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21章 不宜兴兵
    第321章 不宜兴兵
    赵孝骞终于明白,今日为何赵煦要在枢密院召见他了。
    原来大家要聊的正事是辽骑袭边。
    枢密院正堂的第三把交椅,显然是为他准备的。
    签书枢密院事,枢密院的第三号人物,前面加了个“领”字。
    本来是虚衔,但从今日赵煦给他准备的椅子来看,或许这个“领”字很快就要去掉。
    同时这把椅子也是含蓄地给曾布和许将传递了一个信号,赵煦已有意让赵孝骞掌枢密院实权了,你们最好识相点,不要给我哇哇叫。
    当然,从曾布和许将此刻的表情来看,对于赵孝骞坐这把椅子似乎没有太多抵触,或许满朝文武心里都有数,自从赵孝骞被封为签书枢密院事后,前面这个“领”字是迟早要去掉的。
    如今的官家,在新旧两党争斗激烈之时,却将赵孝骞扶持起来了,这说明什么?
    除了新旧两党,官家还需要借助宗族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持朝堂的平衡,让新旧两党争斗之时不会失控。
    如果失控了,朝堂上的第三股势力皇室宗亲就会介入,当初赵煦让赵孝骞掌控皇城司,不是没有来由的胡乱任命。
    能当皇帝的人都不简单,赵煦对赵孝骞除了宗亲兄弟之情,以及赵孝骞确实有本事有能力之外,他的宗亲身份也是赵煦决定重用他的原因之一。
    目前来说,或许赵煦最信任的不是新党和旧党,而是赵孝骞这个宗亲兄弟。
    赵孝骞坐在属于自己的椅子上,面带微笑,沉默寡言。
    虽然是枢密院第三号人物,但他没兴趣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谈,这个时候应该是大佬们发光发亮,而他这个小卡拉米,负责应援打call扮演脑残粉就好。
    事情不复杂,小股辽骑袭掠大宋边境的村庄,杀了数十个百姓,抢了一些财物牲畜和粮食。
    大宋的边军未得朝廷军令,不敢越境杀敌,毕竟澶渊之盟后,两国的和平来之不易,辽人虽然坏了规矩,但大宋这边却不知朝廷是个什么态度。
    若是朝廷决定忍下这口气,边军追击辽骑就犯了大错,谁也担不起责任。
    赵煦抛出话题后,枢密院使曾布道:“官家,小股辽骑袭掠边民,或许只是偶发事件,臣以为不宜小题大做,当以息事宁人为妥。”
    赵煦含笑看了他一眼,道:“曾先生的意思是,此事作罢便了?”
    曾布摇头道:“倒也不是作罢,而是以外交方式解决,臣以为当遣使入辽国上京,质问辽骑袭边的意图,是否有撕毁澶渊之盟的打算,若否,此事作罢,若是,大宋厉兵秣马,准备与辽国开战。”
    此言一出,在座的除了赵孝骞,众人皆点头。
    曾布的法子其实算是很稳妥,也很理智了。
    如果拿到朝会上说,或许绝大部分的朝臣都会同意这个谏议。
    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大宋从君臣到百姓,都很重视澶渊之盟。
    他们希望澶渊之盟能够世世代代遵守维系下去,这种三分天下的形势,对大宋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后人皆谓澶渊之盟对大宋来说是丧权辱国,历史课本里提到每年的岁币就气得牙痒痒,但如今的现实是,大宋的朝臣和百姓其实并不反感每年的岁币。
    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朝廷每年费五十万两银子和丝帛,来换取大宋一整年的和平,这笔买卖真的很划算。
    相比大宋每年岁入上亿的国库收入,区区五十万两算得什么呢?更何况大宋的文人为了挽尊,将“岁币”改成“岁赐”。
    于是,和平有了,尊严也有了,尽管是关上门自嗨,但和平是实实在在得到了的。
    曾布的想法其实是代表了绝大部分宋人的,如果可以,没人愿意选择战争。
    曾布说完后,赵煦笑吟吟地将目光望向许将。
    许将是枢密院的二把手,知枢密院事。
    见赵煦的目光望来,许将也垂头道:“官家,臣附曾使相之议,辽骑袭边,大宋遣使诘问辽国便可,不宜因此事而兴刀兵。”
    赵煦神色不变,脸上一直带着笑,但赵孝骞与他相处久了,却能看出此刻赵煦的心理有点不爽,对两位使相的答案并不满意。
    于是赵煦又将目光望向赵孝骞。
    “子安可有高论?”赵煦笑吟吟地道。
    赵孝骞苦笑道:“官家,臣知道大宋的火器给了您底气,官家的意思是借此事与辽国小小交锋一次,试试咱大宋火器的斤两。”
    赵煦这回是真的笑了:“哈哈,子安果然懂朕。”
    赵孝骞却摇头道:“臣让官家失望了,臣与两位使相的想法一致,此时不宜对辽国兴刀兵。”
    “为何?”
    “辽国不是西夏,大宋虽有厉害的火器,但没厉害到可以无视辽骑的大军压境,两国如今的关系已然有点紧张,稍微擦枪走火,便是彼此举国倾力一战,臣敢问官家,大宋做好倾国一战的准备了吗?”
    赵煦一滞,神情失望,沉吟不语。
    赵孝骞缓缓道:“辽国这些年国势渐颓,但他们的军队依旧强大,仅靠火枪是无法征服辽国的,更何况咱们大宋朝争正激烈,新旧两党互相掣肘打压,内斗不止,谈何攘外?”
    “这些年朝廷新政旧政更易频繁,民间的百姓都喘不过气来,此时若对辽国启战,百姓的负担将会更重,国库也将不堪重负……”
    “臣知道官家想支棱起来,但臣请官家先别支棱,不如静观事态发展,若辽骑大军越境袭边,那时咱们大宋边军不抗击也不行了。”
    赵煦点头,他知道赵孝骞说的是实话,一个国家要准备一场战争,绝不可能像一场旅行一样说走就走。
    筹备军械粮草,操练将士,战略战术部署等等,太多繁杂的事情需要提前准备,国家之间仓促的遭遇战几乎很少发生。
    赵煦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有点心急了,如此浮躁的心态,对一个皇帝来说可不是好事。
    于是赵煦顿时熄了启战的心思,理智告诉他,没必要为了一小股辽骑袭边而妄兴刀兵,与辽国不战则已,战则赌上国运,赌注押上桌以前,最好三思而行,不可轻率做决定。
    “子安的意思,辽骑还会袭我大宋边境的村庄?”赵煦问道。
    赵孝骞点头:“是的,臣觉得,辽骑这次袭边,是一次挑衅式的试探,大宋边军若不反击,辽人没达到目的,必然还会有下一次袭边。”
    曾布捋须皱眉道:“辽人为何要试探?”
    “宋夏之战的结果,让辽人感到不安了,他们现在很想知道我大宋的战力到底如何,也想知道曾经天下无敌的辽国铁骑,是否还能对大宋禁军形成碾压式的压制。”
    “所以,派出小股军队袭边挑衅是最好的方式,事后也好解释,拉出一个倒霉鬼顶罪便是。”
    赵孝骞一番分析,在座众人皆以为然。
    赵煦这时也冷静下来了,缓缓道:“如此,小股辽骑的袭边,我大宋只需遣使交涉便是,一次两次袭边后,辽国恐怕也拿不出解释,那时我大宋就算出兵抗击,也是师出有名了。”
    赵孝骞笑道:“臣就是这个意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