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4章 军权
    第154章 军权
    37年的冬天,似乎是显得比往年都更冷了一些,即使是仰光这种热带城市,竟也能感受得到丝丝凉意,海风凶猛,直吹得人头发都战栗起来,走在海边,甚至都不得不穿上一件风衣,外套来御寒。
    “仰光港来往船只,越来越少了啊。”
    “哎~日本军国主义,倒是比咱们预想得,还要更加的嚣张许多啊。”
    在仰光的海岸边,一家看起来就颇有英伦风情的咖啡馆,来自广西的陶钧,和来自云南的陇耀,难得的忙里偷闲,在此看着海景发呆闲聊。
    谁能想得到,这一对老对手居然也有如此和谐的时候呢?要知道他们俩以前是真的在战场上互相打过仗的。
    陇耀道:“其实仰光港以前没这么大的风的,去年的时候,这海上的风还都挺舒服的,
    唉~,今年这是码头上的船少了,人也少了,没了挡风的,这才导致今年这海风这么大,还有点凉。”
    陶钧却是笑话他道:“你竟在那胡说八道,就算这船是比去年少了一点,可是几艘破船,又能挡得了多少风?你这就纯是心理作用了。”
    “是么?啊,也许真的是心理作用吧,哎~国事艰难啊,就连仰光,发展的势头都跟着大受影响,他妈的,英国佬也是真怂,这么怂,还吹他妈什么日不落帝国。”
    “哎~”
    陶钧也是不由得跟着叹气,道:“确实是没想到,日本鬼子竟是真的如此胆大包天,连英国人的船都敢打。”
    却倒是原来,广东失守之后,日本人虽然占据了整个中国沿海,但37年的一整年,却都至少还留下了一个口子,那就是港岛。
    港岛毕竟是英国人的地盘,日本悍然撕毁伦敦条约和华盛顿公约之后,英美至少在政治外交上对他是不满意的,
    虽然目前为止还并没有给中国什么实质上的帮助,武器援助甚至都没有苏俄多。
    但是谴责还是谴了的。
    郑毅和其他南洋华人给国内的援助,大多都是从港岛,打着英国人的旗号走私进去的,港岛也早就成立了专门的走私大队。
    这点面子,英国人还是给了的,事实上他想管也未必能管得了。
    日本人当然也很清楚港岛这边的走私情况,但毕竟是走私,规模不算太大,而且比如仰光生产的火炮,运到广东之后想运去重庆也并不容易,经常被他们日本截胡。
    所以基本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这也是自从广东失陷之后,国内唯一的一条对外联络的生命线,交通线。
    结果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两个月前,日本军舰悍然轰击英国运输船,将一艘由仰光运往港岛的,挂着英国国旗的商船就给劫了,并正式占领,屯驻深圳,全面封锁港岛。
    一开始他们还都挺高兴,觉得这日本鬼子居然如此嚣张,连英国人都敢惹,肯定要倒大霉了。
    这大英帝国作为日不落帝国,那不得跟他们摩擦摩擦,找找场子么?
    这哪是在打他们中国的屁股,分明就是在打英国人的脸么。
    撕毁华盛顿公约,炮击英国商船,甚至是兵围港岛,三件事加一起简直是在将英国的颜面摁在地上使劲的反复摩擦,还啐了一口。
    当时这俩人就在想,日本这群疯子居然敢惹日不落帝国之称的英国,他们肯定要倒大霉了。
    为此,明明是损失了一整船的军需物资,俩人却高兴得半宿都没睡着觉,一对宿敌,在仰光的小酒馆里喝得酩酊大醉,又唱又跳的开心极了。
    哪成想,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英国远东军,居然……一点反应都没有。
    除了谴责,就没干别的事儿。
    只是象征性的增加了一点港岛本岛的守军。
    他妈的甚至还将港岛的军舰给撤走了一部分给弄新加坡去了。
    大家等啊,等啊,等,等了两个多月。
    后续呢?
    没了?
    直将这腥风血雨中闯过来的两位将军都给弄得如现在这般,抑郁了。
    真没想到英国会这么垃啊。
    说好的世界霸主呢?
    说好的日不落帝国呢?
    随之而来的,自然便是巨大的恐慌。
    南洋这边发展得倒是越来越好,然而自从广东失守之后,日本就大规模的开始有针对性的封锁南洋援助和南洋与国内的往来。
    商船都不让走了,从国内逃难的难民都没有门路逃了,日本人几乎在执行一种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
    虽然零零星星的肯定还是有的,但这种实在是难成气候,而且以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通常也是抓到就杀,没点门路,真正还敢下南洋的普通百姓已经很少了。
    人的往来都少了这么多,贸易的往来自然是全断的了。
    这个时空里,南洋能给国内的支持力度要比原本历史上大得多得多,这就导致日本人对他们南洋往来的重视也要多得多,港岛的口子是只能用英国船的,走私的吞吐量自然和贸易完全比不上。
    因此那条线这么长时间以来走得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军需用品,商业交流是想都别想了。
    如今连这最后的这么小的小口子都给封上了,这又如何能不让人感到忧心忡忡呢?
    没有运输通路,南洋就算是发展得再好,郑毅就算再乐意为祖国捐献,又有什么用?
    英美苏的援助,以及购买的武器也运不进来了呀。
    郑毅本人倒是没觉得有啥不好,甚至反而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毕竟英国大搞绥靖政策,这是他早就有预料的事,
    至于美国,孤立主义不说,搞港岛么,他说不定也是乐见其成的。
    郑毅很清楚的知道,历史上日本真正全面占领深圳,全面对港岛进行封锁,已经是40年的事了。
    40年之前,日本所谓的港岛封锁,只是封锁了中国的船只往来,英国船他是不敢碰的。
    40年的时候,德国都已经开始轰炸伦敦了。
    而这一时空,日本居然如此的急躁,居然在37年,欧洲战场还远没有开始,甚至连热身都谈不上的时候就开始作大死。
    很显然这是因为郑毅的援助和对日经济正常真的是把日本人给逼急了啊。
    他又不是早没想到这一天,这不早就开始在缅甸这边修铁路了么。
    陶钧突然问道:“仰光这边,最近开了这么多的纺织厂,甚至我看往来船只虽然少了一些,城里却仿佛变得更热闹了许多,这不会有影响么?”
    陇耀摇头:“影响肯定会有一点,但是不算大,一来,日本现在对美国的民用品还不敢封锁,咱们的南洋布可以通过菲律宾的美国商行,贴个美国货的牌子进入国内市场。”
    “二来,日本人自己也在买咱们仰光的布,通过日本自己的商人走私,卖回国内的也不在少数。”
    南洋布的老板都是日本人,也都是日本商人,这些南洋的日侨很快就和在华日商勾搭到了一起,不到半年的时间,南洋布和日本布就傻傻分不清楚了。
    也正是因此,日本现在国内的失业率变得极高。
    当然,失业率高了,参军率自然也会跟着升高,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日本这头明显是真急了,攻势也比历史上刚开战的时候要更加凶猛许多。
    不过这也都是正常的,最后的疯狂么,其实在郑毅看来这并不说明日本是在如日中天,反而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
    可惜,郑毅本人虽然乐观,但他却并不能让所有的南洋华人都跟他一样乐观。
    “海运运输现在几乎全都断绝了,南洋和国际上的支援只剩下滇缅,滇越这两条陆上运输线了,我听说日本的飞机最近这段时间在滇越线上一直在狂轰滥炸,影响大么?”
    陇耀:“影响倒是不算很大,目前仰光方面的武器军需,以及苏俄等盟友的军需武器都是从滇越铁路在走,但运力比起海运来终究是差着一些,但是……”
    “怎么了?”
    “但是郑先生,似乎对滇越铁路并不如何上心,反而要求我们尽可能的要优先保证滇缅铁路的修建,其实我一直在想,滇缅和滇越这两条铁路,功能上应该还蛮重复的吧。”
    “我们滇军的大部队都已经北上抗日去了,留守的兵力毕竟有限,能保全一条铁路,便已经是殊为不易,可郑先生却坚持,必须要优先确保滇缅铁路的修建。”
    “你看,我这边,砸了足足一个加强旅在仰光啊,其实这问题我想了很久了,你说为什么郑先生要把这第二个包税的城市设在仰光,而不是海防港呢?那边不是有现成的铁路么?为什么要修一条新的?”
    陶钧想了想,却是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只得道:“既然是郑先生要做事,自然也有其道理,不管怎么说,滇缅铁路的修建,于云南,于抗日,都终究是一件好事,
    滇越铁路,只能辐射于滇东南,以及我们广西一带,于滇西山区却是终究无补。”
    “况且滇缅铁路一通,与滇越铁路也可以互相配合,相得益彰,铁路运输终究是不比海运便捷,
    两条铁路共运的话,自然也会更稳妥许多,运载量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云南一地,现在已经都快成了咱们抗日的大本营了呢。”
    “反正钱和料都是郑先生所出,哼哼,你们滇系啊,这次真的是捡了大便宜了,
    想我桂系,早在郑先生包下槟城之初便与其多有合作,可是到头来,这实惠却是反而远不及你们滇系了呢。”
    这倒也是事实,如今的云南,堪称是在全面抗战背景下最亮眼的一颗星了。
    十几个路段同时开工修建此铁路,动员何止了足有百万劳工,郑毅也都是给工钱的,云南本是穷省,几千万美金的项目自然也就将其给盘活了。
    再加上如今滇越铁路本就繁忙,无数的军需货物都要在云南中转,以至于现在无论是滇系的军队,还是云南省内的经济,都可以说是芝麻开节节高了。
    龙将军虽不是什么圣君明主,但却也终究是凡事都以云南为先,历史上他抗日虽然不含糊,却也在抗日期间干出过公然命令手下抢夺中央军军械装备的事儿,军阀思想颇为严重。
    这种人,现在又掌握了这条中外交互的运输线,而提供这些装备的又是郑毅,那自然是什么好东西都要他先挑,挑剩下的才给运重庆。
    因为滇越铁路已经非常临近广西了,所以桂系在地方上也有帮忙防御日军轰炸的职责,有时候还会帮忙修铁路,再加上郑毅和桂系的关系确实是更好,所以桂系也跟着吃了个盆满钵满。
    这也是如今这陶、陇二人,明明是一对老冤家,现在却能兄长弟短,好得宛如一对亲兄弟一般的原因了。
    原本历史上,重庆方面能在抗日中充分的将各地军阀进行整合,使政府上下宛如一体,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大敌当前,大家放弃了各自的小算盘和军阀思想。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英美等国际社会都只认重庆,援助的军火物资全都要由他进行分配,而各地军阀势力为抗日,地盘却大多都被打得烂了,大部分都失去了造血能力,这才不得不俯首听命。
    南洋华侨在抗日捐款时英国殖民局的要求就是必须也只能捐给官方政府。
    而此时,自然就完全不同了。
    战争本身发生得更早,英美还并没有大规模搞援助呢,援助的最大金主是郑毅本人,其他的南洋华人也都以郑毅马首是瞻。
    至于殖民局,远东的几个殖民局,凡是跟郑毅有交集的,上上下下早就都被他给渗透得差不多了,没被渗透的,都巴不得郑毅赶紧去渗透他们。
    这些物资他自然是想给谁就给谁,他跟龙将军和李将军确实是关系更好么,海运断绝以后这输血的路线也确实是从他们这到重庆的,因此挑挑拣拣,自然也更不客气。
    郑毅也无所谓,反正只要是齐心抗日就行,龙,李二人至少抗日是不含糊的,而且都不擅长远程微操,
    实事求是的讲,战术指挥能力在国内算不上t0也至少都是t1,比某个不长头发的家伙强多了。
    当然,龙、李之外的其他人是没有这个待遇的,他们俩这不也确实是守着交通线么,他们俩挑剩下的援助还是由重庆进行分配的,郑毅和重庆方面的关系现在也缓和了许多。
    而郑毅之所以非要修滇缅铁路,自然是因为他很清楚法国人的靠不住,滇越铁路其实用不了多长时间。
    如果说一战是把英国国内给打得厌战,反战了,所以才一直搞绥靖的话,那法国就是彻底被一战给打残了。
    英国的绥靖的本质是不想打,不敢打,不乐意打,而法国,实话说真的已经是没有能力打了。
    在整个远东区域,法国跟日本也就光剩下呲牙的能耐了,仅凭外交手段,日本也能让法国封锁铁路。
    趁现在日本还没看清英法的虚弱本质,抓紧时间,赶紧把滇缅线修出来才是正经。
    再说郑毅毕竟是占着仰光的,相比之下法属东印度,也就是越南确实也不适合他作为基地,那边的华人更少一些,而且很关键的是那边的华人势力太小。
    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么,相对比较放权,而且为了制衡土著是特意引进华人,甚至是扶持华人的,即使是郑毅来南洋之前,华人中有钱称得上大亨的也有不少,
    而且虽然没有政治权力,但私会党发达,实际上地方私会党是替代了一部分政府职权的。
    法国人的统治就不同了,他们对殖民地更加的精耕细作,也比英国更加的拟人,什么事儿都亲力亲为的,
    法属东印度的华人虽然也有一定的数量,但是占比又小,又确实是没啥势力实力,指望不上。
    陇翔自是不知郑毅所想,却是难免有些愁绪,叹息道:“我自是知道滇缅铁路之修建,于国家,亦或是于云南一省来说都是好事,只是如今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危。”
    “弟兄们都在前线浴血奋战,而我,却整日带着弟兄们于此,几乎是置身事外,虽明知都是必要之举,却终还是有些心中焦急难耐啊。”
    陶钧笑话似的道:“可是我听说,战场搏杀惨烈无比,纵使是将军,阵亡者也已经有数十人之多,
    你能领着弟兄们来缅甸这边修铁路,都不知有多少人羡慕你呢,你得的好处又并不少。”
    这自然也是实话,目前的陇耀还是旅级别的编制,实际上人数上虽然没有一个师,却也怎么着都称得上是加强旅了。
    郑毅对自己人素来大方,他们守着缅甸这地方,自然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无论是步枪,火炮,摩托车,还是动力三角翼,都是可着他们使,
    装备来说绝对已经是精锐中的精锐,除了没有坦克等重武器之外完全不输鬼子的一个精锐旅团。
    陇耀这差出的,确实可以说是都赚得大了。
    然而如此精良的装备,却并不用来打鬼子,整日在仰光,除了训练就是巡查铁路修建,偶尔出去演习,震慑缅甸的那些土著武装。
    却是总让他有一些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的感觉。
    他跟龙将军已经提过好几次了,希望让龙将军换个人在仰光这边做事,派他回国上阵杀敌.
    只可惜,龙将军严辞拒绝了他的提议,认为南洋之重,并不次于国内前线的正面战场,没有南洋源源不断的军需输血,这抗战指不定得要抗成什么样呢。
    其实这也是郑毅的意思,是郑毅需要这支军队支持自己,龙将军自然是不愿意得罪郑毅的,仗打得这般激烈,实话说,国内也不差他们这一个加强旅。
    重庆方面不知有多想把他们撤回去,换成中央军呢。
    陇耀却是不满地道:“老陶你这么说就太小瞧我了,老子,和老子的兵难道是怕死的人么?
    咱们彝族,自古以来就有不许后背有伤的习俗,你当我留在仰光是来享福的么?不能上战场,我急呀!”
    “哼,反倒是你,下野这么多年,连个军职都没有,怎么,是不是不敢回去了?”
    陶钧:“放你娘的狗屁,老子原本也是想申请回去的,毕竟现在是抗战之中,老子也该回去了,
    是郑先生亲自出面挽留,要对我委以重任,我才留下的,你以为老子今天约你是要干嘛?老子就快要走了。”
    “你?委以重任?你能干嘛。”
    “哼,何世礼那个后生,不是带人回去了么,郑先生的意思是让我接替他的职务,全面严抓玻璃州的训练,
    而且不止是玻璃州,就连霹雳州和吉打州,说是也要训,给我,谋了个英国佬的差事,是马来亚皇家兵团的上校,并不只局限于咱们华人的士兵了。”
    “马来亚皇家兵团的军官啊。”
    陇耀闻言十分诧异地道:“那你这算是给英国人做事了?那你是听殖民局领导,还是归郑先生?”
    “当然是郑先生了,殖民局领导我什么,当我是汉奸么?部队的军饷,军需,物资,都是郑先生出,
    只是这一次郑先生搞得毕竟是有一点大了,所以名义上,让我在殖民局挂个职。”
    “我听说,就连郑先生本人,现在也接受了殖民局的招安,现在是什么……皇家海军的什么什么,反正是个少将,郑先生说,这就是或多或少的给英国佬一点面子而已。”
    “哦~,这么说我就明白了。”
    说白了就是听调不听宣呗,甚至可能连调都不会听,俩人都是军阀出身,对这套自然是熟得不能再熟的了。
    陇耀却是好奇地道:“英国人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他,少将,你,上校,这组建军队的话不是名正言顺了么?
    英国人不是一直都防备郑先生么,怎么还这么大方了,你说这是不是……跟日本人炮轰英国军舰有关?”
    陶钧点头:“应该是吧,不是说日不落帝国么,让小日本鬼子贴着脸给了这么大的一个大耳刮子,怎还不得做点表态。”
    陇耀却道:“可郑先生担任这个少将……是图什么呀,给自己头上找个爹?就算是名义上的,这也没有必要吧,把那些马来人,印度人都给笼到军中来,他们能信得过么?”
    陶钧:“那谁知道,郑先生做事,哪里是你我能看得明白的,既然他这么做了,我想必然是有他的道理,
    我的情况你也知道,就算是真的回国,大概率也只会让我做一些文书类的工作,不太可能再让我带兵的了。”
    “既然郑先生还愿意信我,用我,我自然也不会叫他失望,不管是多少部队,什么部队,一定都要给他用好就是了。”
    陶钧是蒋桂战争中被下野的,如今的桂系虽然拥有了更多的独立性,但陶钧却是白的人,与李将军的一系,素来是有矛盾的。
    李白二人一块搭档了这么多年,基本可以说是互相信赖有加,但舌头哪有不碰牙的,两口子都还吵架呢,何况是这两位都战功赫赫的将军。
    当年李将军给了他陶钧莫大的信任和提拔,其实是已经惹得李系将领非常不满了,不管因为什么吧,他现在毕竟也是下野了,若是他现在事后再回去,给的官儿小了肯定不合适,毕竟是桂系元老。
    可给得官大了,若是握实权,带兵,李将军恐怕也会难做,外人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桂系姓白呢。
    莫不如留在南洋算了,他倒是没啥好纠结的,就是不知道郑先生打算干啥,如果要作战的话,是不是要打英国人。
    正好,何世礼带着人走了,他也真缺这方面的人才,陶钧这人来南洋好几年了,郑毅也清楚他的情况,虽说是谈不上信任,但至少也不怕他造反。
    而且这人的人品至少是忠义的,当年若不是他主动下野承担责任,那被撸下来的就是白将军了,这种品质在民国这个时期里还算是挺难得的,郑毅相信,至少他无缘无故的不会背叛自己。
    何世礼是典型的学院派,擅长的是炮兵,战场经验其实是不足的,郑毅当初也是无人可用才让他统兵的,来南洋之前最多他也就统领过一个团。
    陶钧和他就完全相反了,这可是北洋老兵,正儿八经从战场上杀出来的,北伐时就是少将旅长,以他的资历,如果不下野的话,军区正司令不太可能,副司令总是还有很大希望的。
    有带大兵团的经验,也有足够成体系的管理团队,亲卫队,冲锋队,乃至军中的一系列中坚力量都有现成的,凭郑毅和桂系的关系,虽说是国内战事吃紧,。
    虽然他跟杨少民那一边的关系不好,也可以说是血海深仇,当年那啥的时候他是主要的刽子手之一,以郑毅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也算是个反动派了。
    但这不非常之时么,而且说到底这已经不是国内了,郑毅用人,也用不着考虑那么多。
    至于他本人是不是贪财好色,有些旧军阀的落后陋习,他也觉得可以忍受。
    陇耀闻言,却是颇为欣慰地点了点头,真心为这位老朋友而感到高兴。
    却是打趣道:“你都多少年没打仗练兵了,还会么,可别耽误了人家郑先生的大事啊。”
    “嗯?”
    陶钧一愣,随即破口大骂道:“我看你这是想练练啊,要不咱俩,靶场去比试比试?”
    “比?比呀,我怕你个老东西不成?”
    两人招呼着,就起身要去靶场较量一番。
    哪成想刚一起身,便有一传令兵一路小跑地跑了过来,传令道:“报,报告两位将军,郑先生来仰光了,点名要见您二位。”
    “郑先生来了?他在哪?”
    “靶场,而且,而且,而且郑先生,他还穿着军装。”
    牙好痛,今天就这一章吧,也有七千多字了。一会儿我看牙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