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2章 骑兵群
    第362章 骑兵群
    “赫尔木,领着你的兵马出击!”多尔衮的命令如同雷霆般在清军阵中传遍。
    随着他的手一挥,一阵阵的震动从清军阵列中传来,旗帜随风飘扬,军号响彻云霄。
    另一边的朱慈烺凝视着远方的地平线,突然间,他看到一道黑色的线条在天际上渐渐浮现,并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长。
    那是清军的主力出击的标志,赫尔木的骑兵已经开始动了。
    “应旗!”朱慈烺的声音果断而坚定,他的命令迅速传递到每一位将士耳中。
    随即,各个军部迅速反应,步伐整齐,旗帜高举,军阵迅速拔高,一时之间,旌旗飞扬,战鼓雷鸣,气势磅礴。
    “全军注意,检查装备!”
    各部将士立刻开始在各自的阵列中检查自己的武器装备,确保每一件武器都处于最佳状态,尤其是火炮兵和火枪兵,他们的武器相对复杂,一旦操作失误,将对战斗产生极大影响。
    火炮兵需要确保火炮的瞄准精度,火枪兵也需要确保火枪没有任何故障,这些细节至关重要。
    陈福在此时也再次发出了命令,几乎在军号的震耳欲聋声中,数万名将士齐齐起立,整个明军阵列随着这一声令下拔高了好几截,气势如虹。
    朱慈烺从军阵的高地上俯视着自己的军队,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忧虑,敌人的动作越来越激烈,清军的进攻已然摆开阵势,双方即将迎来一场恶战。
    “准备战斗!”随着朱慈烺的再次指令,所有将领迅速按照既定的战术部署到位。
    明军的阵型已然整齐,骑兵在队伍前方列阵,步兵则根据需要迅速分布,火炮阵地也已经布置好,准备一旦遭遇敌军进攻,便立刻进行反击。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中进行,朱慈烺此时的心情变得异常沉稳,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
    他并未急于做出反应,而是安静地注视着清军的动向,即使局势复杂而严峻,他也必须保持冷静,找到那个决定性的突破口。
    随着清军队伍的逐步逼近,朱慈烺的心中隐隐泛起一股紧张感,即便他骑在马背上,远离那些喧嚣的战场,他仍能感受到来自大地的微微震动。
    那是无数马蹄在泥土上肆意践踏的声音,震耳欲聋。成千上万的骑兵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密集的马蹄声交织成一片,宛如雷鸣般回荡在耳畔,气势汹汹,仿佛一场暴风骤雨即将袭来。
    清军终于在距离明军阵前约两百步的地方停了下来,赫尔木带着一脸的凝重打量着眼前的明军阵地。
    作为多尔衮的得力将领,赫尔木身经百战,参加过无数场大小战斗,他非常清楚,面对这样严整的军阵,战斗的难度非同小可。
    军阵的每一排每一列都严格对齐,铁桶般的阵形让人无法窥见其中的破绽,赫尔木的直觉告诉他,眼前的明军绝非草率之辈。这样的阵形,显然是经过严格训练和精心布局的,显现出不容小觑的战斗力。
    不过,虽然这支明军阵形完美,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具备真正的实战能力。从近几日的交锋情况来看,尽管明军的军阵严谨有序,但他们的步兵显然占了主力地位,骑兵的表现却并不令人满意,野战能力甚至远不如他们的阵形。
    赫尔木暗自分析道:这支明军,顶多是军阵排得整齐罢了,真正与骑兵激战时,他们能承受几轮冲击,恐怕未必能够顶得住。
    他抬头再扫视一遍对面的军阵,尽管阵前严密的盾牌排列成一道铁壁,赫尔木仍然觉得对面有些自傲和轻敌的气息。从他的观察来看,除了盾牌外,对方并没有设置其他防御工事,军阵前没有壕沟、拒马,更没有胸墙等强有力的防线。
    这一切看似防御严密,却让赫尔木更为确信,面对这样的人马,敌将定是过于轻视自己的敌人,或许只是因阵形的整齐而自信过头。他并非盲目自信,在观察的同时,赫尔木并没有忽视明军阵中的骑兵和火器。
    两翼的明军骑兵在阵中明显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军阵前方的火炮阵列,赫尔木更是心生警惕。他看得出,那些虎蹲炮和四磅炮的位置安排绝对不简单,在野战中,它们的威力甚至足以给满洲骑兵带来巨大的威胁。
    火枪也是如此,明军阵中的步兵看似不多,却有强大的火力支援。对于这些火器,赫尔木心中明了,如果战斗迅速展开,这些火炮将很可能成为他阵中的致命威胁。
    但即便如此,赫尔木并未因此而动摇。他的任务并非强攻,而是引诱明军上钩,让包衣兵冲上几次,诱使对方出击,扰乱敌军阵形。
    只要敌人被诱入他设下的圈套,明军的阵形必然会乱,火炮和火枪也会失去作用。一旦明军的阵形紊乱,清军的骑兵便能迎头赶上,直接突破防线,彻底摧毁敌人的抵抗。
    想到这里,赫尔木的眼中闪过一丝冷笑,这一场战争的胜负,似乎已经在他的掌握之中了。
    经过几天的试探,敌人的虚弱之处已经暴露无遗,战机即将到来。
    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攻击的命令,指挥包衣兵举起盾牌,整齐的队伍开始缓缓向前推进,与此同时,清军的骑兵们也整装待发,跃马而出,飞速接近明军阵前。
    马蹄声再次震动大地,在沉重的步伐下,满洲骑兵如猛兽般呼啸而至。赫尔木的骑兵队伍迅速前冲,身形矫健,气势汹汹,清军的阵列分外整齐,骑兵在两军阵前铺开,令人眼缭乱。
    然而,令赫尔木感到意外的是,当他的骑兵队伍距离明军阵地约百步时,对面依然没有动静。尽管清军的马蹄声如雷贯耳,明军的阵地却依旧风平浪静,丝毫没有动摇。敌军显然在对他作出无动于衷的回应,而这令赫尔木不禁心头一惊:这些明军,真的是胆子这么大,还是说,他们背后有什么更大的阴谋?
    就在这时,赫尔木的骑兵们已经缩短了距离,进入了六七十步的范围,开始调整阵型准备发起攻击。
    几股骑兵成群结队地策马冲向敌阵,沿着军阵的两侧展开横向驰骋。在疾驰的过程中,他们拔出弯弓,弯身在马背上快速射出箭矢,每一箭都瞄准了敌阵的空隙,箭矢划破空气,带着咆哮的风声直射而去。
    这些骑弓的远程攻击,目的是扰乱敌军阵型,打破对方的防线。然而,这只是一个试探,敌军阵前的盾牌虽然厚重,但他们能抵挡住几轮骑兵的冲击,赫尔木并不确定。
    此刻,他正等待着敌军阵形出现任何破绽,以便一举决定胜负。从赫尔木的立场来看,这是一场心理与耐性的较量,战争的主动权,似乎已经在他手中。
    但他也明白,敌军的反应将直接决定战局的走向,一旦他做出错误的判断,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是两军交战中,骑兵攻击时常见的经典战术。
    其核心目的,并非直接打击敌军,而是通过挑衅、骚扰,迫使敌人暴露出阵中的火器位置,诱使敌方施放火力。
    在敌军的火力最为猛烈、弹药尚未重新装填时,清军便可以趁机发起突然的猛攻,以此消耗敌军的火力和体力,进而获得战略上的优势。
    然而,这一招对阵型严密、装备精良的明军却并非总是奏效。在眼前的战场上,明军的阵型经过精心布置,士兵的装备也极为完备。
    随着清军骑兵的挑衅,几千支箭矢如同骤雨般划破空中,飞向朱慈烺大军的军阵。这些箭矢大多为轻型箭,并未经过特殊加固,因此即便数量众多,也不足以撼动坚固的明军防线。
    箭矢飞过,几声痛苦的惨叫随即响起,那些箭矢撞击到明军精致的铁甲时,发出了清脆的金属碰撞声。
    明军的甲胄装备十分精良,这些箭矢根本无法穿透其铁甲防护,造成的伤害极其有限,即便是面对如此猛烈的箭雨,明军的阵型仍旧稳如泰山,丝毫未曾动摇。
    几轮箭雨过后,见敌人并未有任何动静,反而依旧稳如磐石,赫尔木指挥的八旗骑兵中有几个胆大的士兵便决定再次试探。
    他们纵马逼近,准备继续发起挑衅。可刚刚进入五十步之内,这些骑兵便遭到了明军弓弩手的猛烈回击。
    密集的箭雨几乎是在一瞬间将他们笼罩,部分箭矢迅速穿透了八旗骑兵的防线,直击那些没有甲胄保护的马腿。两匹战马惨叫着倒下,在冰冷的泥土上四蹄乱蹬,发出痛苦的嘶鸣声。眼看着自己的战马倒地,几名骑兵急忙挣扎着跳下马背,却被那连绵不断的箭雨逼得毫无还手之力。
    此时,其他八旗骑兵见状,也不敢再贸然上前挑衅,面对这样的火力和弓弩手的精准打击,任何试图突破的行为都只会让自己成为靶子。
    在短短的一瞬间,曾经气吞万里的挑衅之势瞬间消失,八旗骑兵纷纷后撤,保持着与明军阵地约一百步的安全距离。
    赫尔木的脸上掠过一丝凝重,但很快便恢复了冷静。眼前的明军并非容易应对的敌人,贸然冲击只会自取灭亡,因此,他下令立即改变战术,以更加稳妥的方式推进。
    赫尔木朝着身边的亲卫低声指示了几句,指挥部的军号声随即响起,清军中的数千名八旗骑兵迅速开始撤退,顺利回到军中。
    随后,赫尔木转身对下属下达了新的命令:六千包衣兵以方阵的形式开始推进。这些包衣兵并非一般的步兵,他们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虽然装备不如八旗骑兵精良,但却也不容小觑。
    包衣兵的阵型中,第一排是密集的盾牌手,他们牢牢护卫着后排的弓弩手、长枪手和刀盾手。盾牌手们的作用,是用坚固的盾牌挡住敌军可能的箭雨与火力,为后排提供充分的掩护。
    后排则是包衣兵的主力,包括弓弩手、长枪手和刀盾手,他们的任务是通过远程攻击和近战支援来消耗敌军的力量。
    此外,还有一些手持火器的包衣兵被指派到两翼,负责骚扰并挑衅敌军阵线。这一策略的目的是引诱敌人攻击自己的侧翼,从而暴露敌人的弱点。尽管这些包衣兵并非精锐,但他们在赫尔木的指挥下,迅速整队,步伐一致地朝着明军阵地逼近。
    远远望去,赫尔木指挥的包衣兵步伐整齐、队形严密,仿佛一台缓缓推进的战车。随着包衣兵队伍的推进,明军的阵地依旧没有任何反应,他们静静地站在原地,似乎在等待着包衣兵更加接近,才准备展开反击。
    尽管清军的挑战越来越近,且阵形逐渐压迫到他们的防线,但明军并未急于行动。面对清军的兵力,他们必须耐心等待最佳的时机,才能一击制敌,一旦清军进入射程,便是他们反击的最佳时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衣兵的阵列逐渐接近了明军的防线。赫尔木心中也清楚,战争的节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明军的沉默或许意味着他们在等待某种机会。
    而他所能做的,便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消耗明军的体力与弓弩弹药,为下一步的突击铺平道路。
    当清军推进至距离明军军阵约一百二十步的距离时,战场上的气氛突然紧张了起来。随着清军的阵型渐渐逼近,明军的旗帜猛然开始摇动,战鼓和军号声随即响彻云霄,随着鼓声的响起,明军阵中士兵们紧张地调整阵型,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冲击。
    就在这一瞬间,清军的进攻阵型也开始显现出他们的战术意图。作为清军的先锋,盾牌手们顶着烈日,坚定地前行,他们的步伐如同机器般协调一致。
    随着他们的推进,火枪手们的身影逐渐显现,数百支火枪从盾牌的缝隙中露出,枪口如黑洞一般,令人不寒而栗。
    然而,清军的指挥官赫尔木清楚地知道,面对明军的火力,他们必须稳扎稳打,不容有失。经过多年的战争经验积累,清军对火器的射程有了相当准确的掌握,知道距离明军的军阵大约七八十步是最佳的开火点,这时才是弓弩手能够有效放箭掩护,火枪手能够准确射击的时机。
    (本章完)