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大人物眼中的大人物(这章涉及许多情节,较为关键)
之后,《小鞋子》影片的主角团全部补齐。
小男孩阿里找了疆省一个小男孩,之前从来没演过戏,余切也不认识。阿里的父亲找了阿尔斯郎,这个男演员是疆省表演班的班长,有天余切发现阿尔斯郎在看武侠小说,一见到余切,阿尔斯郎结结巴巴的分享起他对于小说改编的见解:
“余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我有个想法想告诉您……”
余切一下反应过来,阿尔斯郎是后来著名的少民导演,《江南书剑情》、《戈壁恩仇录》等一系列电影的未来导演。
这成为一个契子,余切发现他错过了许多后来的知名人物;有位叫乌力克的女演员想要拿个角色,被余切婉拒,然后才有人告诉余切,乌力克出演过《阿娜尔汗》——这个同名作品,下一次重新被翻拍,是迪丽热巴来拍摄的。
然后,跑龙套的居来提和达列力汗似乎是后来的国家一级演员,天山制片厂和内蒙制片厂的中流砥柱;谢晋要了一个叫“姜小军”的年轻人来当助理,姜小军不仅在《小鞋子》做助理,还在《末代皇后》中出演溥仪一角,还是话剧团的演员,身兼多职。
当姜小军来片场时,余切一眼认出来了,这是后来的导演姜纹。
而姜纹也很快搞清楚了剧组的排序,姜纹一见到余切就道:“余哥,你有啥要吩咐的,谢导都跟我说了,让我听来的时候就听你的。”
余切笑道:“我不是比你小吗,姜纹,哦不,姜小军。”
姜纹一拍大腿:“诶,达者为师。你又是芥川文豪,又是泰王勋章什么的……你是这个!”姜纹伸出大拇指。“我是姜小军,我也是姜纹,我和我兄弟都改名字了,一个文,一个武。”
“姜纹,你和我处的近也没什么用,我基本上不来剧组。”
姜纹瞪大眼睛道:“此言差矣,只要你来,从此以后,余哥你去哪我去哪。”
姜纹直接心甘情愿做了余切的小弟,还没有管谟业有骨气!
现在唯一没有确定的角色是“阿里妹妹”,需要一个极其天真善良的女孩,剧组一时间竟然没有找到。谢晋给余切看了一位来自沪市制片厂的小女孩照片:“这个女演员叫沈洁,你觉得行不行?”
“这不是个沪市人吗?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喀什。”
“是沪市来的。”谢晋点头道,“但是我们找不到那么好的当地小演员了,这个女孩才能演出纯真的感觉,她在《城南旧事》里面演小英子,是主角呢!”
余切无奈道:“你要让沪市小女孩来演阿里妹妹,我们就要对剧本做出一些改动了。比如阿里的家庭是个重组家庭,或者他这个妹妹来自于内地的远亲……这种改动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谢晋说:“电影和小说很不一样,这个小女孩的眼睛漂亮、纯粹,我们太需要这样一个小女孩来演我们的戏。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像小英子一样可爱的小女孩,我们就可以达到效果,但我们找不着……”
“小英子”于是从沪市大老远赶到京城来,却在面试的前一天,得知余切并不中意她,伤心的大哭起来,耽误了第二天的面试。然后“小英子”的父母反而找到余切赔礼道歉。他们害怕余切因此觉得这个小女孩不礼貌,不专业。
谢晋也鼓励“小英子”向余切争取机会,就像是鼓励一个婴儿向将军敬礼一样,谢晋说:“英子,只要余哥哥同意你出演电影,你就可以去喀什玩去了……以后啊,你小伙伴看的书里面,你就是那书里面的人。”
其他人也都来鼓励她:“《小鞋子》就像是《城南旧事》一样的片子,它是影响了一代人的好小说,好电影,错过了它,以后一辈子都要后悔的。”
“小英子”年纪太小了,模模糊糊的还不知道有啥意义,但是她父母都知道这个片子十分重要,好说歹说,发动了许多人来哄好她。余切答应给“小英子”一次排练的机会,“小英子”就破涕为笑,随后果然表现得极为优秀,余切只好改了剧本。
然后,“小英子”和“小英子”的父母,又找到余切赔礼道歉,为了“因不完全符合原著形象,增加了余切的工作了”而向余切道歉。
这让余切有点尴尬了:他明明还活着的,大家却用一种对待珠宝一样的心态,对待他的作品。
就好像一点点事情,就能让余切勃然大怒一样,就是对他的小说很不尊敬一样。
都怪徐驰《人们想要成为余切》那篇报告文,害得我被传得越来越匪夷所思了!
剧组筹备后,分成了两条摄制组,一个在京城拍摄室内场景,很快就结束,另一个在喀什拍摄主要的镜头,需要用到天山制片厂一大批演员,请到他们来合作。
宫雪也从沪市飞往京城,受到谢晋的邀请,她将要出演其中的女教师一角。余切写这一篇小说时,把教师改成了汉人,这更符合当地的情况。
喀什是一个少民占绝大多数的地方,但是在学校等地,还是有很多内地来支援的教师。
时间紧,任务重,宫雪破天荒的乘坐飞机来京城,她仔细打扮了一番,提着小皮箱,看上去像极了九十年代那些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
然后她就这么出现在余切面前:“余老师,我们又见面了。”
余切觉得奇怪啊:“宫雪,你是金鸡华表的双料影后,你怎么来演这部戏了?”
宫雪反而道:“余切,我演这部戏是占了便宜哩。你以为你占了我的便宜?他们都说,肯定是你特地选中我的,因为我们之前认识过。大家都很羡慕我。”
宫雪还说:“如果我们再去一次老山前线,你这一次就会发现了,你比我要受欢迎得多。”
“朱世茂、冯拱他们俩今年又去了前线慰问,我有一次碰到他们,他们说越南人已经禁止了你的任何小说,但是他们还是忍不住看……而且现在战事不像之前那么紧迫,我听说有些靠得格外近的阵地,他们甚至会互相交换小说来看。”
“有这么一个规矩,只要竖起了余切的小说,就像是扔过来果一样,是一个和平讯号……越南底层士兵已经对这种无休无止的地道战厌烦了!他们想尽办法偷懒,怠工,然后看小说,打扑克,大家很默契!”
宫雪知道的还不算多。也是在这个月,全军召开了第一届军文艺作品评选,余切《未婚妻的信》、《死吻》同时入围。他仍然是那个最受爱戴的军旅作家。当余切踏入颁奖现场时,两侧从首长到一线的战士们,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
于是,余切那一部始终没能写完的《血战老山》被再次提起。
原先《军文艺》的主编刘家炬和《阮氏丁香》作者徐怀忠找到余切,希望他把《血战老山》这一本书快点写出来。“余切,你都有时间拍电影了,怎么还没写完啊。到底什么时候才写完。”
余切苦笑道:“我看起来是闲得去拍了电影,其实我哪件事情都没做好。教书也没教成功,最近也没写出新作品。”
徐怀忠是管谟业的恩师,管谟业是写军旅文学起家的。余切主动提起了管谟业,说“他像是一头倔驴,他真的很有能力,但总是往一个方向走,也不管这个方向是不是被人认可。”
徐怀忠为管谟业辩解:“我写《阮氏丁香》的时候,也面临很大非议呢,文学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儿探索出来的,有时候过于超前,但不能因为这个,就判了一个人的死刑!”
好吧。但是老徐啊,你不知道,你这个学生将来有多厉害啊。
譬如你的小说《阮氏丁香》成为国际认识这一场邻国冲突的唯一小说,而这小说却偏偏是那一个有些非议的——恐怕你也会很难绷的,甚至后悔自己写过这样的小说。
刘家炬忍不住的,很自然的发问:“余切,你为什么对管谟业有这么大意见,他的老师虽然在这里,但我说句实话,他是远远不如你的,你是什么?你是泰王勋章的作家,你是芥川文豪……你是我们全军最欢迎的战友,前线都流传你下猫耳洞的传说!以你的身份,和他斗气,我是感到很奇怪的,他和你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人。”
但管谟业将来拿了诺奖啊。要论荣誉,这个自诩不允许说话的“小黑孩”是中国文坛在世界的独苗。你们都太小看这个“小黑孩儿”了!
徐怀忠却也说:“余切,你只要随随便便写出一篇文章,你就会远远的超过他。就算你现在站着不动,再也不写一个字了,绝大部分作家也永远赶不上你两三年写出来的东西。”
“你是爆炸的超新星!是我们投下来的超级核弹!”徐怀忠沉寂片刻,忽然道。
但没有人觉得徐怀忠言过其词。
“就连敌人,在你拿到芥川奖之后,也默认了你是那个‘越过国境线’的传奇。他们虽然不允许看你的小说,但如果被抓到真的看了,也并不会处罚。因为你写过的东西是那么好,如果这是一场战斗,那你早已经打到了大本营!抓住了他们的心脏!”
这话忽然让余切的血沸腾了!他感到自己的太阳穴鼓胀,那种因为获得“芥川奖”,拿到百万稿酬之后的懈怠,渐渐消失了,他重新燃起了对荣誉的渴望!
余切从万县骑自行车投递自己的第一份文稿时,他那时准备将写小说作为自己的一个过渡,发家致富的性价比选择,而此时此刻,他忽然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一职业,他不能再离开它。
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奖项,管谟业写的《白狗秋千架》也只是一个开始,军旅文、赛博朋克、文学研究,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崩溃……即将到来的还有无数大事件,他怎么会顾得上改造管谟业呢?
有他在,就算管谟业再一次获得诺奖,又如何呢?
谁才是那个传奇?
徐怀忠询问余切的《血战老山》写了多少万字,余切说已经五十多万字。
“啊!”徐怀忠顿时就不奇怪了。“你这是要完成一部旷世巨作!”徐怀忠没有丝毫的疑问,他已经认为余切必然有这样的能力。
徐怀忠,这个管谟业的恩师,无比诚实的说:“徐驰那一个报告文我看了,《人们想要成为余切》,是啊,我也想要成为你。他说你做饭、运动……通通都有天赋,但你最擅长的还是讲故事。如果我有你那样的能力,我情愿用剩下的全部时间来交换!”
历史上,徐怀忠一辈子死磕军旅文学,后来创作出20多万字的小说《牵风记》,前后用了五十二年,他也成为茅盾文学奖上最年长的作家。获奖时,他已经89岁,几年后便与世长辞。
这是不是有些命运无常?
能抓住命运的人,毕竟是十分稀少的。
余切此时才意识到他渐渐积累了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力。这些将来的大人物,现在都觉得他是最厉害的人之一。正因为这样,谢晋在前期拍摄时,只要遇到任何和余切小说原著冲突的事情,立马就会问余切:“这样行不行?”
“行!”
谢晋还会再详细解释一遍,确认余切这个门外汉搞清楚了,再问一次:“这样行不行?”
“我觉得可以了,行。”
谢晋才能放心。
“我们这部戏是你的小说来创作的,部分投资也来自于慈善行动的筹款,而这一个拍摄任务,是组织上交给我们沪市制片厂来完成的……没有你,从各方面来讲,都不可能有这个电影。”
这种事情发展到登峰造极的一步,就是《大众电影》前来拍摄封面。余切因为在文学院上课,迟到了两个小时。谢晋于是向《大众电影》的团队提议:“我们延后两小时拍摄,因为余切还没有来。等他来了,我们再拍。”
《大众电影》竟然也同意了,一点儿也不觉得摆谱,也不敢去文学院把余切拉出来。
他们说:“余老师在上课,他说的话,讲的东西,难道是废话吗?我们不能打扰他的思路。”
大家等待了两个小时,等到余切来的时候,也没有一句怨言,反而高兴道:“余切还是挤出时间来了!我们这个照片要拿去面向全国观众,将来还要做成日历、明信片……如果没有余切,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终生的遗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