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新的战场,新的苏日战争,以及抗日英雄马占山
历史上的诺门坎战役,严格说来,是一场并没有什么战术意义的战争,不管是对于苏俄还是日本,这一仗打得其实都是稍微有一点莫名其妙的。
之所以会打这一仗,纯粹是因为关东军的独走,前线的关东军士兵不知道是闲出屁了还是想瞎了心了,一直不断的挑衅,侵占外蒙地区的蒙军和俄军。
挑着挑着给苏俄挑急眼了,就干起来了。
日军的参谋本部是不同意打这一战的,因为他们实在看不出来这一仗本身的意义到底何在。
而最终参谋本部同意这一离谱的作战计划的直接理由竟然是:“如果不打这一仗的话,想必关东军的勇士们也会感到寂寞吧。”
昭和日本就这尿性,完全是为了打而打,甚至一线部队也可以说是为了独走而独走,视战争如同儿戏,压根没想好为什么打仗,战略和战术的目标是啥。
甚至都是先打,再琢磨这一战到底是为啥打。
昭和男儿,招核纯属自找。
然而战术上虽然毫无意义,战略上却是不同,说白了,这就是个战略试探,只是日军的试探成本有点高而已。
日军已经穷疯了,北上去招惹苏俄,和南下去招惹英美,他总得选一个,诺门坎战役对日本来说本身的战略意义就是试探苏俄的斤两么。
俄军长途跋涉750公里,日军却只有两百公里,大家是在外蒙古的地盘上打仗,实际上也全都是客场作战。
如果真的是注定和苏俄要打,那在这儿先打一仗,摸摸看苏军的斤两,总比他们到时候真的去进攻苏俄的远东,抢苏俄的油田的难度要小得多么。
毕竟他们正在搞大清洗,关东军是切实收到了情报的,知道苏俄远东军团现在的情况一团糟,万一这么一摩擦,苏俄就怂了呢?万一他们因为大清洗的缘故,变成慈禧了呢?
就是这种纯纯的侥幸心理作祟,毕竟掐指一算日俄战争也刚过去没多久,很多日本人是不信,苏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真的会有脱胎虎骨的转变的。
当然,如果这种在辎重方面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客场作战,日军都没能赢得了的话,那自然就是试探结束,该干啥干啥。
双方都进行客场作战,还是在荒漠地带作战都赢不了,那还进攻个屁啊,找死么?
第一次诺门坎战役其实就已经是这个结果了,关东军的23师被ot-130烧得折损过半,按说已经没必要打了,可23师团和关东军向大本营发布却都是捷报。
日军主将小松原将自己已经伤亡过半的折损打了个对折的对折,最后的结论是:
“诺门坎这一战我军虽然伤亡惨重但总得来说还算可以,算是个惨胜,但这主要是因为我军准备的不够充分,有机会的话我们还可以再战,下一次我们如果有了充分的准备,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昭和日军的战报,那都不是数里注水,那是水里注数。
日据的参谋部一看,惨胜,惨胜也是胜啊,那好像这仗打得确实是还可以,苏军也没有多强,确实是可以碰一碰的。
然后就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次诺门坎战役么。
慈父直接预判了日军会不服气,再来挑衅的结果,认为,诺门坎这个地方虽然不重要,也没啥战略价值,
但苏军正是要用这种没什么优势的客场作战打服日军,日军以后才不会动侵略苏俄的愚蠢念头。
所以果断在取得了冲突胜利之后,火速从白俄调来了朱大帅,并给了他一整个集团军,让他务必一巴掌把日军给抽回去。
这才有了人类历史上都凤毛麟角的,一个长途跋涉750公里,一个跋涉200公里,两个不接壤的国家在中间的第三国搞了一场大会战的奇葩战争。
这差不多就是原本时空中诺门坎的经过了。
而这一时空,因为有了郑毅的推波助澜,这一仗打得比历史上早了接近两年,而且苏俄的耐心也明显比历史上差很多,刚摩上没几天的功夫第一此诺门坎战役就已经都打完了。
而日军此时的囧状,比历史上40年的日军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郑毅的经济战已经初见成效。
郑毅却是认为:诺门坎那破地方,一个外蒙的破荒地,有啥好打的,我给你们换个地方。
东戈壁省的宗巴音油田。
就是郑毅给日苏两国挑选的全新战场。
他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能找到那个油田,因为宗巴音油田上辈子就是他们公司勘探和开采的,是个纯中的项目。
我,郑毅,带着苏俄人在外蒙的东戈壁省,距离二连浩特不远的荒漠地带在勘探石油呢,就问你们来不来吧。
郑毅这个人,是目前全日本上上下下,至少是军国主义的上上下下最恨的人,没有之一的那种,据说军中不管是高层还是中层还是底层,恨他恨得牙根都痒痒。
石油,更不用说了,眼下日本最紧缺的战略物资,为了点石油他连英美苏都敢一块惹。
郑毅现在甚至都不担心他帮忙找到石油之后苏俄人会不会就近卖给日本人。
不是出于对朋友的信任,而是他很确定的知道,日本手里已经没有多少外汇了。
苏俄肯卖他也得有钱能买啊。
当然,郑毅给他们挑好了战场,甚至都不介意送给苏俄一个大油田,他们敢不敢接就是另一回事了。
毕竟诺门坎只是一个荒地,日军挑衅苏军的目的就只是挑衅本身。
但郑毅真要是把外蒙的油田给点出来,日军对待一块荒地的态度,和对待一块油田的态度,傻子都知道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有这么一个油田在,一不小心将整个关东军都给招来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相比诺门坎来说距离上对苏俄这边强一点,那地方压根就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沿线附近。
那地方距离紧挨着二连浩特,跟二连浩特也不远,对日军来说,后勤辎重补给的难度,也不算大。
双方的补给距离都差不多,也都比诺门坎方便。
这要是打起来的话,那,人脑子可能就要打出狗脑子来了。
一个搞不好可能还真就能彻底改变二战的战争走向了呢。
在郑毅想来,苏俄如果答应让他开采油田,那么无外乎就会有三个结果:
结果一,最有可能的,是苏军依旧大胜,但战争规模应该会比历史上的诺门坎战役要大得多,整个关东军都给调动过来是大概率的事,甚至还会出动更多的华北驻军,海军,本土驻军等。
毕竟石油是日本的命脉,没有石油,这仗他们已经打不下去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日军一定会元气大伤,如果动用了海军的话,说不定损失惨重之下,无力进攻东南亚了呢?最起码也能大损日军元气。
而且关东军如果全都跑外蒙作战的话,日军对东三省的治理能力一定会大幅度的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要知道,别看日军在中国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其实真的能做到有效治理,为日本提供正增益的,还真就只有东三省。
这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一来建设伪满洲国的时候,日本国内还是传统贵族派执政,统制派都还没有上台,更别说皇道派大疯子了,政府本身是还是理智的。
还知道找了溥仪这么个傀儡,尊重东北本地的政治传统,与当地的土匪,胡子等大多也都是勾连的,而且早在九一八之前,日本人经营东北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简单说,就是裕仁天皇上台之前的那些贵族集团,旧日本官僚,做事还是有章法,成体系的,各方面打的政治基础比裕仁重用的那些统制派的小疯子,和那些连裕仁都怕的皇道派大疯子们要强得多的多。
第二,则是因为东北太冷了,而且还全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山地少,这几乎就没什么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条件,敌后抗战的难度比太行山区难了百倍,千倍都不止。
能在东北打游击的,那都是真真正正的铁血超硬汉,都是超人,这和晋察冀打游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然而东北这地方同样也有不利于日军统治的劣势,最主要就是距离苏俄太近。
如果苏日战争真的能够扩大,如果真的能把整个关东军打光的话,东北的局面一定会大变。
就算辽宁和吉林那边不好说,黑龙江那边,马占山可是还活着呢。
关东军全灭,苏俄胜利,那么马占山完全可以借道苏俄重回黑龙江拉队伍,郑毅也很乐意给他援助,最差最差的结果,也能至少让黑龙江这一个省,和华北一样成为日本的负资产,甚至是提前光复。
乐观一点估计的话,整个东三省都可能会变得华北化。
那日本可就真成了兔子尾巴长不了了。
结果二,日军胜利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毕竟苏俄现在正在搞大清洗么,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是很大的,就连朱大帅这次回莫斯科,都是跟家人们交代好后事才回来的。
那其实也很好,苏俄是不可能认怂的,毕竟日俄战争刚刚过去了不久,斯拉夫人对此深以为耻,现在好不容易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国家强大起来了,又特么的输给小日本。
这对苏俄来说啊可不是区区一个油田,几块土地,以及所谓的地缘威胁那么简单的,整个民族的自尊心,整个政权的合法性,都必将受到质疑。
这事儿完不了了,这锅也一定会扣在大清洗的头上,慈父要是敢咽下这口气,真以为苏俄内部就没有天诛国贼么?
那么日军为了守住这个要命的油田,自然只能不得不将大量的资源砸进去,苏俄被牵制在东线,很难说欧洲那边会变成什么样,二战的历史进程将会被彻底改写。
那日军大概率就不会南下进攻东南亚了啊。
郑毅只需要集中精力跟日本打经济战就行了。
打不死他他都不配叫做穿越者了。
结果三,双方两败俱伤,谁都没有胜利。
参考结果二,双方为了这个外蒙的油田进入消耗战,加速日本的灭亡。
也就是说郑毅只需要将那个宗巴音油田的位置给点出来,只要苏俄真的开采这个油田,那么无论这一战的结果走向何方,对郑毅,对南洋,乃至是对国内,都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完美。
就看苏俄敢不敢让他这个地质学专家帮他们找油田了。
至于说,他以身做饵这件事会不会有危险,郑毅倒是觉得还好。
他就算是在外蒙找油田,也一定是时时跟朱大帅在一块的,日军总不可能一个突袭,把朱大帅的指挥部就给端了吧。
就算苏军真的打不过日军,大不了他看形势不对掉头就跑呗。
这事儿,朱大帅本人自然是做不了主的,自然要去找高层商议,郑毅也无所谓,继续埋头画图,能打最好,不能打的话他也不损失什么。
于是郑毅又埋头于画设计图,多等了一天。
但也只有一天。
第二天,朱大帅就告诉他,上层领导们同意了他的这个计划,苏俄愿意与槟城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他将亲自带着郑毅去外蒙地区勘测油田。
毕竟说白了,郑毅是在白送给他们苏俄一个油田,甭管他的目的是什么吧,这么大的便宜不占,那不显得他们怕了日本了么?
不管是军中还是民间,许多人都还是等着要报日俄战争的仇呢。
而且为了展现自己的高姿态,这个油田人家也没让郑毅白帮忙,苏方答应郑毅,油田找到之后会给郑毅20%的个人技术入股,
甚至郑毅为他们设计的炼油厂,他们都会给郑毅以卢布计价的5%专利费。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苏俄,对外国技术人员的专利费,技术入股等事情,信用还是不错的,意识形态的这个问题也远没到二战后那种全民魔怔的地步。
美国有不少这个时代的专家都是靠苏俄的专利费成为富豪的,某种程度上他们暂时的信誉比欧美国家反而还好上不少。
当天,郑毅将吴文浩和技术团队留在了莫斯科,自己便跟着朱大帅坐上了火车,前往外蒙古的东戈壁省。
当然,苏军在诺门坎也会增兵的,但是苏军也认为,郑毅这边既然来了,日军几乎不太可能还会再在诺门坎那个荒地搞事了。火车上,郑毅一直跟在朱大帅的身边,享受贵客待遇,甚至他身边还始终都带着自己的保镖团呢。
火车上,郑毅在吃饭的时候与朱大帅闲聊:
“对了朱大帅,此战之中,我想让我们槟城也出点人手帮忙,你看可以么?”
朱大帅闻言却是皱眉,道:“郑先生,这是我们和日本人之间的战争,您是我们的贵客,请您来远东,是来帮助我们勘测石油的,我们苏军有能力独自面对日军。”
苏俄再怎么说也是欧洲人,跟日本的仇恨也是世仇,若是连打仗都需要亚洲人帮忙,面子还要不要了?
再说朱大帅也不觉得南洋距离他么这么远,有什么能忙是能帮得上的。
论赚钱,朱大帅也承认郑先生有一套过人之处,南盟也无疑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国际组织,但是论打仗,那他确实是有点瞧不上这些亚洲人。
朱大帅也是有点种族歧视的。
郑毅却道:“朱大帅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要派南洋的作战部队来帮忙打仗,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我在南洋那边虽然一直是在强军,但是在野战能力上,我的军队,还是略输日本精锐一头的。”
“我说要派来帮忙的部队并不是作战部队,而是照相,摄像部队。”
“照相?摄像?”
郑毅点头:“是一支槟城新成立的战地记者部队,目前已经有了五百多人,还在扩建之中,目标是至少要建立一千人的战地记者队。”
“这些战地记者不拿枪,只拿照相机和手摇摄像机,不杀敌,只负责记录战争。”
“既能记录我军中,作战勇猛的英雄,也能在必要时记录前线将士之中的懦夫,更能记录日军犯下的暴行,流于国际,留于后世子孙。”
“当然,他们所需要承担的危险和战士们都是一样的,他们,同样也是作战的勇士。”
朱大帅一时也是大感兴趣:“五百个人,都有照相机,甚至是手摇摄像机么?去拍一线的作战士兵?郑先生的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啊,这成本很高吧。”
郑毅:“还好吧,我已经跟柯达谈好了,柯达会在槟城设厂,最迟明年应该就能够量产胶卷了,成本会比现在低得多得多,至于现在,成本确实不低,但是没关系,我有钱。”
朱大帅:“…………”
突然有点羡慕这个狗大户了呢。
朱大帅对这个照相机下基层的想法自然是非常的感兴趣,毕竟人们在面对镜头的时候,总会比平时稍微勇敢一点,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个时期的苏军,可是正在搞大清洗的。
有个照相机,摄像机时时记录,对他们这些军官,乃至基层军官来说无疑是一件巨大的好事。
至少不用担心被莫名其妙的背锅,将来如果不得不上法庭的时候,大家也可以拿出照片或是录像带,一把甩在法官的脸上,告诉他自己到底有没有贪生怕死。
当然,真贪生怕死的那些中低级军官就倒霉了。
“确实是非常好的想法,一个摄像班要几个人呢?”
“两个。”
郑毅解释道:“我和柯达那边合作,发明了一种用塑料做片基的新材料,卷起来的胶卷,胶带非常的小巧和便捷,照相机只有巴掌大,手摇摄像机也可以一个人扛着走,另一人帮忙抬一下三脚架就行。”
“这些摄影师大多也都受过军事训练,或者干脆就是从部队中退下来的残兵,基本可以将他们当做轻步兵用,不会对军队造成任何的拖累。”
朱大帅一时之间竟是也大感兴趣,他是当兵的,更清楚这样的一支队伍对军队士气的影响,尤其是在苏俄这种,比较推崇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里。
被摄像机或者照相机,拍摄到临阵脱逃的话,那可不是社死那么简单的。
“哦,你说得这种轻型的相机和摄像机能卖给我们一些么?”
“当然,不过暂时恐怕还不行,工厂本身还没有建好,而柯达本土的这种新型相机生产,要优先满足于槟城的需要,
我想,至少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新式的相机,摄像机,和胶卷才会开始对外发售吧。”
“哦~,那还真是可惜了,可是,前线终究是有危险的,你的记者部队加入我们,是要有伤亡的啊,我们毕竟是外国人,而且连语言都不通,让你们中国人为了我们苏俄的战争做牺牲,这合适么?”
郑毅笑道:“只要是打日本,又怎么会只是你么苏俄的战争呢?就当是练兵了,而且我也需要真实的战争素材,来训练我们南洋的军队。”
“你知道,在北大年那边,我的军队与日军已经开始交战了,老实说,战事并不是很理想,
我的士兵即使现在装备上已经不弱于日军的甲级师,甚至是略有超出,但战斗力上却还是略逊一筹的。”
“虽然我们并不缺少大量从国内来的优秀中层军官,但是一来,没有实战经验,仅靠口授,并不足以新兵成长成为老兵。”
“二来实话实说,国内的抗战经验,用在南洋,难免会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国内,其实也是缺少与日军在平原地形上野战攻防的经验的。”
国内国军能在正面战场上面对的都是乙种师团或是丙种师团的,即使这个时空有了郑毅的援助表现会好上不少,但真碰上日军的甲种兵团的话,也还是打出有来有回的精彩厮杀的。
说白了,国内的那些江理工都不一定能试探得出日军甲种师的真实水平,又何谈传授经验呢。
“我是想,让给我的摄影师尽可能多的在战场上用视频资料和照片资料,详细的记录一下日军到底是如何作战的,苏军又是如何作战的,
有哪些我们可以学习的经验,回去后利用视频和照片进行训练,自然也会更加的有的放矢。”
“其三么……我推测,这一战,日军很有可能出动一支十分特别的部队,算是我的一点私心吧,
我希望,能将这支军队出动,作战的证据和效果做一个记录,以作为对日舆论战,和日后清算的证据。”
“我们中国人讲究十世之仇尤可报也,有些仇就算是现在没有办法报,但这个仇,我觉得我作为当代之人有责任为后代记录下来,至少留下足够充足的证据。”
“特殊部队?什么特殊部队。”
“朱大帅,听说过731么?”
“731?”
当即,郑毅便将731这么个军队的始末都跟朱大帅详细的说了。
历史上的诺门坎战役中日军就使用了731部队,只是阴差阳错之际,这则消息被东北抗联的地下英雄所获知,又通过我党告知了苏俄,使得朱大帅对此有了防范。
诺门坎战役中,朱大帅是特意从后方修建了输水管,全程喝得都是大后方的水的。
反倒是日军方面,因为731的军队保密层级太高了,苏军都知道了,他们自己的军队却反倒是不知道有这么一支特殊军队,日军的谍战就是这么好笑,间谍能力比他们的德国盟友都不如。
以至于日军的上级长官为了保密,只能含糊地对部下下令说“水源可能有了污染,不许日军饮用。”
“可能”有了污染。
你咋知道的?
再加上日军的水源也紧张,以至于许多的日军在口渴的时候忍耐不住,还是喝了河水,毕竟“可能”有污染而已么,不能因噎废食啊,大家这的都挺渴的。
结果就是,苏军以为喝了自带的水屁事儿没有,日军却因为士兵偷喝喝水伤亡惨重,据说中毒之人死状极其的凄惨,病毒甚至还有一定的传染性,搞得日军的士气极其的低迷。
731部队,这也算是首战告捷了吧。
如果不是朱大帅提前得到了如此关键的情报,知道了河水之中有毒,谁知道这场诺门坎之战会打成什么样呢?那恐怕还真就不好说了。
而此次的历史因为郑毅的关系,和历史上的诺门坎战役早就已经完全不同了,时间,地点,规模,都不对。
731依然是大概率会出动的,但是地下党还能不能和历史上一样提前得到消息,那就不好说了,所以,郑毅也就将自己知道的一些消息都跟朱大帅说了一下。
而这个731部队,就是郑毅此次要从南洋调集战地记者连北上参与苏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理由。
要知道,历史上的731是逃脱了正义审判的,头头脑脑的负责人直接摇身一变就成了各大医院,医学院,药企的负责人,日本在二战后,生物医疗领域的飞速发展和这些人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能拍摄到731部队作战的切实证据,那么无论是郑毅搞国际舆论,还是搞日本国内的舆论,必然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而如果这一仗中,日军可以和历史上一样把孽造在自己人身上。
那,日本自由之声和槟城日侨报上,可就不缺素材了,林绍良不把这些照片玩出来,他都对不起自己徒弟的这个身份。
郑毅不懂军事,但他觉得他应该是懂媒体,懂宣传的,猪肉吃得多了,自然也就成猪肉烹饪大师了。
于是这坐着火车的一路,就这么和朱大帅一直都在闲聊天之中,共同探讨关于这个战地记者营到底要怎么运作的道理。
朱大帅甚至建议他,如果战争比较激烈的话,记者营其实完全可以由预备役军官来担任。
因为抗摄像机,在战场上相当于是方方面面都会跟着观察,其实可以非常快速的积累实战经验和全局视野。
却是打破了郑毅印象中,摄影兵应该尽可能让给退伍或伤残的老兵担任的这个想法。
另一边,林绍良在南洋那边也开始行动起来了。
并不需要特别的安排,只要在槟城内部实话实说,郑毅此时正和苏俄人一起在东戈壁省进行石油勘探就行了。
槟城的日侨区之内,有的是日本间谍。
郑毅从来也没想过槟城会没间谍,偷情报的,偷技术的,有的是,郑毅他既然肯接收日本侨民,自然也就做好了会被间谍渗透的准备。
不过说到底槟城堵日侨还是防备的,日侨在槟城也不能持枪,所以至少截至目前为止,这些间谍也没做出过什么比较大的破坏。
法西斯搞谍战的能力确实是都不这么样,仨国家加一块都凑不出十个知名间谍出来。
但是郑毅的行踪,只需要不故意的去保密,其实也就足以让那些隐藏其中的日本间谍去通风报信了。
下了车之后,郑毅和朱大帅便各干个的,朱大帅负责在此地调兵遣将,勘察地形,休假防御工事,而郑毅则是带着技术团队四处的瞎绕,寻找油井的位置。
如此,找了一个多月,日军果然也是明显收到风了,整个关东军开始西向集结,不管是苏俄本身的,还是东北抗联的情报组织都在疯狂预警,
无数的迹象都表明日军即将要在郑毅所在的这个东戈壁省与苏军进行一场,很可能是赌国运级别的超大型战争。
苏军也同样是不甘示弱,竟是在诺门坎和宗巴音两个方向同时布放。
当然,是以宗巴音为主的,宗巴音有了油田,有了郑毅,诺门坎的重要性已经直线降低,弃守都有可能。
而郑毅在忙活了一个月,终于也差不多确定油田位置,开始安排钻进挖掘的时候。
朱大帅却是给他引进了一位让他有点意想不到的人。
“郑先生您好,我是马占山。”
望着这个伸出手来主动与他握手的,只在照片里见过的土匪将军,郑毅一时还真有点愣神。
“马将军?您怎么跑这来了?”
“自然,是为了见您的了,郑先生,我已经跟苏俄这边都谈好了,我想……试试看能不能再打回黑龙江,爆小鬼子的后路,哈哈哈,就是……这个囊中羞涩,想找你这位财神爷,化个缘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