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持接过那根刀绳拿在手里看了看:“爷, 这根刀绳,送还于史家吧。”
沈山:“我这次来京城,本就有这个意思, 只是一直不知以什么借口去拜访史家,无端去说怕人家以为咱们要挟要结亲, 这下可以名正言顺地还回去了,我心里也轻巧多了。”
“嗯, ”沈持说道:“两家很快要走动起来,爷找个机会还了吧。”
沈、史两家结亲的意愿明朗之后, 便要行六礼了。
古人敬慎婚姻, 讲究“敬兹新姻, 六礼不愆。1”,在《礼记士昏义》、《弘律》——当朝律例中规定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六礼行毕, 姻亲才算既结。很有仪式感。
头一礼“纳采”,其实就是说媒, 婚由媒妁, 两家要成一门亲事, 必须有媒人,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一般都是提前通过气的,两家都有意之后才正经上门的, 不会随随便便去, 纳采时要带一只雁作为礼, 男方的媒人到来后,女方要到家门口迎接,接受媒人带来的雁, 表示正式接受这门亲事。
沈山问沈持:“阿池,谁来做媒去史家提亲?”
“我已打听到京中的风俗,”沈持说道:“最好是与两家都交好的人。”
记得之前在黔地开矿的时候姜蘅姜道长曾说他多年前曾到过史家府上,听着与史家的关系还不错,想着就找他了,于是说道:“爷,这个人我来找。”
沈山:“雁的话,听说文官娶亲用木雕的?”只有武官才会亲自去猎。文官他想猎大雁也拉不动弓箭啊。
沈持:“大雁……京城有人养专门用于行六礼之数的雁。”
沈山:“……”京城真是好,他发现这里就没有花银子买不到东西。
“提亲的时候,”沈山握着那条刀绳,说道:“把它还给史家吧。”
沈持“嗯”了声。
家中张罗着去买大雁,沈持则去玄都观中寻姜蘅,姜道长跟师弟邱长风不同,他比较宅,几乎不云游,很顺利就找到了人,说明来意,姜道长哈哈笑道:“老道就说,史家三娘是个福气绵长的女娃儿,这不沈大人你这位贵婿就找她来了。”
沈持:“……姜道长的相人之术真厉害。”
姜蘅凑近他耳边说道:“沈大人日后必能儿孙满堂。”
沈持:“借道长吉言。”虽没再脸红,但声音有点发僵了。
媒人找好了,大雁寻来了,择了九月十九去史家纳采。如今是九月初,还得等上一阵子。
沈持照旧每日上朝、上值,不过添了夜里在家中后院舞剑的事,而史玉皎则还未解甲归来待嫁,她常在操练兵马之余巡视长满蒹葭,野鸭鹳鹤占据着杂草丛生的丘陵、山间,夜间归营,写了在黔地戍守的所见所闻,菖蒲覆盖所行之山路,水流冲刷山下之石床,流若织文,响若琴操……
一日兰翠看了说道:“原来将军还有这般文采,一点儿都不逊色京城才女,日后必然与状元郎出身的沈大人花开并蒂,琴瑟甚笃。”
史玉皎淡然说道:“我这两日看了些杂书,新学的。”
她的书案上面立着几本文人士子爱看的诗赋,有宋玉的《高唐赋》、庾信的《枯树赋》、江淹的《别赋》……
“学学好,”兰翠笑道:“总不能日后结成夫妇,沈大人在那边吟诗做赋,将军听不懂也搭不上话,那日子是没办法过下去的。”
史玉皎笑了笑不说话。
“将军,”兰翠双手撑在书案上俯下身来:“你的婚事将近了,咱们是不是上表给陛下,请辞镇西将军,不再领兵守边了?”
史玉皎十三岁代兄出征,桃李春风年光冉冉,至今已七余年,对得起朝廷也对得起史家,该回京了。
她正在思索此事,忽然外头响起尖锐的号角声,随之而来的是苏瀚将军的一句“最远处的烽火台有狼烟升起。”
狼烟起战事至。
探子随后飞快来报,说有一股大理国纠结南夷诸小国的敌军来犯,五六千人。
史玉皎眸中立地寒光凛凛:“速点兵。”
身披铁甲来到戍军大帐,她先遣另一名副将周胜去前头迎敌,又命怀武将军苏瀚以为后援,调兵遣将后,端坐于帐中:“兰副将,命各路探子日夜打探前方军情。”
“是,将军。”兰翠领命退下。
这一仗打得拖拉,三日还未击退敌军,史玉皎只得又点了兵马,亲自上阵。她一上战场就是不要命的打法,手执长矛反复冲杀敌方的敌阵,矛落弩起,根本不将杀上来的敌军放在眼里,彻头彻尾杀疯了,敌军被她的气势镇住,苏瀚、周胜他们又被她的狠劲儿唤醒士气,从而一鼓作气打得对方尸横遍野,胜了。
“又是她,”侥幸活下来的敌军边逃命边吱哇乱叫,仇恨地说道:“史玉皎那个女人。”
这些年,无论他们怎么挑选精兵良将,如何布阵,回回都要败在这小女子手里,她在战场上太猛了,他们比不过她。
……
打完仗,整整四夜没合眼的史玉皎脱下铁甲,泡在热水里沐浴,她凝视着手臂上一簇一簇的新伤旧疤,陷入沉思。
她忽然很想见见沈持,让他看看这些难看的伤疤,问他在不在意,告诉他现在反悔,两厢作罢还来得及。
史玉皎把自己从水里捞出来,披上衣裳,顾不上头发还湿着,提笔……还是先写折子,尽管别的念头在先,她还是克制住了先公后私,给朝廷奏报此次的战况、将士伤亡等事宜后,再换了一份折子,请求回京省亲。
大理国刚吃了败仗,会老实一段时间。
……
岁往月来,眼下时序已到仲秋,临重阳节,随着京城高阳越淡,天光越薄,菊花开得越明艳,一株株应时地挤在高官贵戚的花圃里,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等待在九月初九文人雅士一起登高畅述秋志时成为一抹香飘进他们的酒杯里。
沈持上值时走访市井,无意中发现,京城的花市短暂地支棱了一下下,有稍微名贵些的菊花卖,像凤凰振羽,据说开花的时候像凤凰展翅,非常华丽,还有帅旗菊花,经风吹动的花瓣好像猎猎军旗,非常飒爽,更有红衣绿裳,十丈垂帘,娇艳非凡,煞是好看……吸引不少的人来观赏、买花,花市周边的道路才有一点点马咽车阗的氛围。
还不够,花市本可以开得更热闹一些,越繁荣越能活泛经济,明年须得开办一次花朝节——作为京兆少尹,少不得要为京城百姓当家立计,他自然而然会这样想。
虽然还早着,但不妨碍他在脑中做着策画。
平淡而充实又略繁琐的官场做牛马的日子是在九月十四日被史玉皎送往兵部的一封塘报给打破的,在那日的早朝上,他听到了她为战死将士要的抚恤金,心中咯噔个不停:听起来像是经历了一场恶战,不知她有无受伤?伤在哪里,要不要紧。
沈持甚至发癫地想:那大理国可买卖吗?多少银子?实在不行,问个价钱,买下来纳入当朝的治下算了。
这时候兵部尚书魏淳奏道:“贞丰十三年,史玉皎将军开始镇守西南,如今七年有余……”
皇帝萧敏:“魏大人,有话直说吧。”这么长的铺垫听着怪累人的。
“民间说什么史家人走西南,七年回来躺板板……”魏淳:“难道陛下没听说过吗?”
皇帝想起来了,是有这么一回事。说史家人领兵最长不过七年。
他从龙椅上起身来回踱步:“你说这怎么办?史家的子弟纨绔的纨绔,余下都是读书考功名,连个习武的能用的人才都挑不出来,朕要是召史小将军回来,大理国……会不会吞噬黔州府?别的武将又不是没去过,屡吃败仗,怪哉,就只有史家人镇守着才能打胜仗。”
“陛下,臣有一计,”魏淳说道:“或许可让史家军仍旧驻守黔州府,还能破了这七年躺板板的民谣。”
皇帝问他:“魏爱卿请说。”
魏淳:“陛下立刻召史小将军回京,等一年之后,史小将军躲过七年之谶,陛下再派她返回就是了。”
帝:“……”这法子,听起来也不像个正经法子啊。
但是事到如今,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只好说道:“恰好史小将军也上奏朕,请求回京省亲。朕先准她回京。”
次日,下诏命怀武将军苏瀚守边防御敌人,史玉皎回京省亲。
她要回京了!
沈持的内心沸了。他丢开闲事,每天按时散值回到家中,在后院舞剑习武,而后用茶水洗脸,试图让面皮更滑溜光洁一些。
赵蟾桂看傻了:近来只听说圣上要给二殿下选王妃,没听说要从百官之中选男妃啊。
他家大人这是怎么了,如此反常。
沈持哪里知道身边人的内心戏,一天比一天讲究,新裁了几套袍子穿上身后,姿容神情把京城的世家公子,老的少的都给比下去了,保证史小将军骑着高头大马进京的那天,随便一瞧就能看见他这个显眼包。
欢喜之余,沈持又忧愁起来:本朝《假宁令》中规定,武官离父母五百里以上者,无战事时,两年一给定省假三十日。但这包括了路上的时间,一来一去,其实在家停留也就十来天。
十天,怎么也来不及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