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7章 蠢蠢欲动的绿营军
    第227章 蠢蠢欲动的绿营军
    夜幕下,宜城南面,殿前军各部大营皆是一片灯火通明,营地四周的火盘,灯笼星星点点,一队队巡逻的士兵正四处游走,俯瞰而下,宛如一片地上星海,璀璨绚烂。
    多尔衮和阿济格所领的清军主力,此时正在襄阳城内和鹿门山南面,距离宜城有一定的距离,而汉江西岸,宜城北面,河网密布,西面高山横亘,八旗马甲难以迅速行动,无法直接威胁到殿前军。
    不过,现在汉江东岸,鹿门山和大洪山北麓之间的丘陵群和荒村之中的黑暗地带,依旧不时传来打斗搏杀,嘶吼惨叫的声音,这是清军派出的斥候遇到了殿前军的伏路兵,亦或者是殿前军的哨骑遭到了清军伏路兵的埋伏。
    这样的搏杀声如今越来越激烈,清军虽然马上要撤了,但多尔衮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是继续按照原本的计划,派出大量斥候和殿前军的哨骑对战,使得东岸的殿前军哨骑完全处于劣势之中。
    而与此同时,朱慈烺已经开始带着常登贵夜巡军营,这是他在大战前的习惯,不亲眼看一看麾下的大军,他始终不放心。
    殿前军各部,以及忠贞营的战时军纪都非常严苛,特别是夜间,各部为了防止偷袭,便是巡营夜号都不一样,而且每晚都需要更改。暗哨一旦发现不对,便会立即拉响警报,各处值守的士兵也将第一时间进入战斗状态。
    而若是在这中间发生了误报的情况,当前值守的带队军官,还有犯错的士兵,都一律要扣饷降职。
    不过,殿前军各部皆是训练有素,军纪严苛,挥师北上的数月以来,几乎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意外情况。
    在林昌峰亲自答过天武右营的“夜号”后,朱慈烺一行人随即便来到了营门后,他们需要按照军律上的要求,接受了值守军官的腰牌检查。
    当然,朱慈烺身为一国之君,终究是不一样的,他是在整个营门全体值守士兵的行礼中,进入了营房之内,并在里面简单检阅了今晚执勤的军法官。
    而大营内,军法官和训练的士兵正在不断巡逻检查,现在大敌当前,他们巡查的频率比平时要高不少,主要是得严防失火,聚众,以及奸细和突袭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朱慈烺很快就来到了天武右营的营官大帐,然后便和常登贵继续刚刚正讨论着的话题,他缓缓开口道:
    “登贵,你说多尔衮什么时候才会作出明确的反应?”
    “陛下,臣以为,或许得等到陈提督在汉中击败了吴国贵和李国翰,或者是丁国栋等部逼近西安城。孟乔芳如今手下几乎没有可靠的兵马,距离众叛亲离,全军败退,只是时间问题。
    而陈提督和高将军,再加上李定国,刘文秀的兵马,即使汉中的守将是吴三桂部下的悍将吴国贵,结局应该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多尔衮现在无非是在等待潼关战事的结果。”
    朱慈烺想着原本历史上孟乔芳的表现,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担心,吴国贵现在应该还没有原本历史上三藩时那么强,少打了那么多年仗,终究是不同的。
    “汉中的战事到底什么时候能有个明确的结果,就看陕西的那些绿营军,甚至是吴国贵,李国翰这些将领的选择了。”常登贵紧接着又道:
    “那些绿营兵现在看似还团结一体,但岳乐在分水岭败亡之后,实际上已经各怀心思,如今就是鞑子的八旗甲兵都打不过咱们,他们根本没胆子和咱们较量。
    只要吴国贵和李国翰一败,陕西各地的绿营兵,应该就会立即反正投降,绝不会和以前那样,敢和朝廷谈条件了。孟乔芳手下就那点人马,还要分兵多处,他绝对坚持不了多久。”
    朱慈烺听罢,点了点头,孟乔芳,吴国贵和李国翰虽然都是能人,但在真正的大势面前,他们的所谓能力,其实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现在,山东,北直隶等地的义军行动相当迅速,而且打的都是反清复明的旗号,这多亏了当初锦衣卫支援,张名振和黄蜚在海上,也是节节胜利。”常登贵眼见朱慈烺点头赞同,随即又笑着说道。
    朱慈烺想到这些捷报,心中也十分振奋,清廷的溃败其实早就超出了他的想象,特别是“分水岭之战”的胜利,完全就是意外之喜。
    要知道,满清以小族御大国,本身就是一次没有容错率的意外,其一旦失去了军事倚仗,无法威慑千千万万的汉人,这个半奴隶制半封建制的政权,距离土崩瓦解,就不远了。
    “多铎和济尔哈朗那边有什么新情况?”朱慈烺想了想,又问道。
    这两个人一个在山东,一个在北京,天津,他们的行动其实也会影响到多尔衮的判断,特别是济尔哈朗。
    “张名振现在暂时还没收复天津,但他正在收拾兵马,只是他的部下大部分都是水兵,虽然在此前的登陆大战中歼灭了两路绿营军,但最核心的战兵,也损失不下,现在应该刚刚和黄蜚在海上会师”
    常登贵顿了顿,又继续说道:
    “至于山东多铎方向,高杰和黄得功的进展还算顺利,但他们缺乏攻克大城,与八旗马甲会战的实力,多铎不是陛下的对手,但却不是他们能轻易对付的。”
    “张名振部在天津愈挫,损失恐怕不小,短时间内无法恢复,这两路兵马应该是暂时指望不上了,济尔哈朗还是不可小觑的!”朱慈烺语气中有些可惜,但这就是战争,有胜有负。
    不过,大明当前的军队,基本上都实现了标准化,成体系的训练模式,即便是水师,也有内河水兵作为预备队,不同队伍之间的重新整合,并不像传统军队那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磨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换言之,只要给朱慈烺一年时间,他便能再造一支水师出来,郑森其实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乖乖回到福建,去收拾自家老爹的。
    毕竟,在这个军人职业化,训练极度复杂,需要多兵种配合作战的时代,郑森知道,即便是在海上,他也无法和朝廷对抗。
    “这几个地方,无论是哪一个,只要取得突破,多尔衮都必定会退兵。”常登贵顿了顿,又道:“臣觉得,他一定能看的清楚这一点,领兵北撤应该很快了。”“嗯!”朱慈烺点了点,他其实也是这么想的,但战场局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他的判断也需要获得支持,才能坚定。而现在,听了常登贵的话,他随即眯着眼,笑了笑,又道:
    “多尔衮若是要撤,一定会有所动作,不可能瞒到最后一刻,但他一定提防朕,提防得紧,必定会想方设法,防止朕偷袭。而这里面,襄阳必定是重中之重,给朕死死盯住。”
    “陛下英明!”
    .
    “轰!”
    黑暗中,鹿门山南麓的平野上,一团火光突然闪现,但又很快熄灭,残留人眼的幻影伴随着凄厉的嘶鸣惨叫声,朝着四周传播开来,又一个清军的哨骑踩中了殿前军埋设的地雷。
    不过,这样的事情,并非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漆黑的旷野之上,除了这些不时传出一声的杂音之外,宽阔平坦的野地里十分安静。北面的几个清军大营,同样是灯火通明,篝火遍布旷野,清军同样在小心地提防着明军可能的夜袭。
    当然,两支军队都完全没有这企图,因此除了一些神出鬼没的哨骑之外,明清双方都没有在对方戒备森严的情况下,轻举妄动。大部分夜晚,都只是在这样不时响起,平平无奇的爆炸声中过去。
    与此同时,无论是清军,还是明军,都无法依靠少数伏路军和哨骑,封锁如此宽阔的正面,因此双方都能通过斥候和夜不收,侦探到对方的不少情报。
    只不过,这样的情报最终有没有用,就很难说了!
    而这个时候,襄阳城内,名义上以洪承畴为首的那些绿营军将领们,同样也是焦头烂额,他们和尚可喜一样,都在想着自己的退路。
    这其中,南一魁,董学礼,张大元等人皆是手握兵权的大将,都在其中。
    不过,他们现在虽然名义上都尊奉洪承畴这个所谓的汉官头子,但这次密谋却将对方直接排除在外了。
    毕竟,在这个乱世之中,手握兵权才是真的,多尔衮也提防着洪承畴,只是给了他名,并没有给他实,本质上还是需要这个汉官给自己出谋划策而已。
    “咱们若是就这么降了,明帝真的不会追究咱们之前的做的事吗?我担心他最后要杀咱们立威。”董学礼听完南一魁的怂恿,心里还是觉得不踏实,他原本是明军,之后又成了顺军,现在是清军,这身上的罪要是论起来,砍头砍三轮都不够。
    不过,在场的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南一魁原本是明军副将,李自成攻下陕西之后,他便立即投降,成为大顺的参将,而后还投靠了鄂尔多斯部,并在在此后迎降阿济格,协助招抚延绥东路。
    而当阿济格从陕西北向进军延安时,南一魁充当了带路党,为清军效劳,同另一明军降将杨镇邦一道,在清军南击延安时协同作战,这才在第二年得到宁夏总兵的官职,并抬旗。
    “老子和你一样,来来回回,各方都投了个遍,老子都没怕!”南一魁虽然话中带着怒气,但依旧极力克制着声量,他环视一圈屋内的众人,厉声道:
    “现在鞑子却是是大不如前了,咱们反正也确实有些迟了,但明帝还没打完鞑子呢,不会在这个时候对付我们的。而且,鞑子还有那么多骑兵,明帝最后能不能打得赢,恐怕还得两说呢!”
    “这个倒是,咱们现在若是能反正,还是有些用处的,明帝应该不会轻易杀,我听说王辅臣投了之后,也没死。”张大元也随之赞同道:
    “不过,我倒是觉得,明帝最后一定能赢。四年前那样的局势,明帝都扛下来了,现在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这些国家的膏腴之地,都在明廷的手里,北伐是迟早的事情。”
    董学礼听罢,也随即赞同道:“这天下必定还是大明的,就是咱们现在剃发扎了辫子,算是选错了。”
    而这个时候,南一魁看到董学礼这么悲观,又继续分析道:
    “他娘的,老子就不信老子手上有兵,反正还会被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明帝都必然会留着咱们,甚至还会委以重用。”
    “对,现在除了洪承畴那老家伙,谁反正了,出去都能有一条活路。”张大元听罢,也在一旁支持道。
    他原本是多尔衮派来监视洪承畴的,同时还得到了其他满洲亲贵的叮嘱,但现在眼见局势不对,也已经有了反水的企图。
    毕竟,清廷马上就要败了,而且看起来几乎没了挽回的可能,只要还有一丝一毫的希望,他们这些汉人,都不可能跟着满人回关外。而且,他们都很清楚,满人指不定都没打算带他们。
    换言之,他们到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别无选择了,如今讨论反正,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如何反正,而是反正之后,有没有活路。
    “而且,咱们若是不反的话,到时候那些狗鞑子一定会派甲兵在咱们后面督战,让咱们去当炮灰挡住明帝的强军,那还不是个死?咱们必须把精锐集中起来,尽可能保存,然后见机行事。”
    南一魁眉头紧皱,随即又道:
    “多尔衮应该没几天就要出兵了,到时候打起来,咱们又不用独自应对鞑子,绝对是有活路的,那些所谓的鞑子甲兵,和咱们的精锐其实也就是半斤八两,咱们突然袭击之下,他们绝对打不过咱们的兵.”
    经过南一魁的一番复习,他麾下的心腹军官,以及原本还有些怀疑和担心的董学礼等人,也都信服了,纷纷点头,心中的疑虑消除了大半。
    但现在,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寻到合适的时机。否则,在数万八旗马甲的监视下,他们的任何轻举妄动,都是自寻死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