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42章 政策的漏洞
    第542章 政策的漏洞
    “二十倍.”陆文昭的神情不免一动。“如此说来,这起走私的涉案金额很大?”
    “恰恰相反,”杨涟摇头道,“尽管单件铁器的利润高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但走私案的整体规模却很小。如果直接按照出口的实物进行来算,广宁走私的规模简直小得不该是一个足以通天的钦案。据我们调查,从万历四十八年二月到现在,从广宁市口流到插汉部的大小铁锅一共也才不到五百口。这当中多数还是我刚才说的那种十寸左右的小广锅。”
    “就算再加上其他的走私,并将万有孚等人收受的实物回扣,按照走私的黑市价折成现银。整个案子的涉案总额也达不到三年前那起市马贪污案的一半。而且,利润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被走私违禁品的商人给拿走了。万有孚等广宁道官员只是受贿获益。前前后后,满打满算,万有孚自己也就只得了一千三百四十一两六钱银子。据万有孚的管家供述,这些钱,只能堪堪达到万有孚襄办辽事以来所获全部赃款的两成。”
    “为什么会这样呢?”陆文昭疑惑道。
    “我猜测,”杨涟想了想。“这很可能是因为插汉部本就没什么银子可用。我大明第一次在汉地给插汉部发放抚赏银子的时间是万历四十七年十月。在此之前,我大明和插汉部之间就只有实物交易。就算朝廷许了抚赏银,这笔钱也不过每年四万。按照走私的黑市价格,就算插汉部把银子全部换成铁锅也不过四千口。而据我所知,插汉部所得的抚赏银大多都被用来买粮过冬了。”
    “杨中丞的意思是,”陆文昭略做沉吟:“走私只靠银子,而即使插汉部愿意出高价购买铁锅,也没有多少银子可用,所以规模很小?”
    “我就是这个意思。”杨涟点头道。
    大明与察哈尔部在万历四十五年五月,察哈尔部主动归还被掳人口之后,才正式停战通商,而且察哈尔大汗林丹巴图尔至今也没有接受大明的册封,成为某某王。所以,大明对察哈尔部的信任度一直很低。即使已经缓和关系,并开始互市通商,双方之间的交易模式,也是那种最复杂、最原始的上报式实物交易。基本是形式就是插汉部在大明朝廷的统一管理之下,用牛、羊、马等牲口,换取粮食、茶叶、盐巴以及各种昂贵的工业制成品。
    更具体地说,就是插汉部先派出使者找到辽东巡抚乃至蓟辽总督,发出贸易邀约,告知官府他们需要的东西,以及愿意为此支付的交易物。然后,经办此事的官员会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将双方达成的合意上报朝廷。待朝廷按例审核通过,辽东官府才开始组织人手筹措物资,并最终会同察哈尔部在约定的时间与地点展开物物交换。交换完毕,双方便各自离去,直到察哈尔部发出下一次贸易邀约。
    这样的实物贸易持续了很久,一直到努尔哈赤扯旗造反威胁辽东,朝廷决定“联虏攻奴”,大明才放宽贸易限制,允许察哈尔部在领到抚赏银子的之后就近互市,将朝廷发给的银两换成所需的商品。
    “就没有发现铁马走私吗?”陆文昭紧接着问道。
    “什么铁马走私,”杨涟没太明白。“可否请陆上差说得更清楚些?”
    “也就是走私商人直接用铁器从插汉部那里换取马匹,之后再在其他地方倒手把马匹卖掉换成银子。如此一来,插汉部便可以马易铁,扩大交易规模,那些走私的商人也就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了。”陆文昭说道。
    “上差所虑不错,这不无可能,”杨涟先是肯定,接着转道:“但直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没有获得有关铁马走私的口供。而且我认为,就算真的存在这种铁马走私的情况,应该也只是零星的小规模交易,绝不会大范围发生。”
    “何以见得?”陆文昭问道。
    杨涟一边思考,一边说道:“用铁器换取银子,就只需要在开市的时候以银易铁,便可钱货两清。隐藏也很容易。像我之前说的那样,把小广锅塞进粮食袋子就可以了。可若要上差说的那样,先用铁锅换取马匹,再用马匹换银钱,即使广宁道衙门愿意行方便,之后也会不可避免地遇上马匹的隐藏与转移问题。”
    “不可以就地销赃吗?”陆文昭问。
    “很难。大规模地进行铁马互易或许容易,但用马匹换钱却是很难的。说得更直白些,想成规模地将马儿换成银子,只收买广宁兵备佥事万有孚是绝对不够的。”杨涟进一步解释道:“广宁道虽然兼管广宁地方马政,但直至目前,万有孚也没有获得过市买汉夷马匹的授权。万有孚不可能像三年前那样,直接用朝廷的拨款,从走私商人那里购买倒手的夷马,以帮那些人牟取恐怖的暴利。他甚至不能堂而皇之地以广宁道官府的名义,对马匹进行转移。”
    “换言之,就算走私商人真的通过铁马互易,从插汉部那里获得了马匹,也只能自己想法子弄出去。可是,马儿不是银子,也不是铁锅,不可能大规模地转移到广宁道以外的地方而不被发现。”
    “走私商人在通过铁马互易获得了马匹之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原路折返,将马儿带回关内变卖换银。要么继续向东前往海州,将马匹卖给辽东地方唯一的官方马市。”
    “如果是前者,走私商人就要先过宁前兵备道的辖境,再过永平兵备道的辖境。尤其是永平道,如果无法买通永平道臣,就别想把马儿带出山海关。在周巡抚丁忧去任之前,永平兵备道就是现在的袁巡抚。袁巡抚移署辽阳后,杜诗又补了永平道。这两位都是中外咸称廉正的清直之官,那些奸侯劣伯绝不可能买通他们。至于金复海盖兵备道,他们要是能买通张兵宪,饷部的事情也不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
    陆文昭点了点头。“那照杨中丞的意思,这起走私案,只涉及广宁道本地的官员,而且规模不大?”
    闻言,李光荣再一次紧张了起来。
    杨涟也下意识地扫了李光荣一眼。“如果仅就目前发现的情况来看,是这样。”
    陆文昭并没有顺势将话题扯到李光荣的身上,而是抓住杨涟话语中的“漏洞”继续问道:“既然广宁道之前的官员都没有参与走私,那走私商队又是怎么把铁锅带进广宁市口的呢?我和袁兵宪过山海关的时候,见过关口检查商队货物并且抽税。铁器可是明令禁止出口的货物。与西虏通商的商旅如果不向朝廷申报,根本不可能将铁锅带出关。”
    杨涟眼神一闪。“走私商队没有从关内携带铁器,所有被走私给插汉部的铁器都是直接从广宁本地购买的。”“就地购买?”陆文昭一惊。
    “对,”杨涟颔首道,“走私商人都是从广宁道辖境的铁匠匠户手里直接采购西虏所需铁器,然后倒手出卖获取二十倍暴利。”
    陆文昭继续追问:“虽然不多,但到底也走私了几百口锅出去,打造这些铁器所造成的原料缺口,万有孚是怎么抹平的?再怎么也一年了,抚、按衙门事先就没有任何察觉?”
    杨涟听出了话里浅含的锋芒。他苦涩一笑,说道:“广宁地方多出几百口铁锅的铁料不奇怪。账面上完全对得上,也不会造成缺口,只靠查册和简单的视仓根本看不出什么。当然,巡访的时候没找出问题本身就是巡按衙门的问题,是我的失职。如果皇上追责降罚,我甘心下狱。”
    陆文昭不解地问道:“怎么会没有缺口?难不成他们还能凭空变出原料来?”
    “陆上差有所不知,”杨涟解释说:“为了鼓励铁匠匠户踊跃打铁,并部分折抵本应拨给铁匠匠户的粮米以及工时银子,辽地现行的政策是过量拨给原料。”
    “什么意思?”陆文昭还在问,默默听了许久的袁可立却已经想通了。
    “我举个例子,上差就明白了。”杨涟一边说,一边比画。“假使,打造一把合用的鸟铳需要十斤粗铁,那么巡抚衙门就会拨给十一斤或者十二斤粗铁。每次补拨原料,都当期按上缴的武备数计算。换言之,匠户每打一把合格的鸟铳,就能在补拨铁料的时候,多得一斤或是两斤粗铁。多出的粗铁,匠户可以用来打造农具、炊具乃至武器,这些制成品产生的收益全归匠户自己所有。所以我才说,账面上查不出任何问题,广宁各处的武备库也不会出现缺口。”
    “也就是说,巡抚衙门在计划上就留了不受监管的盈余?”陆文昭明白了。
    杨涟迟疑了一下。“这么说也可以。抚、按衙门确实没有监管盈余铁料的最终流向。因为当初商定这一政策的时候,辽东官府只想着鼓励铁匠匠户多多打铁,以尽快补充各地急缺的武备,着实没料到广宁道会利用政策的漏洞规避抚、按衙门的监管。”
    “朝廷知道辽地有这个政策吗?”
    “当然。在政策实行之前,巡抚衙门就具文将政策上报给了户、兵二部。巡抚衙门也是在得到了户部的回函之后,才正式开始实行这一政策。”杨涟说道。
    “好吧,”陆文昭颔首,“那杨中丞抓到那些铁匠匠户了吗?”
    “找到了,但一个也没抓。”杨涟说道。
    “这又是为何?”
    “因为我并不打算处罚那些匠户。”杨涟说道。
    “他们不知情?”陆文昭猜测。
    杨涟摇摇头。“实际上,不少匠户早就知道自己打造的铁器,最终会通过那些走私商贩流到插汉部的手上。尤其是那几户长期为阳武侯的商队提供小广锅的匠户。他们就是明知自己生产的铁锅会流到关外,也还是持续提供,并因此获利。”
    “既然那些匠户都是故意参与并且因此得利,那杨中丞为何还要放过那些他们?”陆文昭眉头一皱,“法不责众?”
    “参与的匠户也还没有多到法不责众的地步。我之所以选择姑息,是因为匠户们不可能抗拒来自广宁道衙门的压力,”杨涟叹了一口气,缓缓解释道:“除了辽、沈二城直接受抚、按衙门的管辖,辽镇各处粗铁的发放与武备制成品的收取,都在兵备衙门的控制之下。”
    “就算万有孚不对匠户进行直接的威迫,光靠着减少粗铁的发放,或者将匠户们打造的成品兵备认定为劣等品,也能很轻松地将一家匠户逼得家破人亡。相反,如果匠户接受广宁道衙门的暗示,继续向前来收购铁器的走私商人提供制成品,他们就可以从中获取相对可观的收益。这笔收益虽然远远比不上直接走私,但也比在关内各市直接买卖要稍微丰厚一些,而且不愁销路。两相比较,被盯上的匠户几乎没得选择,只能被裹挟。”说着,杨涟又叹了一口气。
    “说到底,走私案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因为万有孚和那些豪强商旅贪心不足,其次就是抚、按衙门监管失当。提供铁器的铁匠匠户们就算获益了,也可以看作某种无奈。如果我一面请求对哪些涉案的从犯从宽处置,一面又对生产铁器的匠户们大加处罚。那我和万有孚那种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而且我认为,对匠户大加处罚也起不到什么威慑作用。朝廷迟早会敕派新的广宁道台过来。假使那个广宁道台又是一个万有孚式的人物,那些被严刑峻罚恐吓到的其他匠户就能因此对抗来自广宁道衙门的压力了吗?”杨涟自问自答,“他们对抗不了官府。如果巡按衙门仍旧如我这般无能,或者干脆就与兵备衙门同流合污,他们也只能选择与那个新的万有孚合作,否则就只有等死。朝廷要罚他们,也该先罚我这个辽东巡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