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选卷排序
沈有容的脑门开始冒汗了,守将擅自离开驻地潜入京师,可是要祸及家人的重罪!
他赶忙伸手入怀,待指尖触碰到装着兵部公函的信封,才稍稍宽心。“末将来京,是奉本部公函进京述职,”沈有容一边说话,一边将信封中的函件掏出展开。“这里有兵部的大印,和本兵崔老公的签名。还请张少司马过目。”
因为“兵部尚书”这个官衔,可以作为出镇边方的经略或者总督的加衔,而且南京也还有南京兵部尚书,所以在北京兵部,掌本部官印辅佐天子的兵部尚书,又被称作为“本兵”以示区别。
张经世拿过公函一看,发现上面果然有兵部的印章和尚书崔景荣的签名。“这确实是我兵部的印符。”确定印章和签名都不似作伪之后,张经世将公函递还给了沈有容。“你先收着。”
“张少司马,崔公现在没在衙门吗?”沈有容接过公函,轻轻地呼出一口气。
“是不在。”张经世略一颔首,转身走向一个常用的木架子。这个木架上陈列着大量记录天下兵事的档案和备忘录。
“那他老这是去哪儿了?”沈有容也跟了上去了,而袁进和李忠则仍旧站在原地,垂头无语。
“他老去文华殿阅卷了,”张经世站在架子前思考了一会儿,接着从一个还算顺手的位置,取下一本专门用于记载公函收发的备忘录。“崔公是今年的读卷官之一。”除了户、工二部直接缺席,剩下的四部都由正堂官担任读卷官。
“哦!原来如此。”沈有容这才想起新君开了恩科,北京正在殿试期间。
张经世翻开备忘录,找到那封函件发出的日期,心里的疑惑更甚了。在对应页码上,没有给山东发函的记录,仅有给辽东巡抚署和陕西三边总督署发函的事情。
这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崔景荣年老健忘,忘了把这事儿记入备忘录,二是崔景荣不但做了空印文书,还被某人偷去用了。如果是前者还好说,兵部堂上内部勾兑掩盖一下,就当无事发生。但如果是后者,那么等待崔景荣的就是身败名裂、弹劾罢官,乃至下狱受审了。
“沈副将。”张经世有意地收敛了表情。
“张少司马有何吩咐?”张经世立刻应道。
“述职的公函既然是崔公签字发出的,那自然当由崔公亲自听述,”张经世合上备忘录,并将之放回到原位。“但他老人家今天应该是不会回衙门了。你们先找个地方住下吧。待过些日子再来兵部。”
沈有容敏锐地意识到,兵部内部应该是出什么问题了。不过他到底老成,既然张经世有意掩盖,他也就顺着话说:“那我们什么时候再来衙门?”
“待传胪大典之后吧,”张经世轻轻一笑。“我多嘴提醒你们一句,既然你们赶着时候到京师了,那也得来,不然一准儿被兵科弹劾。”传胪大典当天,在京文武百官,只要没有实在无法出席的特殊情况,比如病重或者丁忧,那就都得进宫共襄盛举。
“好,多谢张少司马提醒。”沈有容拱手行礼,辞别道:“末将就此告辞!”
“不送。”
转过身,张经世的脸色缓缓地沉了下来。
————————
临近申时,还没到散衙的时候,次辅叶向高家的大门就由内而外地被打开了。
每到这个时候,叶家的老门房就会迎出来等候自家老爷和少爷。
远远地,老门房看见了一个眼熟的身影正向这边走来。老门房的脸上先是攀上了一抹疑惑和难以置信的神色,等那个身影又走近了一些,老门房确定了。他主动迎上去,亲切地招呼道:“哎哟!是宁海沈老公!”宁海是沈有容的自号,也是世所公认的别号。
“有四年不见了吧?”沈有容带着微笑回应道。
老门房认真地想了想。“还不到四年吧.”
“有的!上次拜访阁老是万历四十五年的正月,都已经四年多了。”沈有容对上次拜访叶向高的日子有很深的印象。因为不久之后,他的另一位的老友陈第在自己的老家福州连江病逝了。
“嗨嗨!”老门房拍了拍自己的脑袋,笑道:“沈老公比小老儿的年岁还要长些,这记性却比小老儿的要好,这去哪儿说理啊。”
“进去说理吧。”沈有容从袖袋里掏出礼单和碎银递给门房。他没带家仆,所以这些东西就由他自己揣着的。
“沈老公每回都这么客气。”老门房开心收下,请沈有容进门。“不过得请沈老公多候一会儿。现在家里边儿只有咱们这些下人看着。”
“知道,还没散衙嘛。”沈有容点点头,带着袁进和李忠跨进了叶家的大门,“成敏少爷和成昌少爷都还在福清?”沈有容顺嘴问道。
“二少爷跟着来了,这会儿也在衙门。”老门房没有跟着进门。
“成敏少爷得皇上恩荫了?”沈有容一下子就明白了。
“嗯,还是荫尚宝司丞。”老门房摆手朝向垂门。“沈老公径直过垂门,都是认识的。他们会带您去茶室。”
“好。”
————————
皇城外,老门房将沈有容迎进了叶家。而文华殿里,次辅叶向高却还在和其他阁员一起,讨论本次读卷的排序。这个排序很重要,因为它将在最大程度上影响殿试的排名。
早在殿试正式开始之前,内阁便决定,内阁自己只保留六个读卷名额,而剩下十一个读卷名额,则由其他十一名读卷官商讨决定。十一名非阁员的读卷官在得知内阁下放了十一个名额之后,便各自从画圈较多的五十份卷子中,各挑了一份呈给内阁。
这十一份由非阁员读卷官选出的答卷,将与交那六份被内阁保留的答卷一起,由阁员进行二次排序。这意味着,本次科举的前十七名将在这十七份答卷中产生。
这显然是展示一种阁部共治朝堂的和谐态度,因为一直以来殿试读卷都是由内阁主导,内阁或者首辅如果足够强势,也愿意强硬,完全可以搞“独裁”。一口气就把读卷的顺序定了。首辅方从哲率先说话:“我认为,我们应该从这十一份考卷里选出一份放入一等三卷。”
方从哲之所以说“一等”而不是“一甲”,是因为殿试的排名,只能君主钦定。如果皇帝抽风,非要玩儿行为艺术,把打满了叉的末位卷放到首位,点成状元,那读卷官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
“首辅所言甚是!”沈立刻接茬附和,并摆出满脸真诚。
刘一燝顺势切入正题,并将这个很容易得罪人的问题甩给沈。“沈阁老以为,该选哪位部卿挑出来的卷子为好?”
“呵呵。既然刘阁老问了,那我就觍着脸先说了,”沈笑得很灿烂。“我提议,选徐礼部点出的卷子。徐礼部慧眼识金,眼光毒辣。又是会试总裁之一。没有比他更好的人选了。”
所有人都愣了一瞬,不知道这沈又抽什么风。尤其是抛出话题的刘一燝,嘴巴都微微张开了。
“铭镇兄所言甚是!我附议。”史继偕欣慰地点了点头,不管他心底里信不信。至少此时此刻,他希望沈是因为想要弥合朝堂上存在的分歧而如此决断。至于答卷的内容,反倒是不重要的。一轮一轮筛到现在,卷面内容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也不可能有什么大逆不道的悖谬语。
方从哲心如明镜。他猜测沈纯粹就是针锋相对,奔着恶心刘一燝去的,要是能在徐光启和其他东林人士之间埋下一个不信任的种子,那就更好了。
果然,沈先冲着史继偕笑了笑,又对仍旧处于震惊与思考状态的刘一燝说道:“刘阁老,还希望您能摒弃那虚无缥缈的门户之见,好好考虑一下。”
“呵呵.”刘一燝像是吃了一坨苍蝇。“既然您沈阁老都没有门户之见,我还能有什么啊。”
“诸位!”叶向高突然说话。“我倒是觉得,还可以再看看文章,仔细商酌商酌。说到底,殿试比的还是文章才学,不要光看点中卷子的人就急着下论断。”
叶向高的话说得漂亮,但其实就是在反对将徐光启选中的卷子摘入一等三卷。
殿内再次陷入了短暂的沉寂,最后还是沈率先开口,微笑询问:“叶次辅中意哪一份答卷?”
“要我说,”叶向高移步到一份答卷面前,用指尖轻轻地点了点。“这份答卷便是切中时弊,言之有物的优卷。”
众人围拢上来,一过眼,竟然是的吏书周嘉谟选中的答卷。
方从哲一下子明白了,叶向高所谓的“看章点卷”,也不过只是一种摆上台面的说辞。其本意应该是要借机与徐光启撇一撇关系,但又不显得偏离一贯的政治倾向。
对此,方从哲倒也理解。西洋人的案子虽然已经结了,但余波犹未平息,仍有言官小臣认为处罚过轻,株连不足。而且,叶向高于查案期间在家中接见洋人钦天官的事情,也被人捅了出来。可以说是有苦难言。
但理解归理解,方从哲也不会公开对此表示支持,因为在这种场合支持周嘉谟就是偏离他自己的一贯立场。此时,沉默就是最好的支持。
方从哲一边装模作样的阅读那篇文章,一边用眼角的余光观察并等待刘一燝和韩爌说话。
刘一燝果然接茬,他没有点明这份答卷是谁取中的,而是指着卷面上的一句话,念诵道:“‘盖今之所谓是非者,皆毁誉也,毁誉之极,至于周公、新莽不能定,而千秋定评,竟无有是新莽而非周公者,惟其实焉耳。事必有据,据必有见闻,见闻既确,而镂空刻影之谈,自知其不售矣。’”
念完,刘一燝又说:“朝野浮言、人心浮躁,此经年所未能定。该员以周公、王莽立论,针砭时弊,确实超越于凡尘俗务之清谈,实掷地有声之公论。确为一嘉卷也。”
韩爌随着刘一燝的指引阅读卷面,觉得自己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字体。再仔细端详一二,观察细微的落笔收笔之处,猛然惊觉,这不是
韩爌迅速收敛神情,用平淡声调说道:“这确实是一篇佳作。况浮言何止经年,最近亦是甚嚣。若能将此篇印行中外,或可稍靖天下是非。”只有三鼎甲的答卷会被官方刊印并寄往各省官学。这就是在表示支持了。
“韩阁老,您最近有听了什么浮言啊?”韩爌的话刚说完,沈就插话进来了。
韩爌望向沈,笑道:“荀子有言,‘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沈阁老足智天下,还是少听少传的好。”
最近的流言可太多了,关于洋人的,关于辽东的,关于勋戚的,关于宫里的,而且除了这些各自独立的流言,还有相互交缠的蜚语。所谓祸从口出,说了就是知道,知道就有态度,而一旦表了态,局外人也就入局了。
韩爌的回答无懈可击,沈也只好生受挖苦,讪讪一笑。“不佞之智,远不及君。受教了。”
韩爌真是腻歪,但这时也不得不笑着拱手,以表谦让。
叶向高笑问道:“也就是说,沈铭镇也同意将这篇文章择取入一等三卷了?”
“既然次辅与刘阁老、韩阁老都同意弃礼书而就吏书,不佞自当附和就是。”沈铭镇笑着应道。
“世程呢?”方从哲看向史继偕。
“回首辅,我也同大家的意。”史继偕很高兴,太和谐了,这场面实在太和谐了。
“既然如此,那便将此卷择入一等。”方从哲摆出虚心纳谏、接受公论的样子。“余下的十份答卷,还是按照老规矩排名吧。”
由此,剩下的十份考卷,便看也不看地进入了“按例排序”的流程,如果不出意外,那么它们将占据本次殿试的第八到第十七名。内阁的态度很明确,就算是要展示阁部共治的和谐态度,也当以内阁为首。十一份答卷取一份入一等,而内阁择取的六份考卷最次也得排在第七名。
至于皇帝要不要调整,那是另外一码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