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抚夷之策
杨涟的一番话,说得在场的人都有些动容了。袁可立的老脸上甚至飞了一抹热血上涌的潮红。敢于犯颜直谏的杨文孺果然不是讪君卖直的沽名钓誉之辈!
陆文昭的眼神也在闪烁,他心底生出的那一抹小小的失落渐渐地去了。他本能地想给杨涟喝彩叫好。但这么多年的磨砺,到底也把陆文昭磨得沉稳了。他很清楚,锦衣卫只是皇帝的耳目,多数时候能问能听能上报就行。就算天使下凡,临时充当皇帝的化身,也是因为先有了明确的圣意。陆文昭不但不知道圣意,目前更是一个靠着误会和隐瞒而假托出来的“假上差”。
最后,陆文昭没有接茬说话,只慢慢地压制了那一分骤起的心血。
陆文昭的沉默反而搞得杨涟有些失落了。杨涟已经完完全全地将陆文昭当成了皇帝派来问案的钦差,杨涟因此希望能从他的身上稍稍管窥皇帝的态度。但目前看来,这个年轻的锦衣卫显然是有意不想让他管窥出什么。
不多时,陆文昭便收起了眼神里那种对清直之臣的欣赏。他转头看向袁可立,淡淡地说道:“袁兵宪,我已经没有什么要问的了。您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有。”袁可立深吸一口气,脸上的潮红和汹涌澎湃的心气随着那一口呼出的热气逐渐褪去,他先冲陆文昭点点头,接着问杨涟道:“文孺,我想知道,你带兵抓捕阳武侯和武清侯家仆的时候,是怎么对待那些购买违禁铁器的鞑靼人的?是一并抓了,还是就此放了?”
杨涟很快也收拾好了心情,他侧过身,正对袁可立说道:“当然是一并抓了。鞑靼人的口供也很重要。有了他们的口供,整个案子的证据才算完整翔实,走私的事情也才能彻底坐实。”
“你给他们上刑了?”袁可立微微皱眉。如果只考虑案件审理,杨涟的想法当然没错,但这并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走私案。尤其还是在这关键的档口。
杨涟摇头。“这倒没有,我们只威逼利诱了一番,那些现行犯就开口招了。而且我们还取得了汉夷两种文字的画押口供。”
杨涟诱供的手段说来也简单。杨涟只许诺在招供之后,把扣下的银子都退还给他们,否则就永久性地取消走私者所在部落再次互市的权利,就要到了口供。为了大局,大明现在需要安抚、联合整个察哈尔部,但将某几个部落列入黑名单还是无妨的。
“现在呢,”袁可立神色稍霁。“还扣押着?”
“大部分都放了,”杨涟看了陆文昭一眼,“但还扣着几个管事的。目前正软禁在祖游击的军营里。”
“你打算怎么处置这些人?”袁可立也看了陆文昭一眼。
“如果按照我大明的律法来办。违禁走私,参与买卖的两方都要论罪受罚。但我认为,如今既以抚夷为计,还是在交涉之后从宽放过地好。”杨涟干脆盯着陆文昭,“这些话,我也都写进那道给朝廷的公函里了。”
陆文昭能猜到这两个人为什么看着自己,但他仍旧和之前一样,没有任何表示。
“虎墩兔憨那边派人来交涉过了吗?”袁可立倒是不由得点了点头
“暂时还没有,但应该也快了。”杨涟收回眼神,重重地吐出一口气。他很不喜欢这种城府深沉的人。
“是因为要到发抚赏银子的时候了?”袁可立一下子就想通了。
“节寰公说得不错。”杨涟颔首。
“是哪天?”袁可立问。
“目前商定的日期是每个月的初五,也就是大后天。”杨涟的脸上浮现出了些许意外的神色。
“原来日子已经这么近了。”袁可立看了看李光荣,又看了看王世忠。“难怪三位聚在这儿。”
“节寰公应该知道日子才是啊。”杨涟说道。
“我只知道朝廷给插汉部的抚赏银一直是按月发放的,但并不清楚具体是哪天。”袁可立顺势问道:“陆上差和我过来之前,三位就是在商讨与插汉部交涉的事情吗?”袁可立的视线停在王世忠的身上,他总觉自己好像在哪里见过“王世忠”这三个字,但一时又确实想不起来。
陆文昭的眼神随着袁可立一道移动,也先后落在李光荣和王世忠的身上。
李光荣心虚,城府也不够深,不敢与身为锦衣卫的陆上差对视。陆文昭的视线一扫过来,李光荣就撇过了头。
王世忠倒是和万有孚搞出的两起案子都没有什么关系,可大帐里那种逐渐推高的紧张气氛,也难免弄得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神经紧张、心绪不宁,于是他也像李光荣那样,把头撇了过去。
最后,还是杨涟接话:“抚赏和案犯的事情我们前些日子就已经商讨过了。二位过来之前,我们主要还是在说别的事情。”
“什么事情?”袁可立收回视线,又望着杨涟,“能仔细说说吗?”
“当然可以,”应过一声之后,杨涟没有立刻展开解释,而是转头看向王世忠。“王游击,请你跟陆上差和袁兵宪说说你的另一重身份吧。”
王世忠不预备杨涟会突然点到自己,他先是一愣,旋即弹射般地站了起来。“是!”
“禀,禀告陆上差,袁兵宪,”王世忠的紧张一眼可见,“末,末将是南关哈达部前代受册部长‘猛骨孛罗’的嫡次子。夷名‘革把库’。也是哈达部当代受册部长‘吾儿忽答’的同母兄。”
大明朝廷从不承认什么狗屁的大金国,也不承认南北两关已经在事实上被建州部吞并,所以直到现在,‘吾儿忽答’或者说‘吴尔古代’仍旧被看作哈达部的部长,只是不幸在建州反贼的控制之下而已。确实就像莽古济想的那样,只要吴尔古代能获得自由,逃到大明辖境,向皇帝低头表示恭顺,就能立刻得到大明的承认与支持,并扯出一面旗来。“原来你就是那个南关后裔!”袁可立眼神一亮。他总算想起“王世忠”这三个字是从何处看来的了。
“袁兵宪听过在下?”王世忠一愣。
袁可立含笑解释说,“蒙皇上圣恩,我奉命入辽之前,一直在通政使司任左通政虽然在任时间不长,但也见过几本提到了‘南关后裔王世忠’的奏疏。”
“原来如此,”袁可立的笑意稍稍缓解了王世忠心里的紧张,他也跟着笑了。“敢问那些奏疏都是怎么说在下的?”
袁可立见过的奏疏都是科道言官上的关于辽东的兵部题本。因为那些题本并不专门针对王世忠,更不是什么弹劾,不需要被提到的人的回复,所以通政使司甚至都没有往下抄,直接就呈上去了。
走过内阁票拟,皇帝批红的流程,题本就直接发给兵部处理了。而兵部的处理结果,就是一道道发给王世忠的调令,以及与其职务相对应的关防印信了。因此直到现在,王世忠也不太清楚自己怎么就一路升到实授的游击将军了。
“当然都是说你好了。”袁可立想了想,在脑海里搜寻出一段还算清晰的记忆。“‘南关之裔王世忠挺然少年,容止大有华风,应与升授实职’,大概都是这样的文字。”
袁可立打量着王世忠,几乎不觉得能从他的脸上、身上看出什么外藩夷狄的样子。
还真是大有华风。袁可立心下感慨道。
“敢问这些文字都是谁写的啊?”听见是夸自己,王世忠笑得更开心了。
“这个我就不记得了,”袁可立已经想起了两个人名,但并不打算就此说出来,“要是有机会,你自己去通政使司查吧。这些都是公开的提奏,穿官服进衙门就能查。”
“多谢袁兵宪。”王世忠又一作揖,不再追问了。
“你不必谢我,又不是我推荐的你。”袁可立摆摆手,看向杨涟,接着问道:“所以,三位商量的事情,和王游击的特殊身份有关系?”
“是的。”杨涟点头道。“辽阳那边已经通过多方渠道确定,南关旧部虽然已经被拆分并,间散于奴部的四色八旗之中,但王游击的兄长,也就是哈达部的部长‘吾儿忽答’现在仍然活着。可与此同时,‘吾儿忽答’也已经纳了奴酋的女儿,一个叫‘盲谷姬’女人为妻,并育有子女。所以我们想的是,先尽可地能靠着兄弟亲情争取‘吾儿忽答’,如果能够争取得到,就扶持他招抚南关旧部以分裂贼党。如果‘吾儿忽答’执迷不悟、深陷其中,实在难以争取,我们就让王游击以‘猛骨孛罗’次子的身份直接争取南关旧部。”
“具体要怎么做?”袁可立问道。
“首先当然是想办法和‘吾儿忽答’取得联系。”杨涟说道。
“这也就说,辽东方面还没有和‘吾儿忽答’取得联系?”袁可立忍不住看了王世忠一眼。
“是的,”杨涟遗憾地点了点头:“别说取得联系了。我们甚至都没能探听到‘吾儿忽答’的实在位置。最早的情报是说,‘吾儿忽答’就在萨尔浒寨。但后来逃回的汉人又说,‘吾儿忽答’已经被奴酋转移到了后方。所以,我们只能靠着零碎的信息粗略推测,‘吾儿忽答’目前可能是在界凡新寨至建州老巢这一带。”
“被转移,”袁可立敏锐地从杨涟的话里抠了一个字眼出来,“是发生了什么吗?”
杨涟努力地回想了一下:“据逃还的夷汉人丁说,奴贼内部好像闹出一起很严重的案子。但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些逃还的夷汉人丁自己也说不太清楚。东拼西凑之下,我们只知道那桩案子牵扯到了许多位高权重的奴贼,小奴酋歹善应该也被波及了。结合最新的线报,辽阳那边推测,这很可能是手足相残的夺嫡之争,乃至虎毒食子的废嫡之议。”
“什么线报?”陆文昭忍不住插话问道。
“分权。”杨涟转头看向陆文昭。“根据沈、奉、虎三镇守军生擒的奴贼俘虏供述。较之以前,小奴酋歹善的权力已经被稀释许多。”
“据说,歹善在萨尔浒一战中出力很大。所以在我朝饮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小奴酋歹善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威望极甚。但在那桩案子之后,歹善就遭到了奴酋的多次打压。可能是奴酋又感到了威胁。不过以我个人的拙见,奴贼俘虏的话不见得完全可信,至少不完全准确,因为有些俘虏甚至说父子不和的原因是争夺宅地。简直匪夷所思。”
“情报都是俘虏或者逃还的夷汉人丁提供的,难道辽东方面就没有主动派人渗透吗?”听杨涟提到了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陆文昭的心情不由得糟糕了许多,语气也无意识地硬了两分。
“当然派了。”杨涟听出了陆文昭语气里的急切,并下意识地将之当成了某种诘问。“沈、奉、虎、威四镇都外派了夜不收,四镇加起来,恐怕有上千人在城外轮替活动。但我实话实讲,派他们出去,主要为了探查敌军的动向,而非探听奴贼内部的变化。”
“那为什么不专门派遣探听敌人内部变化的人呢?”陆文昭继续追问道。
杨涟小心解释道:“事有轻重缓急,辽地才刚刚稳住阵脚,很多事情都是从头开始做的。而且我们已经在做了。沈阳战端开启之前,熊经略那边就已经给专司深入剿寨的酉阳、石砫二司打了招呼,让他们尽可能地留意那些能提供有用信息的人,并探寻‘吾儿忽答’的下落。”
杨涟并不认为让酉阳、石砫二司的土兵在深入敌后剿寨的同时顺便寻找‘吾儿忽答’是一个好主意。因为最近的事实表明,比起找活人的消息,土兵们更喜欢带死人的脑袋回来。
不过这时候,杨涟确实也只能把这个事情拿出来举例,用以应对“陆上差”的诘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