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19章 鏖战
    第319章 鏖战
    战斗的紧张感在空气中愈发凝重,山脚下,那层层叠叠的清军盾牌,像是一堵移动的黑墙,正缓缓向上推进,压迫感强烈。
    然而,即便如此,刘斌与陈亮两位军官却毫无惧色,镇定如常。
    刘斌举起手中的指挥刀,眼神凌厉而冷静,语气依旧如往日训练般平稳:
    “盾牌手注意掩护,弓箭手跟上节奏,等火枪齐射后,发现清军盾牌阵有破绽时再放箭!”
    他声音不大,却格外有力,仿佛一种无形的力量穿透人群,语调透出一种无所畏惧的自信。
    甚至在他声音的鼓励下,许多原本惶恐的新兵内心的恐惧也消失了些许,渐渐坚定起来。
    清军的方阵从下而上,以井然有序的步伐,朝着明军的防线步步逼近。
    他们的盾牌如同一道移动的墙,将所有弱点牢牢掩盖在后,露出严整的长枪队伍,整齐划一地竖立着,仿佛一片无尽的枪林,令人胆寒不已。
    而更令刘斌心头一沉的,是阵后的那支督战队——这些精锐的战兵皆由沈永忠亲自训练,属于百战老兵,其战斗力远非普通的绿营兵可比。
    更何况,他们手中的装备也是清军中最为精良的,明军若要在正面对决中击破他们,困难重重。
    站在队伍一侧的陈亮注视着敌阵,握紧的拳头中隐隐透出青筋。
    他的目光冷峻而仇恨,双眼几乎要喷出火来,记忆的碎片浮现在他眼前——他的哥哥与兄弟们在早前的一场战斗中惨烈牺牲,那些伤痛如今再次刺痛着他的心。
    他咬紧牙关,虽然愤怒如潮水般涌动,恨不得立即冲下山去与敌人拼命,但他仍勉强压制住内心的冲动,为了整体局势而选择忍耐。
    然而这压抑的杀意却让他越发冷酷,他的心中只剩下一念:
    要用尽全力,为那些曾并肩作战的兄弟们讨回一份公道。
    清军步伐稳健,动作沉稳而小心,他们一点一点地接近,将阵型保持得滴水不漏。
    山顶之上的明军则在他们步步紧逼下,感受到无比的压迫感,仿佛每一步都在蚕食自己的勇气。
    关齐福握着火枪,手心早已被冷汗浸透,但他下意识地调整呼吸,眼神也随之变得更加锐利。
    他不断提醒自己,不能退缩,哪怕只剩下一丝生机,也要站到最后。
    他耳边响起刘斌的命令:
    “火枪手准备,军号手就位!”
    关齐福深吸一口气,将所有杂念抛开,目光紧紧锁定前方敌人。
    就在清军推进到六十步范围内时,山丘上骤然响起了军号声,那悠长而尖锐的音调如利剑般撕裂空气,传遍四周。
    关齐福几乎是条件反射般扣动扳机,随即,几十支火枪同时发射,枪口冒出炽热的火光,伴随着白色的浓烟和震耳的爆炸声。
    铅弹以惊人的速度破空而出,瞬间穿透清军的盾牌,密集的弹雨让敌人阵中惨叫声此起彼伏。
    山脚下,一片混乱开始蔓延,清军的盾牌阵首度出现了短暂的松动。
    然而,这支绿营兵却没有因同伴的倒下而退缩,反而愈发激怒,似乎也在沈永忠督战队的压迫下加快了步伐。
    更为可怕的是,他们重新整顿阵型,彼此掩护着朝山顶冲来,步伐不再缓慢。
    小队间的配合也更加紧密,试图迅速拉近距离,以最短时间将这群明军一举击溃。
    就在这时,陈瑞安眼中闪过一道冷光,紧紧握住手中的弓箭,瞄准那些阵型已然紊乱的敌人,毫不犹豫地射出。
    他的箭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插入敌军阵中。身边的弓箭手们也在这一刻发动,几十支利箭如疾风般飞向敌人,刺穿他们的铠甲和盾牌。
    明军的每个人心中都深知,眼前的敌人不会轻易退却,只有拼尽全力,才能在绝境中寻找到一丝生机。
    新兵们的手心沁满汗水,但目光却更加坚定。
    战斗的残酷与血腥或许还会让他们感到畏惧,但在刘斌与陈亮的激励下,他们的勇气如火般燃烧着,不容退缩。
    关齐福的肩膀因火枪的后坐力而阵阵发麻,耳边轰鸣作响,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地重新装填火药,准备下一次射击。
    他知道,这一刻,他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在生死之间摇摆,稍有迟疑便可能成为敌人的刀下魂。
    面对这样的局势,他再无怯意,眼中只剩下决然与不屈。
    敌军的阵型依然压迫而来,战局危如累卵。
    在月色笼罩的山丘上,清军虽人多势众,但因地形受限,队伍挤得过于密集,成为了毫无遮掩的移动靶子。
    沈忠一眼便瞧出这点,心中对即将到手的胜利早已成竹在胸——他手下的千人精锐,只需一次猛烈冲击,便能摧毁这区区不到百人的明军。
    于是,他不安排弓箭手或火枪手打头阵,打算依靠己方兵力的绝对优势直接将对方压垮。
    而山上的明军虽然人数寥寥,却居高临下,出其不意地拉弓齐射,箭雨如风暴般铺天盖地而来。
    箭矢在月光下闪烁,迅速穿透清军的甲胄,一些清军士兵甚至被直接贯穿两层护甲,痛叫声四起,队伍前行的速度也随之放缓。
    紧接着,明军外围的火枪兵齐齐扣下扳机,数十道火光同时迸发,带起一片浓烟,随即倒下了一片清军士兵,鲜血喷涌,凄惨的哀嚎回荡在山丘之下。
    前排没有盾牌的清军绿营兵人仰马翻,十几人应声倒地,鲜血喷涌,惨叫声如影随形。
    这番打击虽然让清军士气稍减,但凭着人数的绝对优势和先前数战得胜的底气,他们依然坚持向前推进,毫不退缩。
    即便已经损失了三十余人,仍然士气高涨,步步逼近。
    然而,这种从下至上的进攻让清军耗费了极大的体力。
    看准了敌军气力渐衰的时机,刘斌当机立断,大喊一声,号令吹响,让火枪兵向后撤退。
    听到号令,明军火枪兵快速撤至后排,早已准备就绪的长枪兵将弓箭一收,拔出长枪,刀盾手迅速上前,密集的战阵再度调整完毕。
    火枪兵撤回之际,一阵白烟尚未散尽,五十多名明军士兵便踏着整齐的步伐,从烟雾中如猛虎般跃出,迎着月光,步步紧逼地朝清军冲下山坡。
    山下的清军望着这些从山顶俯冲而下的明军士兵,见他们面带杀意、悍不畏死,心中不禁一阵寒意。
    即使在兵力上占尽优势,但在此情此景下,士兵们心头却升起了恐惧,仿佛这些明军是不可战胜的死士。
    在清军军官们的呼喝指挥下,士兵们才惊醒般地反应过来,急忙斜举长枪应战。
    然而阵型已混乱不堪,彼此之间难以协调,队伍中一片狼狈。
    随后,一场激烈的肉搏战在这月光映照的山丘之上展开,双方刀枪相接,火光与血色交织。
    刘斌和陈亮身先士卒,身披血雨,奋力杀敌,誓死抵抗。
    两人几乎用尽了全力,陈亮咬紧牙关,狠狠挥动长刀,不时怒吼鼓舞士气,而刘斌则不顾身上伤痕累累,指挥着手下士兵齐心协力抗敌。在他们的带动下,明军士气大振,勇气倍增,即使敌我力量悬殊,但每个士兵皆抱着“拼死一战”的决心,咬牙坚持,连战连胜,竟将清军的进攻一度击退。
    然而,胜利的代价也极为惨重。
    明军虽然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清军两轮猛攻,但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阵亡十余人,负伤者几乎有二十人,鲜血在地上蔓延,将月光映照下的土地染得一片殷红。
    喘息间,明军士兵们彼此对望,眼中虽有恐惧,但更多的是决绝。
    对他们来说,已无退路,这山丘就是他们最后的据点,也是最后的战场。
    短暂的喘息后,刘斌微微抬头,望向远方那逐渐逼近的清军。
    他心里明白,这只是开始,对方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援军赶来,而自己手中的士兵却已经寥寥无几。
    但无论如何,他都不会退缩,宁死不降,他眼神中充满了坚毅与不屈。
    陈亮站在一旁,握紧了长刀,额头上是战斗后未曾擦去的汗水与血迹。
    他低声咒骂了一句,回头看看身后的弟兄们,眼中带着些许凶狠和一丝淡淡的悲伤。
    而此刻,在月光和血雾的笼罩下,山丘之上,明军们紧紧相连,刀枪在手,目光死死地盯着那一层层缓缓向前移动的清军盾阵。
    刘斌和陈亮尽管各自受了些皮肉伤,但这点小伤对他们来说完全不值一提。
    他们甚至没时间去检查自己的伤口,山下的战鼓声震耳欲聋,仿佛随时都会逼近到他们脚下。
    他们匆匆地整顿手边尚能战斗的士兵,再次准备投入这场生死之战。
    陈亮咧嘴大喊道:
    “他娘的,这些狗奴才真是不经砍!老子已经带走了三个垫背的,要是有个鞑子能亲自上来就好了!”
    他话虽粗鄙,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士兵们听着他的话,心头似乎燃起了怒火与战意,几乎每个人都杀红了眼。
    陈亮故意加重声音喊道:
    “兄弟们!这些狗奴才上来一次,咱们就砍他娘的一次!今天一定要杀到他们的满洲主子不得不亲自上场!”
    话音刚落,剩下的几十名明军士兵齐声呐喊,声音震动山谷:
    “杀!杀!杀!”
    他们的呐喊在山顶之上久久回荡,气势如虹,震得山下的清军阵营一时安静了下来,仿佛也被这股骇人的气势所震慑。
    刘斌依旧维持着冷静,哪怕战斗已经持续多时,身心俱疲,但他始终不曾松懈。
    激烈的厮杀早已让他暂时忘记了升官发财的念头,孩子和家庭的影子也被抛诸脑后。
    此时此刻,眼中只有不断靠近的清军,耳中只有鼓声与喊杀声。
    “刀盾手准备!火枪手准备!”刘斌的目光穿透层层烟尘,紧盯着山下的敌军动向。
    他突然发现清军盾牌后隐隐有弓箭手和火枪手集结的迹象,脸色一变,立即高喊:
    “全员蹲下,快!盾手压低,火枪手隐蔽!”
    此时,清军的阵形发生了变化,一批弓箭手和火枪手已排在前列。
    伴随着清军鼓声骤然急促,敌方的弓箭手开始紧绷弓弦,清军的火枪手也在盾阵之后迅速准备完毕,火绳在阴风中微微闪烁,随时可能发出致命一击。
    刘斌下意识地低头闪避,心跳加速,手心早已被冷汗浸透。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石门关,另一场激烈的军情调动正悄然展开。
    守城的陈福被亲兵唤醒,得知了敌军发出的信号弹的消息,他立刻冷静而迅速地调派亲信,命令他们带兵控制住了四方城门,以防内外勾结之举。
    片刻不敢耽搁,他披上战甲,直奔官邸旁的兵营。
    他一一确认兵营防守无误,立即调派人马前往各城门支援,同时派遣三百余人驻守县衙的府库,确保物资无虞。
    天色尚未完全亮开,陈福已带着东门兵营近千人的军队迅速抵达东门。
    石门关内早已是人声鼎沸,民夫们肩扛手搬,协助着士兵们进行城防部署。
    每个人都知道这不仅是守城之战,更是生死攸关之时,城中百姓和士兵齐心协力,在这危急时刻显得尤为团结。
    陈福站在东门的城楼上,手持战刀,遥望东边巴明大军的所在方向。
    夜色中,敌方的哨骑已然四出,马蹄声急促而凌乱,不断在城外巡查,探查城中的动静。
    他凝视着远方,深知敌方的力量不可小觑,稍有差池便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此刻,城墙上的守卫已被完全控制,所有人严阵以待,不容丝毫松懈。
    而城内的那些潜伏已久的内奸,在看到城中大军集结完毕后,终于意识到事已败露。
    他们心知继续留在城中无异于自投罗网,遂纷纷将绳索缒下城墙,趁乱潜逃出城。
    然而,城外巡逻的哨兵早有准备,部分内奸尚未爬下便被当场射杀,惨叫声和喊杀声在夜色中回荡,令人不寒而栗。
    城墙上,陈福目光如炬,看到敌方溃逃的内奸时,唇角露出一抹冷笑。
    他清楚这些奸细的意图,无非是想扰乱守军的士气,让城内陷入混乱。
    然而,他早已做好部署,以不容任何敌人之势死守这道关口。
    他下令道:
    “加派人手,东门不容有失!再派弓箭手防守,谨防敌人趁乱突袭!”
    士兵们迅速应命,整个东门关口战意高涨。
    城墙上的火光映照着每个守卫者的面庞,每个人的神情都充满了决然,眼神中透出一股无畏的坚毅。
    陈福站在城头,再次朝城外望去,清军的影影绰绰已然显现,远处的战鼓声缓缓传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