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入京弹劾
王信以前以为高层的事情很复杂,后来才发现,其实与百姓们之间的事情没啥区别。
自己是太上皇派来的,虽然太上皇没有出面,甚至自己一直蒙在鼓里,因为在太上皇眼里,大同的事再大,那也是小事,所以顺便派出自己这颗小棋子。
那么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很简单的道理,犹如一家极大的集团,总部对下面的一家分公司不满,可顾忌分公司经理的业务能力,担心辞掉这个分公司经理,会给总部带来损失。
这就是冯庸想要的结果,从他要当大同土皇帝的那天起,唯一能走的路只有让朝廷投鼠忌器,不敢对他轻举妄动。
犹如下面的分公司经理,唯一让总部不敢开除他的路,只有分公司的业务全部掌控在他的手里。
而任何有能力的人,到了冯庸这样的位置,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
不同的选择下,分别是岳飞、戚继光、李成梁
所以治理一个国家的人才,一个县就已足够提供了,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地步,哪怕没有半点治理国家的经验,可能只是个农民,只要聪明善于学习,也能很快做好那个位置。
行政岗不难,难的是业务岗。
也就是战争,这才是实打实的,输就是输了,赢就是赢。
对于冯庸和自己这样的武人而言,地方军队和地方上的敌人,这些就是武人的业务形势,而养寇自重属于把分公司业务控制自己手里最典型的手段之一。
关键是冯庸在军事上的失败,哪怕他还有掌握不小的力量,但是在朝廷眼里,已经变得不再那么投鼠忌器。
现在的自己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朝廷觉得可以放弃冯庸,转头支持自己。
那么再换个角度想,为何公司喜欢用新人,而不是使用老人呢。
朝廷支持冯庸这样的“老员工”,冯庸已经扎根“分公司”,上下都是他提拔起来的人,变为大同的土皇帝,实力会越来越强大,朝廷更加无可奈何,除非彻底翻脸,这并不是成熟的政治举动,以太上皇的老练,他不会这样做。
那么太上皇,或者朝廷会怎么选呢。
以前开给老员工一万块的工资,还要忍受老员工一周双休,每年半个月的年假,五险一金等等福利,才能保住分公司的业务,并且眼看着老员工还在不断挖走分公司的客户,掌握在他的手上。
如今只需要八百块的工资,双休年假福利都不用给,不但保住分公司业务,还让大部分客户回到了分公司手里,自己只掌握了一少部分客户。
这种好事,王信想想都觉得做梦似的。
所以在团山关口,面对关口守将的不放行,王信让炮兵做好准备。
佛郎机攻不破城墙,需要红夷大炮才行,不过佛郎机可以摧毁城墙上的工事,这里的守军本就不多,除非要与河西营拼命。
“将军,那守备会不会开关?”
汤平捏了把汗,向自家关隘开炮,这一年余在营里学习,除了军事课还有文化课,文化课包含历史,前明的蓝玉下场可不怎么好。
将军出了一次关,变得有些嚣张了。
“想什呢。”汤平跟自己最久,王信看出汤平内心的想法,忍不住给了他后脑勺一巴掌,骂道:“我敢赌,是我各方面都想好了才这么做。”
“嘿嘿。”
汤平被将军打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傻笑。
周围的炮兵们迅速低下头,不敢光明正大的笑,可谁都看出他们在笑,要是被汤头看到了,汤头回头一定给他们穿小鞋。
不过大家伙也不怕汤头,否则也不会低下头笑,而是藏在心里,更或者笑不出来。
“将军说什么就是什么,当年上头逼迫将军解散扬州营,贺宽鼓动造反,我不也是一口支持么,嘿嘿。”汤平不在乎将军的解释。
“造你个头啊。”王信实在是无语,自己大胜而归,形势一片大好,要造反也是冯庸造反,急的不是自己,按照汤平的说法,好像自己才是输了的一方。
要么古人说兵戈不可轻动呢,因为动了之后,形势就清明了,再无掩盖余地。
冯庸要是不选择武力,而是通过各种手段施压,自己反而难受,不知道还要磨多久,因为朝廷始终投鼠忌器,不会轻易表态。
还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大同的气氛实在不好,军阀化的军队让大家开了眼。
除了张灿本人之外,其余士兵主要来自于京营和扬州,以及浙江义乌,他们还真没见过这样军阀化的军队,开了眼界,汤平甚至敢把造反挂在嘴边了。
当年在扬州时,胆子最大的贺宽也只敢悄悄的说,这就是环境使然的原因。
很多治安宣传片拍的很弱智,因为真不敢拍出来啊,不是怕好人学,而是怕坏人学到了。
过了片刻,炮兵们把二十门佛郎机拉出来,调试好炮口,对准自家城墙关隘,等待将军一声令下,没有人觉得不对。
城墙上的守备目瞪口呆,“他们来真的?”
“咱们怎么办?”
旁边的守军握不住长枪,声音颤抖。
守备看了眼周边的士卒,有些人已经往后退,非常明显,万一不对,立刻溜下城墙。
“此人胆子不会这么大吧。”守备知道他们这守关的最苦,商队也不怎么经过他们此地,主要在威远那边,又或者十里河的孤镇。
这游击将军放着别处不去,为何走自己这边啊,看自己好欺负不是。
王信开始失去耐心,后果也想过,自己给总部能带来这么大的利益,因为要对付赶走老员工,砸坏一两个杯子怎么了?
倒是要看看团山关口的守将敢不敢赌,一名“守水库”的守备而已,用得着和自己拼命吗,朝廷给了多少钱啊。
“试炮。”
王信下令。
“轰隆隆。”
两声炮响,对面的守备见的确玩真的,选择了让路。
还有就是看到城下那一排的俘虏,以及对面将军提出对冯节度造反的指证,这种大事,自己不参合的好。
顺利入了关,王信当即派人去京城,至于人证物证都要控制在自己手里,等着朝廷来人,免得半路出了幺蛾子,又或者京城那边被人使坏。
“哗啦。”
关口太多,还是让王信顺利入关,得知消息后,冯庸摔了茶杯,再也坐不住,愤恨道:“不杀此子,老夫誓不为人!”
想到损失的几百铁甲奇兵,冯庸心里仿佛在滴血。
外面的管家不敢进来,知道老爷最近脾气不好,大厅内的几名幕僚也没有出声,只有一人开口安慰了自家主翁,大家的脸色都不好。
“我还是小瞧了此人,早知如此,本该全力以赴才好。”想到自己现在反而要防备对方,冯庸脸上的横肉就忍不住的抖动。
自己手里只有不到五百铁甲骑兵,这是自己的心腹,大概率能跟着自己造反的。
但大同别处的军队,不一定会跟随自己造反,听自己的话是一回事,跟随自己造反又是一回事,但也不是没有拉拢的机会,主要还是看手段。
刚才开口的人又低声说道:“目前而言,我们不宜轻动,等周元辅的消息吧。”
众人面色难看,说起来,冯庸的确是周元辅派来大同,可已经是多少年的老黄历,这些年里,自家节度虽然还在孝敬周元辅,实际上双方都在默契的较量。
如果不是为了压住皇帝,周元辅也不会向自家节度妥协多次。
最重要的是吃了败仗,以周元辅的精明,如何会被蒙蔽,现在的局势对于节度非常不利,除了造反之外,看上去并无第二条路。
可自家这些年里家大业大,谁会愿意陪节度造反。
唉,当初应该劝住赵焘,此人害了节度啊,有人露出同情的眼神。
冯庸肥头大耳,眼睛细小,眯起了眼睛,别人也很难发现,感受到人心思变,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留下最信任的那人。
那一边。
王信入关后,带着大量的俘虏,甚至包括大同军队的士卒,各地哗然大波,信息很快传遍大同。
各地议论纷纷,有人说冯庸指使手下偷袭王信,有人说王信在关外造反,还有人说王信和冯庸因为利益不和,双方发生了火并云云。
很多聪明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知道大同接下来不宁了,许多人更等着朝廷那边的消息。
却说郑浩,因为此人伶俐,又是当事人,还是本地人士,所以被王信一起派回了京城,一路快马加鞭,幸亏河西营最近不缺马。
等到了京城,与刘通一起来到贾府。
看着门口的两座石狮子,郑浩满脸惊诧,这国公府门第实在是高啊,不禁有些怯场,又不敢表露出来,忍得十分辛苦。
“国公府也就剩个架子。”身边的刘通安慰道。
“你知道?”
“将军说过。”刘通如实告知:“真厉害的人还在南边呢,可惜不在京城,咱们这回来京,真正指望的不是这贾府,不过是贾府帮忙盯着些,朝堂上有人帮忙看着,和没人帮忙看着,区别可大了。”
贾政是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有上朝的资格。
真正能决定的是内阁,并且前方的局势,决定了内阁的决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