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三路进兵
闻言,李如柏眼神一亮,拱手北拜。“皇上圣明啊!”他当即就想行毛遂、廉颇故事。可是这会儿,李如柏也找不到一斗米,十斤肉,没法吃给这帮人看,于是直接道:“不佞愿为皇上驱驰,总兵朝鲜,生擒鲜王!请方首辅、徐大宗伯、崔大司马、袁少银台代不佞为皇上言之。”李如柏的视线在沈有容的身上一扫而过,心里隐隐地升起一种微妙的感觉。不过此时此刻,过于兴奋的李如柏没法儿想得太深入。
“呃”袁可立愣住了,一时间竟不知道该怎么接李如柏的话。袁可立实在不想给李如柏泼冷水,于是就将冷水盆塞到了沈有容的手里。“沈副将,还是请你给李将军说说你与崔大司马议定的进兵方略吧。”
“是。”沈有容倒是坦然得很,应过一声就拿起“冷水盆”就朝着李如柏走去了。沈有容每走一步,李如柏脸上的笑意就减少一分。“李将军。皇上现已敕命不才为朝鲜总兵官。”
李如柏刚鼓出来的一口气泄了,他软软地靠在椅背上,眼睛里的高光也散了大半。
怪不得这群文官上门的时候要带一个三品的武将。
“原来已经有敕命了啊。”李如柏心中抽痛发凉,很想长叹几口气纾解一下。不过这么多人在场,他也得给自己留点儿体面。
李如柏勉强挤出一个难看的笑容,站起身冲着沈有容拱手道:“沈副将国之栋梁、忠勇无双,恭喜,恭喜。”
“今天下午,不才与崔大司马商定,决意仿唐灭高句丽之战,自山东发两路舟师,并联系辽镇,三路进兵,迅速夺取要地,一举而制鲜国。”沈有容当然也能看出李如柏写在李如柏脸上的愤懑与失落,不过这会儿,沈有不会去宽慰李如柏,更不可能把这种能足以让人青史留名的差事推出去让给谁。他一边说话,一边打开那个从兵部带出来的卷轴筒,将装在里边儿的地图取出来展示给李如柏看。“李将军,你曾去过朝鲜,对那边比较熟悉,我们想听听你的意见。”
李如柏一听这话,又来精神了。他凝神看向地图,改口问道:“沈镇帅准备从哪三路进兵?”李如柏还是机敏的,朝鲜那么大,不可能只靠一个总兵官就镇守得住,必然需要一些偏裨将领,节制诸方。就算皇上不任命他为总镇,应该也会给他一个副将或者参将。否则这些人也不会上门,听他的意见。
嗯,能复出就是好事!
“皇上要求我们在行动开始的第一时间就捕拿鲜王珲,以减轻废黜国王造成的政局动荡。而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则只能发水师渡海,直取王京汉城,”沈有容双手拿着地图,没法用手指,就只能调整身位,向李如柏展示。“而要以水师临三韩,最近出海口就是山东文登。唐时,苏定方攻百济”
“咳,”沈有容正说着,方从哲的轻咳声传了过来。“二位,能不能让我们也看一下?”
“去,快去!”李如柏立刻转头看向李效忠。“去书房扛个架子过来,把地图挂上!”李如柏好久没有这么兴奋过了。
“是!”李效忠应了一声,连忙跑腿去了。
————————
不多时,李效忠扛着一个小号的地图架回到了茶室。在他的腋下,还夹着一卷原本就挂在上面的辽镇形势图。
“你就抄着手干看着?”李如柏不满地望向自己的大儿子。“上去帮忙啊。”
“哦。”李怀忠这才意识到没有书童、仆人。
“诸位请先看这儿,”待怀忠、效忠两兄弟将兵部留存的山东——朝鲜地图挂上,沈有容便伸手指着鸭绿江沿线的朝鲜城镇说道:
“欲北拒奴兵,南监鲜国。则必临义州,而兼固昌城。”接着,他又将手指移到了更南一些的平壤。“平壤,地势平坦,水流环绕。乃鲜国重镇,王京门户。欲固朝鲜,而监王京,则必临平壤而治之。义州、平壤、王京,”沈有容的手指继续往下滑至王京汉城,“天兵临之三城,则可监督鲜之全国,并可翼护鲜之无恙。所以,今天下午崔大司马与不才商议,计划在兵克王京的同时,再出两路兵,拿下义州和平壤。”
尽管沈有容很注意自己的用词了,但在潜意识里,沈有容已经将朝鲜当成假想的敌国来对待了。所以说着说着他又用了“克”“拿”之类的词语。不过,在场的其他人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说完整体布置,沈有容等了一下。见无人答话,他便将指向拉到了海对面的山东,更准确地说,是登州蓬莱。
“贞观年间,唐军攻打高句丽,便有一路水师自登州蓬莱而发,越海直取如今义州一带。唐军之所以发山东水师攻义州,是因为彼时辽镇尚不在唐国手中。而今日,鲜之义州以北就是我之镇江。所以我们只需令辽镇出一路陆师跨过鸭绿江,便可直取义州,并北上控制义州至昌城一线所有的城堡。”
“不过,登州水师亦不必废。在辽镇师期之前,也如唐时那般,择一骁将领一路水师自蓬莱而出,直驱平壤。”沈有容在地图上迅速地画了一条从蓬莱到平壤的线。接着,他又抽回手指,指向山东登州府文登县境内的成山卫。“与此同时,不才将亲率舟师自成山而发,渡海直取王京。”
文登成山,极山东之东。是从中原发兵跨海取汉城最近的一个出海口。唐时,苏定方攻百济即自成山渡海。沈有容饱读兵书、史书,一听说要跨海监护朝鲜,拿下王京汉阳,立刻就想到了成山。
但事实上,苏定方攻百济打的是熊津,而熊津则在如今朝鲜的清州至稷山一带,这两个地方都在汉城以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朝鲜如今的王京汉阳,在唐时属于新罗,而苏定方攻百济时,新罗算是唐的友邦。沈有容之所以选唐灭高句丽之战为参考,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从古到今,就只有这么一场具有借鉴意义的大战。往前的隋朝打得很烂,往后的时代,“三千里江山”上又没出什么强势政权。而最近的抗倭援朝,走的也是从跨过鸭绿江并一路向南的陆路。现在,皇帝要求快速拿下汉城逮捕国王,就意味走陆路是不可能的,只能发舟师。
————————
“自镇江出兵取义州,自蓬莱出兵取平壤,自成山出兵汉城。方首辅、徐大宗伯、袁少银台、李将军,”沈有容回正身子挨个行礼。“这就是崔大司马与我商议的全部内容了。请诸位参谋参谋,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需要斧正调整的地方。”
众人先是彼此睨视,最后都齐齐地看向了李如柏。
“诸位为何都看着不佞啊?”李如柏眨了眨眼睛。
“我为官近四十年,转遍了山西、河南、四川、陕甘,唯独没去过辽东,更去过朝鲜,沈副将亦是久历南洋。说白了,我与沈副将不过是照着地图纸上谈兵而已。”崔景荣接话说道,“但李将军你,曾在乃兄宁远伯如松提督征倭时,领兵攻克三韩旧都开城,兵锋直抵汉阳。所以我们想听听你的看法。”
“崔大司马如此抬举不佞。不佞还真是惭愧。”李如柏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带着一脸的难色勉强说道:“按说,布画战术,需要探查地形地貌,并考虑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但不佞确实很难在攻伐.”李如柏急急地顿了一下,“很难在监督朝鲜的事情上说个一二三四出来。”
“为什么这么讲?”崔景荣指着开城问道:“即使汉城是不战而下,但从义州到开城这段路,李将军也是一路打过来的。对周边的地形地势应该有所了解才是吧。”
今天下午,崔景荣试图翻找援朝战争时期,关于汉城的记述。却发现汉城几乎是不战而下,被倭寇主动放弃了。因而,相关的记录也非常少。只有一些基本且简单的驻军信息。起不到什么作用。
“崔大司马说得没错,三十年前,我们确实是从镇江这里一路打去开城的。不过能说得上正经攻城的,只有克平壤这一场。”李如柏指着平壤说道,“而且平壤这一场,也只打了一天。再往后,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发生碧蹄馆,”李如柏顺着解说移动视线和指向,却发现地图上根本就没有“碧蹄馆”这个地名,于是他只好凭着记忆在开城与汉城之间的空白处戳了戳。“应该就是这儿。”
“平壤一战之后,我们几乎兵不血刃地收复了五百里失地。到开城,有斥候回报,说‘倭寇惊走,王京已空’。朝鲜人也求我们尽快收复失地。于是我们就一边派出更多斥候踏勘周边、侦查倭军的动向,一边向往王京移动。却不慎遇到了数万倭寇的伏击。亡兄与我,还有诸将率五千骁卒且战且退,从午后一直打到黄昏,直到友军来援。”
“碧蹄馆这一战以后,就没再打过正经的大战了,基本都是些烧仓断粮的烂仗。王京也是倭寇主动退的。从义州,到平壤,再到汉城,都是陆战打倭寇。而崔大司马和沈总镇的布画主要在于自海上登陆,并对平壤、汉城发起突袭,假想敌是朝鲜人。不佞没有相关的经历,实在不好指手画脚。”
“朝鲜军在各场战役中表现出的实力如何?”崔景荣索性主动提问。
“没有朝鲜军这种东西。”李如柏笑着连连摇头,“那就一帮纯粹的软脚虾。我们从没想过要依靠这些人。至少在不佞的记忆里,这朝鲜军就跟劣质的瓷瓶一样,一摔就碎。常常是五百人上战场,还没摆开阵势就先逃了四百人。他们能帮着运一运粮食和辎重就不错了。”
“不至于吧,”沈有容觉得李如柏有点儿过于“轻敌”了,“就一个能打的也没有?”
“没有。真就是一个也没有”李如柏顿了一下,还是仔细想了想。“如果非要在矮子里拔高个儿,倒真是有一个叫李舜臣的人,勉强算是人才。这个人是操练水师的。在湖南,或者说全罗道,也就是这个地方,打过几场胜仗。”李如柏指着朝鲜南部靠近对马岛和济州岛的一片群岛,“这是朝鲜人自己打的为数不多的胜仗。不过,总体来讲,这个李舜臣打得胜仗对当时的整体战局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后来还被前王昖给抓了。要不是倭寇二犯朝鲜,说不定就直接死在大狱里了。”
听李如柏说起倭寇二犯朝鲜,首辅方从哲和本兵崔景荣的表情都是一动。他们当然和这个事情本身没什么关系。但倭寇二犯朝鲜意味着时任首辅赵志皋及本兵石星主张的主和封贡彻底失败。两人都遭到了朝野不同程度的非议,本兵石星更是被逮入狱、瘐死狱中,至今尚有污名。这二位对今天事情如此上心,也是以前车为鉴,把事情办好。他们可不想步石星的后尘。
“很能打吗,他的水师?”沈有容问道。
“得看跟谁比,”李如柏耸耸肩。“而且能打也没用。”
“这怎么说?”沈有容问。
“他已经死了。”李如柏叹了一口气,殊为惋惜地说道:“万历二十五年,倭王平秀吉食言而肥,二掠朝鲜,此战一直打到了万历二十七年。当时,先帝都已经决定要用亡兄二次提督朝鲜军务了。谁知道,亡兄听说先帝已有中旨高兴得昏了头,想着先表现一下,于是就在土蛮寇进犯辽东的时候率轻骑追击,试图一举捣巢弄个漂亮的战果回来。哼,谁知道又中了伏击,听说跟碧蹄馆那次差不多。不过鞑靼骑兵可不是骑驴的倭人能比的。”李如柏甩了甩脑袋,
“这个李舜臣也是那年死的。当年,李舜臣在陈朝爵的手下做事。听说陈朝爵挺喜欢他的,说是赶走了倭寇,就上疏朝廷请先帝给他一个正儿八经的官职。免得再在鲜国受那鸟气。亡兄没能二次提督朝鲜,李舜臣也没能到大明来当官。如果他能活到现在,说不定诸位也能叫他来参谋参谋。”
关于陈璘给李舜臣谋官的事情,我没有找到确凿的文字记载。但确实传得很广,也有一定可信度,姑且采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