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87章
    怎样才能聚拢民心?
    这个问题如果让从前的商悯来回答, 她能给出的答案也就那么一条——推行利民政策,扩大王之声威,用道义教化民众, 积累数年之功,便可聚拢民心。
    可如果是现在让她回答这个问题,她就能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上面那条方法是需要潜移默化慢慢实施的, 若无三五年之功,不容易轻易见到成效。可是现在鬼方天柱倒塌, 五十万妖魔流窜世间,局势发生了变化。
    如何聚拢民心?
    答曰:给他们树立一个共同的强大的外部敌人。
    这是取巧之法, 但是极其有效。
    百姓不知妖魔之害,这一直是商悯焦虑的一个痛点。
    因不知妖魔之害,所以他们才会对妖毫无防备, 就连底层的官员都不知道商溯和商悯发布那一系列命令的意义。
    他们是老油条了, 适应没有妖的世界太久了,他们自以为聪明, 看什么都在说谎, 看什么都是借口,任何政策推行都被他们认为是大国博弈,认为这是政治作戏。
    谭国的战场离他们太远,他们以为那是故意散播的流言, 就像大燕攻打谭国也是在利用有妖的流言。
    他们和宿阳那群不敢承认皇宫有妖的朝臣不一样,他们是压根就不信,而宿阳的朝臣是不敢信。
    他们敷衍着,观望着, 麻木着。
    除非把证据甩在他们脸上,否则他们就不肯相信妖的存在。
    苏蔼打破鬼方天柱, 这给人族带来了危机,可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或许也是人族的转机。
    观前世历史,民众在什么时候民心最凝聚,反抗之心和战斗之心最高涨?是富强的时候吗?
    是饱受压迫的时候。
    当妖化为从天而降的冰雹砸在每个人身上,他们才能体会到那切肤之痛,才会知道冰雹是能砸死人的。今后冰雹再落下,他们就会知道躲避,也会知道如何消解它带来的灾难。
    商悯为那些被冰雹砸死的人痛惜。
    但同时她也认为人是一个充满韧性的种族,不会轻易被冰雹打倒。
    冰雹只能持续一时,而人族则会永远存在。
    等商悯到达娄国和武国交界的城池凤陂城,城主樊筠正为流民和妖魂冲击之事焦头烂额。
    她根据捉妖全策上面的辨别方法,找到了几个拥有捉妖术修行资质的人才,可是妖族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消息,在夜半时分闯入安置那几个人的院落,将那几人尽数袭杀。
    闯入袭击的妖共有五只,其中三只被杀,另外两只魂魄离体,不知去向。
    唯一让她觉得喘了口气的是娄国的流民大军也陷入了内乱状态,几乎变成了一盘散沙。
    这些成了气候的流寇让樊筠无比警惕,甚至联络了她安插在娄国的内应时时注意,就这她还是不放心,直接让内应扮成乞丐的模样加入了流寇大军阵中,深入敌营探听情况。
    现在流寇们陷入内乱,樊筠以为自己能抽出手料理城中的妖魔了,可是不过三五日,娄国流民大军的情况出现了变化。
    有个叫高澹的流民大军领袖带人镇压了乱象。最开始他没有下狠手,凡是捉到的被妖魂附身的人一律隔离关押,可是很快他发现妖魂可以从人身上转移,这一度令他们束手无策。
    直到武国内应偷偷摸摸地从怀里掏出了一本《捉妖全策》。
    妖魔当前,受苦的是人族百姓,此时国与国之争都要往后稍稍,除妖才是首要大事!所以这捉妖全策到底是让高澹读到了。
    这书在梁国是禁书,在娄国也明令禁止,但是民间还是广为流传,高澹从来没看过,他如获至宝,立刻开始研读,还拉上了几个略微识字的流民一起研究。
    没想到瞎猫碰到死耗子,他好像还真摸到了一点门道,从此逮到一个被妖魂附身的人就杀一个,十日之内控制住了大局。
    速度比樊筠预料的快上三倍,这让她压力倍增。
    樊筠如临大敌,以为对方要趁武国之危越过国境了,她已经整理出了一支队伍,对方敢来她就守城不出,让弓箭手慢慢磨死他们,然后再让将士出城迎敌,将他们杀个片甲不留。
    谁知高澹没那么做,他好像和野路子匪寇不一样,读过书,甚至念过兵法,还知道怎么练兵,对于怎么搞政斗好像也很清楚……
    樊筠的探子来报,这支十多万人的流寇队伍最开始是二十万,中间陆陆续续死了一些人,剩下的大约十四万人,其中的战斗力顶多有四万人。
    这四万人中还分派系,共有五六个“将领”领导,这些将领之间关系很微妙,而且据观察,这些将领也都不是野路子。
    最优秀最得民心的还要数高澹。
    受到妖魂冲击后,高澹花了十日稳定流民队伍,随后干了一件让所有人想不到的事情——借助妖魂把流寇队伍中的其他将领污蔑为妖党,然后带着人奇袭,把那些人都杀了。
    现在流寇队伍基本上成了高澹的一言堂,尤其是对方平定了妖魔之乱,从此威望高涨,手下的人对他堪称言听计从。
    接着对方开始训兵练兵。
    这十万人如何吃饭是一个大问题,高澹手腕灵活,开始发动手下的人去劫掠娄国边军和边城的粮仓,去抢武器库,抢到了就开始发粮发武器。
    现在这支队伍的严整性和战斗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他们当然比不上正规军,更比不上武国精心操练的锐卒,可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商悯听完樊筠汇报,笑道:“真是来了个了不得的人物,高澹,这名字一听就是读过书的人取的,他来历不一般啊。”
    樊筠也是个妙人,当场接道:“是啊,不然应该叫高铁柱才对。”
    她可没光顾着说笑,正事是牢牢记在心上的。
    “王上,这些流寇该如何处置?”
    商悯张口刚想说点什么,却闭上了嘴,看向樊筠道:“爱卿可有妙计?”
    姑姑提点过她,当王的不能把什么事情都给想全,什么事情都给通通安排到位,臣子无法做主的事情,她可以做主,但是也要允许臣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如果事事都要商悯操心,恐怕她就要未老先衰了。
    樊筠心中果然也有成算,虽有成算,可这件事情她的确无法亲自做主,需要让朝鹿朝堂上下定夺。
    奏折她已经快马加鞭送去了朝鹿,正在等待批复。不过商悯来了,一下子就省了不少功夫,必要的时候可以请王上直接决断。
    “臣想了一出分化之计!”樊筠一双大眼炯炯有神,“现在已经春雪化冻,土地也可以挖动了,我们不如效仿先王政策,宣布接收流民,将他们分而化之,分散各地,让他们开荒垦田,筑屋置业。如此五年之后可看情况授予他们武国户籍,将其彻底归化为武国人。且这次梁国险恶用心昭然若揭,不久之后武梁恐有大战,武国需要人!这些人哪怕不当士兵,也可以在后方耕种,保证粮草供应。”
    “臣之策略,武国史上均有先例,奏折算算时间应该已经送到了朝鹿,料想群臣应当也会支持。”
    “好!”商悯赞道,“爱卿计策与本王不谋而合。”
    之所以是分化之计,是因为抓住了普通人的畏战心理。
    试问有田可种,有屋可住,谁还愿意打仗呢?武国此举相当于招安,刚聚起来的流寇之势会被这个政策分解大半。
    樊筠受到鼓舞,接着道:“那高澹必会是武国心腹大患,对方自梁国而来,极有可能是受梁王指使。就算高澹接受招安,也不可听信此人之言,最好杀之!永除后患!”
    商悯却并未立刻答应樊筠提议,反问道:“樊卿如何评价高澹此人的人品?”
    樊筠沉思,“称得上为人公允。”她犹豫,“王上莫不是对此人起了爱才之心?臣以为,公允也可能是收买人心之计,不得不防。”
    她没有再咬死口要杀掉高澹,可见是个为官圆滑之人,很会看上头人脸色。
    “的确,就算他肯投效,也要试试他是否是真心投效。”商悯微笑,“樊卿请拟诏书,明日起颁布政令,暂开凤陂城一城为接收难民的口岸,试试那些流民会是什么反应。”
    “是,臣谨遵王命。”樊筠道。
    ……
    第二日,盖着鲜红城主印的政令传遍全城。
    不久,政令就传到了在娄国边境徘徊的流寇队伍中。
    娄国边城的城主也收到了政令,他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不由泪流满面……总算能把这群活祖宗送走了。
    他们对外宣称有二十万人,实际的数量大概是十几万,可是这十几万也够娄国喝一壶的,这都有娄国五分之一的人口了。要不是那个叫高澹流寇首领对手下的人还算有约束,他真怕这些流民对附近村镇的人烧杀抢掠。
    再想想对方喊的口号:“打杀豪富,广济贫民……”
    难道这不是喊口号,是来真的?
    不管娄国人是如何疑惑,这都挡不了他们欢送流民的心。
    高澹看完身边人递过来的政令,唇边露出微笑。
    他道:“去把阿毛叫来。”
    阿毛就是那个偷偷从怀里掏出捉妖全策的人,高澹对阿毛还算比较倚重。
    没多久阿毛就到了。
    这是一个长相贼眉鼠眼个子矮小的青年,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人,不过他嘴甜会说话,跟流民中的很多人关系都很好。
    “头儿,您叫我?”阿毛嬉皮笑脸凑过来。
    高澹看了他一眼,咬破自己的食指指尖,在那张政令背面写下一行字:“高澹愿投效武国。”
    几个大字落成,阿毛惊呆了。
    “拿着。”高澹把这张政令塞到阿毛手中,对方呆呆地接着,没动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