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借
几顿饱饭下去,流民们立即有了精神。
跟着各自的旗帜,奔向麓水陂。
田间地头,热火朝天,连青光寨的女人和孩子也纷纷下田。
刘道规带头在田间忙碌,六岁那年就跟着母亲下田,种田也算一把好手。
至于流民更不用多说,只要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千年来一直如此,没有一个不会种田的。
一棵棵秧苗插下去,流民眼中多了几分神采。
到了晚上,刘道规令人将那三十多头羊全都宰了,熬成羊肉羹,让幢民们能吃上点油水。
青光寨虽缴获颇丰,但大头儿被士卒们拿去了,落到刘道规手上的只有三成,不过有那尊铜佛像,不用担心年底还不上桓家的钱。
索性将手上的钱全部拿出去购买粮食和肉食。
这年头种田极其辛苦,流民们每日辛苦劳作,肚中没有油水儿扛不住。
一来二去,流民们对刘道规的信任一天天增进。
至于那些女人和孩童则设为左幢,愿意成亲的,刘道规会为他们分一座屋舍,氶城别的不多,废弃的屋舍到处都是,稍加修葺也能住人。
不过这些女人大多数选择北府军。
士卒们几乎人人左右拥抱,刘遵和刘黑罴都娶了三个女人。
乱世女多男少,只要他们郎情妾意,刘道规并不反对。
“阿规,你看这几个如何?”刘遵还挺讲义气,为刘道规寻了几个年轻女人。
只不过他的审美实在令人不敢恭维,都是一些膀大腰粗屁股圆的壮妇,刘道规实在有些……
即便刘道规点头,母亲萧文寿也不会同意。
朱门对朱门,柴门对柴门,寒门也是门,娶亲不是小事。
“放心,这几个我都帮你试过了,还行。”刘遵拍着胸口。
那几个女人都抬不起头。
“滚!”刘道规一阵恶心,这厮自幼缺乏管教,也不知什么礼义廉耻。
“我看你这是让那天师道狐媚子勾了魂去。”刘遵转身就走,还不忘扔下一句话来……
“道则……”高珣似笑非笑。
“高兄莫要见怪,这厮天生就是粗人。”
“并非此事,而是我们的钱粮不多了。”
张佛奴和白龙子被剿灭之事传开后,前来投奔的流民越来越多,每幢增加到三百人。
不过刘道规手中的钱粮流水一般了出去。
虽然能暂时维持住局面,但屯垦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到八月秋收。
未雨绸缪,人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大好局面瞬间土崩瓦解。
人越多,吃饭的人就越多,刘道规思索良久,一拍大腿,“那就再借,向曹家借、萧家、孙家,兰陵郡所有豪强都去借一遍!”
高珣苦着一张脸,“借这么多,还得起吗?”
刘道规笑道:“借钱他们说了算,什么时候还钱、怎么还钱就是咱们说了算!”
赶跑了张佛奴和白龙子,便是最大的信用。
手动有刀心中不慌。
撑过了今年,以后什么都好说。
“若他们不借怎么办?”高珣最大的毛病便是太书生气了,士族子弟难免抹不开颜面。
“锵”的一声,刘道规拔出环首刀,塞进他手中,“借钱之事就交给你了,带上刘遵、刘黑罴等几个相貌凶恶一些的兄弟,提着刀上门去借,记住咱们是朝廷的官军,不是贼寇!”
高珣眼珠子转了转,苦笑道:“明白了。”
刘道规道:“以后兰陵的规矩要变一变,咱们赶跑了张佛奴和白龙子,交给贼寇的供奉,以后交给我们!”
人不狠坐不稳。
一回想当初找萧挺之借粮的场景,刘道规就暗恨不已。
这些人欺软怕硬,宁愿把粮食供奉给贼寇,也不愿意两倍利息借给自己。
所以对他们不用太客气,刀子伸过去他们自然会想清楚的。
“在返回广陵之前,要把所有的规矩都定下来!”刘道规幽幽道。
高珣刚走,下午曹霁就找上门来了,愿意再借五十石粮,三百缗钱,不算利息。
应该是知道刘道规正缺钱用。
刘道规笑而不语,知道他这是破财免灾,为曹家的“百战精锐”赎罪来的,这一战也让曹家见识到了北府军的战力。
不过五十石粮,三百缗钱,完全是打发乞丐……
曹霁脸皮一颤,“一百石粮,五百缗钱。”
“五百石粮,一千缗钱,明年手头宽裕了,一分不少如数归还。”
曹家财大气粗,盘踞氶城多年,手上的荫户至少六七百家,五百石粮一千缗钱绝不算多。
果然,曹霁长吁了一口气,“参军既然开口了,我曹家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
两天后,萧挺之也派人来了,这一回没有哭穷哭惨,主动献上一百五十石粮八百缗钱,说是为上一次赔罪。
其他几家豪强也非常识相,送了钱粮过来。
氶城之外,粮食一车一车的运进来,足以吃到秋收之后。
有了粮食,人心越发稳固。
二十多天,麓水陂便一片茵绿,来不及播种的土地,就种些豆菽和蔬菜。
幢民们勤劳的令人叹为观止,连一些旱地也种上了桑麻。
即便春耕完结,各幢幢主也领着青壮推着木车上尼丘山伐木,储备干柴。
女人和孩子则在田间地头采摘野菜、割青草。
春天里,到处都透着一股勃勃生机。
日子虽然过得忙碌而劳累,但她们眼中的那种绝望和麻木逐渐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希望。
刘道规拿自己的钱财为他们买粮食,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忙碌之中,日子也过得飞快,回广陵的时间一天一天的临近。
士卒们吵吵闹闹,都希望刘道规早日回去。
“依我看,咱们好不容易在兰陵站住脚,手上握着三四千的流民,干脆不回去算了!”刘遵每日左拥右抱,快活的不得了。
不过他孑然一身,在广陵和京口都没有什么家人,但别人不一样,有家有口,发了一笔横财后,都盼着衣锦还乡。
“此地虽好,但莫要忘了,北府才是咱们的根基。”刘道规没有冲昏头脑,手上最大底牌是四百余北府军,没了他们,便是没了刀。
之所以能在兰陵打开局面,一是靠着北府军,二是靠着彭城刘氏的虎皮。
没有这两样东西在,本地的这些豪强、流民帅,根本不会听从号令。
高珣道:“离了北府咱们什么都没有,有朝一日兰陵富足起来,上面一道文牒下来,到手的东西还是要成了别人的。”
荒田无可耕,一耕有人争。
兰陵废弃这么多年无人问津,而一旦富足起来,肯定会引起豺狼虎豹的注意,到时候没有北府军撑着,迟早被别人夺了去……
这种事情,刘道规在京口见过太多次了。
刘遵连连摇头,“那还是回广陵吧。”
刘道规安慰起众人,“放心,咱们这次回去又不是不回来了。”
桓承之都死了一个多月了,一直都没有人追究,风头已经过去了。
袁鹤掌握了前部,刘道规回去说不定还能与他联手,一同架空桓弘。
兰陵这边是钱袋子,而广陵那边则是前程,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按皇帝和司马道子这么闹腾下去,江左迟早会大乱,刘道规的志向,绝不是区区一座氶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