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1章 明明是周家的人
    第131章 明明是周家的人
    “我到底是谁的人?”
    王信直接询问。
    朱伟希望自己对付总兵程宏,程宏又是忠顺亲王的人,忠顺亲王又站在皇帝那边,而王子腾与忠顺亲王是盟友关系太复杂。
    贾政笑道:“你当然是我们自己人。”
    王信有点没明白。
    贾政笑着喝茶,等王信自己悟透。
    其实对于王信,贾政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年轻,却沉稳有度,做事可靠,而且头脑灵活,善于抬头看路,并不是莽夫。
    大军回京几日,诸事繁杂,终于找到机会,主要是忠顺亲王回来了,很多事有些变化,贾政必须要告诉王信,让他有个准备。
    卒子的作用是干嘛的?
    搅局的。
    把局势搅乱,让上头获得机会。
    皇帝的失败,不光是他一个人的失败,想到四大家的结局,很多事只要蛛丝马迹,结合自己知道的结果,许多事在自己眼里并不是秘密。
    所以.
    今年以前,皇帝的势力是越来越大,态势越来越好,很多人加速靠拢皇帝,其中包括王子腾,贾政,至于林如海,他早就是皇帝的人,不过他做事有分寸,倒是保持了一部分超然的地位。
    皇帝失势了。
    王子腾的谋划当然也落了空。
    同样。
    贾府去年靠着女儿封贵妃,又加上皇帝恩典的贵妃省亲,可谓是风光至极,如今年春还不明显,靠着去年的风光,今年还很热闹,到了明年可就急转直下。
    再一想。
    难怪宁国府和荣国府二房开始得势了起来。
    王熙凤是荣国府的管家媳妇。
    去年以前谁都不敢得罪,今年开始就小心做人,到了后面更是夹起尾巴做人,受尽了委屈,倒也是难为她那性子。
    根源上还是王子腾失势了。
    后来宁国府和荣国府大房被抄家,唯独二房无事,难道皇帝最后又翻了局面?
    王信摇了摇头。
    皇帝有没有翻局面,自己不敢确定,毕竟事情太复杂,书中的头绪太少,可能又是别的原因呢,不过有件事确定无疑。
    王子腾靠不住了。
    林如海的计划也落了空。
    贾政急着外放,要躲出去避风头。
    自己怎么办?
    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难怪大家都喜欢嫡长子,大家都消停点,好好过日子多好。
    这局势自己乱拱的话,很容易收不了场啊。
    “政老爷希望我怎么做?”王信也没有放弃,说句实在话,自己有今日,无论认不认可,林如海功不可没,所以许多事也是没有办法。
    贾政摇了摇头。
    “不知道。”
    “不知道?”
    王信呆了呆。
    贾政苦笑道:“我要是有主意,我也不会要跑出京了,如今的局面,离开了京城,一个主持大局的人也没有,要不是实在没办法,何至于此。”
    王信有点无语。
    贾政这人态度的确没问题,能力实在是差了点。
    难怪林如海急着回京主持局面,可惜被张吉甫给阻击了,虽然说是自己导致的,实际上政治上的事,怎么可能如此儿戏。
    理由这玩意,还怕找不到?
    实在没有,现编一个多简单的事。
    只要实力够强大,指鹿为马都有人鼓掌。
    所以这是贾政逃跑前,因为内心愧疚,把一些秘密告诉自己,算是对自己的补偿,王信有点明了贾政的想法。
    王子腾不在京。
    薛家官面上没有能撑起门面的。
    贾府贾政要跑路,原本是二房当家做主的,当家了这些年,屁股一拍跑了,留下一地烂摊子,难怪贾赦对谁也没个好脸,更是对王熙凤不满。
    还有个史家。
    史家倒是一早就躲了起来。
    所以去年还威风凛凛的四大家,要不了多久,在京城连个撑门面的人物也没有了。
    既然如此。
    贾政还能记得自己,自己也领他的情,王信有了想法,说道:“我不管别人什么态度,提督朱伟对我一向不薄,东军那边我只听朱伟的。”
    贾政面露迟疑,担忧道:“朱伟毕竟只是个武人,连爵位也没有,恐怕保不了你。”
    王信再次无语。
    对贾政的能力还是高估了点。
    王信耐心解释:“朱伟是东军提督,东军是京营四大军里实力最强的。”
    言尽于此。
    话不能说的太透。
    最大的枪杆子,这道理要是不明白,难怪贾政在官场混不出个名堂,不贪污求清明的官,谁说就不是好官?谁说这样的官能力就不行?
    只是贾政的能力不行而已,而不是这条路有问题。
    贾政仍然有些不放心,不过他也没有更多的言语能帮助王信,也只能听之任之了,虽然他打算外放做官,但也不是一时间而促成,也需要等个机会,尽力看顾着吧。
    一顶轿子从河西小营前走过,刚好停在空地的槐树下,那几名轿夫趁机擦汗歇口气,过往的行人并没有在意。
    里头的人掀开窗帘,仔细打量营地的动静。
    旁边的随从上前,弯着腰问道:“老爷,是不是进去看看?”
    河西小营是军营,虽然与外头做生意,但是渭泾分明,没有人可以轻易进去,那随从的口气,仿佛想进就进,奇怪的是周边的几名轿夫竟也没怀疑。
    张吉甫摇了摇头,只看着这里与别处的不同。
    自从来京后,因为大军凯旋而归,多日来诸军放纵,竟未有收敛之气象,唯独此地,军纪严明,士兵气色饱满,与他处不同。
    治军之严虽是古话,可又有几人能做到。
    光靠明面上的严,动辄对士兵苛刻,也是做不到如此地步的。
    “走吧。”
    张吉甫放下了帘子。
    最后。
    轿子进了周府。
    周道丰望着自己的得意门生,脸上满是慈祥,张吉甫也毫不客气,喝茶仿佛在自己的家里,身边的周家大公子倒是客客气气的立在一边。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张吉甫才是周家公子呢。
    “弟子准备见一见那王信。”张吉甫放下茶盅,开口说出自己的打算。
    周道丰不发一言,安静的听。
    倒是周家大公子犹豫道:“王信是王家子弟,张兄拉拢他,会不会令太上皇老人家不满?”
    张吉甫笑道:“王子腾回不了京,地方上也没他的位置,不过是条丧家之犬罢了,四大家也因为他心生嫌隙,不如当年一条心,倒是我收拢人心的好时机。”
    说的如此直白,周家大公子倒不好怎么接话了。
    张吉甫看向恩师,认真道:“朱伟虽然是恩师的人,可他到底能不能受恩师的控制,弟子始终不放心,如果弟子不拉拢那王信,以王信的聪慧,必然彻底投靠朱伟。”
    听到这话,周家大公子心生不满。
    既然知道朱伟是他们周家的人,那张吉甫还要挖周家的墙角?如此大言不惭,父亲竟然也能接受,到底谁才是亲儿子。
    不满归不满,大公子却不敢出声。
    周道丰终于说道:“你如此确定?”
    张吉甫坦言道:“弟子见过王信,此人不是寻常武夫,心思通透,带兵有方,不可多得的人才,就算没有朱伟的事,弟子也想要收揽此人。”
    以文制武历来的规矩。
    内阁重臣手里头会有几个自己的人。
    “前明内阁控制的是地方备倭军,后来开始出手京营,然后土木堡之变,本朝吸取前朝之教训,以及妥协开国局势,再到太上皇出手打压勋贵,扶持文臣,才又恢复了以文制武之局。”周道丰担心道:“王信虽然有才,身份太过复杂,只怕引起后患。”
    “王信不过是出了五服的王家子弟,其实出身贫寒,要说沾了王家的光,不如说是林如海的恩,林如海有识人之明,确信此人知恩图报,此其一也。”
    “其二,此人担任东军游击,手握一支精兵。”
    “其三,四大家惨败,天予不取必受其咎,不把此子收入囊中,必为他人之利。”
    周道丰听到张吉甫的长篇大论,终于认真的睁开眼睛。
    张吉甫点了点头。
    “真这么看重?”
    “的确值得看重,此人的捷报水分不多。”
    “真的?”
    “真的。”
    周道丰怔了怔,听别人说是真的,没有自己弟子告诉自己的震撼,这种传说中的名将出现在现实里,总感觉有点不可置信。
    人人都需要一把刀。
    谁的刀更锋利,谁就走的更稳。
    就像皇帝。
    如果皇帝手里的刀,罗明没有战败,而是凯旋而归,形势就不同了,稳坐江山的会是皇帝,坐不住的就会是太上皇。
    聪明人都知道的道理,一切阴谋诡计最终是建立在实力之上。
    周家大公子没有怀疑张吉甫的眼光,可心里反而更不舒服。
    那王信如张吉甫所言,彻底倒向朱伟,岂不是也算他们周家的人,凭什么张吉甫要挖走,成为他张家的人。
    要是寻常人也就算了。
    偏你张吉甫说的如此厉害,周家大公子越发舍不得。
    于是等张吉普走后,“爹。”周家大公子周镜等不及似的,送别张吉甫回来后就开口,还不等他说话,周道丰摇了摇手,打断了周镜下面的话。
    “吉甫做得对,太上皇会放心。”
    周镜听得云里雾里,怎么又扯上太上皇?
    周道丰叹了口气,耐心的解释,“如果吉甫不主动去做,等来的会是太上皇的手,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不如早些主动舍弃,如此更妥当。”
    终归是自己的儿子,周道丰没打算让他出去闯荡,守好家业就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