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2章 单行本发行的两周
    第142章 单行本发行的两周
    七月一日,上午六点。
    “这里是津门人民广播电台,社评新闻栏目,大家早上好。”
    “早上好。”
    “今天是七月一号,在历史上的今天,曾经发生了一些大事,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
    “我们之所以把7月1号定为节日,首先是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今年的七月一号,是成立的第十七周年’……”
    “风风雨雨,苍苍茫茫,而今已经走过了63年,新的七月即将到来,爱国商人霍营东提出,要对港地参加奥运会的选手提供赞助和奖励……这是在港地首次由个人来进行的体育赞助……”
    “圣火已经从希腊雅典传递而出,中国奥运军团整装待发,这是我国成立后,历史上第一次参加奥运会……1932年,同样是洛杉矶奥运会,刘长春乘坐的“威尔逊总统号”邮轮抵达洛杉矶码头,参加一百米和两百米跑,然而因为舟车劳顿,不得休息,刘长春并未能取得好成绩……”
    “现在插播一条新的消息,著名军旅作家、大学生作家余切的单行本《大撒把》已于今早九点发售,初版一万册,因其数量较少,目前仅在京、津两地发行;听众朋友听到这一条消息后,可在各大新华书店和邮局指定购买,后续再印三十万册铺向全国其他地区……”
    六点半,这是北方一天的白天开始的时间。
    清晨的街头,薄雾笼罩着街道,工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灰白的晨光里,身影匆匆,车后架上绑着饭盒或工具包,衣衫上搞不好还带着昨夜工作的油渍。
    新街口新华书店,西四新华书店,琉璃厂、老王府井……民族宫对面的三味书屋,小街老三联书店,八面槽外文书店……通通换上了《大撒把》单行本,一开始位置并不显眼,只是张罗了广告。
    “军旅作家余切首部单行本上市!”
    不断有人听了早上的广播,过来买书。书价两块零五分,很不便宜,京城这边工人的工资六十块钱来计算,相当于其月工资的3.4%。
    去书店的就很幸运了,大概率买着了。
    来书摊的就倒霉了,能买油条,能买豆汁儿,肚子饱了,精神并没有。
    “您这有《大撒把》吗?”
    “什么《大撒把》?”
    “你卖书的,连《大撒把》都不知道,连余切都不知道,你卖什么书哦!”
    何谓《大撒把》?
    美术馆东墙的书摊,摊主老刘有看书的习惯,他已经听了三四次抱怨,对《大撒把》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似乎是个传统文学。
    他这主要卖各大杂志,其中卖的最好的是《小说月报》、《大众电影》等等。
    不瞒您说,纯文学期刊并不怎么热门儿啊,在书籍的世界里面,《人民文学》、《收获》只是少数。
    《武林》都要比以上杂志更受欢迎,上面可有人传授金刚功呢,还有人教特异功能,你怎么比得了。
    一个寸头青年,骑着自行车过来书摊了,再次问了同样的问题:“这儿有余切新书吗?”
    “《大撒把》?”老刘已经会接了。
    “哟,您有见识,我一说余切,你就知道了他的书。”寸头青年王硕这么说道。
    他那天和余切打过照面之后,左思右想,觉得似乎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做鸭子生意没有让自己挣钱,抄余切的书却挣了钱。
    这不得是一辈子的偶像吗?
    考虑到余切的成名作《天若有情》是一个骑摩托车的烂仔,那么余切本人骑车也并不稀奇啊。
    王硕是退役老兵,他有订阅《军文艺》和《军报》的习惯,回家猛翻了一阵,在五月份去往老山前线慰问的“余切和宫雪”的侧脸照中,初步确认了是余切本人。
    艹,真帅!真配!
    偶像长得真特么帅啊,怎么能有这种人,他竟然还会开日本摩托车,其他人可怎么活?
    但是,摊主老刘道:“对不起同志,我没有余切的书。”
    “你没有你接什么话?真操蛋!”王硕骂骂咧咧离开了,走出几步又回来说:“看在我们都认识余切的份儿上,他的钱我也让你赚一份。你可听着啊……”
    “年轻人,我听着呢。”
    “你去把《大撒把》这本书,有多少买多少,买来摊上放着,涨五毛钱,要快,三天内全部出手,因为后续三十万册要上市了,你就赚这几天的钱。”
    “既然这么赚钱,你为什么不拿来卖呢?”
    王硕道:“我特么写小说了,我是个作家,我赚这比辛苦钱干什么?你爱信不信!”别惦记我,爷走了。
    八点,天已经大亮,该干活儿的这时候要开始干活儿了。
    燕京雪冰箱制造厂的部分工人没有造冰箱,而是在研究余切的新书。原因是副厂长的儿子就读于鹿大,要去留学,半个月前,这个儿子和作者余切相会于密云水库,当场被余切的风采折服。
    回来后,儿子向爸爸推荐了余切的新书。
    并且说:“如果他《大撒把》讲的是那么一回事,那我留学完就一定要回来!四十年后再看,他要是说对了,他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孩子,你妈的,你中邪了?你不去美国,你回中国干什么?厂子是公家的,我再怎么使力,你最多当个保安大队长,给你弄个厂里面的警察编制!”
    “我就要回来,余切这么说了,他说是一个概率问题,回来出头几率更大,我想想确实是这样。”
    “你提到了概率……那个余切数学好吗?”
    “不知道,他打牌没有赢过我。”
    “那你出你妈的头,赶快去美国,我指望你带我去美国养老呢!”
    事情闹得很大,今早上副厂长揣了一本《大撒把》回来看。副厂长完全没有心思管冰箱的事情,儿子的中邪已经让他如坠冰窖,他觉得冷滴很呐!
    《大撒把》是个什么书?
    封面是一个男人坐在长椅上,西装革履,左下角是男人的公文包,男人斜望着左边。
    故弄玄虚!
    副厂长于是打开,发现这书的封面格外宽大,翻过来竟然还多了一截,占了正常页的三分之一。
    上面是作者余切本人的介绍和他的照片。
    先看照片。
    啊,似乎有点不对劲,浓眉大眼,伟光正的长相。
    再看介绍:燕大学子,状元,军旅作家,“新现实”创始人,二等功获得者,《十月》特约作家。
    有点东西,这种人不会说瞎话。
    再翻开,竟然还有个序,王濛来写的。
    王濛是谁?厂长不认识,但上面说,王濛是个好大好大的官。
    “《大撒把》是新现实三部曲的第一部,自《十月》文学刊首次发布以来,就赢得了读者朋友的深切喜爱,全国有多家报刊连载这篇小说,燕京高校团委,教育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建议留学生在假期阅读这部作品。日前,这本小说也被翻译为日文版本,即将发布在其他国家。”
    “《十月》刊的编辑张守任让我来为这本书撰写序言,我想是否需要呢?恐怕很多年后,我要以此为荣了,在这反而要感谢张守任给的机会。”
    “那么,尽管这是‘留学生’这一题材,但不仅写了留学生,而且还写了家庭、婚姻,写了朋友之间、恋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同时余切的创作把‘顾颜’这一人物和其他正在海外留学的学子,以及三千万同胞,当下历史共同联系起来,努力挖掘这一题材的社会意义。”
    “《大撒把》这一小说,也突破了传统‘留学生文学’创作的诸多禁忌,还原了被遮蔽的留学真相,真实的反映了生活当中的各种矛盾。为新时期同类文艺作品提供了艺术经验和审美范式。”
    ……
    这个叫“王濛”的,开始回忆和余切认识的过程,热情赞扬他“新现实”这一系列小说的创作理念,认为这是“开文坛之先,领风骚于后,必定要留下辉煌一笔。”
    最后,王濛说:“新的文学子弹要射出来了,啪!等着吧!”
    副厂长又开始看小说的内容,这就很长了,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看完,但他只看到中午十二点,他就意识到儿子没有骗他。
    《大撒把》里面,无论任何一个留学学生都没有获得好结局,现实也许并非如此绝对,但美国也并非天堂啊。
    留学在当地工作,还是回来呢?
    起码这是一个开始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