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槟城的人口危机
1936年,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国内,都是个大事频发的年头。
226政变不久,3月7日,德国便公然违反凡尔赛条约,进驻莱茵兰。
一东一西,两个轴心国成员开始同时对旧的世界秩序发起了挑战。
5月5日,意大利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埃塞俄比亚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已经在悄然拉开,只是大幕之下绝大多数的庸人,都还麻木的不觉而已。
郑毅,却是基本已经进入到备战的状态了,虽然全槟城除了他之外没人知道要打仗就是了。
时隔两个月,五月中旬左右,郑毅终于又收到了丰田的消息,丰田喜一郎和丰田利三郎公开决裂,
据说闹得极其严重,曾是最亲密的战友的两个人,纷纷登报声明与对方从此断绝关系老死不相往来。
据小道消息说,俩人的决裂几乎到了开枪互射,有你没我的地步。
当然,这在刚刚经历了二二六兵变不久,全社会都还处于动荡之中的日本来说,倒也没有太多人关注这件事。
当月,丰田集团正式分裂,丰田喜一郎要了丰田的厂房,大型设备,和库存,新成立的研发部,组建丰田汽车,没拿存款,选择了用银行贷款来建设丰田汽车造发动机。
原本丰田是制造发动机的,而且客观来说因为是新产品所以卖得并不算好,丰田喜一郎却是孤注一掷,开始贷款造汽车厂。
丰田利三郎则是带走了丰田的老技术工人,中层管理团队,大量的大小机床,以及丰田集团的所有存款,说是要另觅地皮建设新的丰田工厂,改名为丰田纺织。
自然,结果他觅啊觅啊的,就觅到槟城来了。
丰田利三郎竟是一口气带出来了两千万美金,四千张各类机床,以及足足七千名的日本员工,大半都是技工,这还不算他们的家属。
其实除了那分离出去的发动机业务之外和整个丰田都搬过来也差不多了。
虽然后世的经验来看,分出去做发动机的那个才是丰田的精华。
丰田利三郎来的时候,郑毅正在地道视察工作,只是安排了陈嘉庚先生和林绍良去迎接和安排,帮忙将他和他的员工、机器都安排好了之后才赶来和郑毅打招呼。
郑毅便请他下来,跟自己闲庭信步似的在地道里领着一大堆的随从溜达。
“都安排好了么?”
“好了,多谢郑先生您费心了啊。”
没想到的是,丰田利三郎居然还会说中文,虽然说得还带有明显的日本口音,但做到正常交流还真不是什么问题。
早在两个月前,丰田喜一郎刚回日本时郑毅就在给他们做着准备了。
这两个丰田还没吵架的时候,他便在新城那边张罗着为他平整土地,修建厂房,通水通电了,日侨区那边还特意给他们盖了丰田小区。
事情都是林绍良和钱绮雯亲自去做的,三个月的时间,虽不可能直接将厂房修建好,小区盖好,
但临时安置机器,总是问题不大的,而且水电齐全,用不了多久应该就能开工生产,
发扬日侨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这些一并过来的日本工人暂且在别的日侨家里借住。
非常时期,槟城也着实是有点困苦,主要是旧城实在太挤,而新城一时半会儿又确实是建不好,为了搞建设,郑毅和槟城全城管理层都是头都大了。
“丰田喜一郎的儿子,也就是你那外甥,也跟你一块来了?”
“是的,一郎他特意嘱咐我将章一郎给带来,他跟我说,他跟郑先生您是极好的朋友。”
郑毅笑道:“极好二字还真谈不上,只是你们既然愿意搬来槟城,我自然也会赤诚相待,尽可能的做到最好。”
“不过槟城当下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拥挤和居住,说到底还是我发展得太快所导致,实在是没有办法,要稍微等上几年,才能解决所有人的居住问题。”
说着,郑毅主动分给丰田利三郎一根雪茄,道:“整个槟城,目前已经有足足两百一十四个建筑工地了,
算上马来人和印度人的黑工的话,光是在工地上工作的建筑工人,就有五六十万人之多。”
“而且仍然是在不断扩大,不断在开始建设新工地的,您知道我光是给建筑公司贷款,就贷出去多少钱么?七百万了,美金。”
“郑先生,还有银行业的产业么?”
“嗯,我入股了华侨银行,现在已经是大股东了,主要是银行存款不够,全都用的我的本金在往外贷,哈哈哈,没办法啊,什么都乱糟糟的,让您见笑了。”
“哪里哪里,我看槟城,倒是蓬勃向上得很,虽然很多人都没房子住,但他们知道他们正在亲手盖着自己的房子,我看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脸呢。”
“郑先生,真不愧是世间奇才,听闻槟城以前只是一个三十几万人口的小县城,短短三年,竟能建设至此,当真是奇迹啊,
相信用不了多久,槟城一定会成为比东京和上海更加繁华和庞大的城市群啊,只是……”
“丰田先生有什么顾忌么?”
“郑先生,丰田是做纺织机的,我知道,您是世界化纤大王,然而纺织业,却终究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日后我们合作自己开纺织厂也好,只卖机器和化纤,让别人去开纺织厂也好。”
“做纺织,终究是要人,要地的,槟城到底是土地有限,人口也有限,这……能撑得起这么大的纺织业么?”
郑毅点头道:“慢慢来嘛,我也知道,真要想大规模发展纺织业,是要动辄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从业人口的,
槟城终究只是一座城而已,而且还是个岛,发展的潜力是有天板的。”
“不过你生产的纺织机也没有理由都靠槟城内部消化,槟城只织化纤等高端材料,嗯……虽然几十年之后可能反而会变成低端材料了。”
“整个南洋,包括新加坡,马六甲,吉隆坡,乃至三宝垄,万象,仰光,这些有华人的地方都可以买我们的纺织机,开我们的纺织厂么,再说我们还可以出口给美国。”
“倒也没那么容易达到生产瓶颈,待这一批槟城的城建工作都做完,大量的建筑工人没了工作干,纺织厂,倒也是一个吸纳就业的好去处啊。”
“这……好吧。”
丰田利三郎点了点头,此时他刚来,也不好急着挑刺,而且非常时期,企业能生存已是颇为不易,又何谈发展呢?
槟城的发展潜力确实是小,这不也是没有办法么。
从全世界范围内看,发展纺织业是绝大多数国家在开始工业化时候的源头,相当于是新手村副本。
当然,槟城这就比较奇怪了,上来就搞了个前油后化,这玩意八十年后都称得上是工业生产桂冠上的明珠,更别说现在了,整个是倒着来的。
而纺织业要想发展得足够好,人口潜力才是一切的基础。
目前的纺织业两个大国,日本,美国,都是人口大国,美国的人口是一亿三千多万,日本也有六千多万,要是算上朝鲜半岛和东北满洲国还会更多。
只有人口大国,才能撑得起纺织业,要知道美国和日本光是纺织业的从业人口就都是百万级的,干纺织的,比槟城现有的劳动人口都多。
而且,也只有足够大的穿衣,用布需求,才能养活得起足够大规模的纺织业。
虽说布料这东西可以出口,但海外市场往往波动较大,而且运费高昂,布料本来就不是什么贵的东西。
化纤布料现在虽然很贵,但丰田利三郎看得很清楚,这东西的价格早晚要降的,而且是越降越低。
如果槟城本身的纺织业发展不起来,那丰田就只能靠出口了。
东西靠出口当然是对的,但若是只依靠出口,市场波动太大了,尤其是真正细水长流养活工厂的工业配件,终究是欠了点稳妥。
丰田纺织,是世界第一大纺织机工厂。
现在他搬迁过来的都是精华,即使不考虑发展,要维持以前在日本时那么大规模的纺织机,全靠出口的话,难。
郑毅看出了他的顾虑,知道他刚来,不好意思说,也没有开诚布公,索性他自己挑明了道:
“南洋这地方,人口潜力的上限确实是太低了一些,就说槟城吧,眼下,最大的发展瓶颈是土地和住房。”
“槟城本身就小,就算是一直往外扩建,槟岛却是同样也不大,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至多也就新加坡的三分之一。”
“不过,不管怎么说,土地的问题,还可以想想办法,整个槟岛毕竟只开发了十分之一左右,
退一万步说,实在不行还可以填海,亦或者直接把中间占据一全岛一多半面积的升旗山脉给挖开,挖空升旗山区周围填海,只要有人有钱,也不是做不到。”
“但人口不过确实是硬伤。全南洋的华人一共也就一千多万,我没来马来亚之前马来亚的人口一共也就有个三四百万的样子,还得算上新加坡。
而且马六甲那边的华人大多都是不会说中文的土生华人,这些土生华人中的富豪和精英阶级虽然有来槟城置产,但是大部分土生华人还是留在马六甲,不可能跑到槟城来的。
总人口潜力,三百万也就到头了,而现在,光槟城就已经三百多,甚至将近四百万的人口了。”
当然,马来亚总人口四五百万指的大部分是青壮年和劳动力,郑毅的三四百万是因为槟城人大多已经把老婆孩子给接过来了。
如果不接老婆孩子过来的话,槟城的人口也就一百多万,不到两百万。
但尽管如此,可以说马来亚,乃至大半个南洋,能过得来的华人基本都给他吸这儿来了。
吉隆坡那个好端端的华人城市,都快让他给吸空了,甚至连新加坡都被他吸了差不多一半左右的人口。
南洋华人这边现在连割橡胶和挖锡矿的老本行都不怎么愿意做了,好多矿厂和种植园又都重新让回给了印度人,大量的雇用印度人打工了。
挖锡矿,实在是没有去槟城当建筑工人赚钱,那大家还挖锡矿是图啥嘛。
但他这么能吸,国内的老婆孩子也都已经吸过来了,也就三四百万。
正常发展的话,槟城的人口数量到头了。
甚至整个马来亚的人口数量也到头了。
即使不考虑英国人不让华人种粮食的问题,就算全种上粮食,马来半岛的粮食也依然不能自给。
现代的马来西亚粮食自给率才百分之三十几。可眼瞅着要打二战了,到时候海上航运不便,万一哪一年粮食进口出了问题,那就全完犊子了。
丰田利三郎:“三四百万的人口,就算这其中有两百万的劳动力,这……能给纺织业的,应该很难超过五十万吧,
五十万人从业,对本土纺织来说,至少郑先生您想要引领世界纺织业的话,差得,恐怕是有点远的。”
“更何况,郑先生您是世界化纤之王,我刚刚在北边的新城槟城安顿的时候,发现一共有四家的大型石油炼化和化工厂已经在施工了。”
郑毅:“对,你们是挨着做邻居的,这四家新厂中我增加了氯化工艺,可以大规模生产硬塑料,
正好可以给你们纺织机做原料,您是纺织机领域的专家,塑料能在纺织机上做什么应用,您一定比我懂。”
丰田利三郎:“我听说都是几千万美元的超级工厂,是日进斗金的,这四个厂的化纤生产……”
郑毅:“化纤年产量……加上那三个老厂,三百多万吨吧,后化部分比之前的三个厂,还是有进步,也各有侧重的。”
丰田喜一郎大略算算,道:“三百万吨化纤,相当于一千八百多,接近两百万亩的田,按40针,63寸的尺度和针脚计算的话,能织大概四百亿米的布。”
郑毅一愣:“多少?”
“四百亿米。”
“你是不是算错了,四百,亿?”
丰田利三郎:“错不了,这还是往少算的,都是纯纺,如果混纺的话,那就更多了。”
郑毅:“…………”
四百……亿?
全世界一共才多少人口啊?
也就二三十亿吧?
换言之这点化纤,差不多能保证全世界用,每人每年消耗布匹大概二十米?
当然,化纤这东西还可以军用,工业用,但真要投产的话,那这化纤的价格肯定是要被打下来的。
丰田利三郎:“目前为止,化纤仍然几乎是我们独门的垄断生意,至少数年之内,利润还是有保障的,顶多,是不那么暴利罢了。”
“嗯。”
利润肯定是有的,不存在饱和的问题,郑毅上辈子的时候化纤这玩意的全球年产量早就都一亿多吨了,光中国一家就产了将近七千万吨,也没听说过有滞销,卖不出去的。
丰田利三郎:“化纤最赚钱的时候,恐怕就这几年了,我发现这东西除了可以用来织布匹消费之外,在防尘,防腐,防晒,防水等性能上都有极其出色的表现形式。”
“工业用途,军事用途的前景极其巨大,然而产量毕竟在这摆着,而且据我所知,壳牌,波斯石油,标准石油,海湾石油,都在尝试着脱离郑先生在他们的本土也建了新型的裂解加工厂。”
“郑先生,虽然目前仍能做到在化纤上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以后恐怕就未必了,
槟城的地理条件在这摆着,世界石油七姐妹每家都在您这建了一个炼化厂,但也应该不可能再建第二个了。”
“换言之郑先生,化纤的巨额利润,我估计至多也就七八年的时间,保守估计的话,五年,应该就掉下去了。”
“嗯,确实如此啊。”
产量在这摆着呢,你不可能指望全球人口人均十几米,几十米的布料还能当奢侈品卖,这是不现实的。
丰田利三郎:“所以郑先生,要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话,也就这几年,这几年之内,我们将化纤织造成布,可以做独门生意,可以赚取巨大的利润,过些年,就没这个机会了。”
“可是……几百万吨的化纤,以槟城现在的纺织业人口来说,差距,有点大,若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人口从事纺织业的话,
那……您当然也能卖化纤,我也能根据不同化纤的特性去设计专门的纺织机。”
“然而先生,垄断,若是能垄断一整条产业链,和差着这最后一环只垄断大半,所产生的利润是要差得很远的。”
郑毅:“嗯,你说得有道理,不求真能垄断全吃下,至少,吃一口是一口啊。”
如果是别的因素也就罢了,因为人口,没能将这口肥肉囫囵地吞下去,这样的话郑毅也会有点不甘心的。
毕竟,他的穿越者金手指是用一个少一个的。
甚至可能已经没剩多少了,他也就会搞搞石油石化。
任何技术都只有刚出来的时候最值钱,若是这几年的时间里他的技术没能把钱给赚透,那他不是亏了么。
“我明白了,我来想想办法吧,不过也先不急,那几家化工厂怎么也得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建成投产,还有槟城新城的建设,也差不多是要这个时间的。”
事实上不止是纺织业,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遭遇了人口瓶颈,郑毅现在在许多其他产业也都越来越体会到人口不足带给他的压力了。
新城那边,四个化工厂还没开始建呢,工地的施工人手就已经严重不足了。
两年前建槟城石化的时候,那会儿是万众一心,全民豪赌,日夜赶工,几十万人砸工地上生砸出来的。
现在,槟城虽有三百万的人口,但连盖房子的建筑工都不够,这四家化工厂的施工人数是远远没法和之前三家比的。
自然,也就不可能日夜赶工,郑毅说两年干完都是快的,若是不能增加施工人数,就是三年也够呛。
槟城的各个工厂,其实也都挺赚钱的,就连张郁才等原本只知道压榨猪仔的传统商人,现在在东部开个水泥厂,市里搞个建筑队,也根本不愁发财的。
然而现在每一家企业扩产都有些受阻,新城那边的对内招商是稍有些不及预期的,郑毅也问过了,最直接的一个理由就是工人不够。
这也是槟城现在的工价越来越高的一个原因。
说到底,槟城现在又搞化工,又搞钢铁,修船,机械,乃至军工,清一色的重工业,纯纯的大重工城市,
若是还要满足城市配套,甚至是还想要适当的全产业链再搞搞轻工和商贸。
这已经远远超过区区三百多万人口的体量了。
当然,历史上,1937年之后,南洋地区的华人人口将会迎来一波暴涨,不过郑毅估计,如果郑毅不主动做点什么,涨到五百万,六百万人口,应该也差不多到顶了。
华人还是比较安土重迁的,不是活不下去,没人会背井离乡的出海。
北方地区的流民倒是多,但是北方流民都是走西口,没人会主动下南洋的,山东大饥荒饿死那么多人,也没见他们有一个下南洋的。
客观来说,南方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差别也挺大的,南洋这边三分之二左右的华人是不会普通话的,北方人如果也带着点口音,那他过来生活真不会比日本人方便多少。
要想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是走出槟城去经营其他的势力,比如吉隆坡和新加坡,其实他完全可以将轻工业,比如纺织厂建在新加坡和吉隆坡。
可惜,快二战了,不合适。
他有一定的把握能在日本人的进攻下守住槟城,可槟城以外,他就无能为力了。
论地理位置当然是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更好,比槟城,甚至槟岛也更大,而且易守难攻,东方直布罗陀也不是说笑的。
但问题是新加坡是英国皇家直属殖民地,除非他跟英国的远东舰队真刀真枪的干一仗,否则不可能拿得到新加坡的主导权,即使是单纯的商业投资。
英国在二战中的表现之拉,垃得也实在是令人发指。
十二万英军驻守拥有东方直布罗陀的世界级军事要塞新加坡,被六万日军七十二小时所攻陷。
真真是废物至极。
除非到时候他能让这十二万英军听他指挥,把指挥权拿过来,否则让他去新加坡开厂,开多少,就相当于是送日本人多少。
新加坡都如此,其他的地方那讲究更不敢投了啊。
扩张的这个事儿,二战之后再说吧,二战后有的是机会。
那么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了,要么,是主动想个办法迁移国内人口,槟城暂时住不下,可以先安排他们去玻璃州。
但其一是北方人接来的话融入确实是个问题,而且北方的船运不发达,搞船都不好搞,北方人轻易也不会出海。
福建和广东人的话,大规模人口迁移,南京那关也过不去啊,他跟南京都翻脸了,陈嘉庚和陈仪俩人在报纸上对骂了一个多月,他的人还敢去福建大规模招人招工么?
他妈的到头来好像还是得用南洋华人老办法:买猪仔,把招人的事儿委托给国内的洪门青帮之流。
郑毅的心里很排斥这个的。
要么,就是大量使用马来人和印度人。
其实纺织厂是可以在吉打州,霹雳州搞的,日本人来了大不了搬一下,反正也近。
而且不管他的人口怎么弄,粮食是人口的前提,弄不来粮食,就搞一大堆人口挤在槟城,那是找死呢。
然而即使不考虑发展的因素,哪怕他认了,不发展,他好像还是得找粮找人去。
已经开始备战了么。
备战,说到底最重要的还不是备人备枪备粮。
备枪对他来说是最不是事儿的,他都有信心能在日本进攻之前弄到一百万支长枪给市民们发下去,日本人就算是能登陆能进城,缺乏重武器重火力,打巷战能打到他们哭。
唯粮与人,着实是有些为难了。
去哪弄人去呢……
有点感冒,不太舒服,就发一章吧,也有六七千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