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35章 寄生在饷部的蛀虫
    第435章 寄生在饷部的蛀虫
    “臣在。”徐光启驻足应道。
    朱常洛说道:“先前召对的时候,那个邓玉函不是说自己认识伽利略、开普勒这些当世大家吗?”
    “还有一个叫第谷。”朱由校小声补充道。
    “第谷已经死了好几年了。”朱常洛脱口而出。
    徐光启悚然,这是他都未曾听说过的消息。“圣上是想要招揽这些人才吗?”
    “不只是他们,”朱常洛转过身,正视徐光启。“凡是有真才实学的,无论是哪方面的学问,只要愿意到远渡重洋到我大明来,朕都愿意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学的机会。回礼部之后,你可以让邓玉函或是别的什么人给他们写信邀请。为免有识之士因囊中羞涩而视此旅为畏途,他们来华的差旅费可以由朝廷全数承担。”
    “臣遵旨!”徐光启大声应道。
    “好了,走吧。”朱常洛走到大殿门口,准备开门。
    “哎哟!我的主子万岁爷哟!”就在皇帝的手即将触碰到门框的时候,乘着对话的空档将木盒子摆放停当的王安已经奔了回来。“这种粗活儿怎么能让您来干呢。”说着,他还用略带嗔怪的眼神扫了徐光启一眼,仿佛是在责备他没有眼力界。
    “开个门算什么粗活儿。”朱常洛略一皱眉,还是把门给打开了。
    还别说,这大门还真挺重的,就算有人时常保养,定期上油,也还是得使点劲儿才能拉开。怪不得每天开闭的时候都是两个人同时伺候一扇门。
    朱常洛迈出殿门,朱由校急急地跟了上去。朱常洛侧头看向朱由校,朱由校立刻就扑闪着眼睛回了父皇一个微笑。
    “徐卿。”朱常洛像是突然想了什么,又呼唤徐光启。
    “臣在。”皇帝没有停下脚步,徐光启就跟着走。
    “婚礼的事情开始筹备了吗?”朱常洛一问既出,朱由校立刻就羞涩地低下了头。儿女之事,虽未经历,然亦有幻梦。
    “.”徐光启被问得愣住了。
    他最近的事情多如牛毛,光是需要他亲自操持的大事就有恩科殿试、筹立实录史馆、筹立耶录司、皇女百日宴、皇太子册立礼等。而且除了这些大事,礼部还有一堆数不清派生杂务需要他过问。更过分的是,眼前的皇帝陛下还在不断地给他派活儿。
    有鉴于此,徐光启就给手里的差事做了排序,还列了一个清单。像皇太子婚礼这种重要但不紧要的,就被他排到后面暂且堆着了。事缓则圆嘛。
    可是这会儿,徐光启又不能说直接说他还没有开始准备。那不连着把皇帝和皇长子都得罪了吗。
    徐光启沉默片刻,急中生智道:“回圣上的话。目前礼部已经暂定了选婚的范围,准备循例遣本部官员往北直隶、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诸府张榜采选。草案已经拟好,最近就要提请。”
    “朕准了,把流程往后面推吧。”朱常洛点点头。
    “是。”徐光启在心里叹了口气。他暗暗做出决定,最近一定要找个时间上疏请皇上给礼部补一个堂官,不然这日子没法儿过了。
    君臣间说着话,很快就过了月华门,来到了南书房附近。
    南书房里,三个大太监正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扯淡。这些人对皇帝的声音极其敏感,只闻见了少许动静,便立马闭了嘴。
    魏朝按例起身,带着刘若愚以及那些在殿里伺候的小黄门一起,来到大殿中央按次序排开,准备行礼。没承想,崔文升这厮一看皇帝的影子,瞬间就亢奋了起来。只见他三步跨出南书房,快走到皇帝的面前跪下叩首,高呼道:“奴婢叩见主子万岁,叩见大殿下千岁。”
    魏朝和刘若愚一向是在书房里向皇帝见礼的,但崔文升蹦跳着迎出书房,他们也不好在门内站着,于是也只能跟着走出殿门,叩首行礼。
    朱常洛深深地看了崔文升一眼,却没有立刻叫太监们起来。他侧过头,沉默了一瞬,最后选择对朱由校和徐光启摆手。“你们都回去吧,该干什么干什么。”说罢,他便头也不回地朝南书房的方向走去了。
    “臣告退。”徐光启朝着皇帝的背影行礼。
    “儿臣告退。”朱由校亦行礼。
    朱常洛一路走到南书房门口,皇帝没开金口让太监们起身,太监们就仍然跪在原地,只是随着皇帝的移动改了头的朝向。
    “让他们都进来,再把门关上。”朱常洛跨过门槛,吩咐王安。
    “是。”
    ————————
    少顷,宦官们进了书房,在各自的位置上落座。因为皇帝并未下令清场,所以殿内仍然有伺候的小黄门。有他们在,也就不必大宦官们亲自动手关门了。
    “你什么时候来的?”朱常洛望向崔文升,发现那个摆在他桌面上的点心盘子已经空了。
    “回主子万岁爷的话,”崔文升似乎有些紧张,又明显非常兴奋。“奴婢在这儿只候了一个时辰不到。为了仰见天颜,等再久也是值的。”
    “候了一个时辰,”朱常洛不接他的马屁,而是调侃道。“你就一直闲坐着?”“这”崔文升呆住了。
    “奴婢斗胆启奏主子万岁爷,”魏朝出来帮着解释道:“崔文升倒也想做些事情,但他来的时候,奴婢和刘若愚已经把早一批的奏疏看得差不多了。这最新的一批还没送过来呢。”
    “也就是说,你们仨就在这儿闲一个时辰?”朱常洛随手拿起一本过了内阁和司礼监的奏疏,飞快地看完了上面的内容,便拿起朱笔在文末写了一个“知道了”。这又是一篇平平无奇的陈事疏。
    “这不还没有新的奏疏被送来吗。”魏朝知道皇帝是在调侃,心里倒也不慌。
    朱常洛放下奏疏,看向崔文升道:“你亲自过来,一等就是一个时辰。是北塘的案子有结果了?”
    崔文升摆正身姿,集中精神,准备应道:“主子圣明。”
    朱常洛没有再一心二用,他收起脸上的笑意,定定地看着崔文升,一扬头,瞬间就把崔文升的心跳速率给拉高了。
    “这是奴婢今早收到的急递,崔元发来的。”崔文升从怀里掏出一个已经被他的体温给焐热了的厚信封,并将之放到书案的边缘。“奴婢请呈主子万岁爷御览。”
    朱常洛身子不动,只伸手朝王安勾了勾。王安会意,立刻就走上前把那个信封里的东西给抖出来。稍加检查之后,王安才将信纸放到御案上最顺皇帝手的位置。
    朱常洛拿起第一张信纸,扫眼一看,发现这是一份名单。“这些人都是谁?”
    “回主子万岁爷的话。”崔文升回答道:“这些人都是崔元从饷部衙门里捉出来的虫子。”
    “饷部衙门里的虫子?”朱常洛又问:“他们做什么了?”
    “这人要么是李饷部身边的长随,要么就是受饷部雇佣的书办。他们偶尔会联合那些被饷部征调的海船水手,制造一些‘漂没’事件。”崔文升答道。
    “如何制造‘漂没’?”朱常洛没有再拿信纸来看。
    “他们制造‘漂没’的方法很简单。说白了还是里应外合,监守自盗那一套。”崔文升早有腹稿,简单总结道:“承运的海船水手会在行船途中,利诱或者谋杀押船的海防营兵,然后把船开到其他地方去卸货。之后,要么回来几个‘幸存者’向饷部衙门哭诉,要么干脆就整船消失。”
    “饷部在得知运输船只消失之后,会派人去核实漂没,这时候,这些饷部的蛀虫,就会配合着把船只登记成‘漂没’。只待饷部的抚恤发下去,一起‘漂没’事件就算是造好了。再之后,那些消失的奸诈海员,要么改名换姓摇身一变再上其他人的船,要么干脆整条船登记成其他船,再堂而皇之地再给衙门办差。因为衙门里有这些内应蛀虫,所以,这些事情很容易就能掩盖下去。”
    “李长庚呢,他参与了吗?”朱常洛的脸色开始变得难看了。
    “至少就目前的证据和口供来说,李长庚只是被蒙蔽,并没有主动参与。”崔文升回答道。
    “蒙蔽.”朱常洛追问:“船只漂没消失,他就没有一点怀疑?”
    “李长庚很难有所怀疑。海上风大浪急,漂没本就是寻常事情。而且这些人在制造漂没的时候,并不会做得太过分。他们通常只会在月末耍这些把戏,只要本月的真漂没,并没有达到正常行船的预计损失,他们才会搞上几场,好把这个‘缺口’给补上。就算偶尔超出计损,也不会夸张到一眼可见的地步。”
    “审问时,有人将之称为‘细水长流之法’。而且一旦李长庚表现出怀疑,那他们立刻就会收手,再偃旗息鼓一段时间。初步估算,自饷部成立以来,这些人已经靠着这个法子昧了价值至少十万两白银的粮货了。这确实是一笔很大的数额,不过相较于正常漂没和饷部承运的总量来说算不得太大。”
    崔文升咽下一口唾沫,像是为李长庚“开脱”似的说道:“整个饷部的事情都压在他李长庚一个人身上,下面的人联合起来瞒他,他也很难全部知悉。若不是圣上派奴婢从旁入手,他到现在还被蒙在鼓里呢。”
    王安何等机敏,一听崔文升这话,立刻就明白他这是在借饷部的事情抬自己和东厂的身位。王安竖起耳朵,只听见皇帝轻笑道:“哼,你这话”
    “倒也没错。”朱常洛一眨眼,又把话题给拉回了正轨。“你先前报上来的那两起漂没案子也是他们做的?”
    崔文升凛然答道:“是。崔元那边已经拿到供词了,很快就能将那些海船船员抓捕归案。”
    “也就是还没有抓到咯?”朱常洛反问道。
    崔文升的小伎俩被瞬间看破,心下顿时一慌。他赶忙解释道:“目前已经抓了不少参与过‘漂没’的海船船员,但这两起个案都属于奴婢先前说的那种‘整船消失’的案子。这两艘船的船员都不在天津,有的人甚至跑出了北直隶的地界逃去了山东避风头。不过,饷部已查获了这些船员的藏匿地点,东厂业已派遣番子向藏匿地的官府发出了正式通牒,要求他们全力协助抓捕。预计不久之后,便能将这些人缉拿归案。”
    “怎么是饷部查获藏匿地点?”朱常洛捉出一个词。
    崔文升解释道:“辽事一日不止,海运一日不停,不能因为查案影响海运,进而影响辽东的物资供应。而海运的关键在于海员,如果由东厂出面抓人审讯,势必会引起恐慌,使那些无涉案中的良民心有顾虑。所以崔元决定,让饷部出面,召集各村各寨的乡绅乡老,让他们自己把坏了规矩的人抓出来。这样一来,既不妨碍查案抓人,又能安抚民心。在办案的时候,饷部照常运转,原定要出海的粮船和货船也按时启航了。”
    “嗯。”朱常洛微微颔首,脸上显出了欣赏的神色。
    朱常洛暂时没有再继续发问。他拿起信纸,一页一页地快速阅览了起来。看了十几页,信上的内容才写到朱常洛一直关心的勋戚身上。
    这提报的书写顺序竟然是倒序!
    “崔元去借了巡抚衙门的兵?”朱常洛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接着阅览剩下的内容。
    “回主子。”崔文升解释道:“派去天津的人手有限,如果只靠东厂的人,难免案犯逃窜,难收全功。而且崔元认为,在案子查清之前,天津海防营也不值得信任,毕竟海防营有押护海船的差事,而李来财等走狗也曾数次拜见海防游击李为栋。为防不测,崔元就派了孙月融去中卫巡抚衙门请援。孙师傅是信得过的人,巡抚标营的管营游击茅元仪更是圣上力排众议亲自选任的。正是因为有孙师傅和茅元仪的援助,这个案子才能无惊无险地落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