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10章 救援
    第310章 救援
    赵奎一边赶路,一边在脑中仔细地回忆着记忆中的路线。
    街道尽头,一栋二层小楼燃起冲天火焰,浓烟滚滚向夜空翻腾,更远处的北面城楼处火炮声震耳,混杂着清脆的火枪声。
    耳边战事激烈,赵奎心中的焦急也愈发加重。他知道时间紧迫,若稍有耽搁,救主的机会便可能转瞬即逝。
    他们快速奔行,经过了两百多步,赵奎终于看到了记忆中的岔路口,他大手一挥,领着队伍毫不犹豫地冲入了黑暗的小巷。
    一路小心翼翼,直到他们悄无声息地探出巷口,赵奎的目光立刻捕捉到前方几名清兵的身影。
    这些敌兵三三两两散布在街道上,神情疲惫,显然没有察觉到潜伏而来的明军。
    观察片刻,赵奎已经有了对策。
    他迅速缩回头,朝身后的家丁们比了比手势,压低声音道:
    “咱们一会儿分作两队。火枪兵在街道中央直接朝鞑子开枪吸引他们注意,其他人跟我沿着墙边潜过去,待火枪兵射击结束后一起突袭。”
    他的语气低沉却坚定,令周围的家丁立刻心生信服,纷纷点头应和。
    周围的明军将士虽然不熟悉这条街道,但对赵奎显然已是心悦诚服,毫无异议地听从他的布置。
    随着东门的战况持续,城内的枪声此起彼伏。
    明军隐约听到更远处有清军快速向东门方向集结的脚步声,说明清军已意识到东门告急,正急着增援。
    赵奎心知这一刻至关重要,不能有片刻迟缓。
    他再次挥手,迅速将三十多人分成了两队。
    一队轻装潜行的战士悄悄跟随赵奎钻出小巷,猫着腰沿墙缓步前行,渐渐贴近敌方位置。
    而剩下的十一名火枪兵则直接朝着十字路口南面的街道中央冲了出去,迅速排成一列,整齐地抬起火枪。
    随着赵奎一声低沉的命令。
    “砰,砰,砰,砰!”
    十三声枪响几乎在一瞬间爆发,铅弹如雨点般飞出,精准地击倒了街道上的几个清兵,鲜血四溅,敌军顿时乱作一团。
    “杀!”
    赵奎大喊一声,挥舞着沉重的战斧,第一个从墙后跃出,猛冲向敌人,重斧在火光中映出锋利的光芒,他的气势宛如猛虎下山。
    那几个清兵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便被赵奎一斧一人砍翻,盔甲在他的力量下仿佛薄纸般被撕裂,鲜血迸溅,惨叫声不绝于耳。
    赵奎眼中战意凛然,毫不手软地连杀三人,转眼间便已杀进了清军的队伍中。
    赵奎的突袭打破了十字路口的平衡。
    原本在此顽强抵抗的清军中,半数为精通火枪作战的汉八旗士兵,他们凭借娴熟的射击技巧和密集的火力优势,与人数占优的明军突击队僵持不下。
    然而赵奎的突然冲杀,如一把利刃刺入清军阵地,让这支驻守十字路口的清军小队顷刻失去阵脚。
    明军的其他士兵见此时机,士气大振,纷纷紧随其后向前冲锋。
    街道两侧的清军瞬间陷入混乱,赵奎的部下也迅速涌入敌军阵地,劈杀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战场上刀光火影,厮杀声震耳欲聋。
    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清军发现自己成了瓮中之鳖,慌乱中无从招架,只能勉强举盾抵挡。
    但赵奎的重斧几乎每次落下便带走一条性命,敌军士兵不由心生恐惧,逐渐失去斗志。
    古德富在不远处看见赵奎冲杀的战果,立刻把握战机,大喝一声:
    “跟我上!”
    他带领麾下士兵猛冲而上,正面发起凶猛的进攻。
    双方本就在胶着的战局中,清军被赵奎的侧面突袭扰得阵脚大乱,根本无法有效组织防御。
    正面的明军迅速推进,将清军逐一击溃,几名包衣弓箭手试图抵抗。
    但见形势不妙,斗志丧尽,纷纷抛弃弓箭,朝西面逃去。
    赵奎挥斧追击,士兵们如猛虎出笼,不断将清军逼至角落。
    明军士兵的战斗素养和协作能力在此刻显露无遗,他们步步紧逼,不给敌人丝毫喘息的机会。
    古德富则在一旁指挥,不断调整队形,确保包围圈逐步收紧。
    清军的阵型早已失去控制,如今再遭这些包衣兵的突袭,完全无法重新集结成防线。
    东面的前排数十名清兵瞬间便被明军斩杀,两军随即陷入了一场激烈的近身肉搏战。
    刀光剑影间,鲜血飞溅,哀嚎声不断。
    清军阵地后方的士兵尽管已近崩溃,却不甘心就此退却。
    他们丢下了手中的火枪与弓箭,从腰间或地上捡起刀枪,带着一股背水一战的狠劲,朝古德富和赵奎所率领的明军扑来。
    被前后夹击之下,原本阵型凌乱的清军彻底崩散,其中一些包衣兵趁乱逃窜,冲散了原本的防线,混乱之中也拖垮了身边的八旗兵。
    尽管八旗兵拼死反抗,顽强抵挡,但最终也未能抵挡住明军的猛烈攻势。
    在古德富和赵奎的率领下,明军以三十余人伤亡的代价,终于彻底击溃了驻守在此地的清军,仅有十几名残兵在混乱中侥幸逃脱。
    古德富望着倒地的清兵,心中略感沉重,战士们的伤亡不小,然而现在已顾不上计较了。
    时间分秒流逝,邓章的生死依旧未卜,急需他们赶去支援。
    他留下十名战兵负责照看受伤的士兵,自己则带着主力队伍继续向前,赵奎也紧随其后,隐没进了前方黑暗的街巷之中。
    与此同时,张煌言在亲卫的簇拥下登上了东门城楼,高处的月光洒落,将整个复州城的轮廓映照得清晰可见。
    城内多处已燃起火焰,火光在夜色中明灭不定,宛如地狱的深渊在吞噬着这座城市。
    目之所及之处,硝烟弥漫,火光闪烁,交织成一片战火纷飞的惨烈景象。
    东门以西四百多步的东大街中段,巷战正酣,清军的抵抗仍旧顽强,他们据守在街巷的狭窄通道间,拼死与明军对抗。
    张煌言目光如炬,捕捉到南门和西门方向的火把在夜幕下移动,心知这是鳌拜调来的援兵,意图从两侧协助防守复州城。
    然而,即便清军逐渐败退,战斗依旧格外惨烈,汉八旗的士兵表现尤为顽强,其战力并不逊于满兵。
    而鳌拜作为统帅,指挥反应迅速,阵型部署巧妙,几乎无懈可击。若非赵奎提前提供了复州城的详细地图,恐怕明军的进展会更加艰难缓慢。
    不过,此次明军在东门部署了接近两万的攻城大军,攻势宛如惊涛骇浪般一波接一波。
    清军在承受了猛烈冲击后,只得一再后撤,试图重新集结的反击也屡次被明军击溃,甚至无法稳住步伐。
    东门的防线在明军压迫下逐步溃退,眼见局势逐渐倾向明军一方。
    西面的复州城大门附近,烈火已经熊熊燃烧,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宛如一片赤红的地狱,燃烧的建筑和断壁残垣在火光的映照下分外狰狞。
    南北两侧不断传来火炮的轰鸣声和城墙震颤的巨响,爆炸的橘红火焰照得城墙时明时暗,仿佛在诉说着战局的惨烈。
    张煌言站在城楼之上,聆听着城内外炮火交织的声音,凝视着战况。
    南门的明军并未发起有效的进攻,清军依旧在城墙上顽强阻击,每次进攻都被迅速回击。
    北面的战况与南门相似,清军在关键区域防守严密,使得明军的进攻迟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城楼下方,林昌峰骑马督战,神情冷峻,指挥若定。
    他身边的哨马来回奔走,不断汇报侦察到的各路军情,命令则迅速传达至城内各个明军攻势前线。
    林昌峰的指挥调度如行云流水,极为稳健,反映出他对全局的掌控与从容。
    火光下,复州城的轮廓逐渐显得残破不堪,激烈的巷战仍在持续,张煌言的目光如炬,观察着整个战场的态势。
    尽管清军的抵抗力强劲,鳌拜的援军也正在集结,但张煌言深知,他们的困兽之斗终将徒劳。
    在明军步步逼近的攻势下,复州的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张煌言冷静地扫视着战场,随即对身旁的副将下令道:
    “立刻派人传令南门和北门的部队,全力发动攻城。若一个时辰内还未见他们的大旗插上南北城楼,本将军绝不姑息!”
    “是,将军!”副将拱手领命,随即转身朝着身后的传令兵一阵低声吩咐,命令便迅速传达开去。
    此时复州的清军主力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门一带,以应对明军的猛攻。
    而南门和北门的兵力已被抽调得十分稀薄,仅能勉强维持守备,且还要分出人手抵御沿城墙攻来的明军。
    只要明军再多牺牲一些人,便极有可能攻破南北两门。
    这个局势之下,战果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是否有人敢于果断冲锋、执行命令。
    张煌言心中暗自冷笑,他要借这次机会,看看陛下所拨给他的两支大军在紧急关头对命令的执行力。
    战后论功行赏时,这将是决定他们地位的重要依据。
    副将沉思片刻,神色凝重地问道:
    “将军,是否现在就派人封住南门和北门?清军眼看已经支撑不住了,若是不封好,恐有漏网之鱼。”
    张煌言略微摇头,双目冷静如炬,断然道:
    “不必。城内尚有数千八旗兵,若突围,至少有数百人马。此刻再派人封堵已然太晚。何况,他们若真要逃,我们拦得住吗?
    他们的兵是兵,我们的兵也是兵,犯不着拿自己人的性命去堵截。”
    副将听了,默然点头,领会了张煌言的意图。
    这一刻,他深知将军早有周详谋划,也不再多言,将目光转向不远处正在紧张指挥作战的林昌峰。
    林昌峰,自淮河一役以来便屡屡表现出色,屡次建功立业,如今更是受重用,被朱慈烺委以重任,指挥最为精锐的一支新军。
    林昌峰指挥若定,英气十足。
    军中许多将领都对他的战绩和能力感到艳羡,而张煌言不仅没有半分嫉妒,反而对林昌峰的才干愈加欣赏,心中已然有了让他留在自己麾下的打算。
    张煌言清楚地知道,自己追随朱慈烺多年,军功累累,加之为人沉稳,善于谋略,能圆融处事,早已赢得各级将领的信服。
    而林昌峰也颇为服气张煌言的才智与人品,服从他的指挥。
    只是,这种心思,张煌言多少有些顾虑,毕竟最终决定林昌峰去留的权力,仍在朱慈烺手中。
    目光收回,张煌言继续关注战况。
    此刻,林昌峰正运筹帷幄,指挥手下分兵阻击试图从南北门增援的清军。
    南北两门是清军撤退的最后退路,为确保退路通畅,清军不得不多次调兵增援。
    但林昌峰洞察对手意图,兵分数路,连续拦截清军的增援队伍,使得清军援兵始终无法接近东门。
    林昌峰不仅设下阻截,还派兵实施多路迂回攻击,分散敌人防守力量。
    复州城内,四处战火连天,明军如疾风般突袭,给予清军的防线沉重打击。
    清军将士多处失利,防守的阵线逐步瓦解,城内秩序也陷入混乱。
    火光映照下,士卒们彼此看不清方向,敌我难辨,不少清军因此丧命在慌乱的冲突中。
    南北门的清军正面临多重打击,不断损兵折将,渐渐无力招架。
    林昌峰冷静观察战场局势,时而命令炮兵瞄准敌人的聚集点进行轰击,时而派出火枪兵进行精准射击,打乱敌方的阵型。
    清军眼看支撑不住,甚至已有不少人撤退,但仍有部分顽固分子死守城门,誓死不退。
    此时,张煌言再次转头看向林昌峰,心中不禁浮现欣慰之情。
    林昌峰的临阵指挥才能,以及他对大局的冷静判断,让张煌言愈发坚定了留下他的意图,若能将这样的人才收入麾下,复州之战后必能大展宏图。
    然而,张煌言心中也清楚,朱慈烺既然把林昌峰指派给自己,未必会轻易将他调走。
    再者,朱慈烺治军严谨,不轻易动摇,将领的安排绝非轻率之举。
    张煌言思索片刻,眉宇间却并无犹豫,似乎一切都已成竹在胸。
    复州之战,攻破南北门已是大势所趋,清军的溃败指日可待,自己也该着手准备战后的布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