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10章 认错失察
    第310章 认错失察
    一场针对苏轼的阴谋,随着赵孝骞横插一手,而宣告彻底失败。
    章惇此刻的心情很复杂,对赵孝骞感到既愤怒,同时又十分忌惮。
    今日的事,再次证明了赵孝骞在朝堂的分量,他的权力其实并不大,偏偏他有官家宗亲兄弟的身份和宠信,以及神秘且强大的皇城司。
    这两样东西合在一起的含金量,已经能与章惇这位宰相分庭抗礼了。
    现在章惇最懊悔的是,当初赵孝骞为苏轼求情时,他应该就势下台阶,答应赵孝骞的求情。
    如此他不仅能得到赵孝骞的一份人情,而且还能与赵孝骞的关系更进一步。
    赵孝骞这样的人,做敌人的话太强大,甚至能左右宰相的决策和朝局的平衡。
    如果做朋友,则会成为他最坚实的盟友,在朝堂上守望相助,互为辅成。
    此刻的章惇意识到,当初自己确实走错了一步。
    他太在意当年与苏轼的私人恩怨了,被仇恨蒙蔽了理智,如今不但没能了结当年的恩怨,反而结下了更强大的敌人。
    这对宰相来说可不是好兆头。
    通过章惇的观察,赵孝骞的政治立场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如果与赵孝骞的仇怨越结越深,人家索性一转身,投奔旧党的怀抱,以赵孝骞的分量,章惇以后推行新政可就阻碍重重了。
    别说什么大势所趋,大势也是人创造的,如今的新政确实存在许多弊病,朝野褒贬甚多,赵孝骞若是利用官家的信任,游说官家废除新法,也不是不可能。
    想到这里,章惇的眼神愈发黯淡,垂头站在朝班中,对外面的纷扰已浑然无视,眼神光芒闪烁,不知在思索着什么。
    此时的大庆殿内,赵孝骞一席话已令满殿文武哑口无言。
    尤其是邢恕,被赵孝骞怼得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人家拿出来的可是实实在在的罪证,能证明皇城司没拿错人,黄履三人本就该抓,赵孝骞哪里做错了?
    如此一来,邢恕等人对赵孝骞责难,反倒有一种助纣为虐的嫌疑,一群人帮着黄履喊冤,你们什么立场?你们是好人还是坏人?
    现在什么情况?
    苏轼抓不抓已经不重要了,甚至都没人敢提这茬儿了。
    尽管赵孝骞从头到尾没为苏轼的清白争辩半句,但神奇的是,苏轼的形象竟莫名其妙变得高大伟岸起来。
    一位被奸佞构陷残害,委屈却不屈服的忠臣形象跃然而生。
    苏学士,实在是太委屈了啊。
    事已至此,站在殿内的邢恕是最尴尬的,他飞快地扫了章惇一眼,见章惇面无表情垂头不语,邢恕心知指望不上他了。
    但他前面跳出来指责赵孝骞的事,不可能当作没发生,成年人是要为自己的言行买单的。
    于是邢恕心念电转,咬了咬牙,果断地朝赵煦躬身行礼。
    “陛下恕罪,臣被传言蒙蔽,误会赵郡公和皇城司,轻信奸佞煽动,差点构陷残害忠良,臣有失察偏听之罪,请陛下惩处。”
    赵孝骞不由深深地看了他一眼。
    这npc倒也不蠢,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懂得果断承认错误,掉转枪口,确实是个人才。
    老实说,邢恕再这么嘴硬下去的话,赵孝骞真有心思让皇城司查查他了。
    众所周知,官员是经不得查的,真正毫无瑕疵清廉如镜的官员,从古至今都是凤毛麟角,邢恕若是真上了皇城司的黑名单,好日子过不了多久了。
    不过邢恕倒是聪明,在情势不利的情况下,当着君臣的面拉下面子,果断认错自罚。
    这番操作下来,赵孝骞倒是不好意思对他动手了。
    果然,邢恕当着满殿文武认错后,赵煦欣慰地笑了。
    “人非圣贤,难免失察偏听,知错就改,犹可为也。邢侍郎不必自责,此事既然是误会,说开便罢,朕不予怪罪。”
    邢恕感激涕零状,讪讪地退回了朝班内。
    赵煦环视群臣,此时大殿内已无人再出声。
    关于苏轼这个人,大家都选择性地遗忘了,章相公都熄火了,我们再参劾苏轼还有意义吗?
    人家犯了多大的罪?不过是跟几个旧党故交小聚了一下,顺便议论了几句时政,或许抱怨了官家几句,多大的罪,犯天条了?
    群臣都不吱声,赵煦满意了,目光不由自主地望向赵孝骞。
    这事儿,子安办得漂亮!
    既保住了大宋的金字招牌苏轼,又打击了章惇和新党的气焰。
    “事情既然真相大白,那么,就按规矩办。”赵煦冷下脸,缓缓道:“黄履,来之邵,林希三人,不法之罪已查实,又有亲口供状在此,法不容情,理当严惩。”
    “着令皇城司将此案及人犯移交刑部和大理寺,从严从速处置。”
    言毕,赵煦环视群臣:“诸卿可有异议?”
    没人敢有异议,群臣垂头不语。
    赵煦冷冷瞥了章惇一眼,又道:“御史台有监察百官之责,御史中丞却是奸佞之徒,政事堂也该反省一下,为何让这等奸恶沐猴而冠,多年居其位,竟无人察觉。”
    话有点重,赵煦的态度转变也比当初有了更大的变化,当初亲政时赵煦拜章惇为相,一切皆是倚仗新党,排挤旧党。
    而今日赵煦的语气里,对新党已有了诸多不满。
    很显然,赵煦如今也意识到了,朝堂不能只有一个党派,也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对皇帝来说,两股势力并存才是最符合皇权利益的。
    拿话点了章惇后,章惇不得不站出来躬身道:“臣亦有失察之罪。”
    赵煦嗯了一声,起身拂袖离去。
    直到赵煦已走,噤若寒蝉的群臣这才转身三三两两离开大殿。
    赵孝骞也跟着群臣一同走出去,只是群臣被赵孝骞刚才的气势所慑,赵孝骞周围一丈方圆范围没人敢靠近。
    唯有章惇跨出殿门时,与赵孝骞的目光相触。
    二人沉默对视,转瞬移开,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
    …………
    出宫,回到王府。
    赵颢坐在银安殿等他。
    见赵孝骞回来,赵颢迎了上去,神情有些担忧。
    “我儿今日被召入宫,可有闪失?”
    赵孝骞笑道:“这话您应该问章惇和邢恕,今日栽跟头的可是这两位。”
    赵颢顿时放下心来,听这话就意味着今日赵孝骞在朝会上大获全胜,不仅彻底压下了苏轼一案,还给了章惇等人一个深刻的教训。
    更重要的是,苏轼一案催生了赵煦的心态转变。
    从此以后,章惇的新党打压旧党,恐怕不会那么为所欲为了,赵煦已有了制衡的思想,朝堂上一定会给旧党留出一些位置。
    那么新旧两党的激烈内斗,至此将会渐渐趋于缓和,最终形成由斗争转为对峙的平衡局面。
    不谦虚的说,这都是赵孝骞做出的贡献。
    赵颢不会管什么朝堂内斗,他只在乎儿子有没有事。
    既然赵孝骞平安无事,赵颢就开心了。
    然而,赵孝骞却喜欢没事找事。
    “父王,不如以楚王府的名义,给汴京各大权贵宗亲下帖,就说三日后是孩儿的寿诞,王府设下寿宴,恭候四方宾客。”赵孝骞冷不丁道。
    赵颢呆住了:“寿……寿诞?你……过寿?十九岁……”
    赵孝骞眨眼:“不行吗?十九岁,正是过寿的好年纪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