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问罪
同样在京口,同样高朋满座。
不同的是一个在外城,一个在内城。
阁中灯火辉煌,七八个身穿艳红曲裾女子在木廊上快速舞动着,腰间垂着的铃铛发出“叮叮当当”清脆响声,与脚下木屐“铮铮嗒嗒”声互相交织。
铃声轻快,木屐声沉重,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味。
“此舞名为响屐舞,乃西施所创,某搜寻多年,方才使其重现天日,诸位以为如何呀?”王恭坐在上首席位上,志得意满。
阁中高朋满座,琅琊王氏的王廞、王珣、王谧,谢氏的谢庆、谢琰、还有郗恢、庾楷等人。
几乎每一个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些人的兵权和地盘合在一起,远远超过皇帝和司马道子两兄弟。
四十年前,这一群人聚在一起,甚至可以决定谁当皇帝。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谢安谢玄主动交出权柄,让司马曜成为南渡之后,唯一手握实权的皇帝。
唯一有些格格不入的,便是坐在下席的刘牢之。
本不应该出现在此地,但作为北府军首将,还是受到了王恭的邀请。
“江左风流人物,明公独占鳌头。”王廞率先恭维了一句。
“过了,江左第一风流当属安石公,某岂敢与安石公相争?”王恭还是有自知之明,谢安成名已久,又有淝水之战运筹帷幄的功绩,江左士庶无不瞻仰。
王恭目前为止,除了是当朝皇后的兄长,在政绩上乏善可陈。
不过既然开了这个头,就不能停下。
王恭不好财,唯独好名声,目光转向王谧,“稚远以为如何?”
王谧擅于点评人物,这种场合,自然要出来说两句,“明公濯濯如春月柳,亭亭直上,清操过人。”
王恭相貌堂堂,四十多岁了,俊美宛如少年。
春月柳的评价倒也贴切,亭亭直上则说的是他刚直的性情。
每一个字都说进了王恭的心坎。
“稚远慧眼如炬也!”郗恢、庾楷跟着吹捧起来。
堂中众人皆欢笑起来。
不过一人的声音尤其洪亮,压过了王恭和众人的笑声,王恭眉头一皱,抬眼望去,却是坐在下席的刘牢之。
王恭召他来此,是为了向谢庆、郗恢、庾楷展示实力,而不是真看得起他。
这种场合最重风仪,刘牢之一介武夫,相貌威猛,面色赤紫,髯须如戟,眼神深邃如电,即便不像胡人,也是像个莽夫。
王廞、郗恢、庾楷这些人于国于民未有寸功,却都坐在上席,刘牢之屡立战功,名震天下,却只能坐在末席。
没一人正眼看他,就能看出士族高门对他的态度。
王恭当即就有几分不喜,“道坚何故失笑?”
刘牢之拱手,“明公神仙中人,牢之仰慕不已。”
“道坚言重了,此番洛阳大战,为何一直在沛郡裹足不前?”
吹捧也要看什么人来吹,王廞、郗恢、庾楷这些人都是名士,也是高门,刘牢之出身将门,但将门也是寒门,王谢庾郗不可同日而语。
别说刘牢之这种将门,便是当年三定江南的周玘也被士族门阀们排挤,看不上。
还有匡扶晋室,一手扶司马睿上位的陶侃,也出身寒门,手握兵权,而被被王导排挤……
刘牢之有功劳,但还比不上周玘和陶侃。
压制寒门和江东本土豪族,一直侨姓高门的拿手好戏。
“禀明公,慕容绍八千精骑驻守东平,有窥伺淮北之意,末将不敢妄动。”
“慕容绍只有八千骑,汝有两万之众。”
这一句话,直接暴露了王恭不知兵的短板。
刘牢之进兵沛郡,其实已经牵制住了翟魏的部分兵力,以及燕国的南线兵马,使他们不敢妄动,为朱序创造了机会。
但王恭看到的是桓家旧将朱序大出风头,北府军裹足不前,寸功未立……
要知道,当年刘牢之率五千北府军,就敢渡过落涧,重创氐秦五万大军,两万人马,就敢渡过黄河,击退慕容垂……
如今两万人马,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慕容绍都不敢出。
王恭大为不满,皇帝派他坐镇京口,手握北府军,正需要战功……
众人目光纷纷投来,刘牢之一张紫脸越发难看,但跟一个不知兵机只擅清谈的人,实在不知道怎么解释。
这个时候无论怎么解释,都会被王恭斥责……
好在这时王谧出来解围,“索虏骑兵非同小可,慕容绍乃慕容恪之子,未可轻视,固守不出,无懈可击,且朱都督击破慕容永翟辽,大涨江左士气,刘将军牵制索虏,亦有功劳。”
“道坚定要以此为鉴,下一次万不可裹足不前,畏敌如虎。”王恭故作大度。
“末将谨记,他日定不辜负明公教诲,请恕军务在身,不能作陪。”刘牢之一张紫脸涨红,满眼委屈,知道自己成了众矢之的,这场宴会无论如何也待不下去了。
阁中之人,除了王谧,全都冷眼旁观。
“去吧。”王恭也没做挽留。
刘牢之朝众人拱手,退出阁楼。
王谧轻声道:“刘牢之乃万人敌,在北府军中根深蒂固,明公新近赴任,当倾心结交才是。”
王恭却不以为意,“此辈武夫自以为功勋在身,不知天高地厚,不识尊卑上下,某正欲抑其气焰,诸位莫要忘了苏峻、祖约之乱。”
当年苏峻、祖约之乱,其实也是庾亮咄咄逼人造成的……
王恭当然不会觉得是庾亮的过错,只觉得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夫都该打压。
如果不是还有用得着刘牢之之处,早就以沛郡裹足不前之罪将他贬职了。
王谧微微一笑,知道王恭成见已深,不再劝了。
“今日只谈美酒风月,不谈军务国事,来来来,诸位畅饮之!”王廞率先举杯。
“诸位满饮此杯。”
王恭神色稍缓,一杯酒还未下肚,便有下人赶来,“启禀令君,外间有两个北地而来的武夫,说是太原王氏,特来投奔。”
王恭刚刚垂下去的眉头,又紧锁起来。
如果是名士也就罢了,即是北人,又是武夫,厌恶之心拉满。
关键这两人口口声声太原王氏,是在提醒王恭王家祖籍也在北方。
这种场合,周围全是王谢庾郗等高门,王恭又刚刚教训了刘牢之一顿,两个武夫来的实在不是时候……
“我太原王氏南渡八十载,在北国已无亲眷,来人,赶出府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