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你图什么?
不多时,在会极门值班负责向南书房传递票拟的宦官走进了内阁值房。他快步来到方从哲的面前,见方从哲正低着头奋笔疾书,便只默默地作揖行礼。就在他准备端起盘子离开值房的时候,方从哲叫住了他。“萧公公稍等。”
萧公公放下盘子,腾出手,又朝方从哲作揖。“首辅有何吩咐?”
“这里还有一本。”方从哲将票拟贴在空白处,轻轻地吹了吹。待墨水糨糊都干了,他便将票好的惩戒名单放到托盘的最上层。“久等了。”
“方首辅客气了。”萧公公微微一笑,随即便端着盘子离开了。
等萧公公离开值房,守门的宦官重新合上值房的大门。方从哲又指节叩响了桌面。“诸位,再把手上的事情放一放。”
众人的视线再一次转移到方从哲的脸上。
“推补户部堂官的事情,诸位还有什么想法吗?”方从哲从抽屉里拿出那张写着李三才和王纪姓名的纸,摊开来放到桌面上。
“不等史阁老回部理事再议吗?”韩爌看向史继偕的空位。
“推补户部堂官的事情既然已经过了廷议,咱们内阁还是先拿一个名单出来交给吏科和户科驳正得好。”方从哲拿起笔,在砚台里滚了一圈。“世程若是另有提名,到时候再增补也不迟。”
实际上,方从哲也是想等到科考结束、史继偕回阁之后再行商议的,但奈何皇帝让宦官给他来了条子,让他在殿上提出李汝华告退回籍和推补部臣的事情。虽然例行朝会的本质只是走一个过场,最大的意义是让群臣晓得皇帝健康状况,但特意给条子让内阁走这个过场,就是在变相地催促了。方从哲要是连这点儿暗示也不明白,他这个首辅就可以不用当了。
由于上次推荐叶向高、刘一燝、韩爌三人都发表过意见了,所以值房里短暂地陷入了沉寂。过了片刻,刘一燝才开口打破这份寂静:“饷部李长庚。李长庚曾历浙江、山西、江西、山东等处,颇有惠政,且以清廉著称,所在皆励清操。督理饷务已二年,从无贪枉靡费之报,或可堪司徒之任。”
“呵呵,又是一个乙未科的。”沈阴阳怪气地说道。
“沈阁老。你不妨把这话说得更明白一些。”刘一燝提名李长庚的本意只是扔个话茬出来打破沉寂,除非辽东战事结束,李长庚得以因饷事叙功,否则李长庚和李三才、王纪两人排在一起就是充数的炮灰。但沈这么一搅和就搞得他刘一燝像是在酝酿什么似的。
沈耸耸肩。“我只是陈述事实。李酉卿本来就是乙未科的嘛。难道我说错了吗?”
“哼。对极了!”刘一燝深吸一口气,把涌到嗓子眼儿的火气生生地咽了下去。
刘一燝能忍,韩爌真是忍不了了。“那你沈阁老倒是提个合宜的人选出来啊!”他已经做好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的准备了。
可沈仿佛正等着这句话似的。他冲韩爌笑了笑,又转过身朝方从哲拱手。“首辅。我提议,改现任南京户部尚书汪应蛟为北京户部尚书。汪潜夫曾历福建、四川、山东、山西等处。治兵易州时,曾抑矿使王虎。朝鲜用兵时,汪潜夫巡抚天津,任上募民垦田,田利大兴。倭乱平定后,又移抚保定,任上赈旱赈蝗,与时任推官熊廷弼以相得益彰,人皆称善,可再相佐以应辽事”
沈滔滔不绝地历数汪应蛟的好,以佐证这一推荐的正当,但在场众人都不太能听得进去了。尤其是刘一燝和韩爌,他俩简直不能理解。这倒不是说汪应蛟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由沈来推荐东林书院的讲师这件事情本身,实在是太诡异了。
————————
散衙后半个时辰,两台前呼后拥的抬舆几乎同时落在了皇城东北面的司礼监的衙门口。掌印太监王安和首席秉笔太监魏朝先后从上面走了下来。这时候,在门外当值的宦官早已经跪下来候着了。
一下轿,魏朝便快步走到王安的身后,准备和他一起进去。
“你不是该去银行衙门吗,跟到本部来做什么?”王安跨过门槛时,跪地恭迎的宦官已经把头放到地上了。
“等会儿再去。奴婢有件小事想请教老祖宗。”当魏朝也跟着进了司礼监,值门的宦官便自己站了起来。
“进去再说吧。”王安经过一众下跪的宦官,绕过树立在正院的照壁来到敞开的正堂门口。司礼监提督太监曹化淳,立刻就带着一众实权宦官迎了上来,他们齐齐地跪下磕头,仿佛早有预演。“儿子(奴婢)叩见干爹(老祖宗),奴婢叩见大祖宗。”
“都起来吧。”王安对众宦官说。
“谢干爹(老祖宗)。”众宦官起身之后各自行事,有提报需要当面汇报的留下排队,不需汇报但还有工作没有完成的,则各自回房继续办差。至于那些今天已经没事可做的,则直接离开司礼监衙门回家。司礼监的规矩很大,事情也多,但从不加没用的班。
“老祖宗,”王安在一众宦官的簇拥下来到正案后,但他还没来得及坐下,便听魏朝说道:“奴婢想借您一步说话。”
“什么事情非要搞得这么神神秘秘的?”王安摘下官帽,递给曹化淳。
“借一步嘛。”魏朝谄笑道。
“都出去。”王安坐了下来,用特殊的方式借了一步给魏朝。
“是。”宦官们纷纷退下。不多时,大堂里就只剩了王安、魏朝和放好了官帽又折回来的曹化淳。
“说吧。”王安对魏朝说。
“这”魏朝却看向曹化淳。
“你也出去。”王安的眉头皱了起来。
“是。”曹化淳像是有什么话要说,但还是乖乖地退了出去。
“到底是什么事情需要把所有人都支开?”王安的面色极为严肃,直到魏朝从怀里摸出一个精致的八边形木匣。
“这是什么?”王安疑惑道。
魏朝缓缓打开匣子,神秘兮兮地说道:“这是三元丹,又称‘红铅丸’。”
王安眼角微抽,但没有接话。
他不说话,魏朝就自顾自地介绍了起来:“这‘三元丹’是用先天红铅混合秋石、辰砂,再辅以各种佐料精炼而成的。此药可涩精固气,锁固精丸.”说到这儿,王安出声打断了魏朝。
“就是虎狼之药呗?”王安的语气里满是不屑。
“也不能这么说,”魏朝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丸,捧到王安的面前。“先天红铅是阴中至阳”他还想学着李可灼的样子向王安介绍这当中的妙处,却又被王安给打断了。
“拿走,你自个儿吃去。”王安将头撇到一边狠狠地翻了个白眼。
“我吃有什么用啊。”魏朝讪讪一笑。“哼。”王安轻哼一声,反问道:“你不吃怎么知道没用啊?”
“我不吃也知道没用啊。我打小就没了那个。”不知怎么的,魏朝突然想到了魏忠贤,他心中那股不熄的仇恨火焰又莫名地烧得更炽烈了些。
“所以,”王安明知故问道。“你是想把它献给主子万岁爷?”
“是啊。是啊。”魏朝抛掉心中的杂念,连连点头。
“那你刚才为什么不直接献啊?”王安的语气里多了些魏朝没有察觉到的微妙。
魏朝憨笑道:“哪儿能直接献啊,还得仔细试药呢,若是成了,再当面炼一炉就是。您老觉得如何?”
魏朝当然不会直接献药。他心里想的是,李可灼献的这两颗药,一颗也不给皇帝吃,而是先找健康的男人把这两颗都试掉,等确定无毒且有用,就让李可灼当面炼一炉新药,药炼好了再让李可灼自己试药。待一切隐患排除,确保了万无一失之后,再进献给皇帝邀宠。
而李可灼所谓的“先天红铅”的稀有性,对司礼监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只要王安点头,同意魏朝动用司礼监的力量,那他就有自信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出足量的适龄少女。至于少女的佣金,或者说先天红铅的药材钱,魏朝不介意自己掏。
“如何?哼!”王安冷笑一声,紧接着就伸出手,对着魏朝手里的红丸猛地一弹。
啪!
红丸弹高飞了出去,魏朝本能地伸手去薅。但王安力道之大,魏朝刚探出身,红丸就撞到了墙壁弹落了下来。
“哎呀,您这是”魏朝还想抱怨两句,但当他转身看见王安眼神,立刻缩着跪了下来。
“好在你没有献,”王安狠狠地盯着魏朝,那眼神像是要把魏朝给剐了。“你要是敢当着万岁爷的面把这匣子给打开,就且等着死了之后跟逆振、逆瑾并列吧。”
“这不至于吧。”魏朝被王安盯着发毛。“奴婢只是想给万岁爷助助兴,讨个彩头而已。”
“还讨助兴彩头?我看你这是在找死!”王安只把声调提高了半度,魏朝就把头给低了下去。“你这么快就忘了去年万岁爷吃了崔文升熬的淫药之后病成什么样子了?说!是不是崔文升给你的?”
“不是!”魏朝连忙摇头。“这是那个鸿胪寺丞李可灼给奴婢的。”
“李可灼”王安对李可灼也有印象。“就那个居中翻译的通事官?”
“对对对。”魏朝小鸡啄米似的点头。
“混账东西!”王安原本还挺欣赏李可灼的识趣,但这么一搞,王安对他的好感立刻就没了。“官儿不好好儿做,就想着用奇技淫巧来邀宠上位。”
魏朝以为王安这是在指桑骂槐地骂自己,他也不分辨,狠狠地给王安磕了个响头。“奴婢知错了。”
“起来。”王安眨眨眼睛,脸上的愠色随着他的呼吸逐渐消减。
“奴婢知错了。”魏朝又磕了个头。
“起来。”王安又说了一句。
“是。”魏朝站起身,但他仍垂着脑袋。
“去把那淫药捡过来。”王安指向那颗滚落的红丸。
“是。”魏朝早锁定了红丸的位置,很快就回到了王安的面前。
王安勾勾手,魏朝便乖乖地将红丸捧到了他的面前。“我有点儿气你。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奴婢有罪.”魏朝又想跪,却被王安给叫住了。
“站着!”王安并不打算深责魏朝:“你没罪,只是蠢。”
“是,奴婢蠢笨。”魏朝的头俯得更低了。
他确实没有王安聪明,不然就不会在出了内书堂之后被分配到杂务衙门兜转半生,直到沾上王安的光才进司礼监了。
“你知道自己蠢在哪里吗?”王安问道。
“奴婢恭听老祖宗教诲。”魏朝说道。
“到你这个位子已经不需要学崔文升靠这种东西邀宠固宠了。”王安用两根手指捏过魏朝手里的红丸,并在魏朝的面前晃悠。
“只要你不犯大错,不违禁忌,实心办差。主子在一天,你就在一天。但这李可灼是个什么东西?鸿胪寺丞,从六品的芝麻官儿。北京有多少六品官儿?手拉手排一起能从承天门排到午门,你跟他搞在一起!他你走你的路子献药是图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说白了就是想踩着你的肩膀往上爬,但你图什么?”
冷汗从魏朝的头上渗了出来。“奴婢不图什么,奴婢只是想给万岁爷助助兴。”
“别跟这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主子万岁爷要是吃出了什么好歹,把你全家拉出来都不够砍的。我还得跟你陪葬。”王安将红丸塞进匣子。“拿走,要么自己吃了,要么找个臭水沟子扔了,我就当没有今天这个事。”
“是。”魏朝拿过匣子,又揣进怀里。
“出去吧,”王安揉了揉眉头。“顺便把外边儿的小崽子给我叫进来。”
“是。”魏朝佝偻着转过身。
但没走出几步,身后又传来了王安的声音:“收起你那副悲悲戚戚的小媳妇样子,挺直腰杆!”
“是!”魏朝走到门口,首席秉笔太监的气势又在掌印太监的支持下挺了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