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7章 正文完
    前朝时期,霍家祖祖辈辈都镇守在幽州,替朝堂抵挡契丹。
    后来,幽州和其它十五州一起,被末帝割让给了契丹。
    霍家与契丹有着血海深仇,于是毅然投靠本朝太祖皇帝,并且将“光复燕云十六州”写进霍家祖训,令霍家世世辈辈都铭记于心。
    霍翎的祖父霍英绍也曾奉命北伐,结果兵败遭贬,霍家走向没落。
    霍翎小的时候,常常会坐在旁边,听霍世鸣教导霍泽,听他说起霍家先祖的遗训。
    光复燕云十六州这个目标,几乎与霍翎一生的权力之路缠绕在一起。
    不,或许应该在更早之前,在她还不真正清楚权力意味着什么时,光复燕云十六州这个目标就已经深深扎根在了她内心深处,与重返京师一起,成为贯穿她少女时期的执念。
    人活一生,总是要有所追求的。
    在权力的漩涡里,亲历过最深刻的背叛与厮杀,手上沾染了无数人,甚至是骨肉至亲的血,她这一生汲汲所求,难道就是为了成为皇后,成为太后,甚至是成为皇帝吗。
    这些只是赋予权力的身份,并非目标本身。
    重返京师这个目标,早在她收到立后圣旨那一年,就已经实现了。
    而现在,光复燕云这个目标,也不再只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愿景。
    ……
    丁景焕深吸一
    口气,在明确了霍翎的决心后,他立刻跟着调整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思索此时展开北伐,一举光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有多高。
    首先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大燕国库充盈。
    而且早在天狩十年,太后就下令,要在国库之外,另设一个“河关私库”。
    各地榷场贸易的利润都存进了河关私库里,这笔钱专款专用,为的就是来日北伐大穆,光复燕云十六州。
    丁景焕虽不知道这笔钱款具体有多少,但以大燕榷场贸易的体量,这么多年积累下来,数目一定十分可观。
    其次是经过这四五年的统治和镇压,羌州原本还有些不安分的局势,已经逐渐稳定下来。
    一旦大燕和大穆开战,不仅可以让羌州成为战事的一个大后方,还可以直接从羌州抽调出一支成型的骑兵投入战场。
    再加上大燕原有的两支骑兵,以及操练多年的精锐步卒,兵锋之盛,就连大穆铁骑,都必须暂避锋芒。
    第三是经过这些年不间断的梳理和清洗,朝堂上曲从依附太后的声音越来越大,无需担心北伐以后,后方会突然生出什么变故。
    而朝中最精锐的两支边军,燕西军和燕北军,都掌握在太后手里。
    燕西军主将白镜文,燕北军主将周嘉慕,燕羽军主将陈立群,还有羌州主将李宜春,他们都是太后的人。
    只有太后顺利登基,他们才能继续在边境安稳领兵。
    而且北伐一旦功成,封侯拜相是必不可少的,也不愁他们会在北伐一事上不尽心。
    丁景焕这么一通盘算下来,发现从经济到军事再到国内局势,大燕发动北伐的时机确实已经足够成熟了。
    当然,自己这一边准备充足还不算什么。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老对手,大穆现在的局势可是十分微妙啊。
    说来也有意思,历史在某些时候,总有些惊人的巧合。
    大燕和大穆对峙百年,不仅国力相当,就连国内局势都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先是大燕这边,景元帝驾崩,大燕面临着主少国疑的局面,霍太后不得不扶幼帝登基。
    再到大穆那边,永庆帝驾崩,大穆同样面临着主少国疑的局面。
    永庆帝驾崩那一年,大穆夺嫡之争愈演愈烈,几位成年皇子和未成年太子之间势如水火。
    太子借着被刺杀一事,想要解决掉几位成年皇子,几位成年皇子为求自保,纷纷起兵围困京师,反倒让太子落入险境。
    后来是身处前线的萧国英领兵返回京师,才解了京师之困。
    太子也登上帝位,而朝中大权,尽数落到太后和萧家手里。
    但大穆也因为这件事情伤及了元气,好些年都没缓过来。
    那些被大穆用血腥手段镇压的游牧部落,趁着大穆内乱之际,再次掀起反叛。
    萧国英是小皇帝的亲舅舅,太后的亲弟弟,他是大穆有名的将领,年纪轻轻就在平定内乱、镇压各族上表现出色,立下无数功勋。
    所以各部落再次叛乱,大穆太后自然就派出了自己的亲弟弟前去镇压。
    这几年里,萧国英来回奔波于平叛路上,基本没什么好好休息的时候。
    可他这样为大穆鞠躬尽瘁,又讨得到什么好吗。
    永庆帝驾崩,彼时还是太子的小皇帝被困在京师之际,连写数封密信送去给前线的萧国英,要求萧国英立刻带兵回京支援。
    那个时候的萧国英正在和燕军对峙,犹豫良久才选择撤兵回京,因着这事,小皇帝对萧国英一直有所猜忌,就连太后和萧国英的几个兄长,都对他有所不满。
    小皇帝登基时,就已经有十四岁,随着他渐渐长大,同样到了亲政的年纪,却屡屡被太后掣肘后,他和太后的矛盾就更深了。
    大燕有意吞并羌戎时,萧国英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希望大穆出兵支援羌戎,一定不能让大燕顺利吞下羌戎。
    萧国英的这个判断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大燕吞并羌戎后实力必定大涨。
    实力大涨后,大燕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一定是北伐。
    燕云十六州就是中原王朝最大的苦痛与阴霾。
    大穆帮助羌戎对抗大燕,也是在帮助自己。
    但当时因为朝堂上的重重矛盾,萧国英的提议并没有被完全采纳,大穆只是派出了一支使节团。
    一直到萧国英几次据理力争,还进宫去面见皇帝、太后,大穆才打算派兵去支援羌戎。
    结果这支士兵去得太晚了,反倒正好落入大燕的埋伏,被大燕杀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只有少数人能够顺利逃回大穆。
    不过小皇帝倒是抓住机会,用这场失利发作了萧国英,成功收回萧国英手上的一部分兵权。
    这自然引起了太后和萧家的不满。
    但小皇帝敢在这个时候发作萧国英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因为太后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已经没有多少精力再放在朝堂上。
    等到太后病逝以后,没有了太后的压制和周旋,小皇帝彻底得掌大权,第一个拿来开刀的就是自己的舅家。
    萧国英之死,恰恰说明了一件事,小皇帝和萧家的矛盾,已经彻底压制不住了。
    不趁着大穆内乱、自顾不暇的时候发动北伐,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
    丁景焕越是这么盘算,眼睛就越是明亮。
    说白了,他会提议先登基,再出兵收复燕云,是因为他担心北伐失败会有损太后的威望,进而影响到太后的登基。
    毕竟,纸面实力终究是纸面实力。
    只要是打仗,就没有人敢拍着胸口说自己一定能胜利。
    但是,如果不考虑北伐失败的后果,单从现在的局势去分析,现在是发动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时机吗?
    毫无疑问。
    是的。
    大穆这位康宁帝,年纪虽不大,行事性情却颇有其父之风,甚至可以说,他比其父还要乖戾残暴不少。
    换做一般人亲政以后,就算再不满自己的舅家,都不会立刻对舅家喊打喊杀,可康宁帝偏不,他还没亲政呢,就从不掩饰自己对舅家的不满,等到亲政以后,那就更加不用收敛了。
    临时被叫进皇宫的无锋开口道:“这位康宁帝的行事,初看之下行事疯狂,毫无章法,实则未必。”
    丁景焕露出洗耳恭听之色:“此话何意。”
    无锋看了一眼高台上的霍翎,才道:“我们这边的情况,瞒不住大穆,也瞒不住康宁帝。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我们正在想方设法让圣人突破社会传统、更进一步。这种时候,其实更应该求稳,谁又能想到,圣人会决意发动一场北伐呢。”
    毕竟就连丁景焕这位绝对心腹,在听说霍翎有意发动北伐后,都按捺不住进宫相劝,想请霍翎先登基。
    大穆那边肯定也想不到,大燕居然有意在此时展开北伐。
    如果大燕接下来的精力完全放到太后称帝一事上,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百官上书进劝太后称帝,民间百姓自发联名请求太后称帝。
    等到朝廷和民间的称帝声势都发动起来后,还有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幽禁在太和殿多年的天子,要写下禅让诏书,自愿将皇位让给自己的亲生母亲,请太后称帝。
    一场场政治作秀下来,太后才能正式准备自己的登基大典。
    而且女人称帝,礼法要不要变动,规制要不要变动。
    如果要改朝换代的话,季燕宗庙该如何处理,季姓宗室要如何安排。
    还有那些追随在霍翎身后,为她登基出过不少力的功臣要不要进行封赏?
    这里面需要掰扯和博弈的地方不知凡几。
    每一条礼法,每一项规矩,都是千百年来经过无数次实践后定下来的。
    想要改变礼法,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霍翎最大的敌人是谁?
    已经不是她的亲生孩子了。
    她最大的敌人,是这世间所有反对女人称帝的声音。
    是无数既得利益者搭建起来并运行千年的游戏规则。
    更是这千百年历史留下来的文化惯性 。
    即使她向前迈出了最后一步,真正登上了权力至巅,身后也会有无数双手试图将她重新拽落下来。
    他们在等待她衰老,等待她虚弱,等待着历史,重新回到原本的轨迹上。
    和这样的历史惯性进行较量,那是持续一生也未必能分出胜负的战争。
    甚至有可能她前脚刚驾崩,后来者就会大肆污名化她的存在。
    斗争,斗争。
    权力是永恒的斗争。
    在和这千百年来的历史惯性进行一场彻底的斗争之前,霍翎要先把自己心心念念了几十年的事情做完,再携此不世之功,登基称帝,改朝换代。
    再然后,就是穷尽自己最后的岁月、精力、心血,逆历史之潮流和文化之惯性,重新构建游戏规则。
    ***
    北伐的决议,以最快速度通传下去。
    时隔十数年之久,两国再宣战事,而这一次,是由大燕主动发起。
    “昔前朝昏庸无道,割燕蓟以赂契丹。朕每览舆图,岂忍汉土分裂,遗民泣血。今海清河晏,国富民强,当挥师北狩,横绝大漠,完我金瓯,再勒燕然。”
    燕北边境,主将周嘉慕单膝跪地,听着从朝廷派来的钦差宣读太后的旨意。
    “末将领旨。”
    周嘉慕双手高举过头顶,从钦差手中,接过这道宣战的诏书。
    他捧着圣旨,站起身来,回身望着自己身后的一众亲信将领。
    “自燕云十六州被割让出去后,这百年来,我燕北将士忍辱负重,厉兵秣马,从未有一刻懈怠,只为有朝一日能一雪前耻,光复河山。”
    周嘉慕振臂一呼,语气铿锵激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诸将,随我出征,北狩大穆!”
    一众亲信将领跟着振臂高呼:“出征!北狩!出征!北狩!”
    与此同时,同样的圣旨,也送到了燕西行唐关,送到了更远的羌州。
    先帝一朝,大燕和大穆的综合国力其实相差无几,也许大燕的经济实力更强,百姓更富庶,但边境线上没有天险可守,这让大燕在面对大穆铁骑时,总显得底气不足。
    等到霍翎成为太后,执掌朝中大权后,这种情况才慢慢有所改变。
    而在大燕顺利吞并羌戎后,大燕的综合国力已经高出大穆一截。
    等到大燕集结好军队,准备从燕北、燕西、羌州三路发兵时,大穆中京才收到消息。
    无锋没有猜错,从康宁帝再到他身边的所有人,都不认为大燕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多生事端。
    在他们看来,虽然女人称帝是十分大逆不道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大燕这位摄政太后,距离称帝确实是只剩最后一步了。
    此时的她,难道不应该将所有精力放到镇压国内的反对派系,然后为自己的登基大典做准备上吗?
    正是因为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康宁帝才会迫不及待地对自己的舅家下手,甚至是下旨逼死了萧国英这位在军中具有极高威望的齐王。
    如今面对着来势汹汹的燕军,再看着中京这一团乱麻的局势,就算康宁帝行事再不计后果,也知道形势对大穆来说十分不利。
    三路兵马,共计二十万精锐开赴燕云,气势如虹,万众一心。
    大穆在燕云十六州驻扎的兵马只有十万,面对来势汹汹的三路燕军,穆军难免顾此失彼。
    不过穆军的反应也不算慢,在最初的仓惶过后,也很快据城而守,组织反抗,试图阻拦燕军。
    但与二十万精锐,三路齐出的大燕相比,大穆的十万守军实在有些不够看,很快就左支右绌起来。
    西京大同府被围困。
    大同府去信中京,请求派兵增援。
    然而,康宁帝握着求援信,也觉头疼。
    这些年里,大穆统治下的各族,一直在频频暴动反叛,多亏了萧国英四处奔波救火,才勉强稳住局面。
    萧国英在世时,可是杀得各族人头滚滚,令各族对他闻风丧胆,最严重的时候,单是看到萧国英麾下那面迎风招展的军旗,各族就忍不住两股战战。
    如果萧国英还活着,有他的威名在,即使抽调其它地方的军队前去增援燕云,短时间内也不用担心各族会生乱。
    但萧国英死了。
    这位杀神,被康宁帝亲自下旨逼死了。
    各地的驻军不能调动,那能够调动的,就只有拱卫中京的驻军了。
    可是康宁帝敢对萧家下手,底气正是来源于中京的驻军。
    如若将中京的驻军调走,谁来拱卫他的安危?
    各地驻军不能动,中京驻军不能动,于是西京大同府就被围得动也不能动,终至陷落。
    围绕着大同府兴建的关隘、堡垒,全部都被燕军扫荡占领。
    原本与自己互为犄角的西京沦陷,只剩燕京苦苦支撑。
    比起西京,燕京这边的守军更为强大精锐,而且康宁帝也是勉强抽调了一些军队过来增援燕京。
    西京已失,燕京就决计不能有失了。
    两国精锐在战场上来回厮杀,互有伤亡,但随着大燕三路兵马陆续抵达燕京城外,将燕京围困,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穆军大势已去。
    僵持数月,燕军将燕京城外修筑的所有堡垒据点悉数扫荡占据,只余燕京一座孤城独木难支。
    天狩二十四年三月,燕京城破,燕军正式进驻燕京。
    这意味着,被前朝割让出去整整一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在天狩二十四年三月,成功光复。
    从此以后,中原王朝终于重新有了一片完整的,可以阻挡异族铁骑南下的山河屏障。
    消息传回大燕,传回京师洛城,百姓雀跃,朝廷震动。
    ***
    太和殿的海棠花又开了。
    西府海棠的花香从庭院飘进紧闭的大殿,为冷清的大殿添上了一丝春意,却无法驱散大殿的寂寥。
    再华美的宫殿,一旦没有了人气,即使日日勤于打扫,也难免显出几分衰败之感。
    这座建立在皇宫最中心的太和殿,原本也应该是整座皇宫里最引人瞩目的存在,但在过去几年里,这里就仿佛被所有人刻意遗忘了一般。
    陆琢走进书房,季衔山正坐在窗边作画。
    他的肤色,呈现出一种常年不见阳光的苍白,即使只是一个人独处,眉心也下意识拧着。
    听到脚步
    声,季衔山抬起眼眸:“今儿怎么这么早就过来了。”
    陆琢不知道她带来的消息,对季衔山来说,到底算是一个好消息,还是一个好坏参半的消息。
    但是,在季衔山的注视下,她还是开口道:“今早刚传回来的战报,大军进驻燕京,燕云十六州被光复了。”
    季衔山先是一愣,然后,他就笑了,笑得十分畅快。
    “好,好,太好了。”
    只是笑着笑着,他就忍不住抬起手掌,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陆琢上前一步,握住季衔山的手掌:“陛下……”
    “我没事。”季衔山一边畅快大笑着,一边又落下泪来,“我是在为光复燕云而高兴。一百年了,燕云终于重新回归中原王朝的怀抱,霍家先祖的遗训,太祖皇帝的遗愿,终于是实现了。
    “我也是为太后而高兴。她筹谋了那么多年,辛苦了那么多年,终于成功拿下了这不世之功。
    “我更是为自己而高兴。这名不副实的皇帝头衔,终于要从我头上拿掉了。只是委屈了你,我不是皇帝了,你自然也不是皇后了。”
    陆琢抱住季衔山,没有应声。
    过了好一会儿,季衔山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他才问道:“外头请求太后称帝的声音,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自从大燕攻占西京后,就有数百名京师老百姓在皇宫外长跪不起,请太后登基称帝。
    等到大燕围困住燕京后,跪在皇宫外的老百姓人数就从几百人,变成了一千多人,两千多人。
    如今燕云十六州成功光复,请太后称帝的声势只会变得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山呼海啸,万民归心。
    陆琢勉强笑了一下:“我收到消息就过来了,也不知道宫外的情况如何。”
    季衔山靠在陆琢怀里,沉默片刻,他重新坐直,用手指顺了顺陆琢的脸庞,轻声问:“阿琢,自大燕开启北伐后,你每次来我这里时,都会与我说起前线的战况。这是她的授意,对吧。”
    陆琢瞳孔微缩,下意识解释道:“母后确实跟我提过,但我是想着,你肯定也会关心前线战况,才应承了此事。”
    季衔山道:“那你今日过来,是单纯要与我说光复燕云的好消息,还是来为她充当说客。”
    陆琢摇头:“母后并没有让我充当说客的意思。”
    季衔山沉沉闭上眼睛。
    也是,太后哪里还需要让陆琢或者其他什么人来充当说客呢。
    “光复燕云十六州”这个消息,比一切劝说都要有用。
    他在太和殿里养了五六年的病,这五六年里,他们母子再未见过一面,他无法接触朝臣,但外界的消息,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呈送至他案前。
    无论他想不想看,无论他关不关心,太后确实出来没有断过这些消息。
    百官进劝,请太后称帝,太后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将奏折摔在地上,说:“此负祖宗事。”
    随后不久,大燕主动发起北伐,势如破竹,大败穆军,先夺三关,再下西京,最后是围困燕京。
    战事的顺利,让称帝的声音从朝廷响彻民间。
    而一场酣畅淋漓,掀翻天下百年阴霾的大胜,不仅仅能够震慑住蛮夷之辈,还能够压下朝中最后的、微弱的、反对太后称帝的声音。
    到了现在,太后称帝只差最后一步。
    差的,就是他亲手所写的禅位圣旨,以及他亲自跪在她的面前,请求她成全他的孝心和天下人的愿景。
    “为我……”
    季衔山声音极轻:“重新研墨吧。”
    这道禅位圣旨并不长,季衔山却写了很久很久,久到每一次落笔,都像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写就。
    当他终于写好这道圣旨,季衔山放下笔,咳得撕心裂肺。
    他弓着身,手臂撑在桌案边,好半晌才重新恢复气息。
    时隔五年之久,季衔山第一次主动踏出太和殿。
    没有乘辇,也没有命人跟随,季衔山抱着圣旨,独自一人从太和殿前往寿宁宫。
    霍翎穿着常服,端坐在主位之上,看着季衔山一步步走进大殿。
    季衔山没有抬眼看她,只是在行至殿中时,漠然停下脚步,将手中的圣旨高举过头顶。
    “这几年里,我在太和殿安享太平,朝中诸事,皆由太后决断。光复燕云的大业,也是由太后一手推动。
    “这天下,是我这个做儿子的,但这些年里,一直是太后这个做母亲的在为我打理。
    “听闻朝臣百姓都在请求太后登基称帝,我这个做儿子的,也要请求太后成全我的一片孝心,登基称帝。”
    上首无人应声,但眼角余光,玄色衣摆越来越近。
    在来人的手掌即将触碰到他的头顶之前,季衔山向后退开一步,却又将手中的禅让诏书递得更前。
    霍翎看着自己悬在半空的手掌,动作一顿,下一刻,她缓缓握住了那道禅让诏书。
    “既是皇帝的一片孝心,我便领受了。”
    -第三卷 :母子相负完-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