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95章 关外敌情
    第295章 关外敌情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率领满清残余部队撤回关外后,与驻守辽东的关外八旗军会合,重新聚集了一支接近两万人的队伍。
    他们为了迅速补充兵力,还强行从东北各少数民族中征集了一些人丁。
    但其中真正能战的精锐不过一万五千余人,其他的都是十五六岁的新兵和五六十岁的“老兵”,还有一些被临时抓来的少数民族壮丁,根本无法胜任真正的战斗。
    除此之外,他们还从掳掠走的几十万百姓中强制征发了五万多包衣兵。
    这些人缺乏实战经验,几乎没有野战能力,顶多能用于守城。
    此外,还有沈永忠等部的绿营军一万余人,这些兵士战斗力稍强,出身于东江军,类似于尚可喜、孔有德手下的东江兵,都是战斗力相对强悍的部队。
    但是,面对这样的形势,满清已经失去了外藩蒙古的支持。
    蒙古部落早已不愿再为清廷出力,甚至暗中觊觎,想着什么时候来劫掠一番,报当年的仇怨。
    他们深知,如今满清内部空虚,早已无力支撑,更别提还想着征伐四方。
    多尔衮在撤退途中破坏了北直隶北部地区,又破坏了辽西走廊。
    而辽东已经是一片荒芜,经济凋敝、田园荒废。
    他们甚至将战火烧到了朝鲜,趁乱进行掳掠,劫夺了大量的火器和粮食,以为靠着这些战利品,便能暂时高枕无忧。
    然而,朱慈烺岂会让多尔衮如此轻松地脱身?
    他更不可能给满清任何喘息的机会。
    经过长达半年的精心筹备,朱慈烺已经集结了五万余大军,准备从山东出发,渡海直抵辽东,意在一举击溃满清的残余势力。
    到了当年的十月底,朱慈烺在南京远处便接到了张煌言从登州发来的急报。
    报中提到,辽东清军调动频繁,疑似分兵他处,形势十分异常。
    朱慈烺立即意识到,清廷极有可能派兵进攻朝鲜,一方面补充粮草,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征集朝鲜的火枪兵。
    但具体的作战部署依然不明。
    他虽然可以推测清军的总体意图,但无法准确判断具体的攻势何时发动、由何人领军、以及出动多少兵马。
    在这个时代的战争中,情报的传递极为迟缓,许多情况往往难以及时获悉。
    战前的情报收集更是困难重重,即便通过塘马哨骑勉强探得一些动向,也很难准确掌握敌方的真实兵力和武器装备。
    战争的迷雾使得决策者时常陷入黑暗,只能依靠模糊的推测和有限的信息作出应对。
    不过,朱慈烺早已料到满清不会甘心退缩。
    多尔衮在退回关外时,虽然拼凑了两万余军力,但其中一半以上皆为老弱残兵,新兵居多,战斗力有限。
    相比之下,朱慈烺的军队虽经集结训练时间不长,但士气高昂,兵员素质相对较好。
    而且,由于朱慈烺的大明政权已经逐渐稳定,财政状况也有所好转,军中的武器装备和物资补给也比清军更加充足。
    此时的多尔衮正在孤注一掷,想通过打击朝鲜来缓解自己在关外的危机,甚至意图利用战利品进一步稳固满清在东北的根基。
    然而,朱慈烺的步步紧逼,迫使他必须分散兵力应对,这使得他难以集结足够的军力来维持全线的防御。
    朱慈烺的计划不仅仅是击溃多尔衮的残部,他更希望通过这次辽东远征,彻底摧毁满清的势力根基。
    为此,他特意选用了训练有素的水师,准备渡海而攻。
    战局瞬息万变,而朱慈烺的远征计划虽然准备充分,但也充满了风险。
    辽东的地势复杂,加之敌我双方信息不对称,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情况。
    但只有彻底解决满清问题,才能为大明的复兴扫清最后的障碍。
    而就在辽东局势紧张之际,远在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
    外藩蒙古不愿再受清廷压迫,趁着清军被迫分兵的时机,悄然集结兵力,准备再次进犯满清控制下的领土。
    多尔衮此刻的局面,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内外夹击之下,他手中残余的兵力再也无法支撑全面防御。
    这是击败满清的最佳时机。
    他命令张煌言抓紧时间,加速远征部队的集结,同时不断派出哨探,进一步刺探清军动向。
    随着局势的逐步明朗,朱慈烺已经下定决心,要在辽东战场上,一举灭掉满清。
    不敢,辽东的局势始终复杂多变,尤其是与朝鲜隔海相望,距离遥远,且辽东与关内之间尚有大片荒无人烟的地区,信息传递往往滞后,许多情报无法及时获知,只能等事情发生之后再做判断。
    如今,清廷已经在辽东展开了一系列的部署。
    多尔衮逐渐加强了他对辽东的控制,但复州、盖州等地的防御却仍然只能依靠少数正规野战军,以及一些被迫协助作战的包衣奴兵。
    粮草供给始终是个难题,前线补给十分紧张。
    这些依附清廷的地方势力,早已成为八旗军的一部分。
    清军的主力已经在之前的战役中溃退入关,这些人对再次入关的希望近乎渺茫,但他们依然选择留在清廷旗下。
    只是,依靠这支临时拼凑而成的军队,能否抵挡住朱慈烺麾下大军的突袭,恐怕谁也没有把握。
    可以说,当前的局势远比几年前更加危急,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朱慈烺的水师依旧强大无比,尤其是在投放兵力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一旦清廷稍有不慎,极有可能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
    正因为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才不得不加快脚步,提前两个多月将兵力部署在复州、盖州一带,试图尽早占据战略优势。
    而另一方面,朱慈烺早已筹划了对辽东的全面进攻,并且部署了与多尔衮所率的清军八旗主力展开决战的计划。
    明军目前士气如虹,调集各地徭役民夫,发放粮草和赏钱,全国各地征集来的十几万民夫正全力以赴,修筑工事、准备粮草,整个决战的准备工作几乎未遇到大的阻力。
    可以说,明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等决战的号角吹响。
    在这次战役中,张煌言的中军再次被列为主攻部队之一。
    朱慈烺对各地防务安排得当,他从各军中抽调精锐兵力,组成了一支新的部队,以此增强正面作战的力量。
    这支新军既能承担主攻任务,也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支持。至于常登贵和陈福所部人马,朱慈烺则将他们安排在侧翼,承担牵制清军包抄的任务,同时充当决战时的预备队。
    由于中原大战消耗了大量兵力,朱慈烺手中的兵力已无法按编制对辽东发起全面征讨,因此他必须进行兵力重组,以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为此,朱慈烺特别强调了火器的运用。
    他计划将大军中的火器部队与弓弩手、步营战兵进行紧密配合,采取协同作战的方式,通过多兵种的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这一策略不仅是为了弥补兵力不足,更是为了应对清军的野战能力。
    朱慈烺深知,清军在野战中的战斗力极为强悍。
    如果贸然深入敌境,尤其是在辽东盖州以北一带,他对明军主力的发挥仍抱有一定的顾虑。
    辽东的地理环境复杂,尤其是盖州以北的山区地带,地势险要,气候恶劣,作战条件极为不利。
    朱慈烺虽然掌握了局部优势,但也不得不谨慎行事,他需要确保大军的后勤补给不被切断,同时还要时刻警惕清军的反扑和包围。
    毕竟,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并非等闲之辈,他们麾下的清军虽经多次战败,但残存的八旗精锐仍具备一定的战斗力。
    尤其是在防御战中,清军善于依托地形展开持久战,这让朱慈烺不得不更加慎重。
    而朱慈烺不仅仅是在应对清军的防御部署,更是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措施,逐步削弱清廷的控制力。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通过削减包衣势力的权力,挖掘辽东地区的潜在支持者。
    在战争中获得更多的内应和情报支持,才能为即将到来的决战铺平道路。
    这一战,明军终究是占尽优势的,
    只要朱慈烺能抓住时机,正确运用手中的资源,便有机会彻底摧毁清廷在辽东的势力,将大明朝的版图重新延展至东北。
    这场战役的胜负,关系到大明能否彻底复兴,也关系到朱慈烺能否真正实现他心中那伟大的国家愿景。
    如今,朱慈烺的部署堪称天衣无缝,每一步进攻防守的策略,他都和手下将领反复斟酌推敲,力求稳妥,不急于求成。
    现在,时间站在他这一边,拖得越久,对他越有利。
    经过长期的努力,大局已经逐渐转好,形势愈发明朗,清军极有可能在这样的消耗战中被拖垮。
    因此,真正着急的,反倒该是清军,而不是他。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统帅,多尔衮自然深谙这一点。
    他非常清楚,明军在中原大战后,短期内不具备动员十万以上大军的能力。
    眼下,在山东至辽东一线,双方已经对峙了将近三个月,兵力的部署不断调整。
    但除了李霄林率领水师攻占了辽东的旅顺口,以及渤海的几座岛屿外,双方的主力都未见任何实质性的攻势。
    其中的原因很明显:这一战,朱慈烺可以承受失败,但多尔衮绝对不能。
    若朱慈烺失利,大不了来年重整旗鼓再战。
    然而,多尔衮若败,不仅军事声望扫地,且他积累的种种罪责将一并算在头上,甚至连他的地位与性命都可能不保。
    因此,多尔衮为稳固后方,紧急征调了十余万被掳的百姓,在盖州与复州外围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这些工事包括羊马墙、拒马枪、陷马坑等障碍,还布满了鹿角木和铁蒺藜,防线严密。
    为应对明军的野战进攻,多尔衮在最为重要的盖州城外设立了十座大营。
    每座大营的外围都挖掘了一条宽达二丈的壕沟,壕沟的内侧加固了木质城墙,并以沙土夯实。
    城墙上开凿炮眼,砖石内壕中安置火炮,层层防御。
    而壕沟的外侧则竖立着密集的木桩,这些木桩之间用长钉相连,构成坚固的防线。
    木桩外部,还铺设了竹签、荆棘和铁蒺藜,堪称铜墙铁壁,几乎无懈可击。
    与此同时,朱慈烺凭借水师的优势,以沿海占领的岛屿为跳板,持续通过侦察哨兵和密探刺探清军的布防情况。
    经过一个月的侦察,明军高层也对多尔衮的防御工事有了一定了解。
    面对如此严密的布置,想要通过突袭一举击溃清军,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此,明军的指挥官们不得不重新调整战术,决定将主要战力集中在野战上,力求在开阔地带与清军展开正面决战。
    朱慈烺十分清楚,在这种局势下,强攻多尔衮的防线无异于自取其辱。
    多尔衮固守的策略,使得他的防线如同一堵无法穿透的铜墙铁壁,而朱慈烺并不打算贸然发动攻势。
    相反,他决定继续拖延时间,进一步消耗清军的兵力和资源。
    时间对他来说是一把最有力的武器,而多尔衮所面对的压力只会与日俱增。
    为了继续施压,朱慈烺命令水师不断骚扰清军的补给线,切断他们与后方的联系,迫使清军在防御工事之内困守待援。
    与此同时,明军也在积蓄力量,调整阵地,逐步拉近与清军的距离。
    朱慈烺并不急于发动决定性战役,清军的后勤补给一旦出现问题,他们的阵地再坚固,也无法长时间支撑下去。
    多尔衮同样明白这一点,他的防线虽然牢不可破,但粮草补给却成了他心头的大患。
    清军无法长期维持如此规模的防御工事,后勤压力越来越大。
    尽管他拼命调拨物资,但面对明军的不断骚扰,清军的补给线随时可能崩溃。
    而一旦补给断绝,这些防御工事就会成为清军的囚笼,将他们困死在坚固的阵地内。
    多尔衮无力改变局势,他不得不继续在防线内坚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包围圈只会越来越收紧,而清军的处境则会愈发艰难。
    朱慈烺并没有急于发动总攻,他要让多尔衮在无声的战场上慢慢溃败,直到无法支撑为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