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太上皇的出手
自大明门进入的天街,天街的左边分别是京营四军提督府,天街的右边是吏部、户部、礼部、宗人府,兵部在宗人府的后边。
兵部朱漆大门上的铜钉在暮色中泛着冷光,两尊石狻猊的鬃毛里积着经年的雨水痕迹。
春雨连绵。
东厢职方司的签押房内,三丈长的《九边图说》沿着粉壁垂落,兵部员外郎陈言离开屋里,前往新任部台大人的班房。
张吉甫入京以来,并没有大张旗鼓。
与在金陵时判若两人。
升任兵部尚书后更是低调。
大屋内,张吉甫在黄梨案几后正襟危坐,凝神看着公文,静悄悄的的,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前朝土木堡之变灭亡,大周新立,以防重蹈覆辙,不光在北边重建九边,还在边外设异姓王,开国四王八公,各个都是掌握实权带领一军。
如贾府一门两国公,深得太祖皇帝信任掌握京营。
又有北静王封大宁。
数次北伐远征,彻底覆灭鞑靼瓦剌,可草原上总会有人,极远处寒冰之地的人,见到南方肥沃之地无人居住,于是逐渐南下,又或者关内之流民逃入大漠。
一代人、两代人、四五六代人下来,又形成了令人头疼的胡人。
最严重的一次,要数义忠亲王被抄家灭门和太上皇大力打压勋贵的时期,大周人心动摇,各处惶惶,终于给了胡部机会,深入大宁劫掠走大量的人口牲畜。
导致大宁无力维持,最终撤入关内。
此时,陈言送来近十五年来,九边的军情,把册子放到部台大人的案几。
“正月,胡部南侵九次,二月为七次,三月三次,四月一次,五月没有,六月一次,七月两次,八月十四次,九月十八次,十月十二次,十一月十一次,十二月八次。”
然后提醒道:“每年年初,朝廷会派御史到九边巡视,各处关隘需要加固的,兵士需要补充的,装备需要补齐的等等,去年的亏空太大,今年的兵部至今还未有明确的份额出来,继续拖下去,恐怕会影响下半年的军情。”
张吉甫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
恩师举荐的这位员外郎非常出色,且留在自己提拔,能成为自己的人,此人也不像兵部侍郎李源,左右摇摆,野心又不小。
于是张吉甫没有隐瞒,透露道:“钱财短缺非一日之寒,兵部所能做的不过是学那民间的巧媳妇,竖着米下锅,让每粒米都落到饥童的肚子里。”
张吉甫示好,陈言求之不得。
因为大家都知道,张吉甫并不只是升任兵部尚书,太上皇有意抬此人入阁,目前只是过渡,恐怕要不了几日,就会传来张吉甫入阁的旨意。
周道丰第二。
虽说内心难免顾忌皇上那头,可如今太上皇实在是势力强大,整个京营固若金汤,又加上地方,没人敢在太上皇面前三心二意。
至于日后?
先把眼下度过去吧。
大家都这么做,那么就算日后皇帝亲政,可也法不责众不是么,这种微妙的气氛形成后,对皇帝更加的不利,聪明人都看得见。
“下官听闻东安郡王穆王爷上了奏疏请求归京,还有东安王府的长史已经回到了京城。”
陈言提醒道。
意思很明确,兵部这个媳妇可不好做。
各处都在伸手,甚至亲自来要。
张吉甫不是很在意,淡然道:“做事就要得罪人,得罪人并可怕,只要有明确的规矩,大家按照规矩办事,一直以来,京城缺少了规矩,别人那里没规矩,我这里以后要有规矩,无论是谁,都要有规矩。”
陈言无语。
这话实在是狂妄,可谁让张吉甫有资格狂妄呢。
换成别的人可不敢如此大口气。
不过越是如此,陈言反倒是有了不少信心,如此微妙的时刻,的确需要张吉甫这样的人出来力挽狂澜,就如这兵部。
李源当然对兵部尚书的位置有想法。
可他犹豫了。
因为知道兵部如今面临的麻烦。
没钱就是没钱,喊破了喉咙也是没钱,再多的抱怨,但凡边地出了事,兵部也逃不脱板子。
先是周道丰,后是张吉甫。
陈言分别接触过这师徒两人,站的近看得清,倒是有些自己的感悟。
要说风光无限,何尝又不是朝廷需要这两师徒。
虽然张吉甫的法子并不是上策,可有了主意总比没主意的强,至少兵部知道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去做,未来做得好不好,能不能稳定过渡,谁也不知道。
这就是勇气了。
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资格,有资格的人不一定有勇气,张吉甫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太上皇毫不保留的支持,并不完全是因为皇权之争。
这一年来的经历,陈言接触的事和人比前半生加起来都要多,对许多事有了自己的看法。
张吉甫知道自己初来乍到,需要有兵部老人随时向自己提供咨询。
陈言是最合适的人选。
又要想到恩师周道丰,用心之深令人感慨。
既然要把好钢用到刀刃上,于是谈起哪些是最紧要。
已经发生的事,东南的防倭军务,要丢给金陵,让地方多承担,还有就是四川发生的民乱。
“已咨会四川巡抚,调金川兵千人自广元入川,与当地营会剿,务必剿尽,以免死灰复燃,只是地方上疏的善后之措颇为麻烦。”
地方的善后不关兵部的事,可打仗向来不是单一的事情。
张吉甫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比较关心。
“一个是闹事的州府,所求朝廷下发五万两银子设厂施粥,安抚地方,又恳请豁免夔州、重庆二府本年地丁银两,被兵州县缓征三年等,终归还是扯到钱粮上头。”
陈言先是忧虑,然后叹了一声,苦笑道:“幸亏贼首已平,虽然麻烦,终归也只是麻烦,先稳定下来修修补补,东南的倭患也平了,修生养息两三年,朝廷有了钱,许多事也就不了了之。”
倒也是稳重之理。
朝廷还是有人才的,张吉甫内心赞叹。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陈言对兵部事务心中有数,他能出谋,张吉甫来断,两人确实配合出奇。
唯独在京营上。
陈言刚说完要调拨钱粮给东军的数目,张吉甫第一次给否了。
“东军朱伟是太上皇的人,如果我们克扣他的钱粮,要是闹到太上皇处,岂不是引起太上皇老人家的不满?”陈言不明白张吉甫的想法。
张吉甫的恩师不也是太上皇的人么。
陈言做事比较务实,对人心揣摩上却颇为疏忽,难怪这么多年来,也只是员外郎,恩师从哪里给自己找到如此好的手下。
张吉甫笑道:“此事你不用理会,我自有安排。”
见状,陈言也不再多言。
禁军、十二团营、京营整编为四军。
还有一支锦衣军。
锦衣军的前身是前朝的锦衣卫,大周保留了锦衣卫,但是改变为锦衣军,一字之差,代表了两者的微妙区别。
锦衣卫原本也属于禁军,不过监督的权责要多些,锦衣军一样属于禁军,只是监督的权责少了些,保留了更多的军队属性。
京营四军,每军额员三万,合计十二万。
锦衣卫额员两万。
每年的军饷需要近两百万两银子,还有军中维持,马匹骡驴的照料,军备维护等费用,一年怎么也得要个二三百万两银子。
如果打仗的话,需要的费用更高。
今年的军饷只能发下不到五十万两,不到实际需要的两成。
还有前番京营南下平倭的犒赏,以往抗倭牺牲将士的抚恤等等,不到五十万两银子,还不够这些费用,这就是兵部的难处。
京营关乎京城的安危,也只能如此,更不提边关。
边关再重要也不在眼前。
兵部的册子上呈给内阁,内阁首辅周道丰呈给太上皇过目。
太上皇粗略的翻了翻,停留在一页,突然笑出声,“好一个张吉甫。”又喊道:“周道丰。”
周道丰起身过去。
不等周道丰说话,太上皇笑道:“你教的好徒弟啊,不比你差丝毫。”
在太上皇的道房。
兵部的册子摊开在台面,周道丰恭敬的上去看。
册子摊开的内容关于东军。
东军的本部、左路、右路各处的调拨目录和粮草支出预计。
其中左路竟然要持平本部了。
然后是右路。
右路一大半的军饷粮草要下发给王信部。
张吉甫入京后,并无过多拜访周府,包括兵部上的事务也很少与内阁协商,师徒两人反而比寻常人都要生分些,但是周道丰一眼看出张吉甫的心意。
如果自己没料错。
第一道是给太上皇画叉的。
第二道是给太上皇画勾的。
得罪朱伟,好人让太上皇来做。
拉拢王信才是他的本意。
这是他想要的刀。
张吉甫安排如此周道,周道丰也无话可说。
太上皇提起笔。
连续画了两个叉,周道丰这才有些错愕,不知道太上皇的心思,倒也没有惊慌,太上皇的心思,向来没人可以猜得透。
“王信此人。”
太上皇一脸高深莫测,笑言:“如果只这么去用,颇有些可惜。”
周道丰没有跟上太上皇的思路,全然摸不着头脑,于是一言不发,等着太上皇的旨意即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