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3章 争功
    第333章 争功
    “你,快去把杨高找来。”济拜跨入战场时,眼前的局势依旧混乱不堪,他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战场,指着一个绿营军官命令道。
    周围的战斗声与嘈杂声让他一时难以分辨敌友,只见四处火光闪烁,硝烟弥漫。
    那个绿营军官被命令后,没有丝毫迟疑,立刻朝着杨高的旗帜方向急步而去。
    济拜并没有立即带领八旗兵猛攻,而是冷静地观察局势,他知道,这场战斗的成败在于细节,尤其是要摸清敌人的底细。
    之前在城下发生的那一系列混战中,八旗兵虽然展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但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尤其是在与明军的接触中,不仅消耗了大量兵力,还有一部分兵力被明军的坚强抵抗所打散。
    若非盖州城已经被围,局势愈发危急,加上清廷内部缺少得力的将领,指挥体系的紊乱,使得这些年轻的将领在众多压力下不得不作出快速且果断的决定。
    对于济拜来说,他的晋升并非偶然,虽然年纪尚轻,但他在这场混乱的战局中显得格外沉着冷静。
    事实上,若没有强烈的政治和军事压力,济拜也许不会如此急于采取行动。
    毕竟,初登战场的八旗兵已经损失了一部分士气,而此时再出战,若无明确的把握,任何盲目的进攻都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然而,在面对如此的挑战时,济拜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站在了最前沿。
    他与尼德等人有着相同的战略眼光,清楚地知道,绿营兵必须先行出击,消耗掉明军的部分力量,才能为八旗兵的加入铺平道路。
    这一切都需要冷静的观察和耐心,直到确认敌方的防线有了松动的迹象,才能决定最后的进攻时机。
    原本,济拜并没有计划那么早就投入主力部队,他原本设想的是由杨高率先发起攻击,全面摸清明军的态势后,再决定是否出动八旗兵。
    然而,战局的发展却让他不得不改变原定计划
    当杨高送来急报,称朱慈烺已在大营内时,济拜立刻做出决定——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
    他深知,一旦错过了这个关键的机会,或许就再也没有机会接近朱慈烺。
    于是,济拜毫不犹豫地率领八旗兵赶到战场。
    此时的清军,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迅速占据了上风。
    随着八旗兵的加入,清军的士气高涨,反观明军,尽管在夜战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随着两侧的防线逐渐被突破,他们也开始表现出不小的动摇。
    明军的阵线开始不稳定,部分士兵甚至出现了溃败的情形,若不是御营的严密监督,维持了大军的纪律性,明军的防线很可能已经彻底崩溃。
    然而,局势依然错综复杂,清军的攻击并没有轻松取得决定性胜利。
    即便如此,济拜并未急于推进,而是保持了充分的警惕。
    此时的明军已经有了明显的溃败迹象,但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清军的士气仍然难以一蹴而就地打垮敌人。
    明军虽然面临着强大的压力,但在战场上,士兵们的反抗并未完全消失,每一次反扑都显得异常凶猛,敌人并没有如他们所愿那样轻易崩溃。
    若没有增援及时到达,济拜意识到,明军的防线最终会被突破。
    “明军的防线正在后撤,我们的推进力度越来越大,但若不加快节奏,战场将陷入僵持,”济拜心中清楚,虽然局面有了些许突破,但敌军顽强的抵抗仍然让他感到不安。
    四周的枪声与喊杀声不绝于耳,明军的防线在清军的不断攻势下,已经开始出现裂痕,尤其是在两侧受到夹击的情况下,他们的抵抗力明显下降,越来越多的明军士兵被迫后退。
    面对强大的敌军,明军的士气已经逐渐低落,然而,关键的时刻,清军也未能完全摧毁敌人。
    此时,济拜感受到一种迫切的危机——若不迅速作出决定,这场战斗的胜利也将变得难以把握。
    此刻的战场,已是危机四伏,局势瞬息万变,任何一个不慎的决定,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但济拜并没有慌乱,他始终相信,强悍的八旗兵能在关键时刻反败为胜。
    他观察着战场的局势,迅速指挥着手下的兵力,调整阵型,准备迎接接下来的关键战斗。
    他知道,在这种瞬息万变的战局中,只有保持冷静,才能找到突破口,最终带领清军拿下这场关键的战斗。
    战斗愈发激烈,明军的防线越来越薄弱,而清军的攻势越来越猛。
    两军的战斗越来越接近高潮,胜利的天平开始逐渐倾斜向清军一方。
    然而,济拜心知肚明,胜利的最终获得,不仅仅依赖于兵力和进攻,更是依赖于指挥官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与应变。
    随着战斗的深入,济拜越来越清楚,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兵力的多少,更多的是指挥官在瞬息之间做出的决策——这正是他此行的真正挑战。
    “贝勒,明军已呈败象!请速加兵力,加紧攻势!若是等朱慈烺的援兵赶到,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便将白白错过了!”
    杨高策马飞驰而来,面色焦急,满头大汗,语气中透着不容耽搁的迫切。
    相较于杨高的紧张,济拜显得镇定从容。
    他缓缓收缰勒马,目光扫过前方的战局,语气平静而低沉:
    “朱慈烺身边还有多少兵力,这点可探明了?”
    与朱慈烺交战次数不多的济度,并未因对方的名声而感到畏惧。
    他年轻气盛,虽非鲁莽之辈,但初生牛犊的胆气和对于胜利的信心使他暂时按兵不动,显得格外冷静。
    杨高连忙拱手答道:
    “绝不超过三百。末将亲眼所见,那朱慈烺已将亲卫尽数散入两翼,试图阻挡我军的攻势。
    如今贝勒率精锐前来援助,明军已然不支,败退不过是时间问题。”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战局对我军极为有利,但若不速战速决,只怕夜长梦多!”
    正面战场空间狭窄,清军虽然拥有兵力优势,但在这样的地形下难以展开兵锋。
    朱慈烺显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索性将御营派至两翼,企图以精锐力量牵制清军。
    但他显然低估了清军的攻击强度,即便是御营上阵,也难以稳住局势。
    济拜微微颔首,脸上的淡然之色不减。
    他抬起手,指向前方的战场,语气中多了一分不容置疑的果断:“传令下去!按本贝勒先前的指令行事。速战速决,务必在两翼的明军援兵赶来之前,生擒朱慈烺!”
    这句话出口时,他眼中已闪过一丝锋芒。
    显然,他并非漫不经心,而是在等待杨高的汇报确认之前,便已经布下全盘计划。
    几个军官闻令,齐齐应声,随即各自率领麾下兵马,迅速投入战斗。
    见此,杨高松了口气,转身欲返战场,打算率领部下继续冲杀。
    然而,就在此时,济拜抬起马鞭,横在杨高的去路前,朗声说道:
    “杨将军辛苦了!接下来的战斗,本贝勒将亲自指挥。你带兵作战已久,是时候歇息片刻了。”
    杨高听罢,心中一凛。他看得出济拜话中虽带笑意,却暗含拒绝与命令的意味。
    他微微躬身,语气却更显坚定:
    “贝勒大人,范学士有令,末将需时刻护卫贝勒左右,此为职责所在,还请贝勒明鉴。”
    杨高这一句话,说得滴水不漏,搬出了范文程的名头,既表明了忠诚,也暗示了自己无法擅离的理由。
    济拜听罢,眉头微不可察地一皱,但随即展颜一笑,显然早已料到杨高会用此法挡住自己的命令。
    他策马向前,口中却陡然厉声喝道:
    “战场之上,一切皆听本贝勒号令!范学士的吩咐,自当战后回营再议,岂能坏了军令?”
    济拜的语调铿锵有力,丝毫不给杨高再争辩的余地。显然,他既不想让人干扰自己的指挥权,也希望借此彰显他身为贝勒的威严。
    杨高闻言,只能无奈地闭口,但他并未退下,而是稍稍拉了拉缰绳,保持在济拜的右后侧不远的位置。
    虽然无法继续指挥战斗,但他依然在暗中注意着战场局势,准备随时出手保护济度。
    与此同时,战场的厮杀愈发激烈,济拜身边的亲兵迅速将战线推向明军中营,每向前一步,明军便逐渐暴露出更多破绽。
    他看着前方混乱的战局,心中隐隐生出一丝兴奋,当即挥动马鞭,高声呼喊:
    “朱慈烺不过如此!传我军令——全军压上,夺取中营,活捉朱慈烺!”
    随着他的命令,清军士气大振,声势如潮,步步逼近中军营地。
    而济拜的眼中,则隐隐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杨高压抑着心头翻涌的怒意,目光紧锁在济度身上,声音低沉却带着一股咄咄逼人的力量:
    “贝勒,末将是摄政王亲封的将军,难道贝勒大人对末将的能力还心存疑虑吗?”
    此言一出,济拜的手僵在马缰上,眼中闪过一丝犹疑,他硬生生地勒住马蹄,回头冷冷地盯着杨高。
    杨高搬出多尔衮的名号,这就不再是单纯的争执,而成了政治上的较量。
    济拜当然明白,他可以随意忽视杨高的意见,却不能无视多尔衮的威严。
    更何况,在朝堂上,他本就处境微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在思忖片刻后,济拜换上了一副不咸不淡的笑容,拱手道:
    “杨将军多虑了,本贝勒岂能不信你?既然如此,就由你我联手,一同擒拿那明帝朱慈烺,岂不更显威名?”
    话虽平和,语气里却掺杂着一丝隐忍的不甘。
    他深知,今晚的战局,不容许任何差错,而杨高既然搬出了多尔衮,就成了无法绕开的棋子。
    杨高嘴角微微上扬,未再多言,直接一夹马腹,策马冲锋。
    他虽心有不爽,却也只能带着一众亲卫紧随其后,眼下,他不单是要亲临前线,更要确保这场击杀或俘获朱慈烺的军事行动不出任何纰漏。
    唯有如此,他才能在这场军功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两人指挥的加入,清军士气骤然高涨。
    伴随着震天的喊杀声,清军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势。中军两翼的明军将士已经被清军步步紧逼,防线被压缩到中军大帐前不远处。
    火枪发射的“劈啪”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刺鼻气息,明军营帐一个接一个被掀翻,火光将夜色映得如同白昼。
    两翼的明军虽然被压制,但并未彻底溃散,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勉力支撑,在火枪队和御营的掩护下缓缓后撤。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若非战意坚韧,早已成为一盘散沙。
    然而,即便如此,明军的退势仍不可逆转,士卒的体力在长时间的激战中渐渐耗尽,队形也愈发散乱。
    一旦退无可退,便只能死战到底。
    而在后阵的高地上,朱慈烺的身影犹如定海神针般矗立于混乱的战场之中。
    他手执指挥大旗,双眼直视前方,不曾有丝毫动摇。
    火光映照在他的面庞上,显得冷峻而从容,他耳畔充斥着连绵不绝的枪声和士兵的喊杀,却丝毫不为所动。
    此刻,他的思绪清晰如镜。
    “再拖一刻,再拖一刻……”他在心中默念,目光扫过逐渐逼近的清军,又看向身旁护卫的亲兵。
    他的神情中没有恐惧,只有沉稳和坚毅,他挥动手中的旗帜,命令阵地上的将士有序后撤,同时调整火枪队的防线,掩护主力转移。
    方才,林昌峰和高杰两部的信使已分别传来捷报。
    根据情报,这两路援军正按照计划迅速向此地逼近,只需再拖延片刻,便可将这股突袭的清军彻底引入预设的包围圈中。
    届时,整个大营将化作吞噬敌军的死亡陷阱。
    朱慈烺深吸一口气,目光越发冷冽,他早已不是那个只懂书卷之道的皇室子弟。
    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他深谙战场的规则:战机稍纵即逝,唯有沉着冷静才能化危为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