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0章 麓水陂
    第70章 麓水陂
    很快,曹家就送来了种子、耕牛,各种铁制农具。
    耕牛和农具都是暂借,用完要还。
    一共四千斤稻种,两千七百斤粟种,秋收后,按六成利息归还,也就是一共还他们一万七百斤粮食。
    这还是看在刘道规的面子上有所减免。
    按这时代的惯例,利息通常在一倍以上,还不一定借的到。
    汉景帝前元三年,有一位母颜氏愿意以十倍的利息借贷给朝廷,支持朝廷平定七国之乱……
    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刘道规刚背着桓家巨债时,诚惶诚恐,如芒在背,习惯了之后,也无所谓了。
    曹家的这点利息,刘道规现在眼皮子都不眨一下。
    手中有刀,心中不慌。
    “这便是麓水陂!”刘遵望着茫茫田野,两眼放光。
    河流交错间,一片肥沃土地,河水漫过地头,鳞光闪闪。
    刘遵策马在田地间撒着欢儿,惊起远处的白鹭。
    能看出经常有人休整,水渠没有堵塞,田地也维持着基本的轮廓,还没有多少野树,稍加休整,便是良田。
    有树就会有鸟雀和虫蚁,影响庄稼的长势。
    如果不是有泰山贼的袭扰,估计曹家也不愿放弃这么的一片田地。
    “这是我连夜赶出来的屯田令。”高珣递来一道竹简。
    “官六民四,军府提供种子和农具……”刘道规展开轻声念出。
    之前在军府,浏览过各种陈年堆积的文牒和政令,对屯田有一定的了解。
    魏晋屯田,都是官府占六成,百姓占四成,如果使用私牛,则官府和百姓各占五成。
    不过到了曹魏后期,屯田逐渐变了样儿。
    从官六民四,变成了官八民二……
    到了曹丕代汉,不仅要上缴粮食,还增加了徭役,加上吏治的腐化,屯田客的负担越来越重,成了官府的田奴。
    关键子孙后代依旧不得翻身,世世代代为田奴……
    司马炎做的唯一一件好事便是废除了屯田制。
    但没维持几十年,中朝便崩了,胡人越发残暴。
    慕容家的开山老祖慕容廆在辽东下令:以牧牛给贫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无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
    石勒平定幽冀,始下州郡阅实人户,户赀二匹,租二斛,相当于每户七成半的粮食要上缴……
    到了石虎,更是“爱民如子”,想怎么收就怎么收,想怎么杀就怎么杀……
    相比之下,晋成帝时期,王导主政,施行“咸康土断”,设置侨郡侨州,江左初税,每亩三升。
    于是民心大悦,迅速稳定了江左民心,晋室得以稳固。
    南方水田,一亩产粮一百余斤左右,也就是接近一斛,一斛等于十斗,等于十升,江东几郡还能一年两熟。
    这也是为何北方百姓拖家带口“衣冠南渡”的原因,实在活不下去了。
    晋室得以立足的关键是轻徭薄赋。
    只是随着格局的稳定,士族门阀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壮大,王导的咸康土断,桓温的庚戌土断逐渐形同虚设。
    赋税逐年增加,司马曜登基后,为了拉拢士族门阀,将田赋从按田亩征收,变成按户口征收,每户每年三斛,已经超过了石勒时期的羯赵……
    “可有不妥之处?”高珣见刘道规沉吟半天,忍不住问道。
    “不妨一试。”刘道规隐隐觉得效果不会太好。
    这份军令完全抄袭曹魏的屯田令,既然他会抄,曹家肯定也试过,曹操也是出身谯郡曹氏,一个祖宗。
    如果有用,曹家早就抖擞起来了。
    “我现在就去办。”高珣兴冲冲的策马回城去了。
    刘道规与刘遵、刘广之等十几人察看周围的地形。
    麓水陂一马平川,出了河流、池塘,几乎无险可守,如果贼人从北面冲来,种出来再多的粮食也只能为别人做了嫁衣。
    曹家手握这么大块田地却不敢种,原因就在于此。
    刘道规带着众人继续往北,北面的尼丘山、蒙山等山脉,形如大龟俯卧在齐鲁大地上,居高临下的俯视着一切。
    刘广之道:“要守住麓水陂,只能沿河建造坞堡。”
    “四五百顷的田地,你准备建多少坞堡?”刘道规反问。
    麓水陂不仅一马平川,还形如锅底,四面八方贼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坞堡也不是那么容易建的,石料、木料、人力,都不是小数字,短期内也建不起来。
    萧家身为兰陵县豪强,财大气粗也只有一座坞堡。
    刘广之道:“不建坞堡粮食岂不是为山上贼人种的?”
    尼丘山郁郁葱葱,传闻孔子之母“祷于尼丘得孔子”,如今这座诞生华夏先贤的山脉上,到处都是贼人。
    刘道规望着巨大的山影,不禁萌生一个想法,“与其等他们杀下山来,不如咱们先杀上去,占据隘口,堵住贼人南下途径,不久一劳永逸了么?”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最好的防守是进攻。
    麓水陂根本守不住,若是能守,曹家也不会拱手让人。
    既然跟泰山贼势不两立,那就先下手为强,除掉这两个威胁。
    对方有骑兵,等他们冲下山来,神出鬼没,随时偷袭,己方处于天然弱势,久守必失,时间一长,必然要吃亏。
    但如果杀上门去,对方的骑兵也就无用武之力了。
    “这……”刘广之一愣,旋即笑了起来,“不错不错,咱们来此就是剿贼的,建坞堡自守,岂不是畏贼如虎?”
    “氶城百姓深受其害,若能与曹家联手一起出兵,泰山贼手到擒来!”刘道规对麾下的北府军信心十足。
    说实话,赤山寨一战还没完全发挥出他们的实力。
    如果能灭了孙佛奴和白龙子两股人马,便有敲山震虎之效,其他贼寇要南下,就要掂量掂量了。
    曹家也会老实不少。
    此外,士卒们愿意跟着刘道规北上,是为了发一笔横财,到目前为止,也没捞到什么,赤山寨本来就是个流民寨,自己的都穷的喝西北风了,没什么油水。
    尼丘山上的贼寇有马,还是战马。
    只凭这一样东西就足够了,而那些贼寇手上绝不止这点儿东西……
    刘广之深以为然,“不除掉那两股贼人,咱们种了也是白种。”
    “山上的路你摸清楚没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刘道规相信手下将士的战力,但也不能冲动莽撞。
    “上一次来的匆忙,不过曹家在此地几十年,定然知晓。”
    说来说去,还是要曹家的支持。
    “走吧,回去找曹腾云和曹霁商量商量。”
    刘道规一旦做出决定,便立即执行,绝不拖泥带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