出奇货可居的状态,有人宁可拿一套书换这一本书来看,做这种明显不划算的买卖。
他觉得师大书店虽然没有这本书,但新华书店还是有的,就建议学生去隔壁的五道口新华书店看看。这些学生立刻组成了自行车大军,长跑大军,一齐往五道口新华书店过去。
这个地方和师大只有一点五公里,一般来说新书的到货量也更多,但没有想到,五道口新华书店的门口排队的年轻人寥寥无几,更多的却是和他们一样,在换书看。
“你们才来啊?中午就没啦!来,换书看。”原来早已经没有《大撒把》的单行本了。
《大撒把》依旧是那里最受欢迎的单行本。而且这里的学生看得更早,许多人已经看完了这一本书,有的人发出哀嚎:“美国怎么会是书里面这个样子呢?usa,usa,她充满机会,对每一个外乡人都是梦之国!”
还有的人涨红了脸大喊道:“我悟了!美国不是原先讲的那么一回事!”
两三天内,因为无法买到《大撒把》的单行本,连载有《大撒把》的相关文学期刊被翻出来,也加入到了换书的队列当中。
燕京师大,燕京外国语,外经贸……一些留外名额多的学校,因为这一本书的单行本稀缺,在学生市场中,竟然形成了短暂的暑期“卖方市场”。84年是所谓的“下海年”,许多学生在这一年尝试做生意。
校园场地和学生宿舍成了“贸易中心”,留校的学生在这里摆摊设点,出售服装、书刊、饮料等各种商品。
贩卖书刊的学生敲锣打鼓:“谁要余切的新书?我这有一本,不卖只换,看完后得还我。”
隔壁学生是卖冰棍的:“你要换什么?”
“换什么都行,我看完了,我跟你说,单行本上的内容和连载本不一样,这上面增加了一些‘注释’,跟你说清楚了为什么美国人难以接纳我们……据说这是余切在燕大的一个演讲,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我看了之后都动摇了。”
“我用一根冰棍跟你换!”
“一根可不够啊,知识是无价的。”
“那两根冰棍呢?”
“给,你拿去。”
正好,因为洛杉矶奥运会和中英谈判的缘故,港地来了一批《南华早报》的记者住在燕京各大学附近。他们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就去采访那些摊子摆到了学校外面的学生商人。
“你们为什么要做生意呢?难道是学业成绩不好? ”
“我们成绩很好,只是念完大学也才七八十块钱工资,不如早点出来挣钱,还有机会当一个万元户。”
“你们现在最热门的生意是什么?”
一个佩戴大学校徽,身着女装的青年出来说:“原先最热门的生意是女装生意,我这里胸围到夏装通通都拿来卖,但是这两天最热门的生意不是我这个……而是一个余切的作家写的小说。”
“我听说有个姓刘的书摊贩子,买了上百本书,五块钱一本卖去给大使馆门口办签证的学生——赚了几百块钱呢。”
小说居然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
这种事情港地人也经历过。写武侠小说的查良庸就在他们港地嘛,小说一发出来了堪称万人空巷,一时间洛阳纸贵。
难道大陆也出了个武侠小说家?
学生却说:“余切可不是写武侠小说的,他的书看了有用!他这本书是写留学的。”
啊?
大陆人还懂得留学呢!
六年前,大陆才重新启动留学计划,整个大陆当前的留学人数估计都不如港地这个渔港,里面有巨大的信息鸿沟。
这些记者被吸引到了,满城到处找《大撒把》这一本书。
最后,凭借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他们很快借到了这一本书。看了一晚上,对于其中的情侣分分合合,港地记者并不奇怪,在商业高度发达的港地,早已经是马太效应——有钱的能公然有几个太太,而没钱的,只能寄望于娶港地之外的女性。
但这其中,对于“顾颜”这个忠厚、老实和幸运的人物,大家却都觉得喜欢。
有人从中看出了“上帝”的影子,上帝替所有人收拾了烂摊子,也得到了所有东西。
有人认为,这就是最传统的中国男性——这种男性形象,也出现在了六七十年代,港地经济腾飞时,他们的父辈身上。
“这确实是一部好小说啊!想不到竟然是大陆人来写的!”
他们没有把这件事情写在自己的报道当中。因为他们的报道主要偏向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大事件,《南华早报》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英文刊物。
但这种趣事还是流传到了港地的报刊界,《文汇报》和《大公报》先后以不同角度报道了这件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