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漕运的终点
通惠河,始建于元代,是通州与京师之间的漕运血脉,也是一条见证了诸多历史的沉默长河。
至元二十八年,为解决漕运及大都水源问题,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仪器制造家,太史令郭守敬,向皇帝忽必烈提出了开发大都运河的规划。
史载,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于是复置都水监,命郭守敬以太史令职领都水监事。
至元二十九年春,运河工程动工。在郭守敬的领导下,士兵、民夫、工匠等共计两万余劳动者了一年多时间,凿通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之间的运河。
至元三十年,已不久于人世的至元皇帝忽必烈自上都回到大都,路过积水潭,见其上“舳舻蔽水”,大悦,亲赐名为通惠河。
七十四年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本朝太祖朱元璋向天下颁布《谕中原檄》,打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正式宣布伐元。
至正二十八年,亦即大明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明军抵达直沽。二十八日夜,至正皇帝妥懽帖睦尔抛弃大都,与皇太子、后妃及一百多名大臣出奔上都。八月二日,大都陷。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北元时代开始。
从吴王称明帝,大元改北元这年,一直到永乐皇帝朱棣决意迁都北京的几十年间,漕运一度废止,通惠河乃至整条京杭大运河也都被废弃。
元代通惠河挖通后,漕运水道一度能直通大都城中的积水潭。但宣德七年,宣宗皇帝朱瞻基改建行在城,将元大都南城墙南移至崇文门、正阳门一线,并把积水潭的大部分圈入皇城。行在城内不再通航,漕船亦不能驶入城内。
由此,通惠河或者说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便由积水潭改为了惠通河的“头闸”也就是大通桥下。
嘉靖六年御史吴仲在巡视通仓后,上疏提出疏浚通惠河并对闸坝进行改造,得报。嘉靖七年二月,工程启动。三个月后,疏浚工作和闸坝改造工程竣工。
吴仲的疏浚工程完全依照二百三十五年前元朝郭守敬的引水路线,广收北山、西山诸水,截引沙河、榆河,使通惠河水势大盛,漕运畅通。除漕运船只不能直接进入积水潭而改泊大通桥下外,其他基本恢复了元朝时期漕运的盛况。
经过吴仲整修之后的大通桥是一座三孔石桥,桥洞为拱形,桥墩为尖形,以利分水。在四个桥墩的侧壁有垂立的石槽,可以在石槽间插入木方子挡水。插入木方子后,大通桥立刻就能变成“大通闸”。
大通桥桥上,身着六品武官服的锦衣卫东司房百户刘侨,正站在桥心最大的桥拱之上顺着运河凭栏远眺。在他的身后,商贾脚夫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正当耀阳即将行至最高点的时候,刘侨精准地在几艘前后相接的行船里找到了那艘挂着锦衣卫旗帜的官船。“来了。”
这段运河上的鳞次栉比的大船小舟实在是太多了。陪立在刘侨身侧的老总旗别说看见远处的官船,有些轻微老眼的他,连大通桥附近停了多少条船都不太能数得清楚。但老总旗并不质疑刘侨,而是立刻回应道,“卑职这就下去清场。”
“不急,至少还得一刻钟,”刘侨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岸边的空地。因为打着锦衣卫的旗帜,所以纵使繁忙如漕运码头,那片只停了几辆马车的地方也没什么人往来。“而且也用不着怎么清场。”刘侨说道。
“是。”对上官,老总旗总是打起百分百的精神,并给予一百二十分尊重。
刘侨的时间掐得很准。正好一刻钟后,把着佩刀站在船头的陆文昭已经可以清晰地看见桥面上的武官们了。刘侨为的就是这一刻,他率先松开刀柄,远远地向着船头上的陆文昭作揖行礼。
虽是上官,但陆文昭也毫不托大。在微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他也赶忙向刘侨还礼。
片刻后,这艘来自杭州,走通了整条漕运水道的官船稳稳地停在了锦衣卫们特意辟出来的空位上。
这是大通桥前最好的泊船点。刘侨早上来的时候,这附近停了好些商船,不过再大的商人在锦衣卫面前也只能夹着腚眼儿做鹌鹑。锦衣卫让商船挪船的时候,船东本能地掏出几两碎银子准备买平安。毕竟是他们挡了锦衣卫的驾,让锦衣卫的大老爷不得不浪费宝贵的口水命令他们离开。
那几个船东掏钱出来的时候,刘侨带出来属下们很是眼热。毕竟上面收了钱,再怎么也会匀点儿汤水到下面来,总不至于自己全吃了。但最近锦衣卫的风气比较严,刘侨不想给自己和老爹找不自在,所以就没收。他不收,下面的人也就只能学着他摆出一副青天大老爷的样子干看着。
跳板落下,陆文昭带着随行的总旗小旗们沿着跳板顺次下船。
“下官见过陆副千户。陆副千户舟车劳顿,一路辛苦。”还是刘侨率先行礼。
“刘百户客气了。”陆文昭还礼。
刘侨直起身看向官船。“犯人都在这船里?”
“对,就这一条船。男女老少都有,算上主犯,一共二十七个。”陆文昭点头道。
“宋总旗。”刘侨转脸看向那老总旗。“去把犯人都押上车。”
“是。”宋总旗先应了一声,等到再没有人下船,他才带着人踏上跳板。
“路副千户和兄弟们大老远地回来,想必这会儿应该还没吃过午饭。愚兄在那边儿的酒馆儿里办了几桌薄酒为兄弟们接风洗尘。还请赏光一用。”说着,刘侨摆手朝向不远处一家摆了街摊的小酒馆。陆文昭顺着指引看去,只见酒馆的东家和一众雇员正排齐了站在门口,低眉顺眼地等候锦衣卫们的光临。
陆文昭拱手道谢,顺口改了自称。“愚弟和兄弟们确实还没用过午饭,刘百户有心了。”
“请。”
“等犯人都上了车再用饭也不迟。”陆文昭踟蹰道:“一路也饿过来了,不急在这一时。”
“事情交给宋总旗去做就是。他也是东司房的老人了,不会儿连这点儿事情都做不明白。”刘侨说道。
“那愚弟就却之不恭了。”陆文昭应道。
“请。”刘侨爽朗一笑,接着便引着陆文昭来到了小酒馆。————————
“小老儿马平,谢百宰爷们赏光。请百宰爷们吉祥。”锦衣卫们还没走近,酒馆的东家就带着人迎了上来。马平又是拱手又是作揖,但锦衣卫们都没怎么搭理他。
“请坐。”刘侨携陆文昭和诸位总旗、小旗共坐一桌。而随行出差的校尉们则鱼贯涌到几张次席上。
大菜小酒早已摆好了,只剩几道凉了便败了口味的热菜还在后厨的蒸笼里热着没有端上来。可入了座,大家都不动筷子,直到刘侨举杯劝着陆文昭饮下第一口酒,众人才大快朵颐起来。
“陆副千户,再请。”刘侨又敬酒。
陆文昭先应敬饮下,才预防性地说道:“刘百户。喝了这杯,愚弟就不喝了。吃过饭,愚弟还得回衙门交差。愚弟可不想满嘴酒气地在提督大人面前失礼。”
当初,卢剑星回天津向陆文昭复命的时候,还是骆养性在代掌东司房。虽然这一路回来,陆文昭也没有得到最新的人事变动信息,不过出于谨慎不失礼起见,陆文昭还是没有在“提督大人”这几个字前冠以特殊的指定。他毕竟和卢剑星不同,陆文昭一早就知道海镇涛要转去南镇抚司任职,而骆思恭瞩意推荐的继任东司房提督大概率会是刘承禧。
刘侨陪饮下杯中之酒,放下杯子,笑道:“陆副千户。是愚兄考虑不周。”听到这番对话,陪席的总旗、小旗,乃至其他席面的校尉们也都放下了酒杯。
陆文昭赶忙道:“哪里哪里,没有的事儿!待过几天,事情稍缓了些,愚弟做东,请刘百户彻夜畅饮。”
“那下官就提前谢过了。”刘侨爽朗一笑,转头看向伺候席面的小厮。“上茶。”
“唉!您老稍等,这就来!”那小厮赶忙招呼其小厮和他一起,将早已准备好的茶水给各位爷斟上。
“愚弟以茶代酒,恭喜刘兄晋升百户。”陆文昭端起茶,主动向刘侨敬去。
“不过是凭着祖宗的荫蔽和父亲的偏爱罢了。”刘侨谦虚道。
刘侨这么一说,陆文昭的心里一下子就有底了。
刘侨所谓的祖宗,是指正德年间的进士,嘉靖年间的三边总制刘天和。
嘉靖十五年,世宗皇帝下诏升刘天和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在嘉靖十五年到嘉靖十七年间,刘天和多次击退鞑靼首领吉囊率领右翼三万户大军,乃至斩杀吉囊之子小十王。使之不得深入内地。世宗论功,加刘天和为太子太保,荫封一子为锦衣卫千户。
当时,刘天和的儿子们要么都有了科举正途的功名、官职,要么干脆就死了。于是这个锦衣卫千户就落到了孙辈头上,最先被考虑的到的人,是刘天和的长孙刘守蒙,但刘守蒙心系理学,不愿蒙荫武职。就把这个锦衣卫千户给了弟弟刘守有。刘守有有个的儿子叫刘承禧,而刘侨则是刘承禧的儿子。
刘承禧如果死了或是退了,那么刘侨就可以直接承袭千户的俸,但因为刘承禧还活着,所以刘侨就只能像骆养性或者说大部分世袭的锦衣卫那样,先走武举的路子,再一步一步地积功劳、熬资历慢慢往上爬。
嘉靖以后,锦衣卫的升迁路径都是这个样子。除非撞见风口,站队正确,否则想要骤然跳跃升迁基本不可能。去年,刘侨和陆文昭一样都是试百户。陆文昭靠着气运,和几乎把自己往绞架上挂的投机连跳了两级。而刘侨多半就是借着老爹上位的势头,又往上进了一步。
想明白了这一点,陆文昭也就顺着话往下说了。“刘百户要是这么说,那愚弟可就羞愧得无地自容了。”陆文昭这是在暗示,他的升迁,也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靠两个岳父的抬举。
刘侨听懂了,他本能地想笑又觉得极不合适。这份儿纠结反映到脸上,就是刘侨的眼角不住地抽抽。
最后,还是陆文昭稍正脸色,转移话题。“天津的案子还是由咱东司房来办?”
其实在船头看见刘侨的时候,陆文昭悬着的心大体就放下来了,只要不是穿着飞禽袍服的文官来接收犯人,就说明在他南下杭州的这段时间,法司还没能把案子要走。不过,真正问及此事时陆文昭还是有些小小的紧张。
“当然了。”刘侨眼神微眯。“上面没有下达移案的命令,案子自然就还是由咱东司房来办。”
“犯人已经预审过了?”陆文昭一问。同桌的卢剑星也紧张了起来。
“审过了。就是下官审的。”刘侨坦然点头,拿起茶壶又给陆文昭续了一杯。“可那些人狗急跳墙,胡乱攀咬,说了好些疯言疯语。审到现在,一份真的口供都写不出来,简直浪费时间。”
“是啊。”陆文昭举起茶杯与刘侨相碰。
又吃了一阵之后,宋总旗过来汇报道:“大人,二十七名囚犯已经全部转移完毕了。当中有几个人的状态看起来不太好。像是病了。”
刘侨没有接茬,陆文昭主动说:“找大夫看过了,说是水土不服。吃了几服药,但似乎也不怎么灵。”
“当中有主犯吗?”刘侨这才侧头看向陆文昭。
“没有。”陆文昭摇头。“沈采域好着呢。”
“那就没什么问题了。”刘侨微微一笑。
“既然转移完毕,那咱们就走吧。”陆文昭轻轻地呼出一口气。
“吃好了再走,不急这一时。”刘侨对宋总旗投去一个嗔怪的眼神。“瞧你这点儿事情办的,催什么催。”
“是卑职考虑不周。”宋总旗立刻低头认错。
“没事。已经吃好了。”陆文昭站起身,其他锦衣卫也跟着停了筷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