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平定福建
“继续加强锦衣卫的情报搜集,特别是泉州和福州的动向。任何变化都必须第一时间反馈回来。”张煌言的声音变得更加沉稳:“我们不能给郑军任何喘息的机会,泉州一战,将决定福州战局的最终走向。”
“是,张将军。”韦显再次拱手,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
“既然郑鸿逵已经在等待我们的行动,那么我们就不必再犹豫,继续推进。同时,逼迫郑芝龙尽快作出决策,确保郑鸿逵能够成功拖住其中一部郑军。”张煌言站在桌前,目光凝视着铺开的地图,沉声说道。
他旁边的几位将领已经围拢过来,等待着指示,张煌言的眼中闪烁着几分精明与冷静的光芒。
“明日一早,我们就继续行进,务必让郑芝龙感受到压力,逼得他提前决断。”张煌言语气坚定,他知道,只有逼迫敌人作出选择,才能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权。战局,往往是由那些做出果敢决定的人主导的,而郑芝龙显然还在犹豫不决,正是他们的机会。
随着张煌言做出决定,手下的诸将纷纷忙碌起来,分头执行各自的任务。与众人交代清楚任务后,张煌言随即挥手示意,留下了韦显一人。
张煌言没有立刻开口,而是依旧专心地看着桌上的地图,他的指尖在地图上轻轻划过,眼中透着深邃的思虑。良久,他才低声问道:“郑鸿逵在闽南部的筹款情况如何?他是否已按照计划推进?”
韦显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递给了张煌言。看着文书的内容,他的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神色,开口道:
“根据最新的情报,郑鸿逵在闽南部的四个县已成功筹集了十七万两白银。这些银子主要来自当地的商贾大户。为了尽快完成目标,郑鸿逵亲自带队前往了这几个地方,几乎把所有有财力的商人都借了一遍。”
“不过,大多数商人选择了忍气吞声,毕竟谁敢和‘陛下’的旗号作对呢?只有少数几个脾气硬的,才敢站出来告状,求得一点公道。”韦显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和冷笑。
张煌言听完后点了点头,目光依旧盯着地图,神色略显冷静。
“郑鸿逵办事得力,这一切做得相当迅速,看来他对漳州的掌控已经相当稳固。”他轻声说道,口气中带着一丝赞许,但随即他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在漳州继续保持现状倒是好事,既然如此,本将军到时会亲自处理后续的事务。”
韦显点头应道:“张将军放心,郑鸿逵绝对是个老油子。他为筹集军饷,不惜动用了极大的手段,甚至将自己从其中的利益漩涡中抽身而出。
他打着‘陛下’的旗号,声称为剿灭乱军筹集资金,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对于那些敢于反抗的商人,他派出了心腹部将亲自上阵处理,自己则安然脱身。等到事情发生变故,他也能借口说自己只是未能管教好手下,根本不会有太大责任。”
“果然。”张煌言低语道,心中不禁感叹,郑鸿逵不仅仅是一个有能力的将领,更是一个十分狡猾的人物。这样的手腕,已经超出了普通的军事指挥,更多地带有一些精明的权谋。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便要更加小心他的一举一动。”张煌言微微皱了皱眉,脑海中快速地盘算着下一步的战略:“郑鸿逵能够如此巧妙地操控局面,若是任其发展下去,未来只怕会成为我们的隐患。我们不能让他轻易从漳州脱身,必须要确保他为我们所用,或者至少被我们所牵制。”
韦显也点了点头,心中清楚,张煌言一向冷静,行事严谨,绝不会让一个潜在的敌人有机会站稳脚跟。
“张将军,郑鸿逵虽然聪明,但在某些方面,仍有许多疏漏。若是我们利用这些疏漏,或许能将他引导到我们所希望的轨道上。”
张煌言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你说得对,郑鸿逵虽然精明,但并非无懈可击。我们只需要找到他的弱点,将其逐一破解,再逼迫他做出选择。”
他顿了顿,目光依旧集中在地图上,似乎已经做出了决定:“漳州之事,先由郑鸿逵继续负责,我这边的军务也不容忽视。明日便是关键时刻,郑芝龙若再不决断,我们的机会便会溜走。”
韦显听后,眼中闪过一抹敬意,他深知张煌言的决策能力与谋略,若是跟随他,必定能有一番大作为:“张将军,您的安排绝无疏漏,郑芝龙定会在压力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张煌言点了点头,脸上的表情依旧沉稳:“既然如此,明日一战,我们便要抓住郑芝龙的一切软肋,让他无法再回头。”
他话音未落,便有几名随军将领匆匆进入帐中,恭敬地向他报告军情。张煌言示意他们稍等,他转头对韦显轻声说道:“去准备,接下来,我们必定要全力以赴。”
韦显略一躬身,退出了大帐,准备开始部署接下来的行动。而张煌言再次低头看向地图,眼中闪烁的光芒中带着一种无与伦比的自信与决断,他已经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
不过,出人预料的是,随着闽南,闽中的败绩传来,郑芝龙所在的福州大本营,随即发生了反正。他在惨败后一路狼狈北逃,最终抵达沙县。
然而,他的逃亡并未让他摆脱追击,张煌言下达了必擒的死命令,派遣李霄林率领精锐骑兵紧追不舍,誓要将其擒获归案。郑芝龙疲于应对这股如影随形的追击部队,士气低迷,兵员日渐减少。
与此同时,闽北的郭芝魁与施琅早已洞察风向,见郑芝龙兵败如山倒,眼下只剩下区区数百残兵,便选择主动向明军效忠。他们不费一兵一卒将郑芝龙及其余党俘获,并将其献给了李霄林以表忠心。
对于这份“战果”,李霄林虽表面平静,心中却清楚这是东南局势稳定的一大转机。郑芝龙的落网犹如压垮郑军的最后一根稻草,随着福州城的收复和福建境内郑贼的彻底清剿,大明东南再无明面上的反抗势力。东南的纷乱局势暂告一段落。
张煌言并未因此懈怠,平定福建后,他迅速安排各州府的军队布防与民政管理,确保战后恢复井然有序。随即,他率大军返回福州府城,入城之时,百姓夹道相迎,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在漫长的战乱中,张煌言麾下近卫营以严明军纪和不扰民的行为赢得了民心。福建一役历时近半年,张煌言终于得以班师回南京。不过,他并未迎来预想中的休整。一到南京,朱慈烺便召集了各军将领、文官,以及新近筹建的海贸体系主官,召开了一场事关全国战略调整的重要会议。
会议期间,朱慈烺结合各地的最新战报,果断宣布了一系列物资调配重点和战略部署调整。东南虽已平定,但未来的挑战犹在,在会议即将结束时,朱慈烺特意留下了负责“海贸和商业管理改革”的水师统帅——李霄林。
李霄林对于陛下的召见有些意外,他原以为自己可以等到晚上回去修改那份让他焦头烂额的改革方案,次日再详细汇报。未曾料想,朱慈烺在涉及财务与国策的事情上竟如此急切。
事实上,朱慈烺之所以急于召见李霄林,与他最新制定的军制改革计划密切相关。他计划对大明的军队体制进行全面调整,从战兵、骑兵到水师,无不纳入此次改革的范围。
他对军队的战斗力提升、兵员扩充及后勤补给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尤其是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发与配备,更成为此次军制改革的核心推动力。
朱慈烺深知,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训练,更离不开先进武器的支持。此次改革将从编制到装备进行全方位优化,而这背后需要庞大的财力支持,海贸作为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成败直接决定了军制改革的成效。
“海贸与军制改革,是大明复兴的基石。”朱慈烺在心中自语,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果决。
东南的平定只是开始,更大的考验等待着大明的将士与百姓。朱慈烺深吸一口气,眼神冷峻,他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建立一支完全脱离传统军队体系的职业化军队。
这支军队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眼下的危机,更是为了奠定大明未来百年的根基,单靠战场上的勇猛是无法持续胜利的。兵员的训练、战法的精进、装备的革新,三者缺一不可。
这支军队需要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大明对世界秩序的主导权。它必须以先进的火枪和火炮装备武装,拥有射程更远、射速更快的火器,同时辅以突破想象的尖端武器。
大明的士兵不仅要擅长冲锋陷阵,更要成为能操控复杂机械的精英。然而,这一切的背后,绕不开一个字:银。
朱慈烺微微皱眉,银子他并非没有见过,但能用来支持这场改革的资源,却分散在无数利益集团的手中。他必须将这些资源集中起来,为此,他需要一些更巧妙的手段,甚至必要时不惜动用皇权的威慑力。
正因如此,朱慈烺迫切希望李霄林的改革方案能够尽快落实。而李霄林细细聆听朱慈烺的指示,并逐一记录下各项要求,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钱粮与物资的讨论,更是一场关乎大明国运的战略筹划。
“陛下。”李霄林俯身行礼,将手中的册子恭敬地奉,他的声音里透着一丝期待,目光落在朱慈烺脸上,又迅速移开。
朱慈烺接过那册子,感受到厚重的分量,他随手翻了几页,眼神渐渐变得深邃。
这是《海贸和商业管理改革方案》,是他亲自指导李霄林设计的。方案中包含了他对未来大明经济体系的顶层构想,而李霄林作为实际执行者,显然投入了巨大心血。
朱慈烺抬起头,目光扫过李霄林,他看出对方眼底难掩兴奋。对于这位实权重臣来说,此次南征福建大胜,朱慈烺的威望空前高涨,而身为皇帝的心腹,他也将水涨船高。掌管大明商业与海贸,李霄林不仅拥有庞大的权力与财富,还期待在朱慈烺的提携下获取爵位,以此稳固自身地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明显赫人物。
“李卿心中自有千般谋算。”朱慈烺心中暗笑,却并未点破。他知道,正是这些人对名利的渴望,促使他们在关键时刻奋力追随,只要大局稳固,这些臣子的野心,反而是一种推动力。
“陛下,这是关于改革的详细方案。”李霄林低声说道:“臣不敢藏拙,还请陛下过目。”
朱慈烺点了点头,坐回座位,仔细翻阅起方案,他的目光停留在几幅特别的图表上,神情微动。这是他亲手教给李霄林绘制的组织结构图,用简单的线条和方块,清晰地标注出各机构的职能分布与关系。
“海贸和商业的整合是重中之重。”朱慈烺缓缓开口,语气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大明有足够的资源,也有足够的人力。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资源用在刀刃上,为扩张战争和国运续航提供保障。”
他指了指图中的关键节点:“工商司的规划基本合理,牙行、税卡、商社的分工清晰,权责明确。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避免因为细节上的漏洞导致扯皮和混乱。”
李霄林忙躬身答道:“陛下英明。臣以为,此次改革不仅能推动商业发展,更能重塑官府的威信。尤其是税卡的设计,既能确保国库充盈,又能在商人中树立清廉的形象。”
朱慈烺微微颔首,目光如炬:“改革不仅是为了银子,更是为了让大明的国策始终高效。每一步,都是为了未来更大的格局服务。若这一步走错,后面的棋局就会全面失控。”
他顿了顿,继续道:“李卿,这一场改革,不容失败。你我皆负重如山,若能成功,天下自有公论;若有差池,朕也不会姑息任何人。”
朱慈烺话语中的冷厉让李霄林打了个寒战,连忙跪地表态:“陛下放心,臣必鞠躬尽瘁,将改革推向成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