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9章 发愁
    第169章 发愁
    江左,会稽。
    “这群贱小,天生卑贱,竟然不愿意跟着我起兵!”孙恩破口大骂。
    不是他不愿意造反,而是下面的信众嘴上答应的好好的,约好了集结地点,赶到时却只有寥寥千余众……
    当初王廞作乱时,振臂一呼,三吴无数百姓响应,转眼就拉起数万众。
    这让孙恩郁闷不已,明明这些贱小每天吃糠咽菜,衣不遮体,饥寒交迫,但就是不愿意反抗。
    “三吴之地不是北府,只要有一口饭吃,便能隐忍,可惜我们之中没有高门,不然不会是这番景象。”还是徐道覆一语道出其中关键。
    百姓也不傻,朝廷苛捐杂税虽重,但勉强还能吃上一口饭,活下去。
    天师道中又没有什么具有影响力的人。
    孙恩虽是东吴王族之后,但那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孙家早就没有什么声望。
    孙恩不是孙泰,还不是天师道的师君,更不得人心。
    而且三吴之地是士族高门的根基,县令、郡守无不是士族子弟,对地方的掌控力较强。
    司马道子杀了孙泰,立即下令三吴戒严。
    天师道一时片刻根本寻不到机会,反而被捉走了不少人。
    弄得孙恩东躲西藏,灰头土脸。
    当初王廞作乱,是先有琅琊王氏的支持,王廞自率部曲,与本土豪族虞啸父联合,方才掀起的声势。
    连黄巾道都知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天师道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口号,百姓自然也就不愿意跟着他们胡闹。
    “那你们说如今该当如何?”孙恩脾气不好,遭遇挫折之后,心情更差。
    卢循心平气和道:“朝廷虽然内乱,却并未大打出手,目今也只是死了一个王恭而已,只能再等。”
    北府和西府虽然兵戎相见,但根本就没有决战。
    明面上在对峙,也只是为分到更多的肉,私下里谁都不愿意掀了桌子。
    上面乱不起来,下面自然也就能还能坚持。
    最主要的是,这八十年来,北方胡人的威胁太大了,相比于北方,至少三吴百姓还能有口饭吃,最不济也能卖身给豪族。
    只要有活路,谁愿意将脑袋别在裤裆上去造反?
    “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孙恩觉得自己满腔的雄心壮志,全无用武之地。
    徐道覆看了卢循一眼,满脸无奈,“司马氏与桓氏势同水火,刘牢之杀王恭,太原王氏岂肯罢休?朝廷一定还会再乱下去,绝非司马道子所能控制。”
    自从司马曜死后,晋室最后的遮羞布也被撕开了,江东现在就像一个千疮百孔的筛子,大乱不可避免。
    卢循道:“王谢桓殷几家高门绝不会允许刘牢之一介寒门爬上来,与他们平起平坐,只要北府军乱了,机会也就来了。”
    别说刘牢之,就是当年再造晋室的陶侃、三定江南的周玘都被士族们一脚踢开。
    而眼下这场对峙,司马道子和殷仲堪固然想要平息,但桓玄和刘牢之都不愿意罢手,只有这种对峙才能让他们坐上桌分到肉。
    不然早就被人一脚踢开了。
    所以这场大战本质上还是利益分配不均,各方势力没有谈妥。
    卢循慢悠悠道:“桓玄绝非安分之人,司马道子昏庸无能,晋室气数已尽,只待天时而已。”
    孙恩着急也没有用,这是大势。
    除非他有胆量只凭手上的千余众揭竿而起,攻城掠地,裹挟百姓。
    广陵。
    发下士卒的赏赐和粮饷后,刘道规忽然发现自己又成了穷光蛋。
    一个人头一缗钱,一个骑兵五缗,一个军官或者将领五缗,这一战,刘裕和刘道规前后击溃燕军将近四万众。
    虽然大部分都是慕容家临时抓来的乌合之众,但都算燕军。
    刘道规前后两次大战,斩俘将近五千人。
    刘裕更猛,前后斩杀七千余众,邹城一战,击破慕容会五千步骑,俘斩四千,攻鲁城,击破各路援军六千余众。
    所有骑兵加起来就有三千以上……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己方出征时三千五百人,阵亡六百七十二人,失踪五十三人,伤残八百三十一人。
    失踪者基本等同于阵亡,伤残之人要养他后半生。
    所以各种抚恤、赏赐加在一起,直接就去了五万缗……
    这还不算消耗的粮草、军械。
    甲仗、长矟、环首刀、箭矢、弓弩、盾牌、牲畜、木车,这些东西上了战场,基本都成了耗材,以环首刀为例,基本上一场大战,就要损耗三分之一。
    打仗打的是人,但本质上打的是钱。
    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户人家,做任何事都离不开钱。
    新拿下的土地属于荒田,需要重新开荒,又是至少三年的投入……
    若不是鲁城、平阳城府库中还有些家当,刘道规这一次亏大发了。
    高珣道:“若实在不够,不如例钱暂停,发了这么多抚恤和赏赐,将士们当能知晓难处。”
    “人无信不立,既然是例钱,就不能断。”
    这是原则和底限,而且例钱一个月也就五百缗而已,钱就是人心所向,士卒们并不关心谁坐在上面,他们只关心谁给他们饭吃。
    高珣思索片刻后道:“道则若真缺钱,我可以作保,向广陵城的商贾富户借!彭城刘氏今非昔比,只要开口,会有大把的人寻上门来。”
    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刘道规有些心动,“利息多少?”
    高珣伸出一个巴掌,“我尽量谈到五倍……”
    五倍利息,等于借他们一百缗,一年之后要还五百缗,这不是高利贷,这是敲骨吸髓……
    不过这世道,规矩就是这般,汉朝时候,有人借钱给朝廷,开出十倍利息,高珣能谈到五倍,的确尽力了。
    能在这年头做生意的人,背后也不简单。
    刘道规并不是拿不出这笔例钱,而是用钱的地方太多,有些周转不过来而已。
    毕竟开荒泗水南岸,修建坞堡,要用到海量的钱。
    “还是算了,琅琊那边的盐钱还有一个月就送来,我手上还有些余粮,可以对付过去。”
    如今粮食比钱值钱多了。
    泗水流域土地肥沃,抢种些豆菽、粟米、晚麦,今年还能收上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