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1章 要靠王信
    第141章 要靠王信
    书吏送别了王信,回来时捧起自己案几上的勘合簿,轻声轻脚的进入,小心放到部台大人的案桌。
    “他走了?”
    张吉甫淡然问道。
    书吏知道部台大人指的谁,连忙答道:“王将军已经离开。”
    张吉甫满意的点了点头。
    看见部台大人心情愉悦,书吏想要在部台大人面前多留下好印象,于是笑着说道:“这王信将军真不错,如果是别人听到要去边镇轮守多半会推诿。”
    虽是讨好部台大人,但也是真心话,那书吏最后说道:“王信将军如此人品实在难得,唯有部台慧眼识人,一早把王信将军给留下。”
    王信是地方轮班入京的将领,迟早要回到地方上去。
    按往常的规矩是三年,不过因为东南战事的原因,金陵那边往兵部递交了申请,要把王信调回去,后来被张吉甫给拦住了。
    知道此事的人并不多,他们也是因为部台要单独见王信,身为签押房里的文书,他们当然要了解此人,调出此人的履历,才得知此人与新任部台的渊源。
    地方的地方军入京叫轮班,京营也有军队到地方叫做轮守。
    轮班的多,轮守的少。
    京营处于京师之地,而轮守一般在边地,又或者山区险要之地,一般情况下,京营的军士们是不愿意去轮守的,都当做一件倒霉的事,特别是凶险之地。
    张吉甫虽不动声色,内心却也是满意。
    王信虽然要的不少,对比起缺额却不算什么了,如果用他能保住雁门关地区,这笔买卖极其的划算。
    只是越发可惜。
    此人明明是自己先看上的,奈何被太上皇抢走了。
    王信离开兵部,那铭公公对自己的态度,原来是因为太上皇,如果有的选,自己更愿意是张吉甫。
    因为太上皇的目标太大了。
    未来自己不好调头啊。
    如果靠的是张吉甫,以后万一皇帝亲政,法不责众,就算皇帝要出气,也是找那些高个子的,轮不到自己身上,又靠着林如海的关系,不但自己会没事,说不定摇身一变又是皇帝那边的人了。
    现在好了,很快自己身上就会多一道太上皇的印记。
    好处也很大。
    以后可以横着走。
    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无论是太上皇还是张吉甫,他们都具备合作的基础——要叫马儿跑,得叫马儿多吃草。
    自己不怕做事。
    自己的优势就是带兵,如此独到的优势,自己不发挥才是浪费,上天都会看不过去的。
    所以让自己带兵打仗,不但不是坏事,反而对自己是大好事。
    让自己打仗可以,但是打了胜仗立了功,朝廷就要奖励,而且打仗的物资要给足,实在无法给足物资,那就给足自己便利,起码能让自己动手来养活自己。
    从这方面来看,获得太上皇的重视也是好事。
    现在可是太上皇说的算。
    他能升自己的官。
    自己升不升官倒不是最紧要,可自己不能辜负了跟随自己一场的属下们,辛辛苦苦卖命一场,用性命拼来的功劳,不能流血又流泪。
    原来已经够忙了,看来还要抓紧。
    王信知道留在京城的时间不多,越是如此,越是要抓紧操练。
    边地。
    九边是大明在北部沿长城防线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
    因为大周忌惮大明因为土木堡之变而覆灭,所以倾力消灭了瓦剌和鞑靼,很长的时间北部没有威胁,以至于初期并不重视九边,而是四方均衡的态势。
    四个异姓王分守四方,开国八公镇守腹地。
    后来随着北部胡人的崛起,从大胡到东西胡,又乃至西胡分裂数部,北边的形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因为大漠激烈内斗变得越发不稳定。
    东胡强势,西胡诸部纷乱,又有准格尔汗国的崛起。
    九边越来越重要,大周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军费年年升高,却依然形势急转直下,经常有胡部入侵关内烧烧掳掠,边军阻挡不住。
    太上皇当政时期,打压勋贵,提拔武将,重建九重镇。
    这些重镇从东到西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和甘肃镇。
    为了防止武将养兵自重,以文制武,设立巡边御史,统一九边制度等,取代最初由勋贵担任的九省统制等职务。
    王子腾重新担任九省统制,但是已经没有当初的一套体系,成为了光杆司令。
    反而是御史。
    朝廷有督察院,地方有巡抚,一条完整的体系,加上恩师坐师同科同窗同乡等,这才是御史能发挥巨大威力的原因,而不是一个空职位。
    “咳咳。”
    马车上,时不时传出咳嗽的声音。
    外头的家丁首领担忧道:“老爷,要不要停下歇息会。”
    “不用了。”
    王子腾疲惫的说道。
    自从忠顺亲王归京,地方上更加无人把自己当回事,边将迎接九省统制的规矩也视若无睹,明摆着瞧不起自己,而自己的确拿别人没办法。
    如果忠顺王还在,至少他能帮自己呵斥几声,让边将们收敛些。
    早点回京吧。
    还有机会。
    忠顺亲王临走前告诉自己,他会和皇帝商议,把自己调回京营,此一时彼一时,当初皇帝要亲手拿回京营的兵权,并不相信自己。
    自己离开京营,不光能获得自己想要的,还能向皇帝表达忠心。
    如今自己要回京营,皇帝也需要自己回京营。
    绕了一圈,一切都是白费,又要回到原点,还不如当初呢。王子腾不禁苦笑,可当初谁又能想到,境况会突然急转直下呢。
    形势原本一片大好的。
    太上皇还是太上皇。“咳咳。”王子腾拿出手帕捂着嘴,咳嗽的厉害,自己当初应该听贾敬的,他告诉自己不要小瞧太上皇。
    太上皇年龄那么大了,他还要争什么。
    凭什么来争。
    年龄就是他的死穴。
    王子腾万万没想到,如此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局势,竟然被太上皇真的翻盘了。
    又悔又急又恨又怕。
    “咳咳咳。”
    “希望还来得及。”王子腾出神的想到,眼神一片黯然。
    自己让王仁提前赶回京。
    自己这边还有机会,但王子腾并无信心,稳妥起见要保证王信那边不出问题,王家不能就这么倒了,起码还有个王信。
    王子腾忍着病躯赶回京。
    王仁是王熙凤的哥哥,也是王夫人和薛姨妈的正经侄儿。
    侄儿专门来贾府,带来王子腾的消息,王夫人和薛姨妈请了侄儿进屋,还有叫来的王熙凤和薛蟠,以及在里间的薛宝钗。
    “形势很不好。”
    王仁直言相告。
    这句话,唬的王夫人和薛姨妈,还有王熙凤脸色苍白。
    特别是王熙凤。
    薛姨妈终归有个薛家可以依靠,手里握着薛家商号,不用看别人的脸色,王夫人是二房的婆婆,贾政又是个君子,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唯独王熙凤不同,王熙凤是大房的儿媳妇。
    王熙凤能管家,的确把家里照顾的妥当,可做事就会得罪人,以前仗着娘家的势,做人强势,得罪了许多人,也让许多人不满。
    “如何就不好了。”
    王夫人不满道。
    “唉。”王仁叹道:“三言两语说不清,只是二妹妹的婚事要抓紧,叔叔说了,你们这件事办的很好。”
    薛姨妈吓了一跳。
    王夫人纳闷问道:“什么婚事?”
    “姑妈不知道?”王仁也纳闷了起来。
    知道母亲为难,薛蟠硬着头皮上前解释,王夫人听完,面无表情的盯着妹妹,薛姨妈举手无措,结结巴巴的解释自己。
    可这有什么好解释的,谁都清楚怎么个回事。
    王仁出声说道:“王家已经这样了,两位姑妈还要闹,真想要王家倒了,你们才安心了不成。”
    王仁虽然是晚辈,可一直跟在王子腾身边做事,又是王家正经的爷们,王夫人不再怒视妹妹,但也不再开口说话,薛姨妈欲言又止。
    薛宝钗一个人在里间。
    以前已经羞过一次,这次再听,内心不怎么羞了,反而一片明亮。
    与林黛玉的聪明不同,薛宝钗的聪明也是极高的,只是两个小姑娘的性格不同,薛宝钗知道自己的一生,要和那素未谋面的男子绑在了一起。
    就如前几日,知道是他的事,于是顺手帮了一帮。
    如今再无意外,薛宝钗想的是这个男子的事。
    王家不行了,意思要靠他来撑。
    他才是游击将军,以前不晓得游击将军,薛宝钗悄悄打听过,一个游击将军要撑起王家,倒也是不容易,会有很多麻烦。
    因为不光是王家的事。
    就如这贾府。
    姑妈,还有二嫂子,府内的事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情,何况是府外的事,已经开始担心了起来。
    至于她们薛家。
    薛家大不了离开贾府,只不过现在却不合适,自己和那人如果定了亲就离开贾府,妈妈和姑妈岂不是告诉外头的人,两姐妹翻了脸。
    哪怕为了脸上好看,妈妈也不会离开贾府的,起码现在不会。
    可是他又在贾府。
    如果自己和他定了亲,他就不好留在贾府了。
    薛宝钗突然脸红了,伸出手指捂住白皙的脸蛋,自己在想什么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