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23章 第二次东印度群岛战争爆发
    1899年12月17日,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勋爵任命罗伯茨勋爵为新任南非远征军总司令,基钦纳中将为参谋长,即刻前往南非赴任,挽救当前不利的战局。
    由于遭到空前惨败,好战情绪在英国国民中高涨,索尔兹伯里内阁发誓“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政策,得到英国社会上下一致支持。
    这场惨败,深深的刺痛了英国人敏感神经,反德反荷情绪就如同火山爆发一样,疯狂的蔓延开来。
    在月底,
    来自楚国的外交部大臣潘裕臣低调抵达伦敦,迅速与英国政府展开秘密磋商,解释楚国方面采取行动的不得已苦衷,希望得到英方谅解和支持。
    1900年1月10日,罗伯茨和基钦纳抵达开普敦,他们带来了英国本土的第七军、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的增援部队,以及驻印度和锡兰的三个骑兵分队。
    英国持续向南非大举增兵,至1900年2月间,南非远征军总数达到24万余人。
    到了三月中旬,其总兵力已经增长到31万余人,大举反攻的契机到来了。
    在新任南非远征军参谋总长基钦纳中将的主导下,从刚果河殖民地紧急进口了22万吨铁丝网和大量水泥,对南非布尔人神出鬼没的骑兵实施“步步为营,建寨立堡,滚动围剿,窒息绞杀”的战略。
    一方面建立布尔集中营,切断敌军后援,另一方面大量建立碉堡,深壕和铁丝网防线,阻止布尔人千里突进,四处袭击英军辎重仓库和火车线。
    同时囤积重兵军队,将主攻方向转变为中路实力较弱的奥兰治自由邦,稳步向北推进。
    西线方向,英军经过十数场激战,击败布军最凶猛的“黑将军”皮埃特·克龙耶指挥的民团,2月16日解放被围困数月的金伯利。
    东线英军2月27日再次发动攻势,3月3日在多得雷赫特战役中击败了布尔人,终于得以解莱迪斯史密斯之围。
    经过这几个月的激战,英军付出大量伤亡的代价,终于扭转了此前的不利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
    在此期间
    访问伦敦的外交部大臣潘裕臣一行,终于在多轮磋商中,取得了英方一定程度的谅解,签署了秘密备忘录。
    至此,楚国发起东印度群岛战争的所有障碍全部扫清。
    这三个多月时间
    楚国与荷兰之间的外交纷争不断,在“巨港事件”中,楚国维护侨民利益的立场,始终占据着道德制高点。
    通过新闻媒体不断深度的挖掘,将荷兰人丑陋的吃相公诸于众,引发了大楚王国内民众的强烈愤慨,各民间团体呼吁发起“讨伐不义战争”的声浪越来越大。
    楚国外交部对荷兰王国及东印度群岛总督下达了最后通牒,限令3月6日12时之前,无条件答应楚国方面诉求。
    否则;“大军挥师南下,悔之晚矣。”
    3月6日,荷兰王国正式拒绝楚国方面的诉求,并对楚国宣战。
    3月7日上午,楚国正式对荷兰王国宣战,“第二次东印度群岛战争”爆发。
    楚王郑国辉亲自担任陆海远征军总司令,率领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和印度洋舰队,皇家陆军11个师另6个团,共计15.5万大军,兵分多路大举南下。
    陆地战争在3月7日便爆发了,由皇家陆军参谋总长潘天寿上将亲自坐镇的苏门答腊兵团,总计5个师另两个团共7.2万兵力。
    苏门答腊兵团兵分三路,自占碑省向东南方向进攻,顺利突破边界线,大举杀入荷占区境内。
    这一路上风卷残云般的扫荡荷军据点,仅3日后,便兵临巨港城下,在这里与重兵囤积的荷军相遇。
    苏门达腊岛东南部战云密布,氛围空前的紧张起来,“巨港战役”一触即发。
    苏门达腊兵团的南路军长驱直入,顺着南部海岸线一路攻占了卢布尔高县,拉哈特县,上乌干科美林县,西楠榜县,外加楠县,十多日时间向前挺进230余公里,距楠榜省首府已经近在咫尺。
    巴达维亚附近的海面上
    一艘又一艘小山般大的巨舰跃出了海平面,携带者凛冽杀气狠狠的扑过来,高大的钢铁三角桅杆在阳光照射下,散发着冰冷的光泽。
    楚王郑国辉在旗舰“斯里巴加湾”号宽大的舰桥里,身边是一众皇家海军高级将领们,镇定自若的听取军情上奏。
    “启奏陛下,前锋舰队业已肃清敌舰,总计击沉6艘,俘获5艘,歼敌770余人,俘虏422人。我方轻伤3元,无阵亡。”
    “启奏陛下,进攻泗水舰队已经掩护陆军部队顺利登陆,正在与敌军激战中。”
    “启奏陛下,战列舰队正在炮击前方港湾荷兰人要塞及海湾建筑群,准备掩护陆军官兵登陆。”
    各路最新的军情信息汇总而来,楚王郑国辉和海军将领们脸上都是轻松之色,仿佛是一次风轻云淡的郊游。
    防守爪哇岛荷兰皇家海军东印度群岛舰队,是以旧式风帆战舰为主的落后海上力量,勉强算是一支存在舰队。
    真打起来,连楚国的巡洋舰队都干不过。
    事实也证明
    何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的海上力量完全不堪一击,在强大的楚国皇家海军面前,几乎是被一边倒压着打。
    前锋巡洋舰队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便彻底覆灭了这支老式风帆舰队,将荷兰皇家海军最后的荣光粗鲁的一把扯下来。
    从场面上看
    完全是大人揍小孩儿,没有半分的悬念。
    虽然那些勇敢的荷兰海军官兵拼死抵抗,可是在绝对的力量面前,完全不够看啊!
    湛蓝海面上炮声隆隆,按照战列舰编队的主力战舰,正在向海岸炮台疯狂的倾泻火力,打的火光四起,烟尘弥漫。
    海岸炮台上的荷兰守军顽强作战,拼死回击,但是在凶猛的攻击炮火面前,显得那么单薄。
    楚国皇家海军主力战列舰发射的305毫米高爆炮弹,每一发落在海岸要塞上爆炸开了,都产生了天摇地动的震撼。
    无形的冲击波将烟尘吹拂而起,巨大的火团伴随着被炸碎的砖石,火炮和尸体的残骸一起飞上天空,然后又漫天的洒落下来。
    巡弋在海面上的一艘接一艘巨舰,全都将侧面对准炮台要塞,火力全开猛轰,打的土石崩裂,火光冲天。
    炮战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后,荷军两个炮台要塞先后彻底哑火。
    楚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队并不罢休,依然对着两座炮台要塞猛轰不停,直到半个多小时后才停歇下来。
    可以看到一些吃水较浅的铁甲巡洋舰靠近码头边,用206毫米主炮和152毫米副炮猛轰码头建筑。
    炮弹轰击所过之处,房倒屋塌,尘土弥漫。
    炮火疯狂肆虐一个多小时后,铁甲巡洋舰的主炮和副炮停止了怒吼,随后又传来“砰砰砰”的清脆炮声。
    这是舰载马克沁37毫米快炮在发威,将目视距离类的所有目标清除一遍,包括聚集的敌军,白人民兵和任何可疑人等。
    聚集在巴达维亚港口的货船们瑟瑟发抖,生怕被炮火殃及。
    巴达维亚是何属东印度群岛最重要的港口,这里停泊着大大小小几百条船,大部分都是木船和小舢舨,小渔船。
    还有一些火轮船和铁制货轮,有序的停靠在码头边或者锚地中。
    看着海面上密密匝匝围拢过来的楚国海军战舰,这些货船生不起丝毫反抗的心思,全都乖乖的停泊在原地。
    炮击结束后
    巴达维亚码头上的大量建筑还在熊熊燃烧着,很多临近码头的建筑都被炮火引燃,变成了一片废墟。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防御都是渣渣。
    明知道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海战,皇家海军舰队的任务,就是扫清障碍,然后大鼓皇家陆军的队伍登陆。
    最难啃的骨头,也需要皇家陆军去完成。
    虽然开始时进攻一切顺利,但绝不能小觑荷军战斗力,毕竟是曾经的世界列强。
    哪怕落寞了,骨子里面还是有西北欧人倔强不肯认输的一面。
    稍微疏忽了下,就可能吃苦头。
    在南非的布尔人就是最鲜明的例子,与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国人打的互有来往,有声有色,绝不是个软柿子。
    这段时间以来
    皇家陆军总参谋部组织推演了布尔人的十几场精彩战斗,这场发生在南非的战争,让楚国皇家陆军的高级军官们大开眼界,俱都称赞不已。
    远征军爪哇岛兵团分为两个方向,一个就是攻击并占领岛屿中部重镇泗水,在击败荷兰守军后。
    从泗水南下,一举切断整个狭长的岛屿,将其分割为两个战区。
    另一路就是当前远征军主力,总计集结了56000余兵力,在攻击并占领了巴达维亚后,向西挺近,进而占领该岛的第二大城市万隆。
    旗舰“斯里巴加湾”号上
    看着大量运兵船靠上了码头,黑压压的士兵宛如蝗虫一般迅速扩散开来,建立登陆场防线,稳固后方。
    楚王郑国辉深邃的眼神中,浮现出一抹凝重之色。
    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的防御策略,就是“放弃海上争锋,阻敌于滩头要塞,迟滞行动,坚守堡垒要塞以待增援。”
    整个东印度群岛战争,划分为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两个战区。
    因为楚国皇家海军强大的海上力量,完全控制了整片海域,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区。
    那么这个增援从何而来?
    应当看到,荷兰新任东印度群岛总督威廉-罗塞伯姆在意识到战争临近后,已经提前一步进行了战争动员。
    这包括荷裔白人及当地土著,甚至还有五个华人义勇兵团,一个在巨港,一个在泗水,两个在万隆,一个在巴达维亚。
    其武装起来的总兵力约20余万,其中约有15.5万是土著仆从军和总计1.3万多人的华人义勇兵,配备了以火枪和大刀为主的武器。
    虽然很多是老式燧发枪,可也不乏先进的击针步枪,在要塞防御中能够起到很大作用。
    此起彼伏的枪炮声传来,最新的奏报显示;
    登陆部队前锋在扩展登陆场中受阻,发现荷兰人修建的土垒式长墙,深壕,铁丝网和堡垒形成的防线。
    登陆部队并不冒进,正在建立已方防线。接应后续的登陆部队,火炮和物资抵达岸滩,准备打一场艰难的攻坚战。
    此前情报显示
    这十几年来,荷兰人可没闲着。
    荷兰人秉承着要塞决战的方针,在巴达维亚港区至老城之间,连续修筑了7道土垒防线,并加固了城市要塞和修筑了大量碉堡。
    类似的防御设施,在城镇乡间可是修筑了不少,大都处于险要山隘和交通要道上,很难绕过去。
    对此,楚国方面也有大杀器。
    那就是24磅野战炮,折合公制是147.9毫米,也就是楚国皇家海军装备的150毫米火炮的陆用版,专门用于摧毁坚固的要塞和碉堡建筑。
    该炮配备了专用的杀爆弹和破甲弹,杀伤威力惊人,重量也不小,一门这样的大口径野战火炮需要20多人操纵。
    到了下午四时许
    先后登陆的部队已经达到2.6万余人,卸载了大批的作战物资,这其中也包括十五门24磅重炮,以及百余门十磅帕罗特线膛炮,还有大量的货车,马车,粮食,帐篷等物资。
    巴达维亚港口五六个码头一起卸载,速度相当快捷。
    到了夜幕降临时
    登陆的总兵力已经超过3.5万人,在路上向两边拓展宽达30多公里,纵深4~5公里,建立起了初步的铁丝网和战壕防线。
    黄山上将的指挥部就布置在码头上,这里已经变成一片密密麻麻的帐篷区,驻扎的精锐的远征第二师和远征第五师。
    两个师的防区毗邻而居,都是正对着巴达维亚的城区方向,绵延长达16公里,属于军阵的核心位置。
    在这个庞大军阵的两侧,是一些新编师和步枪团的防区,向着两翼扩展开去。
    两军对垒,令巴达维亚的上空充斥了大战来临前的肃杀氛围。
    此起彼伏的枪炮声在夜幕来临前,渐渐的停歇下去,徐徐海风吹拂而来,将浓烈的血腥味混杂着硝烟味儿吹散,却没有消减半点的紧张氛围。
    渐渐沉寂下来的夜色,隐含着让人恐惧的危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