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工匠
赤山微山的铁矿都是露天的,直接带着人去挖即可。
刘道规本来在赤山就有一座营寨,正好变成铁坊,唯一的问题就是周围没有煤矿,需要从中原购买。
虽然有曹霁的商队在,但价格不菲。
钱都在运输上,颍水、汴水的运河体系年久失修,很多地段淤积,只能靠木车和人力转运,提高了运输的成本。
其实想要炼制高品质的兵器,用木炭更好一些,煤炭冶炼出来的铁较脆,柔韧性差,一碰就碎,木炭杂质少,燃烧相对稳定,兵器内部的裂痕较少。
反正手上捏着将近四五千人的奴隶,刘道规干脆开了四座炭窑,伐木烧炭。
“所有兵器上刻上工匠名字,品质高损毁少者,年底赏赐五缗钱,十石粮!品质差损毁多者,每月当众抽打十鞭!”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赏罚制度,工匠们就缺少积极性。
物勒工名从春秋时就是老传统。
相对于北方的胡人,刘道规已经非常客气了。
工匠在魏晋之时,与军户一样地位低下,是士族门阀的奴隶。
军户一年到头不打仗,还能歇息几个月,但工匠一年到头都在忙碌,魏晋士族骄奢淫逸,工匠们忙碌至死。
朝廷直接有法令规定:良家人,非医巫百工商贾之也。
明令禁止公卿、士民与工匠通婚,一脚将工匠踩进了社会的最底层。
刘道规个人感觉越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工匠的作用越大,春秋战国工匠能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东西,技术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今也是天下大乱,北方胡人之所以越来越强盛,归根结底还是掌握了华夏的技术。
至少在兵器盔甲上,并不比南国弱。
“五缗钱十石粮?”工匠们眼神一亮。
“以后你们不必耕田,一心打造兵器,按月领取粮饷,若造出的兵器有所革新,或带出徒弟有所成,另有重赏,此外我还提醒诸位,工匠营的官职未定,谁想做官,全凭手上的本事。”
刘道规始终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我等定舍生忘死!”
没必要将工匠的地位限制的那么死,只要是有助于提升华夏文明,就应该给予他们相应的地位,华夏的优势之一便是工艺和技术碾压周围异族。
无论如何,这些工匠的贡献要强于那些庙堂上的士族。
汉末三国时候的士族,还得以天下为己任,而两晋的士族,大多数都是蛀虫,无能又无耻。
北国沦陷时,身居宰辅之任的王衍率二十万士民军众南下,被石勒八千轻骑追杀,兵败被俘,为了活命,跪求石勒称帝,连石勒都看不过去了,令士卒半夜推倒墙壁将其压死……
刘聪随后攻破洛阳,晋怀帝司马炽为了活命,宴会上当斟酒的仆人,随后长安沦陷,另一个皇帝司马邺被俘后,为刘聪执戟开路,行酒洗杯,刘聪行厕时拿马桶盖,倒马桶……
华夏危难,这些士族高门和王公贵族丑态百出。
华夏的气运和尊严就是葬送在他们手上。
不到三天,第一批斧、锤、槊样品出炉。
刘道规取过一柄斧头,五六斤左右,作为战场上的兵器,其实已经非常重了,没有一定的膂力,坚持不了多久。
不过这种武器本来就不是给寻常士卒用的。
锤则轻一些,一斤左右,短柄,一锤下去,铁甲凹陷,骨头断裂。
刘道规没想到的是,最重的是长槊,槊头形如一柄短剑,却比短剑重多了,将近四斤,相当于两把环首刀的重量,搭配一丈八的酸枣木杆,将近十四斤。
一槊下去,铁甲上就是一个窟窿。
如果骑上战马,铁甲在它面前就像是纸糊的一样。
“优先打造长柯斧和长槊,其他兵器先放一放。”
长柯斧作为精锐步卒的主战兵器,长槊作为骑兵的兵器。
再搭配长矟、弓弩、盾牌,一支精锐也就成了。
至于重装骑兵,刘道规目前不准备弄,一是战马太少,弄不出来,二是骑兵是战略兵种,主要作为奔袭突袭之用,正面战场还是要靠重装步卒。
除非哪天能拿下一块养马地,有稳定而优良的战马。
兵器还好,铁甲的制造却非常缓慢,要经过铁片的打造、粗磨、穿孔等多道工序,至少三个月,而明光甲、黑光甲等高档盔甲要三四十人协作两百多天……
眼下一切刚刚开始,人手本来就不足,刘道规也只能将就。
目前军装盔甲勉强够用。
八幢的披甲率高达四成,已经相当夸张,北府军中的披甲率也才一成左右。
三国卤城之战,司马懿被诸葛武侯斩三千甲首,就让整个雍凉震动。
当年淝水之战,八万北府军也才凑出七千甲士渡河,猛攻二十余万氐秦大军。
当然,扩军之后,披甲率会下降到三成左右,但也是相当高了。
有多大脚就穿多大鞋,手上只掌握这么点领土,能有九百甲士,相当不容易,大部分都是从战场上缴获的。
这么一配置,八幢的战斗力直线上升。
每幢一百长斧甲士,一些身强体壮的力士里面还穿一套锁子甲,人手一把弓或弩,配五十支箭,远程攻击能力和防护能力拉满。
其他士卒则配以长矟,同样配以弓弩。
遇到敌军,先三轮齐射,然后长矟接锋,左右翼骑兵袭扰、迂回绕后,攻击薄弱之处,最后长斧甲士正面破敌。
这是刘道规综合吴子、六韬等兵法,加上自己这两年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战术。
剩下的就看士卒们能执行力。
一万人以下的小规模战争,刘道规不敢说是行家,但也经验丰富。
尤其是大野泽南一战,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一支军队的强弱并不完全靠装备,行军能力、凝聚力也是重中之重。
指挥一万人以上的战争,难度大增。
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后勤保障的难度直线上升。
就在刘道规心思放在军务上的时候,细作前来禀报:“参军,昌虑那边有动静了。”
“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刘道规冷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