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0章 这次游学真是没白来
    第70章 这次游学真是没白来
    宋煊并不觉得夏竦的诗词有多著名。
    他在大宋背诵天团当中都排不上号。
    至少宋煊没听过有什么出名的夏竦的一两句诗词。
    倒是听过讥讽他的夏竦何曾耸?
    方才张方平所说的那个夏竦毛遂自荐的典故,宋煊更没有听过。
    估摸是宋绶教育时,给他科普了一二,鼓励他多在诗赋上下功夫。
    张方平也赞同宋煊的话。
    夏竦的诗词也就一般。
    真要惊为天人,早就如同柳永一般的诗词,在大江南北传诵开来了。
    目前的柳三变才是宋初诗词的扛把子。
    对于二人的谈话,包拯根本就插不上话。
    他这个合肥地区的读书天才,在科举考试殿试排名当中并不靠前。
    按照如今的说法,包拯也就是个中等生。
    就算是优等生,前面还有望尘莫及的天才班呢。
    所以面对宋煊与张方平的思路,包拯是有些跟不上溜的。
    不像张方平,早就被宋煊这个域外天魔给污(同)染(化)了。
    他对于宋煊的言谈举止,早就习以为常了。
    “喵喵喵。”
    小狸开始在桌子上扑腾,活泼的很。
    张方平见宋煊开始逗猫,他便把自己这边的书稿,递给包拯:
    “方才见你瞥了好几眼,大抵是没看清楚,包兄可慢慢看,这是应天府宋通判给我出的考题,十二哥唤作学霸小灶。”
    “若是你能从中参透一二,那也算是赚到了,希望能对包兄有所帮助。”
    包拯连忙接过,细细道谢。
    宋绶的名声他也是听说过的,当真是大才。
    只是包拯不晓得张方平是怎么与宋绶搭上线的。
    毕竟据宋煊说他们来到此地不到月余。
    但是来应天府那么多学子,宋通判凭什么对张方平另眼相看啊?
    否则张方平早就像王尧臣那般,成为百姓嘴里定是考入应天府书院的第一名人选。
    舍他其谁?
    而且这两位都不像是出身官宦之家。
    哪怕简朴如包拯那也是出自官宦之家啊。
    对于应天府通判宋绶对张方平的扬名,这才是包拯疑惑的地方。
    在老家的时候,是庐州知府刘筠为包拯出题指点。
    此人也是因为宋真宗患病,丁谓当政,认为朝廷中枢不是好人待着的地方。
    他请求外放避祸。
    在庐州发现了包拯这么一个读书天才。
    此番包拯能来参加应天府书院的入院考试,也是刘筠建议他出来见见世面。
    就当是游学一番。
    自唐代始,或者更早,读书人就意识到,万卷书固然长才博学。
    万里路,更加开拓一个人的心胸和见识。
    诸如李白、杜甫等等许多诗人都在路上。
    说到底,路上的学问,也不比书中更少。
    至少在路上被骗,你光看书是没法感同身受。
    反倒会笑骂被骗的那个人当真是傻逼。
    说什么等自己遇到绝对不会上当受骗,但事实并不会如此。知识系统的学习和掌握,需要老师坐下来条分缕析地讲解。
    可学问这件事,从来就不止于书本上的。
    宋朝。
    游学在士人中盛行一时。
    国子监、太学都是老师和学生爱去的游学之地。
    宋朝的私学。
    如果有一个知名老师就是有一个金字招牌,能招来许多游学士子。
    而地方官学有田地做为经济来源,专门设有游学者使用的宿舍,去好的官学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交到朋友,住处也不用操心。
    所以就算范仲淹早年间生活贫苦,那他也是挎剑前往洛阳、湖州游过学,“取胡瑗教人之法以著为令”,增长自己的见闻。
    士人未第时的学习生涯,“游学”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范仲淹自行游学的方式更为普遍,尤其是父祖没有官位的学子更是如此。
    至于出身官宦家庭的,更多是被送出去拜入名人门下就学。
    属实是家里早早就给铺好了路。
    整个大宋最主要的游学之地,主要是抛去北京(大名府治元城县)的另外三京。
    河南府西京(洛阳),应天府南京(商丘),开封府东京。
    其中东京游学最受读书人的欢迎。
    因为各州举人到京省试,不仅路途遥远,贫士难以负担旅费,但是在京城拜师从学、兼差赚钱的机会较多。
    因此举子僦居京城待试者,自唐以来即相当普遍。
    不仅能增长见闻,增加中进士的机会,还能解决自身温饱问题。
    若是有朝中官员想要提前发掘潜力股,兴许在考试前就招他为婿。
    包拯感慨着自己这番游学的幸运,宋煊则是咪咪的叫着小猫。
    不得不说这只猫挺好的,没有应激,也没有跑到床底下躲着不出来。
    当真是胆大活泼,尤其是电量足,一直喵喵叫尝试与宋煊建立有效沟通,不去睡觉。
    宋煊心情大好,把它放在地上,打开窗户,让阳光更多的照进来,可惜自己手里没有激光笔。
    “十二郎,可是在家?”
    听着楼下呼喊,宋煊从窗户探出头瞧见张亢来了:
    “俺在,张推官上来一叙。”
    “好,正好走的热了,讨口茶喝。”
    张亢这才走进铺子里,然后绕到了二楼上。
    他瞧见张方平身边坐着一个面如黑炭的学子。
    略感奇怪。
    十二郎什么时候交这么一个朋友?
    但他并没有多说什么,依照宋煊在老家及时雨的称号。
    兴许这个学子因为长相受到了旁人的鄙视,十二郎他出手相助。
    如此一想,张亢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但是包拯瞧着一个应天府推官主动来找宋煊,更是让他感到奇怪。
    要知道宋煊如今还没有经过解试,就该是乡下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子,他爹还是赌徒。
    他如何能得到推官的赏识?
    “喝什么茶啊,直接喝凉浆。”
    宋煊把焦明喊进来,把专门烧造的瓷瓶拿过来。
    一人给倒一杯。
    张亢看着方桌上全都是书籍以及三个学子的笔墨纸砚,脚底下还有一个扑过来的小狸奴,笑了笑:
    “十二郎,这是在为考试做准备?”
    “自然,俺瞧着来报名的学子不下千人,还有没到的呢。”
    宋煊端起凉浆饮了一口:
    “俺可不想错过这次考试,再等上一年,浪费光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